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莶草的功效与作用

稀莶草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1、截疟:

《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此证多由疟疾目久,气血耗伤,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在疟疾发作时,可用豨莶祛邪截疟。

2、疗疮肿毒:

豨莶草味苦,性寒。苦主泄下,寒能清热,故可选用本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新修本草》:“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症,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

3、祛风除湿:

豨莶草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与臭梧桐同用。豨莶草性味苦寒,又有化湿热作用,故痹痛偏于湿热的病症尤为适宜。

可以的。雄黄粉基本用途主要是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不能经常使用,以免人体中毒。

雄黄是一种矿物,雄黄粉是雄黄矿的粉末形态,主要成份是AS2S2。颜色从鲜黄到偏红都有,但以**居多,所以称为雄黄。AS2S2是无毒的,但是氧化后生成As2O3(砒霜),而一般情况下都有被氧化一部分,所以有毒。中药店有售。

雄黄粉用途1,用于主要是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但是,一般都是能不用就不用,因为毕竟是个有毒的矿物药。

2,不要去用雄黄点燃来驱蚊,因为雄黄经过高温之后,就变成砒霜,大毒性。

3,在野外有很多朋友喜欢户外露营,雄黄粉应该是不可缺少的,可以,驱蜈蚣,老鼠,这些对人有危险却又很难发觉的小动物。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症。其治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白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准绳·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疾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医门法律,疟疾论》说:“外邪得以人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人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②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③盛虚更替。④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

辨寒热之偏盛《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正疟的病因病机 5 正疟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正疟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711 治法 712 方药 72 针灸治疗 721 治法 722 选穴 723 随证配穴 724 刺灸方法 725 方义 73 饮食疗法 731 治法 732 推荐食材 733 推荐食疗方 8 关于疟疾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正疟的方剂 2 治疗正疟的穴位 3 治疗正疟的中成药 4 正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正疟 1 拼音

zhèng nuè

2 英文参考

regular mal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正疟(regular malaria[1])为病证名[2]。是指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出入营卫,具有寒热往来,界限清楚,并作止有时特点,以初起肢体酸楚,呵欠乏力,继则畏寒战栗,寒罢则遍体灼热,头痛面赤,口渴心烦,数小时后,汗出淋漓,发热骤退,诸症消失,或稍觉头昏神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疟疾[1]。即长期寒热发作之疟[2]。疟疾以正疟最为多见[3]。《景岳全书·疟疾》:“古法云: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大效。”

疟疾·邪在少阳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olving Shaoyang Channel[1])是指疟邪郁于少阳,以寒战发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4]。

4 正疟的病因病机

疟邪乘气候突变,或情志、劳逸失调,痰食内滞,起居不慎之机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5]。

5 正疟的症状

疟疾·邪在少阳证发作时症状比较典型,患者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约30分钟,寒罢则内外皆热,常表现为高热,可持续2~6小时,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2~3小时后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5][3][6]。

6 证候分析

疟邪伏于少阳,与营卫相搏,正邪交争: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而发。若疟邪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病邪入与阴争,阴盛阳虚,阳气被遏,故致呵欠乏力,寒战鼓颔;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则壮热、汗出、口渴引饮;终则疟邪与营卫相离,邪气伏藏,发作停止。邪居少阳则循经上逆,出现头痛面赤、口苦、恶心呕吐。病初邪在外苔多薄白,化热入里则见苔黄腻,疟脉自弦,弦紧主寒盛,弦数主热盛。脉弦乃邪居少阳半表半里之象。[3][5][6]

7 正疟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3]

711 治法

正疟治宜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712 方药

正疟可用柴胡截疟饮[备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药、阿胶、生龟版、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加减治疗。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参、枣之滞气碍湿,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甚于里,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正疟亦可用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方中以常山祛邪截疟为主药;草果、槟榔辛香理气,化痰散结;厚朴、陈皮、青皮理气和中,化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

除上述两个方剂外,还可选用下列单方、验方治疗:

①马鞭草30~60克,水煎,分二次,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4小时各服一次,疟止后连服三日。

②青蒿30克,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三日。

③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水煎服,连服三日。

72 针灸治疗

[5]

721 治法

正疟治宜和解少阳,截疟祛邪。

722 选穴

以督脉、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

723 随证配穴

疟疾发作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724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可点刺出血。

725 方义

大椎乃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后溪是手太阳经穴,又通督脉,故可宣发疟邪。中渚为手少阳经输穴,能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治寒热往来。间使乃手厥阴经经穴,与中渚表里配合,有疏理气血、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之功。

73 饮食疗法 731 治法

正疟治宜祛邪截疟,和解表里[6]。

732 推荐食材

正疟患者建议食用草果、厚朴花、苍术、橘皮、青蒿、马兰头等[6]。

733 推荐食疗方

[6]

1.马兰头汁:鲜马兰头200g绞汁,在发疟前2小时顿服,连服数天。

2.青蒿粥:鲜青蒿100g,粳米50g,白糖适量。鲜青蒿洗净后,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取药汁;粳米洗净,煮粥,待粥熟后,倒入青蒿汁,加入白糖搅拌,煮沸即可服食,分顿一日内食用。

3.草果苍术橘皮甘草饮:草果10g,苍术10g,橘皮10g,甘草6g。上四味,煎汤饮,每日2次。

8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1][7])为病名[8][9]。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9]。俗称打摆子[8]。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多发于夏秋季节[3]。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5]。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9][10]。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5]。

详见疟疾条。

9

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疟疾的发病原因,因而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作为一种周期性疾病,是威胁人类时间最长的疾病之一,但直到1820年,西医才从植物中提取出了对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奎宁。先说药物治疗法。治疟疾的药名有叫“瘴药”的,也有叫“截疟散”的,叫法不一,由各种中草药组成,主要包括柴胡、常山、甘草、乌梅肉等,此外也会在药中加入一些猴骨、驴粪、猪粪之类的东西。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因为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看清楚了,是虫子(孢子虫),不疟疾难治是对中药而言,还有就是疟疾的耐药性,只有不断地研发新药才能对抗疟疾的耐药。青蒿素的研制随受中药的启发,但制药过程完全是现代科学方法,跟中药制作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是细菌病毒,人类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别,什么加强免疫力之类的方法治不了疟疾,疟疾也不可能自愈。使有再多的医书,即使有再多的医术,即使有再多的名医神医,都一样对疟疾这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束手无策。

研究成果青蒿素就应用到非洲去治病,效果特佳。但由于西方一直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所以才到今天获得诺贝尔奖。疟疾在中国不是不治之症,中医通过辩证论治都能治好。中医临床处方是不错选择。寒热交替发作,上吐下泻是症状。

以上就是关于稀莶草的功效与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稀莶草的功效与作用、雄黄粉可以驱蜈蚣吗、疟疾在古代的情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05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