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婚书誓词

宋朝婚书誓词,第1张

里闬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以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游艺之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法。聊伸不腆之币,愿结无穷之欢。

这是苏轼为儿子苏迈写的《与迈求亲启》。

时年苏迈十八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便由父亲苏轼向殿中侍御史吕陶下书求婚,要娶吕陶之女。

婚书是一个礼仪象征,有来有往。苏轼下了求亲书,按礼吕陶要回一个答求亲书。

吕陶的回书并没有流传下来,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我们可以透过苏轼的另一篇《答求亲启》感受一下:

藐尔诸孤,虽本轩裳之后;闵然衰绪,莫闲纂组之功。伏承某人,儒术饬修,乡评茂著。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瞻望高门,获接登龙之峻;恪勤中馈,庶几数马之恭。

这样一求一答,大家都没有异议的话,婚事就这么定下了。

最终吕陶同意了这门婚事,苏迈如愿迎娶了吕陶之女。

北宋文豪苏轼

《与迈求亲启》,《答求亲启》收录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婚书言辞简练,文雅,用典,文化底蕴极深。

此外苏轼还为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苏过及孙子苏符等也写过婚书,今天我们在苏轼的作品集都可以看到。

与之前的婚书相比,宋代的婚书少了很多“兹凭媒议,伏承亲家某郡某官以第几院令爱小娘子与某某男某缔亲”这样格式化的套语,而多用四六文,讲究对偶,辞令优美至极。

这样一来,婚书就变成了展示个性和才华的秒文了。

如南宋洪适的《第五子婚书》就是其中的典范。

三世联姻,旧矣潘杨之睦;十缁讲好,惭于曷末之间。宋城之牍岂偶然,渭阳之情益深矣。伏承令女,施縏有戒,是必敬从尔姑;第五子,学箕未成,不能酷似其舅。爰谋泰筮,用结欢盟。夸百两以盈门,初非竞侈;瞻三星之在户,行且告期。

古代婚书例文有哪些?对于古代的婚书用词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下面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古代的唯美婚书,赶紧去看看吧。

一、古代婚书例文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是出土于敦煌的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为正书和别纸。

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内容多为虚话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主体,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

婚书一旦缔结,既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唐代法律将互报婚书、订立私约、接纳聘财作为衡量婚姻关系是否成立的法律要件,若符合这三种情况之一 ,其婚姻关系就受法律的保护,但从法律规定和传统婚仪看,这也只能视作为男女双方对婚姻关系的许诺。

古代婚书以竹简和纸质为主,属于不易保存之物。

二、古代唯美婚书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20XX年XX月XX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X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X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X屋X间。

5冠戴面向X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20X年XX月XX日 “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 聘礼 。聘礼一般包括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临清称为“查日子”,新郎确定好迎娶日期后应该正式通知新娘家,附上“ 迎亲 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三、古代婚书词

1嘉礼初成,良缘遂缔。情敦鹣鲽(jian die),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li)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chou),共盟鸳蝶,此证。

2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

3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

古代婚书一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古代婚书二

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

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永结鸾俦,共盟鸳蝶

此证

古代婚书三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

古代婚书四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

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此证

古代婚书五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

赤绳早系,白首永偕

花好月圆,欣燕尔之

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

谨订此约

古代婚书六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

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

此证

古代婚书誓词都有哪些?对于结婚来说现代古代都会有结婚的誓言在结婚契约上,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古代的唯美结婚誓言。

一、古代婚书誓词

1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2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海誓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

3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二、古代结婚契约上的誓词

1 一阳初动,二姓和谐,请三多,具四美,五世其倡征风卜。 六礼 既成,七贤毕集,凑八音,歌九和,十全无缺鸳鸯和。

2羣祥既集。二族交欢。敬兹新姻。六礼不愆。羔鴈总备。玉帛戋戋。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矣其言。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三、古代唯美的结婚誓词

1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2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3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婚礼古名“六礼”,即《仪礼士婚礼》疏所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是婚事进行过程中的六个程式。按照礼经规定,在行六礼之前应先遣媒人通辞,称为“下达”,获得准许後才能依此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六礼各有不同作用,据《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婚》引《郑氏婚礼谒文》采用较通俗的解释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纳徵,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谓吉日将,亲迎谓成礼也。”尽管说得不够清楚,但总的看来不过是婚姻之家从初达成协定後不断往来接触,直至婚姻完成的一些名目。且六礼虽始终被列入历代朝廷正礼,在後世看来却并不完全实用,所以有些便不免空存其名,有些却被充实以不同内容,书仪中的通婚书便是其中之一。

通婚书又称通婚函书,在赵守俨先生的文章中曾经有过介绍,并认为颇似後世的庚贴,但对其与古婚姻六礼的关系语焉未详。敦煌书仪中出现的通婚书,其具体样式如P3442杜友晋《吉凶书仪》所示:

通婚书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

月日,名顿首顿首。阔叙既久,倾属良深。孟春犹寒,体履如何?愿馆舍清休。名诸疹少理,言展未即,惟增翘轸。愿敬德厚,谨遣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名第某息某乙,令淑,愿托高媛,谨因姓某官位,敢以礼[请]。姓名白。

相对通婚书,女家也有答婚书与之对应:

月日,名顿首顿首:乖展稍久,倾仰唯积。辱某月日书,用慰延伫。孟春犹寒,体内何如?愿馆舍休宜,名诸疹弊,言叙尚馀,唯增眷仰。愿敬重。谨还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第某女随言之)四德无闻,未闲礼则;承贤某息顾存姻好,不敢敬违。姓名白。

通婚书从内容而言即是求婚书,所说“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据赵和平指出,乃是采用月日在前,一书两纸,每纸都有开头和结尾的复书形式。答婚书亦然,其两纸之分即依上分段所示。赵守俨先生指出,通婚书“一幅是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通问候的短函,另附别纸,才是婚礼的主体”;是非常正确的。但之所以这样做却是礼仪格式的要求。据同是杜氏所作的《新定书仪镜》引卢藏用《仪例一卷》说明,“古今书仪皆有单复两体”,但唐朝经过改革,只有“通婚和重丧吊答量留复体”。相对於一书一纸、月日一般放在後面的单书,以真书也即楷书书写、有着函封的婚书采用复体形式显然是为了表示尊敬和郑重。後来吉凶复书的形式越来越少,唐後期婚书仪也常常改用单体,如P3502晚唐《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但只是去掉两纸中间的尾语和开头,词句略简单一些,基本层次和内容并没有变,这样寒暄和求婚答婚实际也就和到了一起。

婚书往来的措辞自然都要用敬语,而且要用对等的关系。例如通婚书的信封封题写成“郡姓名白书谨谨通某姓位公”两行,其“郡姓名白书”下,还注明“若尊前人,即云某郡官姓名”。前人是指收书人即女方家长,郡指郡望,意思是说,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男方家长不但要称自己的郡望,还要加上官名。这样官族并重,一方面与称对方“姓位公”相当,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身份配得上对方,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但是答婚书却在封题“某官郡姓名白答谨谨还某姓位公阁下封”的“某官郡姓名白答”下,注明“前人卑不用某官”,这个前人自然是指原来求婚的男方,意思是如果男方家长官小或无官,女方家长不能自署官名,以免显得以势压人。这样的署名方式除了刻意尊重对方外,似乎也暗含著门当户对的意思。

通婚书之所以又称函书是因为有木质的“函”作包装,且其规格很不寻常。P2646张敖《新集吉凶书仪》称通婚书“切须好纸,谨楷书,紧卷於函中。函用梓木、黄杨木、楠木等为之。函长一尺二寸,函阔一寸二分,函板厚二分,函盖厚三分,函内阔八分”。尺寸有象徵意义的木函盖好後,“即于中心解作三道路子,以五色线缚”。写在面上的“封题函样”是“│谨谨上厶官阁下│全│厶官卫郡姓名封白”,三条竖线大概就代表了五色丝线分割成的三行。其中用了“谨谨上”的最高规格,对对方加以官名阁下敬称,自己也署明官衔郡望。中间有一个“全”字,意义不详,但封题署“全”字者书仪中只见有给皇帝的题表函面、婚书及下面将要提到的纳徵版,其隆重性可知。

通婚书为何要用黄杨木等上好的木质包装并用最高规格的礼函呢?如赵文所说,“通婚书不是议婚,而是婚事既定後的一种形式上的礼节”,其内容虽然似乎尚属求婚性质,但是婚书中都写明是男方的第几子配女方的第几女,且有来有往,有求有报,显然已不存在下达後还被女方拒绝的可能,这样的婚书不会是写在通媒的一开始,而是在谈婚论嫁已经有了一定眉目之後。《唐律书仪》卷一三《户婚律》有“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此条疏议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启。”可见婚书是被作为双方正式缔结婚姻的凭证和必须遵守的婚约,甚至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这样的婚书恐怕是须男女双方慎重保存的。

以上就是关于宋朝婚书誓词全部的内容,包括:宋朝婚书誓词、古代婚书例文、婚书的写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64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