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黄旗为什么比正黄旗牛

镶黄旗为什么比正黄旗牛,第1张

因为黄旗旗主是皇帝本人。

努尔哈赤在晚年时候,把正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他自己手里就只保留了镶黄旗,后来也没有要回来。

从此以后历代皇帝也都沿袭这种制度,毕竟努尔哈赤是他们的老祖宗,而满清也是最看重老祖宗的的规矩的,因此镶黄旗就比正黄旗地位还要高成为八旗之首。

清代入关前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入关后,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汉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而八旗制度也就此没落了。

满清八旗的由来

“满清八旗”是满清皇朝的开拓者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满清八旗”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清代官方文献上,对于八旗的排序,在入关之前和入关之初,进行了数次修改。

在史料上,第一次见到八旗的排序,是《满文老档》天命七年四月份,排序为:

1正黄旗。2镶黄旗。3正红旗。4镶红旗。5镶蓝旗。6正蓝旗。7正白旗。8镶白旗。

当时,正黄旗、镶黄旗的旗主,都是太祖本人;两红旗,旗主皆为礼烈亲王代善,代善在太祖长子褚英被杀后,实际上成为门长,故而他的两个旗排在第二位;镶蓝旗的旗主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太祖的侄子,排在第三位;正蓝旗的莽古尔泰,是太祖的儿子,比镶蓝旗的阿敏小一岁,故而排在第四;正白旗的旗主,是后来的太宗,太宗是太祖的第八子,所以排在哥哥和堂兄的后面;最后镶白旗的旗主是杜度,是褚英的儿子,也是几个旗主的孙子或者侄子,故而排在最后。

到了《满文老档》天命八年六月十八日和天命十年的时候,余下六旗没有变动,但是镶黄旗取代正黄旗成为了“头旗”。这实际上是因为,在太祖末年,太祖将两黄旗,逐步分给三个幼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以最后导致自己亲领的旗分,只有镶黄旗的一部分。故而,此时居首的旗,自然是镶黄旗。

类似这样的变化,在清代入关之前还有好几次。

直到世祖顺治朝中期,八旗的排序才正式确定,而且直到清末,再也没有变动过。所以我们看清代的史料,如《东华录》、《八旗通志》、《清史稿》等等,对八旗的排序皆为:

1镶黄旗。2正黄旗。3正白旗。4正红旗。5镶白旗。6镶红旗。7正蓝旗。8镶蓝旗。

正因为这种官方的排序中,镶黄旗一直都作为八旗之首,所以,在清代,有一个专用的名词来称呼镶黄旗,即“头旗”。

这种格局,实际上也是在尊崇皇室的前提下,对血缘次序的一种尊重。我们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同属上三旗,由于两黄旗被皇室统帅的时间最长,故而居首。正红旗的旗主是礼烈亲王代善,是太祖实际上的大宗(门长),在宗室中地位最高,故而作为下五旗之首;镶白旗的旗主是肃武亲王豪格,是太宗的大宗,同为大宗,又是世祖的长兄,作为和皇帝血缘最近的旗,排在太祖大宗正红旗之后。镶红旗是礼王的支流,紧随其后。正蓝旗实际上是睿王多尔衮、豫王多铎的遗领,作为太祖的直系后人,排在大宗之后。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一来是由于血统稍远,二来是由于经历过舒尔哈齐、阿敏两次惩罚,作为太祖兄弟的后裔,排在了最后一位。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

1、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2、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3、清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4、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

扩展资料:

分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并按方向定该旗的位置。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封称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封称右翼。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

1601年(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亦称“佐领”),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亦称“参领”),每五甲喇设一固山(gusa,即旗)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设有四旗,各旗以纯色作区分,分别是:黄、红、蓝、白。故称为“正黄旗”等。十四年后又增设四旗,并在原纯色周围嵌上其它颜色,称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故合称八旗满洲。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人、汉人也编入八旗,连同满洲一共八个旗二十四佐领,但其核心还是八旗满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八旗满洲

镶黄旗是头旗,权力最大。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

扩展资料

镶黄旗的历史:

镶黄旗是清代八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与“正黄旗”、“正白旗”并称上三旗。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后来又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设置镶黄旗。

清末时的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清代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名臣和瑛都是镶黄旗人。镶黄旗现有人口约33000人,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人口约为15800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镶黄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因此满族镶黄旗的祖上应该是觉昌安,他是努尔哈赤的祖父

镶黄旗地位更高。

八旗制度是满清政权建立时最重要的军事户籍管理制度,包括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总共八旗。

努尔哈赤以爷爷、父亲遗留的十三副铠甲起兵,逐渐统一女真部落之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管理大量的民众。1601年,努尔哈赤提出了八旗制度,刚开始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1615年,又增加设立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成为后金和满清政权的重要基础,后来征服蒙古和辽东之后,参照满八旗,设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八旗制度下,最大的单位是“旗”,满语就是“固山”,相当于一个师;旗下面是“甲喇”,相当于一个团;甲喇下面是牛录,相当于一个营。一个牛录差不多300个人。

八旗设立之初,地位并没有高低之分,八旗旗主共议朝政。

只是在今后的皇位争夺,权力斗争过程中,镶黄旗地位逐渐高于其他旗。

入关之前,正黄旗和镶黄旗归努尔哈赤自己管理,其他旗由其子侄统领。

正黄旗(45牛录):努尔哈赤

镶黄旗(20牛录):努尔哈赤;

正红旗(25牛录):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33牛录):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次子阿敏

正蓝旗(21牛录):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

正白旗(25牛录):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镶白旗(15牛录):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

努尔哈赤死后,经过多尔衮摄政,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成为上三旗,其余五旗被称为下五旗。在经过几番演变,镶黄旗成为皇帝的唯一亲卫军,皇帝的户籍也属于镶黄旗。经过几代皇权的巩固,镶黄旗的地位逐渐高于其他旗。

清朝276年间,镶黄旗出身的大臣、皇后、外戚等等也远多于其他旗。像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等9大贵族世家,以及外戚家族董鄂氏和富察氏,他们全都出自于镶黄旗。

努尔哈赤时代的开国大臣额亦都、费英东。 康熙时代的辅政大臣遏必隆、鳌拜。 以及后来雍正、乾隆时期,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等公傅恒、郡王福康安、一等公海兰察、 佟国维、隆科多、萨布素等等都出自镶黄旗。

以至于清朝末期,慈禧太后为提升家族地位,将其父亲从正蓝旗抬旗至镶黄旗。

因为历史上,八旗与姓氏没有必然关系,爱新觉罗作为一个大家族,其成员分在各旗的都有。

八旗分上三旗与下五旗。顺治皇帝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皇帝直接控制,称为上三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称为下五旗。所以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

入关前,八旗都有爱新觉罗氏皇族。入关之后,从顺治帝以下的皇帝都把自己的皇子分封进下五旗,其目的主要是蚕食下五旗原旗主的佐领,直接影响就是,入关之后分出来的皇族,旗籍都在下五旗。

如雍正帝在当贝勒、雍亲爷的时候,旗籍在镶白旗,继位后回到上三旗。如启功的祖上是弘昼,其分到了正蓝旗,故而启功自己是正蓝旗的宗室。又如宣统帝的父亲载沣一门,实际上是在镶白旗。

扩展资料:

八旗的衰落

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

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愈加腐败。那些贵族上层已形成颓风难挽的局面。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

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民国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以上就是关于镶黄旗为什么比正黄旗牛全部的内容,包括:镶黄旗为什么比正黄旗牛、清朝为什么把镶黄旗排为八旗之首呢、清朝时期,是镶黄旗地位高还是正黄旗地位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00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