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尺有多长

古代的一尺有多长,第1张

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常见的单位有尺,寸。(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后来出现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东周尺以相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西汉尺今出土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

新莽尺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每尺长约231厘米。流传至今的东汉尺甚多,仅出土的就有40余支,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鸟兽纹铜尺,②几何纹铜尺,③以圆圈为尺星的骨。实测东汉尺长度误差不大,除去因稍残而减短的几支外,其余均在23~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

朝代变更:

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

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

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种尺近50支,以刻花铜尺和拨镂牙尺为主。刻花尺(包括木质和铁质)多为民间日常用尺,拨镂牙尺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工艺精湛,色彩艳丽。

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

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每尺长约316厘米。据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记,明尺分为三种:

①钞尺,即裁衣尺,与宝钞纸外齐(长34厘米)。

②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长32厘米)。

③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线纹精密,每尺长32厘米,当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

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每寸合 32厘米,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营造尺,等于 3555厘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古尺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的一尺有多长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的一尺有多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70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