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思想 是谁提出来的

大一统思想 是谁提出来的,第1张

管仲才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阐述并且提出了相关大一统思想和理论的人。

所谓: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

在这个基础上,管仲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专不听。尧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纣之民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

并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步骤,明确要求书同文,车同轨,兵戈同制,度量混一!

然后墨子抄过来 :上之所是,皆必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墨子·尚同)

然后孟子: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天下定于“一”!

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吕不韦宣称: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荀子特色的大一统: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

在历史上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理论后,立刻就有人总结: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后人也引申出了: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孔子的《春秋》是儒家至高的经典,正统的法理基础源于春秋,分为“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以儒家经义为本,正统即儒家道统。“国之统也,犹道之统也。” “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 欧阳修曰:“正统之论,肇于谁乎?始于春秋之作也。” 方孝孺也说:“正统之名,何所本也?曰:本于春秋。” 《春秋》首重名分,名分之要点即要辨明华夷之防,“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尊王攘夷的要旨在于华夷之辨,其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华夏礼义作标准。春秋公羊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结合邹衍“五德运转说”和儒家五端——仁义礼智信,王者是五帝感生的且受天命作皇帝,需要制礼乐昭五端以奉天,行德政,“天子命无常,惟命是德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失去天命会引起易姓革命。 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决者,皆至于《春秋》而定,非定于《春秋》,定于礼也,故太史公自序曰:‘《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程颐亦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明朝人邱浚也认为正统的标准“在严华夷之分;在立君臣之义;在原父子之心。” 方孝孺也持此观点,“不过辨君臣之等,严华夷之份,扶天理,遏人欲而已。” 唐代皇甫湜解释道:“王者受命于天,作主于人,必大一统。明所授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义也;所以为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皇帝举行隆盛的封禅典礼,既是构成皇权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普遍逻辑性法则和终极依据,又是皇位正统和大一统所必须的文化表征。古代共有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举行过泰山封禅典礼。所谓封禅,即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如《白虎通义》谓:“王者易姓而起,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禅梁父之趾,广厚也。刻石纪号,着己之功绩。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趾以报地。封者,附广之;禅者,将以成功相传授之”。

首先,皇帝封禅的核心思想观念应是“天命”。中国自商周时代就产生了“天”的信仰观念,其后帝王皆自称是天之子、是奉天承运,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故《汉书·郊祀志》谓:“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白虎通义·文质》云:“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如夫成功,则天也”;“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道:“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晋人干宝亦曰:“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唐天子有八宝(玺),其中之一“曰受命宝,所以修封禅,礼神祇”。而唐玄宗的谥即为“奉天皇帝”,唐以后帝王的尊号、谥号大多是“应天”、“统天”、“仪天”、“法天”、“感天”、“体天”之类的词语,以示“天命”的体现。而司马光于《册问王道》中谓:“王者受天命,临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统”。中国古代社会任何一个皇朝,要想取得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权威性,就必须证明皇朝的“天命”。

再次,封禅典礼不仅是皇位正统和“大一统”所必须的文化表征,而且亦是大一统的文化要求。正统原义是“天统之正绪”。欧阳修曾谓:“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故正统同“大一统”又是紧密联系的。“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以来的政治命题,历来被视为统治者的理想境界。“大一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下和政治的统一,二是礼仪文化的统一。董仲舒《春秋繁露》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陈立《公羊义疏》引《汉书》王阳云:“《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礼·坊记》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即大一统之义也”。皇位正统和大一统都是封禅的核心观念,因而只有平定天下、大功于天下的君王才有资格封禅。所以,秦始皇巡狩封禅,在泰山等地立石铭功颂德曰:“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以及“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云云,宣扬的就是天命正统和大一统思想观念。汉武帝封禅前,“外事四夷、教通四海”,北击匈奴、通西域、统一两越、西南夷以及统一宗教祭祀、改德改制等等,其文治武功凸显的也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封禅大典奠基。为此汉武帝封禅铭文曰:“四宇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而汉光武帝封禅碑也云:“舟舆所通,人迹所至,靡不贡职”;直至唐宋封禅典礼都必须有各方诸侯、蛮夷酋长首领助祭,这也是意味着大一统。如唐玄宗开元封禅,“车驾发东都,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因此,以封禅典礼作为天命正统和大一统的文化表征、封禅典礼具有“尊王攘夷”、威慑周边异族政权的政治作用。自春秋以来“尊王攘夷”以及“华必统夷”、“以夏变夷”就是许多政论的核心。故“四夷不服,中国不尊”。因此,“内诸夏而外夷狄”“,圣帝在上,诸侯宾服,威振四夷”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政治格局。封禅也是“华夷之辨”重要内容和体现。元封元年(前110 年),汉武帝认为“古者先振兵择旅,然后封禅”,遂置十二部将军,亲率十八万军骑,旌旗连绵千里,出长城,北巡边陲,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威震匈奴。汉武帝如此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其实是借将举行得“天命”的封禅大典,在政治外交上威慑西北戎狄(此后每隔五年就修封一次)。而汉光武帝封禅也是为了“海内治平,夷狄慕义”。唐玄宗开元封禅,队伍一路“千旗云引,万戟林行”、“万方纵观,千里如堵”,典礼上“百神群望,莫不怀柔,四方诸侯,莫不来庆”,这实际也是政治外交上的威慑与“尊王”的表现。而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禅,重要动因之一乃是宋辽澶渊之盟后,真宗群臣认为“惟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因为,“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猎而手接飞燕,鸨自投地,皆称天赐,祭告而夸耀之”。宋朝诸臣知契丹对天崇敬,遂谋以封天禅地礼之大典“欲假是以动敌人之听闻,庶几足以消沉其窥觎之志欤” 华夏礼仪文化制度也是用来彰显正统。根据儒家传统,天子是上天感应降世,所以要祭天,与上帝交通。

因而祭天是昭示正统的体现,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且在礼经里有严格的服制规定。《周礼·春官宗伯》:“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唐朝《郊祀议》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昔长孙无忌请祀高祖于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于明堂以配上帝,义为得之。今国家嗣兴唐祚,追尊孝德,而以尧舜为肇祀之祖,宜以神尧配天于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于明堂,礼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仪,愿罢一切伪饰。”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饰,莫非天之象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祭天服饰象征着上天垂象、天象,所以天子祭天要穿十二纹章衮冕。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绣、爵弁等冕六,韦弁、皮弁、玄冠,合上九。三孤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公卿七,又无毳冕。上大夫六,又无藻冕。中大夫五,又无皮弁。下大夫四,又无爵弁。士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 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各个朝代都有天子的感生帝。“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叶灵皇者,叶,合也,言大隋德合上灵天皇大帝也。又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之开皇年相合,故曰叶灵皇。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唐氏承统,盛德在土。 五帝 五主 五方 五行 五兽 五常 祭祀日 感生帝的王朝 青帝 太皞 东 木 苍龙 仁 立春 周朝、北齐、北魏、北周 白帝 少皞 西 金 白虎 义 立秋 夏朝、秦朝、晋朝 赤帝 神农 南 火 朱雀 礼 立夏 汉朝、隋朝、宋朝、明朝 黑帝 颛顼 北 水 玄武 智 立冬 商朝 黄帝 轩辕 中 土 黄龙 信 先立秋十八日 虞朝、曹魏、唐朝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汉书·董仲舒传》。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重政》),因此他希望汉武帝是圣人,能成就建立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功业。大一统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

董仲舒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必从“天意”和《春秋》那里找依据。他作为汉代儒家公羊学派的宗师,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说“春秋,大义之所本也”(《春秋繁露·正贯》。

过于注重“天意”是唯心的表现吧。

当然有利于了,既然有了局部统一必然有些势力会变得强大,这些势力会不断的吞并其他的势力最后完成大一统。其实吧,真正的大一统是人心,当局部统一,人们心中的羁绊也许只是一座城池,演变为一个郡,又演变为一个州,大一统后是一个国。就像我国人的思维,我是中国人,山东人,然后、、、。不断加入新元素,但是凝聚力却更强了,因为有家乡的羁绊,因为爱家乡所以爱国。但根本还是人。因为爱这里的人所以爱家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也是这个道理。局部统一可能会短时间的排斥大一统,但是恰恰是局部统一这个基础才造就了大一统

《春秋》所追求表现的全国统一的局面,是天地间不变的真理,是从古到今共通的目标。把教化人民作为首要的大任务,设立正统明确的法律和制度。

原文应该是“大一统”。这是今文经学特别是公羊春秋的核心。董仲舒是公羊春秋集大成者,《春秋繁露》里很好地解释了大一统。可以参考。最好的版本是《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版。最近又出版了简体字版。

以上就是关于大一统思想 是谁提出来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大一统思想 是谁提出来的、正统的春秋大义、汉武帝的“春秋大一统”为什么是唯心主义的体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24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