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后列表大全

清朝皇后列表大全,第1张

 清朝皇后列表大全

努尔哈赤皇后

1。孝慈高皇后(1575年—1603年10月31日):

叶赫那拉·孟古,生于1575年(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在1588年10月(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努尔哈赤。叶赫那拉氏庄敬聪惠,端庄贤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皇太极。1603年10月31日(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享年二十九岁,1624年(后金天命九年)迁葬东京陵,1629年3月7日(天聪三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尊其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后的谥号是“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2。孝烈武皇后(1589年—1626年9月1日):阿巴亥

乌拉那拉·阿巴亥继室大福晋,海西女真乌拉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的乌拉街满族乡)贝勒满泰之女。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十二岁的阿巴亥在叔父布占泰的亲自护送下到赫图阿拉,嫁给了比她年长31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两年之后被册为大福晋。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生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1612年生十四子睿忠亲王多尔衮,1614年生十五子豫通亲王多铎。1620年(天命五年)小福晋德因泽告发阿巴亥,努尔哈赤以私藏金银的罪名而将其“离弃”。次年又复为大福晋。

1626年9月1日(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于叆鸡堡。八月十二日卯时,四大贝勒宣称先帝曾有遗言,大福晋从殉。三十七岁的阿巴亥被逼殉葬,死时距努尔哈赤去世不到一天,与努尔哈赤同棺敛葬于福陵。顺治初年,阿巴亥的次子多尔衮摄政。顺治七年,阿巴亥得到“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的谥号,牌位入太庙。同年年底,多尔衮暴病身亡。阿巴亥的“孝烈皇后”又被罢谥,牌位也被赶出太庙。

皇太极皇后

1。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13日—1649年5月27日):

博尔济吉特·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宫皇后。生于1599年5月13日(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正宫皇后,居中宫。清世祖时尊为皇太后。顺治六年5月27日(1649年四月十七日)崩,年五十一。顺治七年二月葬昭陵。雍正、干隆累加谥,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无子,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福晋、中宫大福晋(清宁宫)、皇后、皇太后

2。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大玉儿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小名:大玉儿。1613年3月28日(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出生,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顺治皇后

1。孝惠章皇后(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

博尔济吉特·荣惠,生于1641年11月5日(后金崇德六年十月三日),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世祖废后之侄女。清世祖时为妃、皇后,圣祖时尊为仁宪皇太后。1718年1月7日(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卒,年七十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上谥,葬孝陵(清东陵)之东,称孝东陵,祔太庙。雍正、干隆朝累加谥,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无子女。

2。孝康章皇后(1630年—1663年3月20日):

佟佳·念锦,1630年(天聪三年)生,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女,后初入宫,为世祖妃。1654年(顺治十一年)春,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谓近侍曰:“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5月4日(三月十八日),圣祖生。圣祖康熙即位,尊为皇太后。1663年3月20日(康熙二年二月初九),崩,年二十四。初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及崩,葬孝陵,上谥。雍正、干隆累加谥,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

3。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

董鄂·乌云珠,世称董鄂妃,独为帝所盛宠,清朝第一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之姊。出生时间:1639年(崇德四年)生,1656年9月(顺治十三年八月)进宫,:1656年10月12日(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封贤妃,1656年11月14日(顺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封皇贵妃,并大赦天下。1657年11月12日(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一个儿子不料未及百日便夭折,封和硕荣亲王。1660年9月23日(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仙逝于承干宫,顺治深为哀恸、寻死寻活。10月3日(八月二十九日)追封为皇后。合葬孝陵,追尊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康熙皇后

1。孝诚仁皇后(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

赫舍里·芳仪皇后,生于1654年2月3日(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袭一等公索额图的亲侄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未序齿)承祜(2岁夭折);1674年6月6日(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生皇七子(序齿皇次子)胤礽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元配),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仁孝皇后“,雍正元年改谥”孝诚“。全部谥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2。孝昭仁皇后(1654年——1678年3月18日):

钮祜禄·东珠,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鳌拜义女,满洲镶黄旗人,温僖贵妃的姐姐,生于顺治十年。初为妃,1677年9月18日(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第二任皇后,1678年3月18日(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死。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3。孝懿仁皇后(?——1689年8月24日):

佟佳·仙蕊,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详。贵妃、皇后,康熙第三任皇后,也是他的嫡亲表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殇)。1689年8月23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后,翌日崩逝,实际上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孝懿皇后”,后雍正干隆嘉庆累加谥,全部谥号: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收胤禛为养子。

4。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6月25日):

乌雅·德宛,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生于顺治十七年。1677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1678年(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胤祚;1680年(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殇;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殇;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驾崩后,德妃被尊为仁寿皇太后,1723年6月25日(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岁,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雍正皇后

1。孝敬宪皇后(?—1731年10月29日):

乌拉那拉·舒兰,步兵统领费扬古女,生母觉罗氏追封多罗格格,是贝子穆尔祜第四女,穆尔祜长女嫁乃孝献皇后嫡母。育有一子,弘晖,八岁夭折。雍正为皇子时,圣祖册后为嫡福晋。1723年(雍正元年),册为皇后。在掌管六宫时,和嫔妃、宫娥之间关系也很好。1731年10月29日(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逝世。与雍正合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2。孝圣宪皇后(1693年1月1日—1777年3月2日):

钮祜禄氏,生于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3岁入侍雍王府,名号为格格,为雍正胤禛之侧福晋。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后来的干隆皇帝弘历。1723年3月(雍正元年二月),册封为熹妃,入居景仁宫;1730年(雍正八年),进熹贵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卒于1777年3月2日(干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享年85岁。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干隆皇后

1。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

富察·英琦,孝贤皇后生于1712年3月28日(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27年9月3日(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奉旨与皇四子弘历成婚,为嫡福晋。1728年雍正六年生弘历长女;1730年(八年)生次子永琏;1731年(九年)生弘历第三女。1735年10月8日(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即雍正帝去世当日,奉懿旨册为皇后。1738年1月23日(干隆二年十二月初四),行册立礼。1746年5月27日(干隆十一年四月初八)生皇七子永琮。1748年2月(干隆十三年正月)随驾东巡,4月8日(三月十一日),崩于回銮途中的德州舟次,年三十七;19日(二十二日),帝亲定谥“孝贤”,6月16日(五月二十一日)行册谥礼。1752年12月2日(干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胜水峪裕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2。继皇后(1718年3月11日—17676年8月):

乌拉那拉·景娴,干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1718年3月11日(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比干隆小七岁。干隆帝为亲王时,乌喇那拉氏为侧福晋。1737年(干隆二年),封娴妃。1745年(干隆十年),进娴贵妃。孝贤纯皇后逝世后,进皇贵妃,主持后宫。1748年3月11日(干隆十五年),立为皇后。1752年(干隆十七年),生皇十二子永璂,次年生皇五女,1755年(二十年)又生下皇十三子永璟。1765年(三十年)在随干隆南巡,得罪干隆帝。1766年8月(三十一年七月)崩,干隆命丧葬仪式等同于皇贵妃。

3。孝仪纯皇后(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

魏佳·小玉,内管领清泰女,1727年10月23日(雍正五年九月初九)生,比干隆帝小十六岁。初入宫,1745年(干隆十年)初封魏贵人,同年册为令嫔。1749年5月20日(干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晋令妃。1756年8月10日(干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生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嫁拉旺多尔济;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生皇十四子永璐,殇;1759年1月5日(干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七)生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嫁札兰泰;1760年2月3日(干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晋令贵妃;1760年11月13日(干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生皇十五子嘉庆帝永琰,即位后改名颙琰;1766年(干隆三十一年)生皇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此时魏佳氏已经四十岁;1768年6月24日(干隆三十三年五月初十)晋令皇贵妃。

1775年2月28日(干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逝世逝,享年48岁,同年二月十一日谥为令懿皇贵妃,葬于清东陵裕陵地宫。1795年10月15日(干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干隆帝宣示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同时封其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为皇后,册谥孝仪皇后;十月行孝仪皇后册谥礼。嘉庆、道光加谥累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葬于裕陵。

嘉庆皇后

1。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2日—1797年3月5日):

喜塔腊·青瑜,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经额女,生于干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辰时,和嘉庆皇帝是同年生,但比嘉庆皇帝大42天。1774年6月5日(干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高宗亲赐封为皇子永琰的嫡福晋,年十五岁。1780年(干隆四十五年),生皇二女。1782年9月16日(干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皇二子绵宁(即道光帝)。1784年(干隆四十九年),生皇四女固伦庄静公主。1796年2月(嘉庆元年正月),册立为皇后。

1797年3月5日(嘉庆二年二月初七),病逝,是清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后。1797年6月(嘉庆二年五月),干隆谥孝淑皇后。1803年11月(嘉庆八年十月),入葬昌陵地宫。道光元年三月,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光天佑圣睿皇后。道光三十年四月,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光天佑圣睿皇后。咸丰十一年十月,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

2。孝和睿皇后(1776年—1849年11月24日):

钮祜禄·绮雪,礼部尚书恭阿拉女。后事仁宗潜邸,为侧室福晋。1793年7月(干隆五十八年六月),生皇七女。1795年7月(干隆六十年六月),生皇三子绵恺。嘉庆元年二月,仁宗即位,册封为和妃。1797年(嘉庆嘉庆二年),四月孝淑睿皇后崩,五月,太上皇敕谕继位中宫,先封为皇贵妃,1798年8月(嘉庆三年七月),晋封为和贵妃。嘉庆四年,立为皇后。1801年(嘉庆六年四月),补办册后仪式。

1805年(嘉庆十年二月),生皇四子瑞亲王绵忻。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皇后懿旨让皇二子绵宁继位,宣宗尊为皇太后,居寿康宫。1849年11月24日(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初十)逝世,年七十三。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丧哀毁,三十年正月,崩于慎德堂丧次。咸丰三年,葬后昌陵之西,曰昌西陵。初尊皇太后,上徽号。国有庆,累加上,曰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逮崩,上谥。咸丰间加谥,曰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

道光皇后

1。孝穆成皇后(1796年—1808年2月27日):

钮祜禄·玲儿,户部尚书、一等子布颜达赉女。道光帝为皇子时,1796年(嘉庆元年)十一月奉文综赐册,立为皇子绵宁的嫡福晋。1808年2月27日(嘉庆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逝世,暂安于王佐村园寝。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即位,追谥为孝穆皇后。1827年(道光七年九月)殡宫自王佐村移葬,11月10日(九月二十二日)正式入葬东陵宝华峪万年吉地。1828年(道光八年九月),宝华峪万年吉地地宫渗水,1829年(道光九年五月),将孝穆皇后梓宫由地宫中启出,暂安于宝华峪正殿。1836年1月(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孝穆皇后梓宫迁葬入西陵境内的龙泉峪万年吉地地宫。1850年10月(道光三十年九月),加上尊谥:孝穆温厚庄肃端诚孚天裕圣成皇后。1861年(咸丰十一年)穆宗加上“恪惠”二字,1875年(光绪元年六月)加上尊谥“宽钦”二字。全谥为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2。孝慎成皇后(1790—1833年):

佟佳·玉琦,满洲镶黄旗人,世袭三等承恩公、追封一等公舒明阿女,康熙年间的一等公佟图赖的后代。

1808年(嘉庆十三年),绵宁嫡妻钮祜禄氏逝世。钮祜禄氏死后,佟佳氏被嘉庆指为皇子绵宁的继室福晋。1813年7月29日(嘉庆十八年七月初三日),佟佳氏生绵宁长女。两月后,皇子绵宁被封为“智亲王”,佟佳氏也成了亲王福晋。1819年12月7日(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长女患病不治而去世,虚龄七岁,嘉庆帝特意下旨追封绵宁长女为郡主。第二年七月,智亲王绵宁即位为帝,改名为旻宁。

道光帝即位不久,追封其女为“端悯固伦公主”,并在为自己修建第一座帝陵时,在东陵许家峪为女儿选址建墓。1821年11月24日(道光元年十月三十日),晋封其兄裕宽为一等承恩侯。1822年12月(道光二年十一月),道光帝册立佟佳氏为皇后,1833年6月16日(十三年四月二十九),皇后逝世。道光帝在佟佳氏死后传旨要求王以下有顶戴者百日内均不得剃发,且均要停宴止乐一年。道光七月上谥为孝慎皇后,1836年1月28日(十五年十二月十一)与孝穆皇后钮祜禄氏一起葬入龙泉峪地宫。经过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累次上谥,谥号全称为: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3。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

钮祜禄·绣心,生于嘉庆十三年二月廿八日(1808年3月24日),属于历任外戚的镶黄旗钮祜禄氏家族(清朝初年五大臣额亦都之后),曾祖父为干隆朝著名驻藏将军成德,祖父为战功赫赫的将军穆克登布,其曾祖和祖父皆为清朝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著名将领,其父颐龄当时是干清门侍卫,世袭二等男爵。父亲为清朝苏州驻防将军、干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第三位嫡妻,即位后所立的第二位皇后。享年33岁,生奕詝。

钮祜禄氏不管生前死后都极受道光帝的宠爱及重视,从全贵人开始(实际册封时未册为全贵人而直接进位全嫔)、3个月后升全妃、一年后以17岁稚龄超越所有老资格嫔妃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而后皇贵妃,直至母仪天下的皇后。她于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众说纷纭,成为清宫疑案之一。她生前完全不用凭借子嗣的晋封速度堪称清宫罕见,当皇后后铁腕治后宫也说明了道光帝对其非比寻常的爱重支持,她死后其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能顺利击败其他皇子最终继承大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光对她爱屋及乌。也因为孝全成皇后与道光帝感情极深,自她去世后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4。孝静成皇后(1812年—1855年):

博尔济吉特·雨宁,生于1812年6月19日(嘉庆十七年五月十一日),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原为蒙古科尔沁左右翼(在今中国内蒙古通辽市境内)人,死后抬入满洲正黄旗。初入宫为静贵人,十四年为贵妃,二十年为静皇贵妃。文宗即位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1855年(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8月21日(七月初九日)崩,享年四十四岁。

咸丰年间初谥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祔庙。穆宗即位后,祔庙、加谥。尊谥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有三子一女,分别为奕纲、奕继(均早殇)、皇六子恭亲王奕䜣。皇六女固伦寿恩公主,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下嫁景寿。孝静成皇后是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养母,虽然生前未成为皇后,但死后被咸丰帝追封为皇后,成为清朝历史上和顺治董鄂妃一样既非前朝皇后、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咸丰皇后

1。孝德显皇后(1828年——1858年):

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之女,镶黄旗满洲人。1828年(道光八年)出生,比咸丰帝大四岁。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进宫,由道光帝替咸丰帝册立萨克达氏为嫡福晋。1850年1月24日(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逝世),无子女。清文宗咸丰帝即位后,追册谥曰孝德皇后。权攒田村,同治初,移静安庄,没过多久葬清东陵定陵,上谥。之后经过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皇帝的加谥之后,她正式的谥号是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赞圣显皇后。

2。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即慈安皇太后

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简称慈安,名为钮祜禄·瑞芬,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小6岁。于1852年(咸丰二年)被选秀入宫,封贞嫔,贞妃,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1860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继位,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定计,发动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1881年4月8日(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薨于钟粹宫。五月,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九月,葬定陵东之普祥峪,曰定东陵,升祔太庙。宣统元年四月,加上尊谥诚靖二字,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3。孝钦显皇后(1835年——1908年):即慈禧皇太后

叶赫那拉·杏贞,带印脱逃革职、安徽徽宁池太广道、赠三等承恩公徽征之女。道光十五年乙未十月初十日生,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初赐号为懿贵人。四年十一月,册封懿嫔。六年三月,生皇长子,是为穆宗,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十年八月,随侍车驾出狩热河。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

九月,还宫。十一月初一日,随孝贞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七,世人称为西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十一年十月,穆宗大婚礼成,加上端佑二字。十二年二月,穆宗亲政,加上康颐二字。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穆宗病痘,复训政。十二月初五日,德宗入承大统,训政如故。光绪二年七月,加上徽号昭豫庄诚四字。七年三月,孝贞崩,自是后独训政。十三年正月,德宗亲政,后仍训政。十四年二月,筑颐和园成。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始归政。旋德宗以大婚礼成,加上徽号寿恭二字。三月,再因亲政,加上钦献二字。

十七年四月,幸颐和园驻跸,自是岁以为常。二十年八月,因十月中六旬慈庆,加上徽号崇熙二字,至是为慈禧端佑康顺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复训政,世谓之戊戌政变。二十五年十一月,隐谋废立,寻怵于人言不果。二十六年五月,义和拳入京师。七月,八国联军陷京师,后奔太原,旋奔西安。十二月,命将。是年五月二十四日后、七月二十四日前谕旨毁除。二十七年十一月,德宗奉之还京师。三十四年戊申十月二十一日,宣统帝入承大统,尊为太皇太后。翼日未刻崩,寿七十有四。宣统元年正月,上尊谥如上。九月,葬定陵东之普陀峪,曰定东陵。十月,升祔太庙。

同治皇后

孝哲毅皇后(1872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

阿鲁特·宝音,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蒙古正蓝旗。

1854年7月25日(咸丰四年七月初一)生,1872年10月14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被选入宫,10月15日(九月十四)册立为皇后。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德宗光绪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同治帝死后,后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以寡嫂居中宫不成体统”,又对慈禧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收到其父无字书信后吞金屑求死,抢救暂缓,又绝食。1875年3月27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寅刻逝世,仅22岁,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1879年4月17日(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合葬惠陵,升祔太庙。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1909年(宣统二年四月)加上尊谥恭端二字,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光绪皇后

孝定景皇后(1868年——1913年2月22日):或称隆裕太后、隆裕皇后

叶赫那拉·静芬,光绪帝的表姐,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1888年(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1901年(二十七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而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病逝,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宣统帝称她为“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而宣统帝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太后名义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自1636年以来共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

1913年2月22日(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 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溥仪皇后

孝恪愍皇后(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婉容

郭布罗·婉容,字慕鸿,号植莲。中国末代皇后,原籍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后编入满族正白旗。婉容的高祖父郭布罗·阿尔景,是咸丰年间的副都统,并封为武显将军、建威将军。父亲郭布罗·荣源,母亲爱新觉罗·恒馨。

1922年3月10日被溥仪册封为后,同年12月与溥仪结婚。1924年11月5日,跟随溥仪被逼离皇宫,前往天津。1932年3月9日,随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为执政夫人。1946年春节前夕在临江县城(现吉林省临江市)被我军作为战俘收审,后关押与吉林省延吉。1946年6月20日,病逝于延吉,葬于延吉南山,时年40岁。

一、努尔哈赤

1、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

2、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阿巴亥。

二、皇太极(年号:天聪)

1、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

2、孝庄文皇后:大玉儿。

三、福临(年号:顺治)

1、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荣惠。

2、孝康章皇后:佟佳念锦。

3、孝献皇后:董鄂·乌云珠,世称董鄂妃。

四、玄烨(年号:康熙)

1、孝诚仁皇后:赫舍里芳仪。

2、孝昭仁皇后:钮祜禄东珠。

3、孝懿仁皇后:佟佳仙蕊。

4、孝恭仁皇后:乌雅德宛。

五、胤祯(年号:雍正)

1、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舒兰。

2、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六、弘历(年号:乾隆)

1、孝贤纯皇后:富察英琦。

2、乌拉那拉景娴。

3、孝仪纯皇后:魏佳小玉。

七、永琰(年号:嘉庆)

1、孝淑睿皇后:喜塔腊青瑜。

2、孝和睿皇后:钮祜禄绮雪。

八、绵宁(年号:道光)

1、孝穆成皇后:钮祜禄玲儿。

2、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3、孝全成皇后:钮祜禄绣心。

4、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雨宁。

九、奕宁(年号:咸丰)

1、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2、慈安皇太后:钮祜禄瑞芬。

3、慈禧:叶赫那拉杏贞。

十、载淳(年号:同治)

1、孝哲毅皇后:阿鲁特宝音。

十一、载恬(年号:光绪)

1、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静芬。

十二、溥仪(年号:宣统)

1、郭布罗婉容。

马皇后生了哪几位,马皇后到底有几个子女

马皇后到底有几个子女关于马秀英皇后的子女,众说纷纭。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两个女儿宁国公主、安庆公主。但是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按照明朝皇族族谱,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第五个儿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称:“孝慈高皇后生有两个儿子,在鲁府玉牒里有记载。明朝的汪宗元所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清代诗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沈元华条:“在南京太庙奉先殿孝慈高皇后牌位的南面,诸位嫔妃灵牌在东列,西面唯独只有碽妃一人的灵牌。孝慈高皇后从没有怀孕,懿文太子并不是她生的。”明崇祯年间进士李清《三垣笔记》:“《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成祖为碽妃所生,我很惊讶。钱宗伯谦益有博学名,我去问他,他也不能断定。所以开启孝陵寝殿检验,进去一看神位果然是那样的,我就相信了。”清初刘继庄著作的《广阳杂记》称:明成祖的母亲瓮氏,蒙古人,因为是元顺帝的妃子,所以隐瞒。也有说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明惠帝的皇位,想更一步名正言顺(嫡庶之分),便托称为马皇后所出,这样以嫡子的身份继承为帝便不为过。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马皇后一共生了5个儿子。分别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

1、朱标

(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长子(也是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1]。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2、朱樉

(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个儿子[1],懿文太子朱标同母弟,明成祖朱棣同母兄,母亲孝慈高皇后马皇后,《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3、朱棡

(1358-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4、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5、朱橚

(1361年—1425年),安徽凤阳人。明朝宗室,医学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生母待考证(因与朱棣同母,且朱棣本身生母存疑,故其生母可能性有二。孝慈高皇后马氏或碽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橚

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三子两女,另外还有两个养子。分别是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非嫡子,乃是为了继承皇位改了生母)五子:周定王朱橚(初封吴王,和朱棣是同母,但生母不是马皇后)女儿:宁国公主女儿:安庆公主。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历史上马皇后究竟是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历史上马皇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史学界,对于马皇后为朱元璋生了几个孩子一事,一直没有下一个定论,因为明清两朝的许多史料对此事的记载都有不同的看法。至于明成祖朱棣被怀疑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是碽妃的儿子,则是因为他有修改历史以证明自己造反的正当正统性的原因。

根据《明史》记载,马皇后一生共生下了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嫡长子朱标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惠帝朱允炆的父亲,而第四子是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认其中最完善的一部。二十四史是历朝历代的最正统的史书,因此《明史》对马皇后子女数量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马皇后的子女有四种说法:

1、5子2女(大部分认为朱棣不是)

2、3子2女(除掉周王和燕王)

3、2女(结合考证和史料)

4、无子女(根据中国明史学会会长的说法)

这些提出质疑的人,大多是在史学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而且他们基本上不是无端猜测,都有自己的依据和史料。所以,对于马皇后到底生了几个儿子,史学界才如此众说纷纭。不过五个儿子中,朱棣不是马皇后的儿子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朱棣在侄子惠帝在位时,发动靖难之变最后起兵夺了他的皇位,称帝后朱棣需要一个嫡子的身份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所以他可能之后修改了历史,欺瞒了世人。

马皇后怎么死的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马皇后因病而死的,具体所患何病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说是她在睡觉时得病,不过记载了她从患病到去世的故事。知道马皇后得病后,一直和她感情甚笃的朱元璋就想要找太医为她医治,而朝廷大臣也感念平日母仪天下的马皇后所以他们请求来一场祭祀为她祈福。

然而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马皇后却毅然拒绝了,理由是祭祀和医生都不能续命,而且如果太医没治好她会被皇帝降罪。等到病重时,朱元璋问她的遗愿是什么,马皇后直到最后还是在劝告朱元璋,她希望朱元璋可以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皇后,后来又被两次上尊谥号。她被安葬于孝陵,也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明孝陵。孝陵据说就是以马皇后的谥号为名,而且根据朱元璋的要求,它就是按照两人的合葬陵墓来设计,所以朱元璋死后也被安葬于此。

朱元璋和马皇后有几个孩子按照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商传的说法,马皇后一生无儿无女。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几个年长的儿子之所以被人认为是马皇后的儿子,主要是这几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是有马皇后抚养的,从此以后,明朝就皇后抚养长子的惯例。

至于明成祖朱棣被怀疑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是碽妃的儿子,则是因为他有修改历史以证明自己造反的正当正统性的原因。《南京太常寺志》中提到,“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太常寺是直属于皇帝的机构,写《南京太常寺志》作假是要按欺君罪拉出去砍头的。所以,专家普遍认为,这本书的文字应该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南京太常寺志》当中记载,为朱元璋生下老大老二老三这三个儿子的,不是马皇后,而是“淑妃李氏”(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但也有记载,说马皇后生过女儿,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所以这个按照现有史料记载和历史学家的考证,有四种说法:15子2女(大部分认为朱棣不是)23子2女(除掉周王和燕王)32女(结合考证和史料)4无子女(根据中国明史学会会长的说法)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吗?是的,母亲是孝慈高皇后马氏。

马皇后有五子,其中朱橚最为年幼,性格放荡不羁,长大后被封到开封做周定王。马皇后对他极不放心,周定王临行时,便派江贵妃随往监督,还把自己身上的旧布衣脱下来交给江贵妃,并赐木杖一根嘱咐:“周定王有过错,可以披衣杖责。

如敢违抗,驰报朝廷。”从此一见着慈母的旧布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为。以严为爱是马皇后对待子女的原则。

对宁国公主、安庆公主,马皇后也要求她们勤劳俭朴,不能无功受禄。而对待朱元璋的义子沐英、李文忠等,她慈爱有加,细心照顾视为己出。

扩展资料: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不详,是归德府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

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四月,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1403年(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1])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慈高皇后(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

大脚马皇后有几个孩子关于马皇后的子女,众说纷纭。正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二女宁国公主,四女安庆公主。

有的说,朱元璋那些嫡子一个也不是她生的,而是她的养子,她只生了两个女儿。《明史》记载朱元璋前五个儿子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明成祖、周定王都是马皇后所生。根据《明实录》明成祖生于1360年4月17日,周定王生于1361年7月9日。这种情况历来都被怀疑,特别是在混乱的年代,姬妾如云的环境中,岂能任由马皇后独自负担生育的任务,而且明人早就指出“或曰高皇后无子”[5]。其他明人说得比较婉转,或者给朱氏留一点面子。如潘柽章《国史考异》:“按今玉牒云:第四子今上,第五子周王,高后所生也。”郎瑛《七修类稿》:“高后生二子,出今鲁府玉牒。”《南京太常志》:“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孙贵妃生周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沈元华条:“奉先庙制(南京太庙奉先殿)高后南面,诸妃尽东列,西序惟碽妃一人,具载南京太常寺志。善高后从未怀妊,岂惟长陵,即懿文太子亦非后生也。”李清《三垣笔记》:“南太常志载成祖为碽妃所生,讶之。钱宗伯谦益有博学名,问之,亦不能决,以志言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西侧止一碽妃。因启寝殿验之,入视果然,乃信。”刘继庄《广阳杂记》明成祖母为瓮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监为彭躬庵言之,少时闻燕之故老为此说,今乃信也。”以上都是明人的记载。也有说明成祖夺了侄子明惠帝的皇位,想更一步名正言顺(朱元璋相当重视嫡庶之分),便托称为马皇后所出,这样以嫡子的身份继承为帝便不为过。有几个(83)皇后(213)

马皇后因病去世,具体是什么疾病史书中并未记载。

朱元璋最初是依靠马皇后的父亲而崛起的,后来他便把马皇后许配给了朱元璋,对于朱元璋来说,马皇后是非常重要的人,结果马皇后却不慎身患恶疾,由于古代的医疗水平不高,哪怕朱元璋访遍各大名医,也没能将马皇后救回来,在经历长期的病痛折磨后,她最终还是离开了朱元璋。

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皇后,后来又被两次上尊谥号。她被安葬于孝陵,也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明孝陵。孝陵据说就是以马皇后的谥号为名,而且根据朱元璋的要求,它就是按照两人的合葬陵墓来设计,所以朱元璋死后也被安葬于此。

马皇后生平

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8月9日-1382年9月17日),女,汉族,南直隶凤阳府宿州(今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至正十二年(1352年),马氏嫁于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为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1、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 名孟古 叶赫贝勒杨吉努之女。

2、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正宫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

3、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废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静妃),名孟古青,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侄女。

4、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袭一等公索额图的亲侄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

5、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女。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乾隆生母,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6、清高宗 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姊。 纯帝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7、清仁宗 爱新觉罗·顒琰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生母。

8、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户部尚书、一等子布颜达赉女。

9、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镶黄旗满洲人,她是太常寺少卿富泰之女。

10、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

11、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名静芬,满洲镶黄旗人,副都统护军统领承恩公后晋都统加辅国公桂祥之女,实孝钦显皇后之侄女。

12、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 郭布罗·婉容,原籍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后编入满族正白旗。

清朝统治中国270多年的历史,最终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灭亡。在270多年的历史中,清朝从努尔哈赤一直到溥仪一共12位皇帝。

入关前的皇帝:

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

入关以来的皇帝:

世祖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世宗皇帝——爱新觉罗·胤yìn禛zhēn——雍正

高宗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仁宗皇帝——爱新觉罗·顒yóng琰 yǎn——嘉庆

宣宗皇帝——爱新觉罗·旻mín宁——道光

文宗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穆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tián——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关于马秀英皇后的子女,众说纷纭。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两个女儿宁国公主、安庆公主。

但是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按照明朝皇族族谱,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第五个儿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

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称:“孝慈高皇后生有两个儿子,在鲁府玉牒里有记载。

明朝的汪宗元所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

清代诗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沈元华条:“在南京太庙奉先殿孝慈高皇后牌位的南面,诸位嫔妃灵牌在东列,西面唯独只有碽妃一人的灵牌。孝慈高皇后从没有怀孕,懿文太子并不是她生的。”

明崇祯年间进士李清《三垣笔记》:“《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成祖为碽妃所生,我很惊讶。钱宗伯谦益有博学名,我去问他,他也不能断定。所以开启孝陵寝殿检验,进去一看神位果然是那样的,我就相信了。”

清初刘继庄著作的《广阳杂记》称:明成祖的母亲瓮氏,蒙古人,因为是元顺帝的妃子,所以隐瞒。

也有说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明惠帝的皇位,想更一步名正言顺(嫡庶之分),便托称为马皇后所出,这样以嫡子的身份继承为帝便不为过。

原文: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⑵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⑶刻薄乎?"一日,问女史:"黄老何教也,而窦太后好之?"女史曰:"清净无为为本。若⑷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后曰:"孝慈即仁义也,讵⑸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⑹随事微谏。虽帝性严⑺,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⑻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⑼有功。学士宋濂坐⑽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⑾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⑿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⒀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⒁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⒂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⒃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⒄之,后谢⒅曰:"爵禄私⒆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译文: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仁爱慈善且聪慧明辨,喜欢史书,勤心于内治,空闲时就要求宫人们学习古人逸事。因为宋代有很多贤明的皇后,于是就让女史记下她们治家的方法,让六宫嫔妃从早到晚的研读。有的嫔妃说宋朝皇后过于仁厚,马皇后就说:“过于仁厚,难道不比刻薄更好吗?”有一天,皇后问女史:“黄老教是什么教,汉朝的窦太后却非常地喜欢?”女史说:“黄老教把清静无为作为根本。像弃绝仁义,让老百姓注重孝顺友爱,这就是它的教义。”马皇后说:“孝顺友爱就是仁义,难道有让人弃绝仁义却去讲究孝顺友爱的吗?”

朱元璋在前殿处理事情,有时非常生气,马皇后等到朱元璋回到后宫,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阻。朱元璋的性格虽然刚毅,但因为马皇后的劝阻而能够减免刑罚的人也有很多。参军郭景祥守卫和州,有人告密说他的儿子拿着槊想杀他的父亲,皇帝(朱元璋)想要杀了他。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孩子,别人告密的也许不是实际情况,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景祥的后代。”皇帝认为郭景祥非常廉洁,认真了解情况后,发现他果然是冤枉的。李文忠守卫严州,杨宪诬告他不遵守法律,皇帝想召他回来。马皇后说:“严州,是面临敌境的地方,随便的更换将领不合适。况且李文忠向来贤明,杨宪的话难道可以相信吗?”皇帝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李文忠后来终于建立了大功。学士宋濂因为孙慎的事情而获罪,被抓来定为死罪,马皇后劝阻说:“普通百姓家为孩子请老师,尚且将尊师之礼奉行一生,何况我们天子之家呢?况且宋濂住在家里,一定不知道实情。”皇帝不听。正好赶上皇后侍奉皇帝吃饭,马皇后不饮食酒肉。皇帝问原因。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皇帝内心也感到凄然,于是放下筷子站起。第二天皇帝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皇帝曾经让重刑犯筑造城墙。马皇后说:“通过罚劳役来赎罪,这是国家对待犯有重罪的囚犯的最大的恩惠,但本来就疲惫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劳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皇帝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皇帝曾经非常生气地责备宫人,马皇后也假装生气,让人送到宫正司定罪。皇帝说:“为什么?”马皇后说:“作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随意的赏罚。当您生气的时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宫正司,就能判定的比较合理了。也就是说陛下您定人罪也应该交付到有关的部门罢了。”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说:“如今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安定吗?”朱元璋说:“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马皇后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天下人的母亲,孩子的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问!”每当遇到灾年,马皇后就率领宫人吃粗茶淡饭,帮助百姓祈祷。皇帝有时把赈灾救济的事情告诉皇后,皇后就说:“赈灾救济不如事先有积蓄好。”有时朝廷官员上奏完事情,在宫廷中聚餐,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来酒菜自己事先尝一尝。味道不好,于是就告诉皇帝说:“作为人主奉养自己应该差一些,奉养别人应该丰厚。”皇帝为此整饬了光禄官。

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绝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律。”皇后坚决拒绝才停止了这件事。然而有时谈到父母早亡,皇后常常痛哭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睡觉得病。群臣请求祈祷祭祀,求取良医。马皇后对皇帝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病情加重时,皇帝问他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能够求取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这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帝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立皇后。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皇后列表大全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皇后列表大全、中国皇后顺序列表、马皇后生了哪几位,马皇后到底有几个子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86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