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第1张

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埋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美国)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 “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高尔顿·威拉德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是在他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高尔顿·弗劳德·奥尔波特的影响下考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的。他曾在一个有著名心理学家在场的研讨会上介绍自己的人格特质论,但他发言后,全场一片沉默。他没有气馁,于1937 年出版了《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两年后,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奥尔波特的兴趣主要在于意识的部分,而非难以确定的深层潜意识。他经常谈到与弗洛伊德唯一的一次见面,因为这次见面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22岁参观访问维也纳时,写了一封信给弗洛伊德,说他这时就在城里,想与其会面,弗洛伊德大方地接待了他,但只是一声不响地坐着。奥尔波特试图找话题,提到来弗洛伊德办公室的途中,听到一个小孩告诉他母亲说,他想避开一些很脏的东西。这个小孩显露出对脏乱的恐惧,然而他母亲穿戴整齐、衣衫烫过、气质非凡,奥尔波特认为这与小孩畏惧脏乱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弗洛伊德用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睛看着奥尔波特说: “那小孩是你本人吗?”奥尔波特目瞪口呆,只好转换了话题。他后来回忆道 “这次经验告诉我,深层心理学研究尽管有种种好处,但它容易钻牛角尖,而心理学家在深入潜意识的世界以前,能够把动机等事情说清楚,也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支配——顺从、外向一内向、自信一自卑、合群一孤独、理论兴趣高一理论兴趣低等。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人特质,代表着个人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只有个人特质。他指出: “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正的特质。因为第一,特质是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在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使两个人在共同特质上是相似的,但他们行为上所表现的仍各具独特性。例如有两个人的攻击性特质 ( 共同特质了可能相似,但两个人对人或对物作攻击表现时仍有差异。所以个人特质不能在个人间彼此比较。

除此之外,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特质的定义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例如,一个具有强烈攻击性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相类似的反应。又如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也会作出类似的反应。与领导一起工作时,表现为留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表现为文雅、克制、依从;在遇见陌生人时,表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和父母亲共进餐时,表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给予赞扬时,表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与此相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即使对同一个刺激物,反应也会不同。一个具有友好特质的人和一个具有怀疑特质的人对陌生人的反应是很不同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概括的,它不只是和少数的刺激或反应相联系。一个特质联结着许许多多的刺激和反应,使个体行为产生广泛的一致性,使行为具有跨情境性和持久性。但是,特质又具有焦点性,即它与现实的某些特殊场合联系着,只有在特殊的场合和人群中才会表现出来。例如,具有攻击性特质的人,不会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进行攻击,如对亲戚朋友,一般就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特质的特点

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内的神经心理结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习惯比特质更特殊,它常常是特质的具体表现,特质是对习惯整合的结果。例如,父母亲鼓励孩子刷牙,孩子天天早上和饭后刷牙,这是习惯。以后刷牙这一行动溶化于更为广泛的习惯系统中,进一步又整合于个人的清洁倾向中,清洁就成为个人的特质了。

3特质具有动力性。

特质具有指引人行为的能力,它使个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特质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它支撑着行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可以与动机等同。

4可以由个体的外部行为来推测特质的存在,并且从实际中得到证明。

特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从观察一个人多次重复的行为推测并证实特质的存在。

5特质与特质之间只是相对的独立。

奥尔波特指出个性是一种网状的和重叠的特质结构,在特质和特质之间仅仅是相对的独立,不能把特质看作"孤岛"。

6特质和道德判断或标准不能混为一谈。

7行为或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能证明这种特质不存在。

这因为一种特质在不同个体上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整合;同一个人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刺激情景和一时的态度左右了行为。人的行为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可能和特质不一致。

8特质可以作为具有此特质的个体的性格来研究,也可以就其在群体中的分布来研究。

特质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两个方面,从特质的独特性来探讨,就是研究这种特质在某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从特质的普遍性来探讨,则要确定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特质的分类

奥尔彼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共同特质(connon trait)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所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概括化的性格倾向。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相同的个人特质,只有个人特质才是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他主张心理学家应该集中力量研究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又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性格的影响和意义不同,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1)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这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个性,往往只有一个,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影响一个人的全部行为。(2)主要特质(central trait)。这是性格的"构件",性格是由几个彼此相联系的主要特质所组成,主要特质更不象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3)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这是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只在特定场合下出现,它不是个性的决定因素。

代的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他将人的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群体所具有的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征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征又分为以下三大类:

1 首要特质

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三、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性(neuroticism):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普遍认同的是5因素的人格特质: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实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被普遍认同的5个因素分别反映了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倾向(社交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情绪反应性(情绪稳定性)和智能性倾向(开放性或智能)。

文/满

学习笔记,加强自己的记忆,也分享给想了解的人:

一、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任何一个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 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 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 是个 人所独有的特 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个人特质又分成三类: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四大名著,每一个人人物都有自己的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在罗贯中笔下,忠诚和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权欲重心和奸诈狡猾是曹操的首要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嫉妒是曹操的中心特质。

二、卡尔特是英国心理学家, 他把构成人格的特质分为 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共同特质是 一个社区或一集团的成员都具有的特质。

个别特质是 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 。

他认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里面都有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两种。

而根源特质里面有分成 能力特质(智力的最重要的能力特质之一)、气质特质(由遗传决定的特性,个体对情境做出反应的速度、能量、脾气等)、动力特质(行为动力,人格动机性)。

在16种根源特质中,有的起源于体质因素称之为:素质特质。有点起源于环境因素,称之为:环境铸模性特质。

卡特尔编制了《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 适用范围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壮年和老年人。可以团体实施,也可以个别施测。ABC三个答案,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不可以漏题,尽量不选择中性。(先回答4个例题才能开始答)。标准分10分, 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可用于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及心理疾病诊断,也可以用于人才选拔。

187题,测试没有具体时间限制。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说谎L。

儿童和成人问卷,共88个项目。

中间型(433-567)

倾向型(385-433)(567-615)

典型型(<385或 >615)

抑郁SDS,20个,10正,10反,标准53。

焦虑SAD,20个,15正,5反,标准50。

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1)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2)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3)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4)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5)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另外有 2 位行为管理学家东尼‧亚历山卓( Tony Alessandra )和麦可‧欧康诺(Michael J O'Conor)则把人格特质分为以下 4 种:

1 指挥者( Director )

这类型的人果敢、坚定、充满自信,重视效率、喜欢竞争、勇於接受挑战和冒险,在工作上会努力达成目标、注重最後的结果,是天生的领袖和行动者,但是比较霸道没有耐性,常常直话直说,容易得罪人,而且无法容忍别人的能力不足。

2 社交者( Socializer )

这类型的人乐观、活跃、积极、热心,喜欢表现、爱说话、爱表达意见,具有创意、直觉力强、人际关系很好,但是注意力无法持久,容易感到无聊,要不断寻找刺激,做事冲动,不注意细节。

3 协调者( Relater )

这类型的人友善、随和、愉快,谦虚、有礼,乐于和别人合作,关心别人、宽容别人,但比较谨慎小心、不敢冒险,喜欢照章行事、难有突破、不轻易改变。

4 思考者( Thinker )

这类型的人理性、细心、深思熟虑,注重逻辑、善于分析,做事有条理、有规律,重视细节,但比较保守、内向,有时过於吹毛求疵、要求过高,讨厌不讲理的人。

扩展资料:

个性特征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征又分为以下三大类:

1 首要特质

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人格特质

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可以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

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上,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支配-顺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兴趣高-理论兴趣低等。

个别特质是指个体脚上腋下所独有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奥尔波特介绍

奥尔波特,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他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以上就是关于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什么是人格特质论、人的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39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