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弘历与乾隆的关系

清高宗弘历与乾隆的关系,第1张

弘历与乾隆是有个人关系就是名字和人名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

乾隆皇帝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乾隆皇帝下江南,纪晓岚随行。一路上,乾隆经常出一些难题命纪晓岚答对,纪晓岚能巧妙地完成。 一天,他俩登上长江岸边的一座酒楼,欣赏江景。乾隆忽然心血来潮,要纪晓岚即景做一首绝句,诗中必须包括十个一字。纪晓岚唯唯领命。他走进临江的窗户,放眼望去,但见秋雨如丝,江面上雾影蒙蒙,往来的船只很少,不远处,岸边泊着一条小船,一个渔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钓。纪晓岚略一沉思,便念出了二句诗:“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勾”。乾隆见纪晓岚两句诗便用了五个“一”字,不觉颔首微笑,表示赞许。谁知纪晓岚只做了前两句,后面两句却做不出来了。他捻须皱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肠,终难在下面两句中再安上五个“一”字,乾隆见他做不出来,不觉把桌子一拍,笑道:“今天也难倒你啦!”说罢,又哈哈大笑。纪晓岚连忙跪下,道:“启禀圣上,臣有了。”乾隆住了笑,忙道:“快讲来!”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念道:“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四库未收书辑刊》简介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一部大型中国古典文献资料

丛书,全书为1 6 开本3 0 1 册,每册约8 0 0 页,全

部采用进口材料印制,内文纸具有防虫蛀功能,精装、

烫金。9 8 年1 0 月印完1 至6 0 册,9 8 年1 2 月印

完1 至1 5 0 册,9 9 年印完全部3 0 1 册。

清乾隆皇帝曾组织了全国的大学者,动用了大量的

国库资金,编修了规模宏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丛书- - 《

四库全书》。由于乾隆皇帝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把大量

的不符合他的口味的经典文献或篡改后编入《四库全书

》,或打入冷宫,更有相当一部分被销毁,因此,《四

库全书》的局限性相当突出。但《四库全书》的功绩是

主要的,它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四库全书》,许多典籍不可能留

存到今天。

乾隆以后至民国成立时的2 0 0 多年间新出的大量

典籍再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由于战争、自然灾

害等原因,许多著作已失传,或散落世界各地,有些已

成孤本秘笈,有些虽非孤本,但为数极少,成了一些图

书馆的珍藏本,只见其名,不能阅其书,失去了图书为

大众阅读, 传播知识的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

与动荡,毁于一旦者将难计其数。《四库未收书辑刊》

正是为挽救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保存典籍、古为

今用的需要而诞生的。

《四库未收书辑刊》由刘享龙先生个人出资2 6 0

0 万元;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老先生担

任首席学术顾问;著名方志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

振伦老先生担任名誉主编;中科院图书馆古文献学、版

本学、目录学家罗琳先生担任主编,收集2 0 年代3 0

余位国学大师们挑选的,清四库馆臣未见之书和乾隆已

降新出之典籍,沿袭《四库全书》之分类和体例进行编

修。所收之书不与现行四库诸书有重复收集之处,而且

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让古代文化以其

真实、客观的面貌再现在今人和后人面前。《四库未收

书辑刊》的出版,才真正让《四库》全了起来,《四库

全书》只有与《四库未收书辑刊》一起,才能构成中

国古典文献大全。因此,我们毫不夸张地说:

《四库未收书辑刊》+ 乾隆皇帝= 历史中国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图书馆、图书收藏家和专家

学者难得的珍品书。

---------------------------------------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还珠格格》中的皇帝是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名弘历,爱新觉罗氏。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生。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钟爱,养之宫中。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密建其为皇储,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帝与前代一样,重视农业发展,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而且通过人口迁移,开发了边疆地区。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此时高产经济作物大量流入,人口数量暴涨。“康乾盛世”步入顶峰。

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史称大清乾隆帝。

简介:生于1711年9月25日,卒于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_即位。由于当时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失欢于乃父。

而弘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宠爱,而使其父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_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由于雍正帝忙于争夺储位的斗争,因而,弘历接受启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为晚,直至九岁才入学读书 。雍正帝即位并决定弘历为储君之后,才加强了对他的教育。

扩展资料:

秘密立储制度: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

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

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

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25岁上位,当时是1736年,在位六十年。

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满族,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起止时间为1736年至1795年。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清雍正帝胤禛第四子。

初封和硕宝亲王。禅位给嘉庆皇帝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

九月初三日,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

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乾隆帝即位之初,集中力量纠正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并在这一过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干。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政治:乾隆帝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还对雍正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

军事思想:强调战争要合于王道,对内戡乱伐暴,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边远地区和外国,“怵之以威”,即以武力威慑或必要时的出兵征讨,抵御外侮,绥靖边圉,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统一。

经济方面:乾隆帝继承康熙、雍正两朝的政策,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也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

文化方面: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弘历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关于清朝皇帝乾隆的故事有很多,现部分举例如下:

1、继承皇位

乾隆小时又叫弘历,生来就不同于一般小孩,不仅一表人才,“隆准颀身”,而且“天资凝重”,聪明灵 巧。6岁开始读书,受教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11岁时,父亲带他在圆明园镂月云开拜见祖父康熙皇帝,弘历对答流利得体,模样又俊秀,赢得了康熙的喜 爱。康熙令弘历祖母德妃把弘历带回宫中精心养育,后又让贝勒胤禧教他骑射。在一次跟随康熙的狩猎中,弘历面对迎面扑来的大熊,“神情自若”,毫不惊慌,勒 鞍躲过,康熙对皇太妃说:“这个孩子的命非常贵重,他的福气一定会超过我。”事实上弘历不管是统治时间还是寿命都超过了康熙,也的确是个有福之人。

弘历不仅是康熙寄予厚望的爱孙,也是雍正的宠儿,是雍正的希望所在。雍正有鉴于清前几朝皇子为争夺储位而进行激烈残酷斗争的教训,在其继位不到一年的雍 正元年(1723年)八月,对皇位的继承作了重大改革,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秘密立下的嗣君,正是那个受到康熙宠爱的、刚满13岁的雍正第四子弘历。

2、给宦官改姓

乾隆为了严禁宦官弄权。乾隆对宦官管理十分严厉,不许宦官干预政事。为了堵塞宦官干预政事的道路,他下令废掉教宦官读书识字的内书堂,认为宦官识几个字就行了, 有文化是宦官弄权的原因之一。乾隆还下令当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改姓王,这样,外廷官员就难以分辨,而无法相互勾结。对于违禁的宦官,乾隆一律严惩,决不姑息。

3、编写《四库全书》

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功绩是组织编纂 《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奏请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代亡佚典籍。乾隆认为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 是古今不变之法,下旨设置四库全书馆,集中力量以十年时间,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编纂工作也正式开始。乾隆 任命了宗室郡王永墒、大学士刘统勋、于敏中等16人为总裁,任命尚侍等官为副总阅官。实际校纂的是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墀,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纪 昀。另有抄写人员3826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缮写完毕,历时15年。以后又反复检查书籍内容,校对错误缺漏,并补充一批书籍,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编纂工作才完全结束。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把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分编于经、史、子、集四部44类之下,共收图书3457种,74070卷,包罗宏大,丰富浩瀚,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之总汇,使古代许多有价值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努尔哈赤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36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以上就是关于清高宗弘历与乾隆的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清高宗弘历与乾隆的关系、《还珠格格》是哪个皇帝、弘历是什么皇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73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