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归因理论

韦伯的归因理论,第1张

归因理论(英语:Attribution theory),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推论出行为原因、因果关系。归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归因,以及为何在某情况做出某种归因,在另一情况做出另种归因的理论。

归因理论的假设是建立在个人随时向重建认知平衡的欲望之上。主张当人们发生言行脱序状况时,会主动运用存在脑中的认知为自已提出原因,或为别人找理由。

扩展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经常被描述为20世纪初的“归因理论之父”,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

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是海德提出的,韦纳把归因理论扩展到成就领域。归因理论认为人是天生的科学家,会试图理解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决定因素,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们自然会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例如,为什么某运动员在本次比赛中发挥出色?为什么一个平时成绩出色的学生在高考中表现失常?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就成就领域来说,个体在失败时会比成功时更倾向于进行归因,因为人们希望从失利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韦纳提出了一个成就归因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个体将事件归为何种原因受环境和个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具体信息,如教师告诉学生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他们不够努力,也包括社会规范信息,如别人考得怎么样。个人因素包括个体关于考试和自己的各种图式和信念,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自己能力的知觉。这两大因素影响个体所做的实际的归因,即他们把失败归因为低能力,运气不好,测验难,缺少努力,情绪不好,疲劳,或其他原因。个体对事件所做的归因是知觉到的原因(perceived causes),并不一定是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知觉到的原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例如,一个学生的某门功课期末考试成绩很差,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就会感到羞耻(心理结果)以及未来将减少对该门功课的投入(行为结果)。

归因模型认为,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不是这些具体原因,而是具体原因背后所代表的心理维度,这些维度对心理和行为产生动机作用,同时也起到了把具体原因进行分类和简化的目的。当我们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与归类时,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归因是个体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个维度。

控制点最早是由罗特(Rotter,1996)提出的,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归因者,认为奖励或强化是与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的,这类学生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成绩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技能或努力;另一类是外部归因者,这类学生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成绩是由运气、老师或其他外部因素决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原因是固定或稳定的,还是可变的并随着情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在韦纳看来,罗特控制点的概念把内外和稳定性这两个不同维度混为一谈了。事实上,虽然同为内部原因,但在稳定性上可以有很大差异,如能力一般来说是稳定的,而努力则是可变的。同样,作为外部原因,任务难度对特定任务来说是稳定的,而运气是不稳定的。第三个问题是这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吗?例如,人们通常相信努力可以通过意志进行控制,而控制能力却困难得多,运气则是不可控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是如下:

三维度: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

六因素:

1、能力高低: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身心状况: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4、工作难度: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5、运气好坏: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6、外界环境: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简单来说:四个原因、三个维度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1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

2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3根据可控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如图:(这个不规则的框框我自己画的 太丑不要介意TOT)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这种对自己能力的根本质疑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点要十分注意!

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尽量让其归因于可控的原因,也就是努力,让学生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提高成绩的,这样才会激发学习动机!

浅谈归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

归因无处不在,无论是高明的心理学家还是普通的百姓。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不同的归因。学生的归因风格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本文拟分析几种归因理论,并探讨其对教学实践的一些启示。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一) 海德的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海德认为归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给我们如下启示:

1、当人成功时应归因为他的能力强,这样可以让他产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

2、当人失败时应归因为他不够努力,而不能归因为无能。因为归因为无能会伤了其自尊心,会有羞耻的感觉,对未来缺乏信心,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归因为他不努力,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令他觉得自己是有过错的,他自己要负责,不能把责任推给老师,或怪试题太难。这样他会更努力学习。

(二)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韦纳将这四种因素划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原因的控制源、原因的稳定性和原因的可控性。

Weiner的归因模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韦纳用能力和努力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不好或还没作出充分的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韦纳的归因理论带来的启示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或羞耻)。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觉得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Dweck(1975)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成功归于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三)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1977)提出,后经认知心理学家加以借鉴发展成现在的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该活动有效性的一种主观评估,这种预先的估计会对后续的行为发生多方面的影响。

1、班杜拉(A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来源于对行为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或强化,且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随着成功和来自他人的关心、支持的时候,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或提高,他对此行为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增加;而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失败和来自他人的批评、指责的时候,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削弱或降低,他对此行为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

2、近期的研究者指出,人们的自我效能感还与人们对自我能力的判断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们对先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作出什么样的归因决定的。人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理性以及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强化不是在人的任何行为中都起着作用;人们通常也不会采用别人看待或评价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和评价自己,也不会由于几次活动的成功或失败就不加分析地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伴随某一行为的结束,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知觉地推断出自己成败的原因。只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出众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样地,只有当失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被个体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的成功或失败,都不足以动摇或改变他的自我效能感,不论别人如何评价,都是如此。

目前,将归因这种重要的认知过程作为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变化的基础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由此归因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心。作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护和增强以及削弱或消失中,来自外部的积极关注和强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前儿童、学龄早、中期儿童的成就动机和行为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处在尚未形成或正在初步形成的阶段。但对于个性趋于成熟或基本定型的人来说,归因则在其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持、增强或削弱、消失中都起着决定的作用,因而在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您好,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一种研究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海德的归因理论重点是行为的外部原因,而韦纳的归因理论则强调行为的内部原因。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原因,而韦纳的归因理论则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特定条件来判断行为的原因。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外部原因可以被改变,而韦纳的归因理论则认为,行为的内部原因是不可改变的。

以上就是关于韦伯的归因理论全部的内容,包括:韦伯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有哪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35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