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什么之年,三十岁为什么之年,五十岁为什么之年,六十岁呢,七十岁呢,一百岁呢。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什么之年,三十岁为什么之年,五十岁为什么之年,六十岁呢,七十岁呢,一百岁呢。,第1张

1、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4、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5、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 qí ]:古称60岁的人为“耆”。

6、70岁。

从心之年:70岁。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mào]:古称80岁至90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7、80岁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80岁以上。

米寿: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8、90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9、100岁

期颐:百岁高寿。

茶寿: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男子20岁称为弱冠之年,意思是已经到了成年的年纪,这个称谓的出处是《礼记-曲礼上》。

古时候对各年龄段的男子有不同的称谓,比如30岁称为而立之年,这个习惯到至今在某些场合下还在使用,那么20岁称为什么之年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古时汉族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02

弱冠:古时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03

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因此,后来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04

“冠礼”,是古时汉族的成年礼,源于周朝的。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

05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1、古人称男子男子20岁称弱冠之年。

2、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3、三十岁为什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什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古人称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延伸: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古代指年龄的词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 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及笈

女子15岁。笈是 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笈,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4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40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宋代<苏轼制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17悬弧之辰

男子生日。古代诞生礼俗,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弧。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即称为悬弧之辰。

18华诞

生日。华,光辉,光彩。华诞即对人生日的美称。

18弄璋

男孩诞生。璋,一种玉器,为古代王侯所佩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载寝之裳,载弄之璋。”意谓希望所生的男子将来也能佩带玉饰,成为王侯。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19弄瓦

女孩诞生。瓦,一种纺锤,妇女纺织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衣之褐,载弄之瓦。”意谓希望所生的女子将来能胜任女王。后因称生女为”弄瓦“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赠别》。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离开扬州,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6、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1]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冠礼”,是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源于周朝。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

在《礼记.曲礼上》载有:“二十曰弱,冠。”

在《孔颖达.正义》中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因此,后来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古人非常重视冠礼,《礼记.冠义》上说:“冠者,礼之始也。”意思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的开始;又《仪礼》共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礼》。《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另《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字”(别名),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元史·王利传》

在《元史.王利传》上载:“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进三大礼赋表》

唐朝诗人杜甫的《进三大礼赋表》说道:“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明 《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

“我大司马节寰先生(袁可立),少具异骨,弱冠起家,为名御史。”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另《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法善弱冠时,曾游括苍白马,出石室内,遇三神人。”

《晋书·帝纪第一·宣帝》

“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

《为李公师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

“舞象采芹,弱冠璐振臂,当国家之巨艰,读书鄙腐儒之章句。”

《汉书·东方朔传》

在《汉书.东方朔传》载有:”至年十八而冠,出则执辔,入则侍内“一说。

《咏史》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什么之年,三十岁为什么之年,五十岁为什么之年,六十岁呢,七十岁呢,一百岁呢。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什么之年,三十岁为什么之年,五十岁为什么之年,六十岁呢,七十岁呢,一百岁呢。、二十岁称什么之年、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之为什么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61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