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颜色是地线

哪个颜色是地线,第1张

地线为双**和黑色。

接地线是危险时就把高压直接转嫁给地球。电器中的接地线就是接在电气设备外壳等部位及时将因各种原因产生的不安全的电荷或漏电电流导出的线路。

通常电力传输是以三相四线的方式,三相电的三根头称为相线,三相电的三根尾连接在一起称中性线也叫零线。电源线从国标识中,一般相线—A相**,B相绿色,C相红色。

地线是黄绿相间。如果是三相插座,左边是零线,中间是地线,右边是火线。一般从使用中火线为黄、绿、红、白、灰、棕色,零线为浅蓝和蓝色,地线为双**和黑色。

扩展资料:

接地线注意事项:

1、接地线前先验电,未验电挂接地线是基层中较普遍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在悬挂时接地线道体不能和身体接触;

2、接地线在使用过程中不得扭花,不用时将软铜线盘好,接地线拆除后,不得从空中丢下或随地乱摔,要用绳索传递。

3、接地线具有双面性,具有安全作用,使用不当会产生破坏效应,所以工作完毕要及时拆除接地线。

4、新手必须经过对接地线使用的培训和学习,考核合格后方能单独从事接地线操作或使用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接地线

我们国家的电网上一般采用三相四线制,一般而言,家用大多采用单相电,电压220V。工业用电采用三相电,电压380V。三相电的颜色一般是红黄绿,每相都可以称为火线。所以,火线的颜色一般是红色、**、绿色。零线是中性的,一般采用蓝色。地线一般采用黄绿相间的,俗称花线。请看下图。

说明一下火线的标识为L,零线标识为N,地线标识为E或是G。如果记不清颜色的话,也可以看电线或是插座上的标识,就可以知道哪个电线的用途了。

另外,对于插座而言,按照规范接线的情况下,插座面板朝向使用者时:

1、双孔插座右孔是火线(L),左孔是零线(N)。

2、三孔插座右孔是火线(L),左孔是零线(N),中孔是地线(E或G)

请看下图。

1火线一般用红色或棕色,因为这两种颜色是热色。

2零线用兰色或绿色、黑色。

3地线用黄绿相间的双色线。

火线huǒxiàn:在直流电路中是指接正极的导线。

零线língxiàn:零线是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引出的线路。与相线构成回路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通常情况下,零线在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处与地线重复接地,起到双重保护作用。

地线dìxiàn:又称做避雷线,是用来将电流引入大地的导线;电气设备漏电或电压过高时,电流通过地线进入大地。

区别

1零线(N):主要应用于工作回路,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后引出主干线。

2地线(PE):不用于工作回路,只作为保护线。利用大地的绝对"0"电压,当设备外壳发生漏电,电流会迅速流入大地,即使发生PE线有开路的情况,也会从附近的接地体流入大地。(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后引出主干线并每间隔20-30米重复接地)

3火线的对地电压等于220V;零线的对地的电压等于零(它本身跟大地相连接在一起的)。所以当人的一部分碰上了火线,另一部分站在地上,人的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电压等于220V,就有触电的危险了。反之人即使用手去抓零线,如果人是站在地上的话,由于零线的对地的电压等于零,所以人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电压等于零,人就没有触电的危险。

造句

使用中千万不要将零线端和定位用的地线端连在一起,因为有的设备采用二线插头,如果设备的电源火线、零线接反或使用中插错位置,必将造成火线、零线短路,烧坏设备,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动力电缆中**绿色红色分别代表A相B相C相(三相火线)蓝色代表零线,黄绿双色代表接地线。

火线用电笔测试时会发光,而零线则不会。

接地线与零线不要混用。

用电器断火线,这样摸用电器不会触电,如果断零线人摸用电器会触电。

颜色:相线有三种,**、绿色和红色,具体家里采用哪种,一般是根据设计规定的L1L2L3来确定的。一个家里一般只有一种。

零线,一般采用的是蓝色。

地线,一般采用的是黄绿双色。

当然有些地方地线采用了黑色。

检验的问题:施工中为检测是否接线正确,有一种检测插座,插上去后根据指示灯的情况来看是否有问题或是什么问题。

当然如果仅仅是自己来测试一下,规范要求的是左零右火,上边是地线。

如果接错了,会跳闸的。

三相绝缘电线的黄、绿、红三色分别表示交流电压的A、B、C三相

火线一般用红色或棕色,因为这两种颜色是热色

零线用兰色或绿色黑色

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的

一般最常用的是相线红色,零线兰色,接地黄绿

以上就是关于哪个颜色是地线全部的内容,包括:哪个颜色是地线、火线零线地线颜色标准、“火线”、“零线”、“地线”各用什么颜色表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37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