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有几个定律,叫是什么

开普勒有几个定律,叫是什么,第1张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一五七一年~一六三○年)所发现有关行星运动的三项定律。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是发表于<新天文学>(一六○九年),第三定律是发表于<世界的和谐>(一六一九年)。第一定律是谓,“行星轨道是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形”(椭圆轨道定律)。椭圆形上有二个焦点,太阳并非位于椭圆形的中心,而是位于一个焦点上。而且,此长半径与短半径的和,常保一定,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于轨道上的位置而呈现不同。距离太阳最近的一点称为近日点,最远的一点称为远日点。第二定律是谓,“行星与太阳在连结在线是在同一时间描绘一定的面积”(面积速度一定定律)。行星的公转速度并非一定,依轨道上的位置而有不同,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则最慢。第三定律是谓,“从太阳到行星的平均距离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其比率不受行星影响,而保持一定”(和谐定律)。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以天文单位(地球、太阳间的距离为1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以年单位表示时,所有行星的比,约为1。开普勒定律于是成为牛顿(Isaac Newton,一六四二年~一七二七年)的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间产生作用的力学发展基础。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 开普勒在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1609年,这两条定律发表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 1618年,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调和定律):行星绕日一圈时间的平方和行星各自离日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a3/T2=K a=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 T=行星公转周期 K=常数 1619年,他出版了《宇宙的和谐》一书,介绍了第三定律,他写道: 认识到这一真理,这是超出我的最美好的期望的。大局已定,这本书是写出来了,可能当代有人阅读,也可能是供后人阅读的。它很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信奉者一样,这一点我不管了。 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定律为伊萨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1开普勒定律:

第一定律(又叫椭圆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

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

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跟公

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表达式为:K(KGM)

k

只与中心天体质量有关的

22

3

T4

定值与行星无关

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是a³/T²=k,k=GM/4π² 。

绕同一中心天体的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a³)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T²)的比值都相等,即a³/T²=k,k=GM/4π² ,(其中M为中心天体质量,k为开普勒常数,G为引力常量,其2006年国际推荐数值为G=667428×10⁻¹¹N·m²/kg²)不确定度为000067×10⁻¹¹m³kg⁻¹s⁻²。

成立条件:

开普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适用于一切二体问题。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对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行星-卫星系统和双星系统都成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适用于部分电荷在点电场中运动的情况。因为库仑力与万有引力均遵循“平方反比”规律。此外,通过类比可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椭圆运动也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

1、首先,开普勒有三大天文定律(都是针对行星绕太阳运动的)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椭圆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联接行星和太阳的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调和定律)。

2、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的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调和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假设,并且被科学观测所验证。万有引力的内容用公式表示就是: F=GM1M2/(RR) 开普勒的调和定律认为: TT/(RRR)=常数 如果我们考虑两个做星体运动的星体,以一个质量为M1的星体做参考系,那么可以看成质量为M2的星体绕M1做圆周运动,而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3、M2(WW)R=GM1M2/(RR) 而W=2314/T带入上面的式子就可以得到T平方比上R的三次方是定制,也就是开普勒定律所阐述的内容,这样就证明了牛顿引力定律 其实科学的讲,这不叫证明,因为牛顿定律是牛顿想出来的,再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观测数据来核实的,并不能从根源来证明,开普勒也是实验天文学家,他是通过对天文资料的长期观测总结猜想出他的三大定律的,物理学的发现往往就是通过猜想的,答案补充 G,是万有引力系数,是常数,是规定死的,=667乘以10的负11次方,牛米方除以千克方答案补充 牛顿知道有个引力常数,但是他没测试出来,测试出来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通过铅球试验测试出G的数值答案补充 假定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真的是同一种力的话,同样遵从平方反比的规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60的平方分之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也就是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的60的平方分之一答案补充 知道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月球公转的周期,从而能够算出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答案补充 数据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以及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遵从同样的规律,所以,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答案补充 m括号2派除以T括号的平方乘以R=mg,化简得4派方R除以T方=a。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用公式表示为k=a^3/T²

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这里,a是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T是行星公转周期,K是常数

1、开普勒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2、开普勒定律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绕心的天体运动。在宏观低速天体运动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对于高速的天体运动,开普勒定律提供了其回归低速状态的方程。

也就是说,开普勒第二定律及其引出的推论,不仅适用绕太阳运转的所有行星,也适用于以行星为中心的卫星,还适用于单颗行星或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情况。

仅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天体。提出的时候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但是为后来许多定律的证明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开普勒有几个定律,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开普勒有几个定律,叫是什么、什么是开普勒定律、开普勒三定律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37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