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葬花吟》赏析是什么

林黛玉的《葬花吟》赏析是什么,第1张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扩展资料:

《葬花吟》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

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人物介绍: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

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12岁林黛玉葬花:

元月元宵,元春省亲,林黛玉偷偷替贾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贾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观园,林黛玉住了潇湘馆  。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则以为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外面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所以她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

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  。恰好贾宝玉寻来,听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林黛玉要躲,贾宝玉连忙赶上去,解释误会,这是宝黛第一次诉肺腑。

元春赐端午节礼,独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触动了贾宝玉;清虚观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触动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贾宝玉砸玉,这是二人闹得最大的一次 。

至初四日,二人和好 。初六,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对科举仕途的不满,认林黛玉为知己,无意间被林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遂有宝黛第二次诉肺腑  。晚间,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

代葬花辞

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有一种“代言体”诗。它起源于民间,文人之作也为数不少。这类诗用第一人称独白语气,塑造抒情主人公(多为女性)形象,题目往往标以“代”字,如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代答闺梦还》。不标“代”字的代言体诗则有李白的《长干行》、《江夏行》等。在明清小说中,某些书中人物的诗词,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代言之作。有的作品,完全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属于代言体的极多,而以林黛玉《葬花辞》为第一。把这首诗放在清代诗歌中,也不失为一首抒情佳作。

诗中的那个“我”,即抒情主人公林黛玉,是个很早就失去母爱,而相继又死了父亲的苦命的女孩子。她有相当高的文化教养,心性也很高,对环境极为敏感。住在贾府,常有寄人篱下之感。这养成了她的小心眼和洁癖。到情窦初开的年龄,周围的青年男性,除了一个贾宝玉,全是浊物。尽管她与宝玉实际上已彼此倾心,但由于内在外在种种原因,难于互相表白,只能不断试探。这就出现了“一会儿好了,一会儿又恼了”的令人难堪的局面。在葬花的前一天,她到怡红院去,恰好晴雯和碧痕拌了嘴,听见敲门也不问是谁,硬是不开。这个偶然的挫折,使这位善感的林姑娘情感受了伤害。以后就引起了她葬花的行动和这首哀感顽艳的《葬花辞》。这首歌辞的情感特征就是女主人公习以性成的“孤”、“洁”两字。

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惟怜”到“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三十二句写感春、惜花、自伤身世。诗中出现了暮春落花和少女葬花的感伤场面。这位少女望着满天白雪红雨般的飞花,十分痛心,她不禁手把花锄,想要收葬销香殒玉,徘徊久之,怆然泣下,然后回到冷冰冰的闺房中拥衾假寐。这幅图画虽然是曹雪芹构思的,但其语言材料和某些情节,却并非一空依傍。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绝妙好辞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些精髓,几乎都被曹雪芹吸收了,那文采,那句调真正象煞:“花谢花飞飞满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愉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代唐伯虎祖刘诗作《花下酌酒歌》:“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一年歌》云:“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都可在此诗中看到影响。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描写更细腻了(如“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铺叙更恣肆汪洋了(如“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前后十余句),特别是有更多的情节性——主要是“葬花”这一构思,简直是绝妙的发明!

不过,真正全部地属于曹雪芹锦心绣口的,是从“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直至篇终二十句,即诗的后半部分。简直是翻空出奇!”曹氏真不愧是伟大的小说家,他这里虚构了一个夜半歌声的细节,令人毛骨悚然。就象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声”所写的那从祠堂墙下传来的令宴会众人毛发倒竖的长叹之声。女主人公猜测,那悲歌不是出自花魂便是出自鸟魂,这猜想的奇妙,然而正合符她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以下便从花魂鸟魄的难留突发异想,希望象鸟那样生出翅膀,好随落花远飞天涯,然后用短句作顿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看来天边也找不到归宿安息的场所,还不若锦囊葬花的好。“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上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几句将黛玉的洁癖真是写绝了。她就是那样一个“世外仙姝寂寞林”,为了保全芳洁,不惜求全之毁。这几句造境虽然很虚,但联系到她周围那姓贾姓薛的公子哥儿们组成的肮脏的男性世界。这“不教污浊陷渠沟”一句应有非常实在的内容。这一段写花写人,有时若即,有时若离,颇有“花面交相映”之妙。“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便花自花、我自我,然而由惜花转入顾影自怜,最是黄绢幼妇,痴绝妙绝。十分传神地刻划出一个心地善良而身世不幸的,多愁多病的,美丽的少女形象,楚楚动人。从此林黛玉的形象便深刻在读者的心目中,一辈子也忘不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里又花人合一,陷入极度的感伤之中。这用血泪铸成的诗句,后来竟成了这位纯洁少女的诗谶。

“春尽”!“花落”!“人亡”!美好的事物不免遭受无情风雨的摧残,人间无法长保花好月圆。天道为什么这样无情人间为什么这样冷酷!这就是作者通过林黛玉这个少女之口发出的“天问”。全诗的中心形象是葬花的人——抒情女主人公黛玉,而陪衬的形象是被葬的花——暮春时节的落花,背景是即将消逝的春天。似乎这三者是各不相干的。然而“忽至忽去”的青春,容易飘零的桃李,对于红颜薄命的女主人公,无一不具象征的妙用。所以,春、花、人,在这个意义上又是三位一体的。这里读者又看到诗人善于造境的才能。《葬花辞》的韵度基本上属于“四杰体”变格,具有回环往复而又一气贯注之节奏旋律;而全诗的语言,是明转天然而又富于文采的,十分符合一个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的大家闺秀的身份。曹雪芹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

“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绪半扫尘”这俩“半”字,并不是一半及另一半之意,是“与此同时”之意,是“既……又……”之意,是“也”的意味,即清扫灰尘的前提下,也扫尽了愁绪。这一句应当有同样的例旬,例如王建《寄旧山僧》“半学修身养性半念书”都是此意。对于表达效果,便是反复汉字后产生的音韵参差自然之美,自然从而包含2个“半”字面解释的重重叠叠。这一方面李义山是天下第一高手!

古诗词中有不少“半”字要得十分恰当。这种“半”字通常非实指总数,反而是借其并没有明确范畴的特征,构建委婉优美的艺术氛围。“何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绪半扫尘”也是如此,扫帚既扫现实生活中尘土,也可拂去心中的忧虑,实虚相对应,2个“半”字看起来诗意委婉唯美,使用的恰当。不管写景状物或是描写人物讲理,都可以勾起读者的想像,令人感受到若隐若现委婉的美感,咏颂“半”字,韵味无穷。

这两“半”字是一分为二的意味。即“扫”这一工作有清除忧虑和美化环境二种功效。这类表达形式说明了“扫”的功能,提升了诗味。如讲成“既扫……又扫……”便是一般的口水话了。与此同时,又有让人思索欲继续读下去的功效,扫愁才一半,另一半扫什么呢?读下去才知另一半是扫尘!这儿的尘只有两个义,一是废弃物,二是世尘。

一般看来,这俩“半字”正好反映了一个“扫”字的全部实际意义,“尘”与“愁绪”各占其半;从另一方面看,这两“半”字又有着“伴”的意味,说明这个执帚南山下得人此时的心情,与愁绪相随,与尘缘未了。而“伴”与“扫”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则主要表现出诗人犹豫不定,犹豫未决的心理状态。不仅扫,又有不舍。而不舍又加剧着愁绪与痛苦。只是2个“半”字还不足以尽展其妙,若加上2个“扫”字,则实际意义又更进一步了一步。

1 关于葬花吟的诗句

关于葬花吟的诗句 1葬花吟的诗句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窠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林黛玉——《葬花吟》 及 诗词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是集中在一起的。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又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又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读第四声hè]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又作怪侬(nóng)底事倍伤神?)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又说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葬花吟诗句是什么

葬花吟

(清) 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葬花吟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又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林黛玉[1]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又一说三月香巢初垒成)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2]?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又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读第四声hè]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又作怪侬(nóng)底事倍伤神?)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又说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又作一堆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5红楼梦书内经典诗句《 葬花吟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曲子也好听《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6葬花吟相关的诗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又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林黛玉[1]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又一说三月香巢初垒成)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又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读第四声hè]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又作怪侬(nóng)底事倍伤神?)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又说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又作一堆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己亥杂诗·其五朝代:清代作者: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林黛玉——《葬花吟》 及 诗词

《葬花吟》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葬花吟

清代: 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译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注释: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póu)净土掩风流。

一抔: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nóng)知是谁?

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葬花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吹奏乐曲《葬花吟》,表现出乐曲中如泣如诉、悲凉的情感。

2、自主学习乐曲《神话》,倚音吹奏准确。

教学重点:

能用连贯的气息吹奏乐曲

教学难点:

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把情感融入到乐曲中

教学准备:

《红楼梦》影像资料、巴乌、伴奏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三、新课教学

1、播放《红楼梦》片段

2、大概讲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特点。

3、由故事引出乐曲《葬花吟》,它是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整首乐曲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淋漓尽致抒发了林黛玉的自述自伤。旋律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4、老师表演巴乌曲《葬花吟》,引导学生把情绪带入巴乌低沉的声音中。

5、学习乐曲

(1)手指划节拍,练习唱谱;

(2)注意在换气记号的时候才能换气,体会乐曲的情感;

(3)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准确,乐曲中有前倚音和后倚音,演唱时要表现出来。

(4)学生自由练习巴乌吹奏。

6、请个别同学表演,大家共同点评他的优点和不足。

7、根据学生吹奏发现的问题,老师再次示范,让学生注意更正。

8、学生练习。

9、集体吹奏,老师指挥。

10、随音乐伴奏曲吹奏乐曲,要求速度较慢,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悲凉情感,用情感来演奏,让自己的演奏打动自己。

三、练习乐曲《神话》

注意吹奏速度稍慢,气息连贯,倚音吹奏准确。

四、小结,结束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林黛玉的《葬花吟》赏析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林黛玉的《葬花吟》赏析是什么、曹雪芹《代葬花辞》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两个“半”字妙处何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03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