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发生在什么时候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什么时候,第1张

火烧圆明园不在所谓的(平安夜),因为火烧圆明园和平安夜没有关系,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10月18日,平安夜是12月24日。

1、火烧圆明园:

在1860年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八世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卜鲁斯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

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烟灭。

2、平安夜:

平安夜即圣诞前夕(12月24日),在大部分基督教会中是圣诞节日的一部分。传统上不少基督徒会在平安夜参与子夜弥撒或聚会,通常在教堂内举行,以表示圣诞日的开始。一些教会则会在晚上较早时间举行烛光崇拜,通常会有耶稣降生故事的话剧表演,亦会享用大餐。

事件评价:

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动之一,直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大帝图书馆及哥特部落践踏罗马相比肩。

法国人当时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而且,这一暴行是两个国家所谓“教化”非欧洲世界的代表性行为。

火烧圆明园充分说明了这一行动的伪善及其种族主义根基。在欧洲文明国家间,此类文化毁灭行为甚至在战争期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显然未被包括在这一道义原则之内。中国人没有忘记这个教训,它在今天仍记忆犹新。

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百度百科—平安夜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我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的展开了一系列的强盗行径。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闯入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这里不光有这精致而又宏伟的建筑,还有各种各样的珍宝文物。

宛如强盗般的英法联军在进入圆明园之后,便对园中的珍宝进行了疯狂的掠夺。10月18日,在对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消灭自己抢劫的证据,英军统领下令火烧圆明园。据悉,当时的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眨眼间,一座美丽的皇家宫苑就变成了废墟。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清政

府腐败无能,屡次战败的形势下

外国侵略军在我国许多城乡进行

纵火破坏,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英法

联军焚毁我国最大园林—圆明

园可算是纵火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了,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1856年10月23日,英国

以“亚罗船事件”为借口,将军舰

进犯珠江内河,发动了第二次鸦

片战争。1857年12月28日英

法联军进犯广州,次日广州失守,

随后英法联军不断向北推进。

1860年,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余名

由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率领,一

路北上,8月袭击大沽占领天津、

通州。9月21日,在北京八里桥

又击溃僧格林沁、胜保部清军,咸

丰皇帝得知后于9月22日慌忙

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6日联

军到达海淀1860年10月6日

—9日(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

—二十五日)由英国侵华军总

司令格兰特将军和法国侵略军司

令孟托邦率领的英法联军闯入圆

明园,大肆进行抢劫和破坏。

英法侵略者为掩饰掠劫圆明

园罪行,英政府全权代表额尔金

提出:“圆明园乃清帝最宠爱的行

宫”,“只有焚毁圆明园,最为可

行”。于10月18日悍然下令火

烧圆明园。在圆明园内清帝临朝

听政的正大光明殿指挥焚火行

动,三千五百余名英军从南面。一

些法军从北面开始在圆明园内到

处纵火焚烧,大火嫩烧到is日,

全园在一片火海中遭到毁灭。

咸丰皇帝于1860年(咸丰

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殊批,要内务

府大臣明善“将两次被抢、被焚情

形察访具奏”。明善遵旨,经过仔

细察访后,于十月初四日将情况

上奏专折。原折如下:明善奏查

得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三品顶戴总管内务府大臣奴

才明善跪奏,为遵旨查得圆明园

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恭折奏闻,

仰祈圣鉴事。

窃奴才正在查办间,于九月

二十五日恭接九月十八日奉殊

笔:着总理行营王、大臣传谕明

善,令伊在园经理一切,并会同王

春庆等收集众太监妥为安置。应

赴行在者赴行在并将两次被抢、

被焚情形详细察访具奏若尚有

办理之件,即令明善在园庭附近

地方居住,若无事可办,即驰赴热

河,将应赴行在之太监带来。钦

此。

奴才遵即会同总管王春庆,

并率领圆明园郎中景级、庆连、员

外郎锡奎、六品苑垂广淳,并各园

各路达他等前往三园内逐座详

查:九洲清晏各殿、长春仙馆、上

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

门均于八月二十三日焚烧。至三

园内正大光明殿等座于九月初五

初六日焚烧,玉玲珑馆于十一日

焚烧。初次夷人进园焚烧尚无土

匪,自二十三日以后,时有土匪进

园后经被获正法略见稍息。其

蓬岛琼台、慎修思永、双鹤斋等

座,及庙宇、亭座、宫门、值房等

处虽房座尚存,而殿内陈设铺

垫、几、案、椅、机、床张均被抢掠,

其宫门等处虽未焚烧而门扇多

有不齐。

查所有园内各座陈设、木器、

及内库金银、绸缎等项册籍,向系

司房内殿等处管收,亦均被抢、被

焚无从清查。现在所存殿座、房

间、亭座、庙宇、宫门、船只,除由

总管王春庆缮具清单持赴热河恭

呈御览外,其大宫门、大东门、及

大宫门外东西朝房、六部朝房、内

果房、变仪卫值房、内务府值班

房、恩慕寺、清溪书屋、阅武楼、木

厂征租房、澄怀园内近光楼六间、

值房八间、上骊院、武备院值房等

处均被焚烧档案房前后堂,汉档

房等处被焚,满档房、样式房等处

尚存数间,亦被抢掠仅将印信护

出无失。库房六座,被抢四座焚

烧二座。

查银库现存正项银一百六两

六钱二分一厘。银钞二万九千三

百二十五两,当百、当五十大钱五

百六十三串五卜文。奴才率同官

员达他等进库搜查,惟存银钞一

万一百两其余银钞一万九千二

百二十五两。并实银制钱尽行失

去。又另存有基福堂油饰银八百

三十一两,滋生项下银五十八两

八钱八分七厘,银钞一百八十两

五钱,制钱三百三串三百九十四

文健锐营生息银六百五十四两

六钱八分,银钞一百七十六两,共

存银一千五百四十四两五钱六分

七厘内前因派员解送顺义县

赏需钱十二万两由库内借领过

车脚银四百十五两,又放给值班

员役饭食借领银二百两尚存银

九百二十九两五钱六分七厘,银

钞三百五十六两五钱,制钱三百

三串三百九十四文,亦被抢掠无

存。器皿库五座内存装修、什物、

零星木植、灯只等件抢掠不齐,

现在赶紧详查,埃查清再行造册

奏明存案。

再查海淀圆成当一座门面

旁三间被焚查该当原领成本钱

五万四千三百四十八吊,又存司

房生息钱七千二百六十吊,又存

得利钱四百七十三吊四百四十

文共钱六万二干八十一吊四百

四十文。内架货占钱三万九干

七百九十六吊二百文,现存钱二

万二千二百八十五吊二百四十

文,以及帐目、什物均被抢掠所

有园内各处一时实难整理。奴才

与总管王春庆及该管司员再四筹

酌,拟将福园门收拾整齐内外添

安锁钥内着首领太监及各园各

路达他带领园户等巡查看守外

伤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绿营

员弃照旧启闭,管辖、稽查出入,

其余通外各门及墙缺处所,奴才

亲督工匠用现存砖石赶紧补砌。

以严防守。现已咨催各旗营赴紧

拨派员升,周围照旧安班看守。

其应行留园及带往热河之太

监,奴才现在会同总管王春庆收

集惟该太监等居处远近不一。尚

未概行收集,俊该总管王春庆等

将应赴行在太监分晰明确,奴才

即行带赴热河。

奴才现在福园门外下处居

住,办理一切事务,谨将遵旨查办

缘由恭拆奏闻,伏乞皇上圣鉴。谨

奏(宫中殊批奏折)

此奏折对被焚被劫情况作了

详尽的记述,较其它材料接近于

实际,具有权威性。

英军随军牧师马卡吉记述他

目睹火烧圆明园的情景说:“焚毁

的命令下发后,不久就看见了重

重烟雾,由树林中蜿蜒曲折升腾

起来……顷刻功夫几十处地方

都发出一缕缕浓烟密雾。后来聚

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干

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

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

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之物,其

中收藏着历代富有皇家风味和精

华之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圆明园就这样在清军毫不抵

抗的情况下,在英法侵略军的纵

火暴行中,变成了一片废墟。

参考资料:

张碧君-《圆明园被烧始末

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时间:19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进行抢劫。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

侵略者: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帮凶: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扩展资料: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_,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_)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

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圆明园文物概况

“十二兽首”制造者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就在中法关系仍在低谷徘徊之时,又一件引发中国强烈不满尤其是民间极大愤怒的事件在巴黎发生:佳士得拍卖公司不顾中国反对,于2月23日至25日在巴黎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拍品中包括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十月的秋风中,我们难免感怀昔日西郊园林艺术之典范——圆明园古典园林之美。正如当年英国随军牧师所言:“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美术鉴赏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写尽园景,形容尽致,给你些微的概念……”劫后残留的废墟之悲壮,又在20世纪迎来无数凭吊者,引发出人们多少遐想。

-法国文豪雨果盛赞该园是东方艺术奇迹

北京西郊风景如画,不仅有青翠的层峦叠嶂连绵百里,山间流泉也直泻东南方平原,汇成著名的昆明湖等河湖池沼,若道道彩练。从辽、金直至明代在北京建都的统治者,都相继在此建立了不少园林离宫。从当时尚属僻荒的东北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室,定都北京后又迷恋于江南秀色,加之从外国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一些欧洲豪华建筑(可惜对其科技文化不感兴趣),便决心融合所知的天下美景于皇家的圆明园内。

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也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中国园林可称风景式和建筑式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西洋园林以建筑为主,又不同于日本园林以风景为主。圆明园正是兼备中、日和西欧三种造园风格,其盛名早已传播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珍藏有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在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中这样描绘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英法联军为惊吓清朝皇帝,在抢劫后竟将全园焚毁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领一支舰队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英法公使却依仗武力,率舰队蛮横闯入大沽口。驻守大沽口的清军开炮阻击,英法联军狼狈逃出大沽口。

在通州谈判时,双方使节因枝节问题发生剧烈争议,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英法联军得知后立即进军北京。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杀,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 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报复,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并派遣戈登执行火烧圆明园命令,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简述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规模宏大,珍藏文物众多,建筑规格中西合璧,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圆明园著名建筑西洋楼建筑群,大多是采用西方建筑式的规格来修建的。

规模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当时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 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的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莱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 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火烧圆明园发生在什么时候全部的内容,包括:火烧圆明园发生在什么时候、火烧圆明园是什么时候、八国联军什么时候火烧圆明园几月几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36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