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莫是五七干校

什莫是五七干校,第1张

五七干校

星岛环球网 >

我们走在光辉的五七道路上,满怀豪情斗志昂,

为了捍卫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我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流血牺牲无尚荣光,要同一切阶级敌人血战到底,

永保无产阶级江山万年长。

我们走在光辉的五七道路上,满怀豪情斗志昂,

为了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我们奔赴农村、杀向战场,

身在干校志在四方,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精神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国家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等下放到农村,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文革”期间,作为上海市的远郊县,奉贤县境内共建立市级五七干校达9所之多。

1968年10月5日,《人民同报》发表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材料,编者按中引用厂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于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的批示。

上海市财贸干校

由于把下放劳动作为干部“重新学习的根本途径”,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教育方针,干校建立初期在“生产劳动”方面,特别强调劳动和生活的艰苦性,特别强调“越苦越累越能锻炼和考验人”,人为地强化劳动强度和生活的艰苦程度。

1968年10月14日,市直干校首批先遣队到达后,立即投入劳动,搭建草房作住宿用,同时改造大批盐碱低洼地作为劳动基地。1969年11月,市工交干校首批先遣队到校后,冒着严寒筑公路、造校舍,在荒滩上共建造房屋3.4万平方米。

以上内容参考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五七干校

湖北荆冂练油厂,原来准备放到潜江,本着就近原则,与江汉油田总部广华毗临,但当时潜江县政府考虑到,潜江作为一个农业县,当时提倡以农业为纲,潜江作为江汉平原一个小县,相比周边仙桃,天门,荆门等县相比,人口,面积等,江汉油田总部是一家央企,全国十大油田,厅级待遇。计划经济时代,十里油城,其商业,文化,经济,医疗等繁盛时,直逼沙市。潜江购物,医疗都去油田,以油田人为荣,油田潮流日盛。

潜江县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尴尬,如鲠在喉,作为地方政府,公检,法等执政部冂在潜江,而商业,医疗等潜江人确往油城跑,在春节等重大节庆时,更是潮水般往油城看热闹。其繁盛盖过潜江。

两地行政首脑所在地不过区区二十公里,互不买帐,老死不相往来,矛盾之深时有耳闻。

言归正转,荆门练油厂同样是央企,正厅企业,而前面所说,潜江身边有一个婆婆都显多,现在又来一个。当然以拒之。或曰,士地少,粮棉油任务重,炼油厂占地多,不便管理,再加上当时全国备战备荒,三线建设,这样就放在了荆门县,进而有了地级荆门市。

如今看到荆门市这么繁华,潜江人心里还是有点酸的。要是炼油厂这个菩萨放在潜江多好啊。

'

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许多厂矿从大城市、向中西部的山区转移、搬迁;焦枝铁路的建设,为荆门炼油厂的建设、打通了通道;三万退伍军人,北方的老炼建、老炼化职工、江陵民兵师,共计近六万人、汇集荆门小山城;

打炮开山、三通一平,毛驴车、是运输大队,住进干打垒、芦席棚里出氧气;250万吨的设计、加工、生产量的现代代炼油厂,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宝塔山下、石油滚滚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荆门小县城、一跃成地市级的中等城市,国民经济总值、站在〉湖北省的前例;

如今,荆门石化原油加工量、己达500万吨/年、正在向1000/年万吨扩展,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石油化工城、屹立在湖北中部的荆门!

50年前的老石油,现在都己退休闲居,留下的、是无限的回忆、是骄傲的感叹!

荆门炼油厂是依托江汉油田建立的一座大型炼油企业。依照三线建设的原则,必须在山区建立,因为江汉油田坐落江汉平原的潜江,所以就近选择在荆门建设。原设计生产能力为两百五十万吨,后扩建为五百万吨。后来河南五一油田的原油也是通过管道输送到荆门炼油厂加工。现在江汉油田基本是自产自销,荆门炼油厂主要加工进口原油。

荆门炼油厂本来厂址70年代选择在湖北应城化工地区准备建设,从武汉下放知识青年和大学生中招聘了几千人送到广东茂名石油化工厂培训,但是由于中途国家基本建设调整,原应城化工地区地下盐资源丰富,调整建设大型联碱厂,就是后来的闻名全球的湖北省化工厂,再发展到后来的湖北双环化工集团公司,上市公司0000707 股票代码,这就是为何湖北双环化工集团存在大批炼油厂的工人的缘故;后来70年代李先念支持下国家就将炼油厂建设的计划从应城迁移到湖北荆门地区重新选址建设,这就是荆门炼油厂的来历!

解放后国家兴办工业,而工业是需石油的,石油地质找矿就发现包括江汉油田在内的多处大型油矿,荆门炼油厂就因江汉油田而兴的,江汉油田总部设在潜江广华,炼油厂肯定就近为好,在以粮为纲的时时代工业是要占地的,油田与炼油厂占地就不少了,还有配套工程单位,可以成为座工业新城了,比潜江甚至比现在的荆州城区还大了。油田,炼油厂附属单位也是很多的,就天门沙洋也有其附设工厂,炼油厂曾选址在潜江天门沙洋等多处选址,因这几处境内都有石油,都与潜江相邻,现天门境内的石油就处于开发中,在以粮为纲的时代都拒绝了炼油厂选址,随着焦柳铁路等三线建设炼油厂选址荆门,为其兴建配套兴建荆门火力发电厂,荆门这一小城受益了,几十年了荆门这一小城发展并不快,荆门也因炼油厂的兴建而受益,除去炼油厂,火力发电厂的附属单位等,其城市规模并不大,炼油厂若选址潜江沙洋天门谁都是新兴大市,肯定超荆门现有规模,荆门能升地市就与炼油厂,火力发电厂,焦柳铁路有关,三线建设的受益者,且代管了钟祥,京山两市,……。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荆门炼油厂也就是现在的荆门石化总厂,始建于1970年,当时正是 “三线建设” 时期。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于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中国与苏联因为多方面的分歧而闹翻,美国又趁机在中国周边不断做一些小动作。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从东向西进行一次大转移, 重点建设西南和西北地区 ,我们称这次转移为“三线建设”。

1966年5月7日,根据毛主席的 “五七指示” ,全国掀起了一场生产大浪潮,到处办起了五七工厂、五七农场、五七大学……就在这股浪潮下,湖北的江汉油田被称为“五七厂”,同年的11月,油田又更名为 “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 。

1969年冬天,国家石油工业部从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厂挑选出技术工人,到湖北参加 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第八分部 的建设工作,也就是后来的荆门炼油厂。

说到石油企业,给大家的印象就是 “富有” 的企业,但要说到石油企业的建设,其中的艰苦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读过铁人 王进喜 的故事,从中了解到大庆油田当初那段艰苦的岁月,同样的,荆门炼油厂刚建设的时候也是经历了很多困难。

据荆门石化老员工回忆,荆门炼油厂初建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而且气候也比较恶劣。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建筑工地使用的 “集装箱” 住房,都是靠工人们自己搭起一片片的 席棚子 做为临时居所。这些席棚不顶风,只要刮大风就会把棚顶给吹跑了,有一次遇到电线短路,一下子就烧了好几栋席棚。就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工人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建成了当时初具规模的战备炼油厂!

1972年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第八分部撤销,荆门炼油厂成立,这就是荆门炼油厂建厂的 历史 过程。

荆门炼油厂,即现今中国石化荆门石油化工总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荆门市。

荆门炼油厂的选址、建立与发展始终和共和国的成长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发展自己民族工业,将新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强国成为当务之急。

彼时的国际环境对刚成立的共和国非常不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封锁、打压。并不断派出侦查机深入中国东南沿海和内陆部分地区进行监视。加之当时中 苏关系突然恶化,苏 联撤走援 华专家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处在这样样的外部环境之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举步维艰。

由于 历史 和地理原因,当时中国近十分之七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有着一定缺陷。

这是因为,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很容易暴露在敌方军事射程范围之内,较内地易遭受攻击,尤其是军工单位。设想一旦发生军事冲突,这些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设施将很快陷入瘫痪,后果将无法想象。

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对中国愈发不利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做出重大调整。将我国的一些重要工业部门有计划、有组织的自东向西进行转移。

建设的重点放在祖国的西南及西北等地区的大山之中。利用这些地区连绵不断的山脉做天然屏障,建成较理想的战略后方。

为此国家提出“到三线去”的口号。所谓三线,就是指除了新疆、内蒙和西藏外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这里面包含十几个省。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召唤下,无数解放军及工业建设者放弃原来在东部的舒适环境奔赴祖国大西北、大西南等地的深山峡谷、戈壁荒漠。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在缺衣少食,现代化交通工具几乎没有的情况下,靠着肩扛人挑,用自己的血汗在广阔的三线大地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工厂、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

前几年一部名为《大丽家的往事》的电视剧讲述的就是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故事。

荆门炼油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建国后,国家为发展工业,迫切需要大量石油资源。除了普通工业,在军事领域,石油亦有着重要作用,在当时炼油厂亦是重要的军事单位。在备战备荒的年代,炼油厂大也都选址在深山大川之内。

之所以选择在荆门建立炼油厂,一方面是因为荆门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荆门南贴荆州临长江,北近襄樊依汉水,东达武汉通九衢,西处三峡连云贵,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均十分便利。

其次荆门境内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易于隐蔽生产、储存战略物资及设施。故该地符合三线建设的选址原则。

除了地理位置,荆门本身就距离江汉油田较近,便于就近运输原油。

1969年,因江汉油田的开发需要,成立了“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第八分部”,荆门炼油厂也于第二年开始兴建。1972年该指挥部撤销,成立了荆门炼油厂,隶属于石油部江汉石油管理局。1975年荆门炼油厂正式承担国家炼油生产计划任务。

这便是荆门炼油厂的来历。

荆门炼油厂诞生于特殊时期,是三线建设的时代产物,其见证了共和国的石油工业发展里程。

湖北发现了江汉油田、荆门是离江汉油田最近的有铁路的城市(运输方便)、荆门城区人口较少易于建设重化工项目、荆门属于丘陵山地地形易于战时隐蔽储存战略物资。

其实最开始选在当阳育溪白鹄子窝,已经建了一些了,时任县委书记说占了太多农田。

都说错了,什么选在应城,潜江都不是,而是当阳市,因为当时炼油厂是军事单位,当时的干部只在考虑老百姓粮食问题,直接拒绝了,当时已经选址建在淯溪镇

源自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现在看这个指示是好心没办成好事,当时的影响却很大。参看:>

自从毛泽东认为苏联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来,他就一直在研究苏联是怎么变的,一直考虑在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发现,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光如此,苏联干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在苏联,党员、干部,要由干部子女来当,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能当党员、干部。他还看到,中国的干部中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现象。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搞特殊化。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还看不起工人、农民,对工人、农民搞瞎指挥,甚至打骂群众。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毛泽东得出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毛泽东的这个思路反映在他写的两个批语中。

一个批语是1963年5月9日,毛泽东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写的批语。毛泽东在这则批语中写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员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另一个批语是1964年12月12日写的。毛泽东在这个批语中写道:“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劳动——笔者注),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须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教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

此外,毛泽东在1964年回答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的提问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他所说的具体措施中,很关键的,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可见,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愿望——通过干部参加劳动来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但是,在当时,毛泽东还没有找到一个将干部统一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的好形式。

后来林彪寄来的一份报告,引出了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

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此时,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区一级有,县一级有,公社一级有,甚至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一级也有。而且,从面上看,工厂、机关、学校、部队里面,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随着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更加感到迫切了。可是,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可以说,大部分没有认真执行。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让干部参加劳动的最好形式呢?

正当毛泽东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泽东寄来了一份报告。林彪寄给毛泽东的是1966年5月2日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毛泽东考虑问题的思路,却不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

基于这一考虑,毛泽东于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林彪同志:

你在5月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共中央在1966年5月15日批转“五七指示”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从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经把办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此时,他的思路已经向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转变了。在这个“大学校”里,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农民、解放军、学校都办这种“大学校”的同时,提了一下干部。具体怎么办,他还没有考虑好。

“文化大革命”中的机构精简,使机关干部的安置成了一个大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建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9月5日,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宣布成立。这样,全国(除台湾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这在当时被称为“全国山河一片红”。此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重点,由地方转入中央各部。

当时,国务院的部级机构有90个。毛泽东决定,在这些机构中也要成立革命委员会。在成立革命委员会时,要实行精简的方针。林彪得知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后,向毛泽东建议:现在中苏关系紧张,可能马上打仗,应该对一些重要的部委实行军管。毛泽东当时也估计到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便同意了林彪的意见。于是,林彪先后派出军队干部,对18个部委实行了军管。在这些参加军管的军队干部中,有很多是林彪的亲信。这些军队干部到这18个部委后,由他们组织领导班子,建立革命委员会。对那些没有宣布军管的部委,林彪以各种理由,向毛泽东提出建议:派军队代表去那些部委掌握领导权;成立革命委员会时,也要以军队干部为主,建立革命委员会的核心。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员会过程中,这些单位里原有的干部,大部分没有得到安排。这样,就又出现了许多没有工作的富裕干部。

同时,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员会过程中,毛泽东也考虑到了精简问题。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灵宝县革委会实行领导班子革命化——精兵简政,密切联系群众》时,加了一个按语,按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建立革命委员会,要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走“精兵简政”的道路。实际上,那时地方都已经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此时所说的“精兵简政”,主要是针对中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来说的。机构精简了、干部编制压缩了,多余的干部怎么办?毛泽东于1969年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劳动。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机构精简的原则。在精简原则和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下,中央开始全面考虑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的问题。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8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编制总数的18%(实际上,原干部留用少于18%,因为有后派来的军队干部占了一定的编制——笔者注)。各部委均建立革命委员会。在建立革命委员会的过程中,一些部委被保留;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级机构;有些部委被撤销。这样一来,在中央机关里,富裕出来的干部数量就更多了。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精简,直接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机关及其下属的地、县一级干部的精简。接着,各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的干部也大量精简。精简之后,多出来的干部数量,当时虽然没有数量上的统计,但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何安置精简出来的干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被打倒的干部的安置问题。“文化大革命”中,批斗干部的热潮过去之后,有大批干部被关进了“牛棚”。但是,当各造反派把注意力转向争夺本单位、本地区领导权时,大家谁也顾不上管“牛棚”了。何况谁管“牛棚”谁就要花费人力,还要承担被关押者自杀或者逃跑的风险。于是,各造反派开始相互推来推去,最后谁也不管了。被关在“牛棚”里的干部到底往哪儿安置?这是一个大问题。当时,许多地方的负责人,包括接管一些单位权力的军代表、工宣队负责人,都纷纷向上反映这一问题,请示如何处理关在“牛棚”里的干部。这个问题自然逐级地反映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一时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一时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被精简的干部等待安排,一大批被关进“牛棚”的干部等待安置的问题。

柳河“五七”干校被树为典型后,各地纷纷仿效

正当中央高层***,包括毛泽东在内,都为安置上述干部发愁时,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省,突然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

原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也一直在为如何安排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而发愁。一开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只是安排这些人打扫卫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杂活。但这些活毕竟有限,干完这些活,这些人仍然闲着无事做。后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农村,办一个农场,保留工资待遇,让他们在体力劳动中“改造”自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派人经过专门考察选址,最后选定了庆安县的柳河,作为办这种农场的试点。

柳河这个地方,自然资源比较好,也有一部分空出的房舍,安置第一批干部不成问题。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后,还可以继续建房、开荒、种树、办小工厂,为安置第二批干部创造条件。去柳河的干部,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且在那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干部劳动的时间,也根据体力而有长有短;又保留原工资待遇,干部们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68年5月7日,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当天组织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并把这个农场命名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办时还算顺利。到达那里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些干部在柳河种了不少地,又新开了一些荒地,盖了不少新房子,还种树,搞副业生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这个材料最初在1968年9月29日《文化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8期上发表。经验材料中说:办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上层建筑走出了一条新路。干校共有学员141人,主要是原省、市委机关干部和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办农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不少干部到干校后,亲临三大革命第一线,接近了贫下中农,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目前,干校耕种土地3000余亩,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毛泽东看到这个材料后,于9月30日写了一则批语。他写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姚文元接到毛泽东的上述批示后,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上来的材料又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题目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他写的编者按中引用了毛泽东的批语。这个由姚文元写的按语说:毛主席关于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染上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一切依靠秘书、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要保持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革命的青春”。姚文元写好这一按语后,报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批示:“可用。”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发了姚文元写的编者按。

这样,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毛泽东肯定的典型。各地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中央各机关,包括中央办公厅,也都在外地寻找地点,分别办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红小兵学工歌

演唱:南京市红小兵宣传队

五七指示闪金光

闪呀闪金光

学校办起小工厂

办起小工厂

拿起铁锤干的欢

工人叔叔是榜样

机器隆隆把歌唱

夸我劳动本领强

学习工人叔叔好思想

长在为革命献力量

---Music---

五七指示闪金光

闪呀闪金光

学校办起小工厂

办起小工厂

教育革命搞的好

学校一片新气象

机器隆隆把歌唱

夸我劳动本领强

学习工人叔叔好思想

长在为革命献力量

---Music---

五七指示闪金光

闪呀闪金光

学校办起小工厂

办起小工厂

叮当叮当叮叮当

叮当叮叮当

叮当叮当叮叮当

叮叮当

>

以上就是关于什莫是五七干校全部的内容,包括:什莫是五七干校、五一干校是什么意思、我们走在光辉的五七大道上歌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115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