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公子,除了张学良之外,其他三个人大家了解吗

民国四大公子,除了张学良之外,其他三个人大家了解吗,第1张

关于民国四大公子的说法版本众多,各不相同,流传最广泛的是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最负盛名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张学良、张伯驹、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除了张学良被大家所熟知外,其实其他三人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第一:准太子爷袁克文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第二个儿子,从小便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是袁世凯最喜欢的儿子,一度成为太子的最佳人选。这位公子也跟其他纨绔子弟一样挥霍无度,任性骄奢。后来在上海加入青帮,因为看不惯打打杀杀,后来移居天津。虽然家财万贯,但是这位公子挥霍无度,竟至穷困潦倒。临终时家里甚至为他办不起丧事,还是青帮里的徒子徒孙凑钱帮他办的。可谓不得善终啊。

第二:文化奇才张伯驹。

这位张伯驹父亲张锦芳是袁世凯表弟,那是袁世凯政府大员,做过省长,家室也是极其显贵。但是,这位公子不同的是,其自小极其聪明,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是四大公子里面最有才华的。其凭借家世,广泛收藏,而且痴迷京剧,善于书画,可做歌词。是个十足的大才子。而且深受当时富家女子喜欢,一生也是阅人无数,1982年在北京病逝,也算是善终。

第三:宣统族兄溥侗。

这位可是纯正的满清贵族王爷,是世袭镇国将军、辅国公,兼理民政部总理大臣。那可是权力大到天啊,因排行老五,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在后期这位王爷就开始潜心研究戏曲,钻研琴、棋、书、画,收藏金石、碑帖。也是十分彪悍,多才多艺。而这位溥侗,在当时也是大帅哥,因此妻妾成群。这位在艺术上的造诣可谓是十分高,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奇才。其1952年,病故于上海。也算是得到善终。

已上是我的回答,望采纳。

“民国四公子”称谓产生于北洋军阀时期;“四公子”的出现是反对曹锟而结盟的结果;

“四公子”是其时四位声名显赫的政军显贵之后。

所谓公子,到了民国时代已经成为政界贵族与大牌军阀子弟的泛称。

“民国四公子”即是近百年来流传于坊间的一组豪门后裔,他们与现时人们常说的“新京城四少”概念完全不同。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四公子分别为:

文化奇人-张伯驹

收藏大家-袁克文

囚禁生活-张学良

红豆馆主-溥侗

袁克文,位居民国四公子之首,出身豪门,才华横溢,集书法、诗文、戏剧、鉴赏等诸多才艺于一身,后浪迹江湖。《袁克文传》(王忠和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他多经风雨的人生。 袁克文自小师从硕儒严修等人,深得他们的指教和熏陶,加之他刻苦用功,所以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琴棋书画俱是行家。严修在天津被誉为近代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即华世奎、孟广慧、严范孙、赵元礼),克文作为他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真、草、隶、篆全都精妙,信手挥洒,尽至臻境。 袁克文曾在临帖上面花费不少工夫,尤其是《兰亭集序》碑,更为他所钟爱,为此他曾搜集了许多《兰亭集序》碑的拓片。说起《兰亭集序》还有一段佳话。 昔日吴步蟾(字茂才)有一名贵的《落水兰亭帖》,十分难得。因吴是虞族人,故帖后还有鲜于学士的跋,此帖乃得自海源阁杨至堂家,其中尚夹有包慎伯、丁俭卿致杨至堂论《落水兰亭帖》信各一札。洪宪时,吴步蟾因上书劝阻帝制,被一伙热衷帝制的爪牙所难,几遭不测。于是,吴怀抱祖传的《落水兰亭帖》求售于王式通。王是识货的行家,便留吴便饭,仔细赏玩此帖。恰好袁克文来访,王将此事告知后,克文慨然说:“我愿意送你到天津,然后乘船回南。”袁克文将《落水兰亭帖》留下,遂陪同吴茂才一起赴前门车站。可是,到了车站袁克文才发现自己竟然是囊空如洗,一文不名,只好向仆从借了五元钱,买了一张车票送吴茂才去了天津。吴茂才感动地说:“《落水兰亭帖》应该改名为《五元一命兰亭帖》了。”袁克文回来,对《落水兰亭帖》爱不释手,日日临摹,并按吴步蟾的一句戏言,在帖上题《五元一命兰亭帖》。吴步蟾回家便以村塾自隐,及至段祺瑞执政时,有京兆尹某人又邀请吴茂才北上参政,吴坚辞不就,且说:“我可没有第二个《落水兰亭帖》,再说,世上也没有第二个寒云公子。五元难得,一命难全,我再也不进京了。”此帖后转辗到了于右任的手中,足称得上是一段文坛逸闻了。 一方面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一方面也是因为袁克文的字的确到了火候,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是有人找他求字。袁克文的字体清俊超逸,毫无匠气,既有云霞意气,又抱泉石襟怀,自然不同凡响。他兴致所来,遂到处留墨,囊中羞涩了,便挂笔单,煮字疗饥。他每次南游,都是来时肥马轻裘,回去时典当俱尽,他是公子哥的脾气,不愿开口向人告帮,便只有卖字一途。有一年他在上海时,住在大东旅馆,看看过不下去,登报鬻书,由方地山、宣古愚、张丹斧、冯小隐、范君博、余大雄等代订笔单小引云:寒云主人好古知书,深得三代汉魏之神髓,主人愈穷而书愈工,泛游江海,求书者不遐应,爰为拟定书例。 民国十六年(1927)夏,在北返之前,他自订笔单,小引云:三月南游,羁迟海上,一楼寂处,囊橐萧然,已笑典裘,更愁易米,拙书可鬻,阿堵傥来,用自遣怀,聊将苟活。嗜痂逐臭,或有其人,廿日为期,过兹行矣,彼来求者,立等可焉。就这样十两、八两一副对联,居然求者盈门,还有是他的弟子介绍而来。二十天之期走不成,他有了钱也不想走了。这年的冬天,他又北返天津,大概钱又用光了,便在《北洋画报》上登出“寒云卖字”的广告: 联屏、直幅、横幅整纸每尺二元,半纸每尺一元。折扇每件六元,过大、过小别议。以上皆以行书为率,篆倍直,楷、隶加半,点品别议。先润后书,亲友减半,磨墨费加一成。 在他钱袋最紧的时候,从不向那些政坛上的过客们伸手、张嘴,“打抽丰”。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和山东督军张宗昌都曾经聘他做高级参议或顾问之类的官员。当然,不过借重他的资格和名气,并非要他做什么事,但都被他一一回绝——二爷不伺候!一般人可能不相信,袁克文哪里会穷到这个地步,需要卖字维持生活呢?说起来也是,袁世凯死后由其盟兄徐世昌主持分家,每个儿子各分十二万元,除了现金之外,还有十根金条、若干股票、房产。袁克文因从小过继给沈氏,所以一人分得双份的遗产,大可优哉游哉。其实不然,袁克文的家产大部分掌握在其妻刘梅真手里,刘怕他挥霍成性,钱财到手不花光不甘心,所以为了以后子孙的生计起见,把持着钱财,不给他花。袁克文不过有名无实而已,只好做点儿“副业”使手头宽裕一些。 1922年,他的书兴甚豪,登报减润鬻书,一天写了四十副对联,全部售罄。乃购胡开文古墨,写一百副对联以酬谢友人。 民国十一年,潮汕大风成灾,死亡十几万人。面对严重的灾情,袁克文将自己心爱的字帖卖了赈灾。一幅为宋朝宣和年间的玉版《兰亭帖》精拓本,克文亲笔在上面题签和引首跋尾。还有一折扇,一面拓有古金银货币,并亲笔题识;一面是唐志君所绘的红梅。 袁克文写字有其独到之处,就是可以不用桌子,把纸悬空,由人拉住两端,他挥毫淋漓,笔笔有力,而纸无损,为一般的书家所难做到。写小字更为奇妙,因他终日吞吐烟霞,懒于起身,他便仰卧在床上,一手拿纸,一手执笔,凭空书写。写完再看,字体娟秀,绝无歪斜走样之弊。朋友们看了,无不惊叹。当时上海的各种小报纷纷请他写报头,有些小说也请他题签。一次,一个叫陶寒翠的以其《民国艳史》请他题写封面,他一挥而就。后来小说出版送给他一册,他一览之余,才大为懊悔,原来书中大骂其父袁世凯,从此他再也不敢轻易应酬了

以上就是关于民国四大公子,除了张学良之外,其他三个人大家了解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民国四大公子,除了张学良之外,其他三个人大家了解吗、民国四大公子是哪四位、民国四公子-袁克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32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