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1张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不仅是我们应该珍惜的瑰宝、漫游的海洋,更是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根、魂和来处。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成语大会》, 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主题确是甚嚣尘上,但也许只是得了一个尘土飞扬的结局。 《百家讲坛》的故事很好听,但是听完后呢,最多在别人面前多了几个可以吹嘘的段子,身边甚少有人会去阅读原著,更有甚者将一些猎奇的故事等同于了原文,将自己的思想完全约束在了讲者的思维之中。看《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也许只是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厉害,你也要多读多背。

主流的宣传不能指望,那好像只能指望基础的素质教育。虽然语文一直是排第一的科目,但是 高考、环境的实用性、工具性、导向性和政治性,都让我们得到的是强迫性的记忆理解和生搬硬套的中心思想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虽然荆轲刺秦的故事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荆轲幻化成的反抗精神、诚信品质、悲壮气质仍然使我们震撼,虽然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悲壮是一种崇高……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我们更多的只是记住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然后随着我们工作以后逐渐淡忘——这成为了一种很荒谬的悖论,为何学过的都是无用的,都是完全遗忘的为啥还是寒窗苦读多年。

因为记忆不等同于传承,考试高分也不等同于培养起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建立在培养每个人自身的人文素养之上,并由各自的人文素养出发,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也是我们应该建立起的,以我们的文化出发,做出某种民族性的评论。

而文化的学术性普及,可以在国民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补充性的作用。虽然“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经典往往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也许属于自己本身的宇宙观,但是在学术性的普及中,我们可以参照《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这本书一样,从繁杂的价值体系中,抽出最有特点的几条线索加以阐述:老庄思想的区别;为什么《史记》将《陈涉世家》放在了世家篇目下;《史记》里有《封禅篇》,而二十四史其他几本却没有;魏晋风度有没有它的阴暗面;宋词为何多婉约,即使男子写的,也多小女儿腔调;《资治通鉴》里为何没有写到李白,却记录了元徽托梦这种出现在《洛阳伽蓝记》佛经中的故事……

书中复旦学者们所选取的点,或者是我们从未去思考过的点,或者虽然熟悉无比,却从不曾去思考为什么的点。“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地方,往往不会想到问一些问题,学问就在习以为常的过程中溜走了。” 虽然挑选的问题只是属于一些零星的碎片,但是它们却像一些钢结构的支架,搭建起了一个兴趣的框架,等待着我们自己去阅读原著给它添砖加瓦。

不说了,去下单

以上就是关于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09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