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和豖的区别(准确)

豕和豖的区别(准确),第1张

豕和豖的区别:性质不同、字源不同

一、性质不同

1、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

2、豖:从豕(shi)从丶,豕绊足行豖豖。从豕系二足。

二、字源不同

1、豕:本义猪,喻人奔逃时的惊慌状态,像被追赶的狼和猪那样奔突乱窜。

2、豖:本义猪绊脚难行的样子。

扩展资料

豕汉字笔画:

豕相关组词:

1、天豕[tiān shǐ]

星名。

2、豕鱼[shǐ yú]

豕亥鱼鲁。

3、豕亥[shǐ hài]

猪。

4、豕彘[shǐ zhì]

即猪。

5、豕虱[shǐ shī]

寄生在猪身上的虱子。

豕和彘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豕:家猪。

2、彘:野猪。

二、出处不同

1、豕:《说文》:豕。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豕,小猪。尾巴极短,所以称它为“豕”。字形像有毛足、后部的尾。)

2、彘:《尔雅》:彘,豕也。後蹏发谓之彘。从彑,矢声;从二匕,彘足与鹿足同。 (彘,猪。后蹄强劲的猪叫作“彘”。字形采用“彑”作边旁,“矢”作声旁;采用“二、匕”会义,彘足与鹿足同。 )

三、侧重点不同

1、豕:侧重于表示在古代经过驯化的供食肉的家畜。

2、彘:侧重于表示在古代没经过驯化的野生畜类。

豕,念sh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

同本义 [swine;hog;pig]

释名: 猪、豚、豭(公猪)、彘(母猪)。又如:豕心(豕贪食,用以比喻贪婪无厌之心);豕仙(战国时朔人献给燕昭王大豕,此豕年岁已有一百二十年,故称豕仙);豕牢(养猪的房舍);豕突(像野猪一样奔跑乱窜);豕首(猪头似的脸形)。

详细解释

编辑

普通话发音:shǐ

海南话发音:siw

江西话发音:drɛ1

<名>

古文形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同本义[swine;hog;pig]

豕,彘也。——《说文》

豕,猪,祭祀用的牺牲。——《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

六畜蕃息豚豕猪。——《急就篇》。颜注:“豕者,彘之总名也。”

有豕白蹢。——《诗•小雅•渐渐之石》

豕首纵目。——《楚辞•大招》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吕氏春秋•察传》

成语:狼奔豕突三豕涉河

公猪肉

性味味酸,性冷,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狂病经久不愈,可压丹石,解热毒,适宜肥热人食用。补肾气虚竭,可治疗水银风,和中土坑恶邪气。久食公猪肉,会使血脉闭固,筋骨衰弱,肌肉虚软,所以忌长久食用,金属器物所致的金疮病人尤其要忌食。

猪肉

性味味酸,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多食会使人感到身体沉重。作成肉干后,腥气会很少。豚肉有小毒,久食会使人全身筋肉碎痛而乏气。李时珍说:北方的猪味薄,煮后汤汁清淡;南方的猪味厚,煮后汤汁浓稠,毒性尤其大。只要是白猪、花猪、母猪、公猪、病猪、黄膘猪、米猪,都不可以吃。

公猪头肉

性味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寒热所致的尿闭症。与五味一同煮吃,可补气虚乏力,可治小儿惊风和五痔,下丹石,但也会使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有风病的人应忌食。腌腊的猪头烧成灰,治鱼脐疮,效果十分神验。鱼脐疮的形貌肿黑、狭长。

项肉

功效主治俗称糟头肉。主治酒积引起的面黄、腹胀诸症。用项肉一两,切碎如泥,与甘遂末一钱调合,作成丸子,用纸包裹后煨香,用酒服食。

脂膏

释名油炼后凝结的叫脂肪,炼出后未凝的叫膏油。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可解地胆,亭长、野葛、硫黄等毒,也可解各种肝的毒性。利于调养胃肠,通调小便,治五疸水肿,生毛发。破冷结,散淤血,养血脉,散风邪挟热,润肺。可杀虫,治皮肤病,涂在顽恶的疮上,可以治疗痈疽,荣养皮肤。若作手膏涂手,可使皮肤不皲裂。产后胎盘不下,用酒多服,疗效很好。

以上就是关于豕和豖的区别(准确)全部的内容,包括:豕和豖的区别(准确)、请问,豕和彘的区别、豕字怎么解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36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