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来历和出处

“生子当如孙仲谋”来历和出处,第1张

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说解: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仲谋就是孙权啦,哈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222年—252年在位。父孙坚,兄孙策。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父兄征战。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208年,孙权领导的东吴军事集团联合刘备集团於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219年10月,击败驻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军团,成功收复被刘备集团占据多年的战略要地,封闭了蜀国的东南出口。222年,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亲自率领的复仇大军,使蜀国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创。此战役后,蜀国停止了与东吴争夺东南出口的战斗,两国的边境地区恢复和平。魏国立国后,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受九锡。229年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据说为台湾,但没有直接的根据)。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大陆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在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於杀戮」,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很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作的更好,还会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 「提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虽然难免溢美之辞,但概括的还算全面。孙权接掌领导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於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於圣人矣。」但是孙权在立国称帝以后,采取保守的态度,妄想凭藉长江天险,与魏、蜀长久分治,对蜀国不断的北伐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三国志》记载孙策曾批评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最后他的保守政策导致魏国可以逐个击破,先灭蜀后灭吴。

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於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於建业(今江苏南京)蒋陵,諡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的主要事迹:

1、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隔江对峙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遣交州刺史步骘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九郡无不臣服。交趾太守士燮率领众兄弟接受孙氏管制。唯有刘表所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阳奉阴违,最后被步骘所斩。孙权为笼络士燮,遂加其为左将军。

3、夺取荆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收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4、受封吴王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三路出师。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扩展资料: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孙武子之后裔。父亲孙坚曾为朝廷镇压过黄巾起义,被提为乌程侯长沙太守,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时任联军先锋,后与刘表、黄祖作战时被伏击身死。长子孙策继其基业,并将江东逐渐收合,孙策轻骑死于许贡门客之手,临死之前将基业传于孙权。

孙权的一生,应该说是比较有成就的。治理江东,保住了父兄的基业,而且贤明爱士……纵观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应该是治理江东,让江东在报经战乱之苦后得到休养生息,而且治国有方,以至于曹操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1、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

2、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于东汉光和五年出生。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其父孙坚时任下邳县丞,孙权为孙坚的第二子,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

3、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

4、神凤元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孙权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者。

以上就是关于“生子当如孙仲谋”来历和出处全部的内容,包括:“生子当如孙仲谋”来历和出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仲谋是谁、孙仲谋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35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