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第1张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在茶室里我们经常看到《禅茶一味》四个字,很多人不解是什么意思,在我的茶里也经常有客人问起,今天就来聊一聊什么是“禅茶一味”。 

  这些年全球可算是掀起一阵禅学热,各种各样的禅修班,禅舞等等层出不穷,禅文化因此有了更广泛的推广。

  什么是禅?为什么哪么多的人想要学习?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思维"。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区别。

  禅,是一种心灵体操,因为需要反复的训练我们的心性,所以称之为禅修。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通过 训练 ,让我们的心很难静下来 ,心的妄念也很多, 非常的散乱,甚至有的人还觉察不到自己的妄念,所以内心没有定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平时别人的一句话 ,我们就很容易掉入到对方的话语当中,被对方或是外界带走了。那通过禅修的训练可以达到,让我们的内心可以更加平静,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可以专心致志的做好一件事情,当我们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我们工作学习起来的效率就大大的提高了;

    通过禅修之后会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学会向内观照,不断的发现了解自己,能观察到自己情绪的起伏,慢慢对自己身心的状 态感知力会更强,当你的身心发生一些不适的时候,或者有一些负面情绪时候,能够更快及时的发现它,并且能及时的调整。那么这些负面情绪就不太容易对你的身心产生负面的影响,会转换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会被情绪带走。

  同时反过来通过了解自己也会更了解和理解他人,此时我们内心会变得更加柔软慈悲,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尊重理解对方,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当我们静下来时候,学会和自己独处,如果一个人静不下来和自己独处的话,那他对一件事是很难进行深入思考的,也很难发觉事情问题的所在。所以只有和自己相处才能看见自己,反省自己,才能更好的提升改变自己。

 

  世俗中通过禅修可以让我们更快乐更洒脱的生活,凡事能够客观平等的看待,才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而不是片面局限性的停留在自己固有的认知世界里。

  禅茶一味,禅茶是中国传统的独特文化,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茶为道,禅为本,禅茶一味的体和用在其各自的历史发展中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禅茶文化。

  唐代僧人从谂禅师(778~897)住赵州观音院(今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人称“赵州古佛”。史载:有僧到赵州参拜从谂。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

师云:“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

云: “曾到。”

师云: “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何教伊吃茶去”

师云:  “院主。”院主应诺。

师问:“吃茶去!”

从谂禅师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茶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由于其高深的理念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诗词,是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形式各异,博采众长,体现着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有奢华富丽的词藻,又可以浸润在普通的一茶一饭中,千百年来,诗词以独特的韵律和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诗词更是从各个维度全方位的展示了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接下来,我将就从禅文化和茶文化角度,浅薄的谈一谈我对诗词的理解。

(1) 禅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茶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先后有先秦说、西汉说和三国说,根据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考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更是将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远古时期,可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之悠久。

虽然中国的佛教文化的起源无法和茶文化一样追溯至远古,但自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到东汉末年,已经从民间渗透到了皇权宗室,东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官方大力的发展,江南江北的佛寺都多如牛毛,大家所熟悉的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的故事,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扼腕叹息,但也足以窥见当时佛教的兴盛。

同样,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现,也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朝古诗中难以寻觅到茶的踪迹,而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可见当时,茶见于诗词,而不是“"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之类的谚语或者“苦荼久食,益思意”的药物功效,说明饮茶文化已经逐渐推广至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生动的描写了两位小女儿调皮可爱,玩耍回来后口渴难耐,焦急的对嘴吹炉火,盼望早点煮好可以泡茶解渴,侧面体现了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各年龄层的热爱。

而茶文化和禅文化的结合,根据记载,也始于两晋,《晋书·艺术传》记载: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记载,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茶无论是物质层面、体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陆羽的《茶经》到现在仍旧被奉为经典,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更有甚者,古代多数名茶同佛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君山银针,“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等,古时候均由僧人种植,即便是茶圣陆羽本人,孩童时代也成长在竞陵龙盖寺,由住持抚养,可见禅/茶文化历史渊源之深厚。

(2) 禅与茶的关联与诗词表现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禅道和茶道归根到底,在于“正”“清”“和”“雅”四个字。

a. “正”

禅茶中的“正”指的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扩展到茶道,就是泡茶时,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心无杂念,才能体会到茶中的色、香、味。

唐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与茶有关的宝塔诗,从茶的本性,对茶的喜爱以及茶的功能三个层面,体现了茶的正念,也通过“慕诗客,爱僧家”,点出了茶和禅的关联。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b. “清”

“清”,可以理解为清醒、清淡、清廉,禅道文化中可以理解为清净和清心寡欲。三国时期,就有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的典故,茶相比于酒的浓烈,本自就带有清新和清醒的功效,蔡襄《圣泉》中的“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说的是茶性清洁;《北斋雨后》中的“小庭幽圃绝清佳”“留客临轩试越茶”说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

除了清净的环境外,从茶具到内心都要清明节净。两晋北朝时,也有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黄老之道与清淡之风盛行。思想观念带动着生活方式的转遍,逐渐以好茶为风气。陆游的《晚秋杂兴十二首》,更是道出了清茶与清性的关联: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c. “和”

所谓“和”是儒、道、释三家思想共同的哲学理念,禅宗更是强调明心见性,内心和对立的观念调和、化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的观念在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内心的平和;有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友爱和谐;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人和自然的和谐,而白居易的诗词《食后》更是把和谐平静之禅的心情,和饮茶做了紧密的关联: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d. “雅”

唐代茶诗中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也体现了禅茶文化中的雅,首先文人雅客相约饮茶,是雅之一,以茶为题,联句吟诗,是雅之二,诗句中体现的“流华”“素瓷”“芳气““闲轩”等等让人心旷神怡的描述,是雅之三。诗词,正是体现禅茶雅文化的最好的方式。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3) 诗词中的禅茶一味

禅与茶的“正”“清”“和”“雅”是禅茶一味的本质和精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

古人在诗词的表现形式中,不仅仅只是吟咏其中的某个片面,对于禅茶一味的整体理解和阐述的诗词,也比比皆是。

比如说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表面上看去只是白居易闲来无事,以煎水煮茶为乐,并且爱屋及乌,把这个饮茶爱好传递给友人,在我看来,无论是“坐酌”还是“看煎”不仅体现了作者云淡风轻的心情,更传递了他心如明镜,看破红尘的隐喻,禅茶一味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共通,在诗词中也有极为深刻的体现。

另一首典型的诗歌是宋代朱敦儒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作者对生活的解读上升到了“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旗亭问酒,萧寺寻茶”,逢人见事不起爱憎心,身心和大自然合一,更是体现了闲云野鹤无欲无求,“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超凡境界。

钱起 -《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的这首诗,“尘心洗尽兴难尽”,也体现了洗净红尘杂念,但茶性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无论是从竹林、蝉等峻洁高志意象的刻画,还是对于心态的描写,都巧妙的体现了人们试图在山水的清幽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从上可见,禅茶一味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禅道和茶道上,更是在文人雅客切实的体会中,通过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诗词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茶道、禅道亦或是诗词,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简述,如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请老师包涵。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千利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2]

题库内容:

一茶的解释

客套语。意谓所赠钱物轻微,只可供一茶之用。《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袖中又摸出细珠十数串,每送一串道:‘轻鲜,轻鲜,备送一茶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有烦老兄,将此分与船上 同行 的人,每位一个,聊当一茶。”

词语分解

一的解释 一 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全;满: 一生 。一地水。 相同:一样。 颜色 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 试探 性:算 茶的解释 茶 á 常绿灌木,叶长椭 圆形 ,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 秋末 开花,白色; 种子 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茶树。茶农。 特指“茶叶”:绿茶。红茶。花茶。沱茶。龙井茶。乌龙茶。 用茶叶沏成的饮料:

以上就是关于禅茶一味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禅茶一味什么意思、仰山—禅茶一味、诗词中的禅茶一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72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