为什么说1926到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

为什么说1926到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第1张

1926年4月,斯大林郑重宣布:苏联“已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1926~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3年里工业投资额约为33亿卢布,主要用于原有设施的改建与扩建,同时开工建设了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结果,以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苏联工业固定资产从558亿卢布增加到了784亿卢布,3年中扩大了40%;工业生产增长80%以上,整个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达3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为1928年的48%,苏联的工业化已初见成效。

托洛茨基被免除在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职务。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苏联在工业化期间工业发展的年平均速度为17~20%,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30%。

资金积累靠国内

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靠战争向外国勒索赔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采取这些办法,而只能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苏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国内外资本家的剥削,扩大了资金积累的源泉。工业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积累源泉。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也为工业化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在苏联工业化时期,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26~29%。

重视技术和人材

斯大林先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强调必须使自己成为专家。当时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到1940年工业已拥有93万名工程技术干部。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约有 2万名各国的专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担任过总工程师等职务的第一流技术专家。这对于改变技术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

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冬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苏联以比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1913年为42:58,1926年为38:62,1929年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比例为545:455,到1940年达到857:143。在工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913年为33:67,1925年为434:566,1932年为534:466,到1940年达到612:388。苏联在3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不协调,经济效益差,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场供应紧张,并形成了一套管理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

因为苏联是建立在沙俄,一个农奴制国家基础之上的国家,国家积贫积弱。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所以需要国家进行工业化革命,加强国家建设,特别是军事工业化,来抵御其他过的威胁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相同点:建国初期在我国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毛泽东曾一度主张学习前苏联的工业化经验;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十分重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

不同点:

一、工业化过程中统筹兼顾的力度不同

1、中国:由于照搬前苏联经验,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诸如资金材料供应紧张、农业轻工业生产不稳定、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等严重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2、苏联: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有着极其鲜明的军事备战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军事工业是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他一切建设都要复宠和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

二、两国工业化的资金技术来源不同

1、中国: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各国资金、技术和设备严重过剩,前苏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

2、苏联:我国重视自力更生,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目标。对外开发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之后,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三、模式不同

1、中国: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共产化、国有化属于人民直接操作的生产资料属于人民的。

2、苏联:苏联及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是资本化的资料只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说1926到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说1926到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苏联的工业化有何特点、苏联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建设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765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