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第1张

欧阳修和苏轼二人在历史上是具有相似之处,之所以定谥号为“文忠”,那是因为他们俩明于道德,见于文章,博览群书,著书立言,文章卓然自成一家,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自然谥“文”;而且两人性格上正直,心诚洞达,明白无所欺隐;不肯曲意顺俗,以自求便安好;论列是非,不避人之怨诽诅疾,忘身履危,按《谥法》“廉方公正曰忠”,自然为“忠”,加“忠”以丽“文”,故而二人谥号一致。

其实古代谥号一致的现象很多,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些臣子品性学识和道德贡献有相似之处,而且按照谥号的颁发,是要经过朝议的,故而严肃刚正,盖棺定论。

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

臣子的谥号两个字的居多。 私谥不是由朝廷赐予的,而是由德生们评定的。如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对于臣子谥号的给予,历代也有不同限制,如清,“文”字只能给予翰林出生的臣子,不是就不能授予,古代对死去的大臣赐谥,自然是统治术之一种。

帝王要求臣子们对他竭诚效劳效忠,对于认为合格的臣子,便赐以谥号,自然也是以美谥居多。不过改谥的也还有。

像秦桧死时,居然谥为“忠献”,忠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献是贤人的意思。这是很美的名号,那便反映了宋高宗对他的看法;可是过了五十年,到宁宗时代,忽又翻转过来,改谥“谬丑”了。这同样是反映了皇帝的旨意,虽然秦桧的骨头早已化尽,因为毕竟对生人还起作用,改谥也就成为必要的了。

乾隆皇帝修改关羽的谥号,何尝不是出自维护本身王朝利益的私心!满洲人入主中原,臣民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要这些汉人死心塌地拥护王朝,除了强调“忠”,还须强调“义”,也就是对恩主感恩戴德,赤胆忠肝,誓守信义。而关羽正是如此的一个典型人物。表扬关羽正是为了抬高自己。他对死了千余年的关羽,就那么爱护备至?如无深沉的用意,这才难以使人信哩!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引佚名笔记说:“本朝羁糜蒙古,实是利用《三国志》(指《三国演义》)一书。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蒙古诸部,因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桃园结义事为例。

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焉,于是累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以示尊崇蒙古之意。”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诸葛亮的“忠武”几乎是一个臣子所能得到的最好谥号了(看看忠、武二字在谥法序号上的排位),史上多少人哭着喊着都得不到。还有一点,同一个谥号,臣子用和帝王用意义是不同的,桓、庄二字就是例子。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的主要作品如下:

在文章方面:

《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

在词作方面: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在诗作方面:

《戏答元珍》、《题滁州醉翁亭》、《忆滁州幽谷》、《画眉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

文学方面,欧阳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其辞赋创立文赋的新体裁,使中国辞赋有柳暗花明的新发展,所著两部史书《新唐书》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谱格式为后世历代沿用。

经学上开创宋人直接解经、不依注疏的新风气,易学上打破易传的权威地位,在我国金石学、诗话及花谱撰作三方面,都是开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属当世最高领袖之一,在文学、史学、经学,俱有划时代的成就。

是<<欧阳文忠公文集>> 根据欧阳修谥号"文忠"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以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带有褒贬善恶的评判性质的一种名号。所谓字以表德,士大夫的字是生前所取,多以表达道德期望所向,而谥号则是于人死后由他人议定的,具有对某人盖棺定论的效力。又由于是由他人所封,故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据“明会典”中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

这样一来,谥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谥号之中,“文正”居于首位。

以上就是关于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全部的内容,包括: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什么是臣子的"谥号"、欧阳修的的文集为何叫做《欧阳文忠公文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07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