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吉祥我们的节日春节手广抄报内容广西柳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兔年吉祥我们的节日春节手广抄报内容广西柳州有哪些名胜古迹,第1张

柳州古城:柳州古城位于柳州市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明朝,历经五百多年的发展,现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柳州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

柳州桃花源:柳州桃花源位于柳州市西部,是一处以桃花为主题的自然风景区,景区内有桃花林、桃花湖、桃花山等,景色秀丽,是柳州最具有自然风光的景点。

柳州洋人街:柳州洋人街位于柳州市中心,是一处以洋人文化为主题的历史街区,洋人街内有洋人教堂、洋人商店、洋人餐厅等,是柳州最具有洋人文化特色的街道。

柳州古渡口:柳州古渡口位于柳州市西部,是一处以古渡口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景点,渡口内有古渡口建筑、古渡口桥梁等,是柳州最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景点。

“九曲黄河万里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往今来,大量有关黄河的诗歌,为我们记录了黄河的兴衰,作为曾经承载中华民族兴衰的大河,今天它留给我们的依然是无尽的未解之谜。长达万里的黄河究竟有多少个古渡口呢?这些古渡口究竟有什么样的传说呢?它们是怎样来的呢?

民国老照片:禹门口黄河古渡口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其实,这句话还应该这样说,古渡口,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没有黄河上难以数计的渡口,黄河充其量不过是一渠死水,没有太大的生命。

黄河割断两岸,渡口让天堑近在咫尺。从青藏高原上奔腾而来的黄河究竟要经过多少古渡口,谁也说不清。渡口,作为连接两岸、沟通不同人群的支点,它给人们带来的作用是无法形容的。

扎陵湖渡口

第一个黄河渡口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人们都想知道、但又无法说清楚的问题。它或许是原始人群之间因为放牧的需要,或许是战争的缘由。实际上自古以来,万物起源就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黄河上的第一个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处。我曾经到过那里,那里的河水极浅,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轻而易举地踏过黄河。看着自由自在的牛羊漫不经心地来往于黄河两岸,不由得就想起中下游人们过河的情形,两者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

扎陵湖渡口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交界处的渡口也不是黄河的第一个渡口。万里黄河第一渡究竟在何处?谁也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就没有说的必要了。

说起黄河上的古渡口,不能不说青海省玛多县,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因为有黄河源标志的牛头碑。这里也被一些人称之为黄河第一县。

青海玛多的黄河源标志——牛头碑

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大型渡口就在玛多县城边上。只不过过去的渡口,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公路桥。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稳稳地跨过了黄河,南下果洛,北上西宁的车辆都由此经过。然而,在黄河上没有修建桥梁之前,人们过黄河就只有靠摆渡,或者用木船,或者用皮筏,将各种货物,将走亲访友的路人,运过了黄河。所以也有人将这个地方称之为“黄河第一渡”。

“万里黄河万里沙”。不同的渡口,留下了不同的故事。虽然许多渡口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公路和桥梁取代,但这并不影响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流传。黄河上渡口的名字也充满了浪漫色彩,莲花渡缘自那个地方如同莲花的地形;青石渡则是因为那里的青色石头而得名;君子渡则缘自于那个地方流传的民间传说;索桥渡则是因为那个地方曾经修过一座铁索桥。

茅津渡

不同的古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故事,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黄河沿岸每个古渡都和战争密切相关,甚至有些与少数民族相关。可见,黄河渡口不仅为汉民族所独有,它也是所有生活在黄河两岸人的渡口。

其实,一般而言黄河古渡口都比较平静,尽管黄河水面很宽,但很少波涛汹涌的激流。唯有如此,才能够方便人们渡河。比如位于甘肃靖远境内的小口渡虽然在红山峡内,但是人们将渡口选择在黄河的拐弯处,这里河道狭窄,水深且缓,是置舟渡河的好地方。

青石渡

汉代青石津遗址

今天黄河上还保存着大量的古渡口遗址,临津渡、金城渡、横城渡、风陵渡、孙口渡、大禹渡、茅津渡等大批古渡,都是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古渡口。“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古人笔下的古渡景象。其实,黄河上的不少古渡自古已经就是交通要道,很少存在清冷的景象。

渡口是人们跨越大河的基石,它和大河相互依存。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带活了大河。

临津渡

在今天的青海、宁夏、内蒙、陕北、山西等地保留了大量的黄河古渡口遗迹。仅是在宁夏境内黄河河段上就有16处古代渡口遗址,而在青海境内黄河上的渡口遗址则达到30多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许多生活在内蒙古、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就是通过这些黄河古渡口而“南下牧马”的。

许多时候,黄河上往往实行关津并存的情况,官渡设有木船、皮筏之类的运输工具,有的渡口还配有水手或船夫,并有管理渡口的士兵和水手、船夫等人员。一切工薪和费用由官府拨专款发放。

横城渡

横城渡石碑

据记载,明清时期宁夏境内的古渡有横城、高崖、李祥、马头、临河、永康、常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义、青铜峡、冰沟、泉眼山和田家滩南等16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横城渡口。

横城渡口位于银川市东30余里的黄河东岸,这里登高东望,是浩瀚无垠的黄沙,隔河西眺,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有专家考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这里有个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畅通无阻而修筑的防卫设施。这个台高 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周长90余丈,高 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记载说“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

莲花渡

莲花渡

位于今天甘肃永靖县城莲花寨炳灵寺附近的莲花渡,又名黄河下渡。唐代这里被称为凤林渡,北宋时易名为安乡关渡。明初,这里设置千户一名常年驻守,明嘉靖年间,知州刘卓奏请清朝廷批准允许动用官银,选官工只设水夫名,并更名莲花寨渡口。

在几千年的烽火岁月中,这些古渡见证了一次次的战争。尽管它们沉默无语,但是在黄河一圈涟漪背后,就是一个民族的兴亡历史。

风陵渡

君子津是一个黄河岸边的市镇,在市镇外面就是黄河古渡君子津。小镇的名字叫做河口镇,滚滚黄河在这个地方掉头南下进入晋陕峡谷区。

君子津的名称来自于一个古老的故事。《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桓帝刘志(公元 147至167年)到西部榆中(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一带)去巡视,而后又转向东行到代地(今河北省北部)。随行队伍中有一名来自洛阳的商人,因为迷了路,就投奔君子津渡口,津长于是安排他住宿了一夜。

孙口渡

孙口渡石碑

第二天早上津长推门叫他起来赶路的时候,他已经直挺挺地死在了炕上。没有办法,津长只好将他就地掩埋。后来,这个人的儿子从洛阳赶到这里寻找父亲,得知父亲去世,便决定运遗骸回乡,打开棺木后发现他父亲带的金银货物原封不动,没有丝毫损失。于是桓帝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君子津。

阴口渡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这个渡口位于靖远县城东,祖厉河入黄河的河段上。据传说,在汉武帝时,当时这里就有渡口存在,叫做鹯阴口。由于其交通位置重要,所以几千年来,这里一直兴盛不衰。先后有匈奴、鲜卑、羌、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这里放牧。

大禹渡

大禹渡

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均有提及,但只寥寥数笔。其中《三国志·魏志》中记载,东汉后期,凉州的卢水胡(匈奴的一支)起兵骚扰河西,曹操命令张既率领几千人马过河去平叛,张既率领人马到达金城后,手下建议兵少道险不可深入,卢水胡知道消息后,就在阴口渡口埋伏了七千骑兵,张既知道后,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派遣了少数骑兵制造了在阴口渡口渡河的假象,结果却率领大军从金城过河直捣凉州卢水胡大本营,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靖远索桥渡位于靖远县境内的黄河上。据《靖远志》记载:“隆庆初创设船桥以通往来。”后来因河水上涨而冲走,仍然以船渡河,这里也被人们称之为小口子渡口,因为在距离小口子村2公里的黄河岸边。公元 1614年,人们又修了河西索桥,以缆索系舟在河面上,上面铺着木板,供人们通行。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大禹像

在古代黄河上有不少桥梁,其中比较集中的在青海境内,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黄河置渡,湟水建桥。”可见,古代青海境内的桥梁不少。

不论是桥梁,还是津渡,其目的是沟通两岸,都是为了解决黄河上丝绸之路干线上交通问题而修建的。

在河南,有许多村镇因水而兴,比如社旗镇、北舞渡镇,都曾因水运而曾经及其繁荣,随着近代水运衰落,这些古镇俨然已经逐渐褪去昔日的水运辉煌。

偶尔造访郏县李渡口村,发现这个因水曾经繁荣的村子,倒是与上述名镇有所不同,令人意外。

第一个意外:昔日的渡口仍在,蓝河已经干涸

进入李渡口村,远远的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牌楼伫立在村口,上书“李渡口”三个金字,两旁对联云:渡口俭居听雨声,蓝河逸风观帆影。

好有诗意!

只可惜,要不是路边一块巨石上书“渡口”两字,我还真不知道旁边这条干涸的深沟就是蓝河。遗憾!

关键是,这水都跑那里去了?

带着疑惑,我驱车来到寨前,寨墙高筑,寨门高大,好有气魄的古寨!

令人意外的是,到处可见正规景点的文字介绍。

看到寨门旁边的导游图,更确定了我心中的怀疑,蓝河,果然是干涸了!

第二个意外:这个古村古建筑修复得很好

登上寨墙,看寨墙内外,举高远眺,视野开阔!

李渡口村寨墙高三丈,宽八R,长10米,用于打更、巡逻、护寨。宅墙外有四丈宽寨沟,内有活水环寨而过,寨内按照五行八卦布局,设有八个瞭望台,各装备**1们,磙木雷石若千,有效地护卫了一方太平。

东寨门阁楼上刻有“朝阳二字,西寨门阁楼上刻有“迎龙”二字,寓意生机勃发、祥光普照、风调雨顺和盛世太平之景。

虽然不收费,但可以感觉到,李渡口对开发 旅游 资源是认真的。从进寨门起,大街边的所有住宅建筑都是经过精心打造的。

走在街上,仿佛回到百年前。

上图是清朝监生李义仁故居。李义仁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监生,在郏县县衙供职。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堤,朝廷下旨修堤治黄,李义仁负责郏县段治黄工程。

他领导有方,郏县工程提前完成后,又协助刘统勋顺利完成决口的最后合围工程。李义仁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监生”,任工部侍郎,晋升三品大员,主管全国的河道水利治理工程,并受赏一辆车辇和一件黄马褂。

沿着大街,我们走到了一处大宅院门前。

据介绍,这座宅院主人名叫李朝永,为清咸丰年间的秀才,曾供职汝州知府衙门。

门楼上方木雕工艺精湛,左边雕鳯,右边雕鹿,寓意“俸禄”,表示主人对美好前景的期望。

门下是一块八尺多长的铺门石,行内叫“丈石”,寓意有仗势。

大门外方内圆,体现古语“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全家规矩做人,规矩做事。

没想到,这个秀才的确是个讲究人,院子竟然设计得如江南园林,有假山,有曲水,有竹林。更可贵的是,房子整体结构很完整。

这是主人客厅“福寿堂”,中间这个门据说就是二门,封建 社会 “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指的就是这个门。这个二门也只有家庭大事才能开。

木雕显示了房主当年的奢华生活。

进到后院,这个二层楼房显然也是当年的豪宅。二楼自然就是**的闺阁。

二楼中间木雕大窗精雕细琢、别出心裁,令人印象深刻。

一楼石雕的卍字窗令人感到很别致。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

用在这个建筑上也有镇宅辟邪之意。

回到街上,仿佛还在那个久远的时代。

穿梭在村子中,古宅、古树玲琅满目。随处可见的稀罕物也令人惊喜。

这条瓷片大鱼是不是很新颖别致!

这是李渡口村清代寨首李冠儒老宅,李冠儒(1899年-1948年)是李渡口的大地主、寨首、郏县东的大绅士,他组织了修复寨墙、防匪御盗。

还开办了一家80多人规模的机制卷烟厂,生产“哈德门红利航”等品牌香烟,产品远销武汉、上海。

此宅房屋的房檐全部封闭,椽子不露房檐,窗棂全部是铁条与木条复合制成,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 现实。

徜徉在古村,想象着李渡口的前世今生,慨叹人生的短暂。

村子中的路标,仿佛又是指示者人生的方向。

临走,在村头吃了碗正宗的郏县饸饹面,吃得大汗淋漓,好不过瘾!

李渡口!好令人意外!

以上就是关于兔年吉祥我们的节日春节手广抄报内容广西柳州有哪些名胜古迹全部的内容,包括:兔年吉祥我们的节日春节手广抄报内容广西柳州有哪些名胜古迹、黄河到底有多少个古渡口、郏县李渡口村,与其说是古渡口,还不如说是古建筑博物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63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