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

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第1张

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第二次反围剿。

初夏的闽西上杭古田镇,漫山青翠,溪水潺潺。穿着红军服的“红色文化研学之旅”成员,唱着革命歌曲,走进古田会议会址瞻仰。会址背后的山上,“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庄严夺目。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这让古田镇溪背村村民廖永忠十分自豪。

1917年,古田第一所小学“和声小学”在万源祠成立。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把“和声小学”改名为“曙光小学”。至今,古田会议会址外墙上,还保留着红军留下的标语“保护学校”。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题解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震惊。1931年2月初,他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南昌行营主任,统一指挥湘、鄂、赣、闽四省部队“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4月初,已调集18个师另3个旅,共20万人,人数较第一次“围剿”增加一倍。鉴于上次“围剿”失败的教训,此次敌方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构成八百里弧形战线,分四路向中央根据地推进。每日只进5里、10里或20里,至驻地即构筑强固工事。此时中央根据地有红军3万多人,力量悬殊,如何获胜,为一难题。4月17日,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宁都青塘召开,并通过了 提出的作战方针:在根据地内线作战,先打弱敌王金钰部。4月19日 签发作战令,红军主力在龙冈集中后,又向西推进20公里,沉着地埋伏于东固地区,一伏便是25天。5月15日,王金钰部之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脱离富田阵地,分两路向东固进犯,在 直接指挥下,红一军团的四、三两军打正面,红三军团打包抄。5月16日战斗打响,激战到下午5时许,歼灭公秉藩师大部,公被俘,装作一般俘虏获释。在追击中,又歼灭王金钰第四十七师一个旅大部。当晚,红军进占富田。接下来的半个月,红军从赣江东岸打到闽西北山区,横扫七百里,接连打了四个胜仗(吉水白沙歼灭战、中村歼敌战、广昌攻坚战、建宁奇袭战),歼敌3万多人。敌人第二次“围剿”失败。

注释

[白云山]位于江西吉安、泰和、兴国三县交界处。东固反“围剿”时, 与朱德将指挥所设于此山山顶。

[枯木朽株]原喻老朽无用之人。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无因至前,虽出随侯之珠,夜光之璧,犹结怨而不见德。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本篇反其意而用之,谓老弱皆为勇士,奋起抗击‍‌‍‍‌‍‌‍‍‍‌‍‍‌‍‍‍‌‍‍‌‍‍‍‌‍‍‍‍‌‍‌‍‌‍‌‍‍‌‍‍‍‍‍‍‍‍‍‌‍‍‌‍‍‌‍‌‍‌‍。

[飞将军]原指汉将李广。汉文帝时,抗击匈奴有功。武帝时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呼为“飞将军”。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借指红军。

[七百里]约指自东固战后,红军向东横扫敌军行程。始于江西富田,至于福建建宁。

品评

在诗词中,正面写到反“围剿”一共两次,此第二次。故应对照《反第一次大“围剿”》赏析。

上阕,写白云山,即东固之战的胜利,此谓“点”的描绘;下阕,写白云山战斗后,红军十五日的七百里反击战的胜利,此谓“线”(或“面”)的铺展。“点”与“线”结合,是本篇的结构特征。

上阕“白云”三句,从写景(空间)开始,以“俯视”角度,描写红军杀声震天、前赴后继的战斗姿态,展现的全是红军方面的声威。“云欲立”,是实景。战斗当天上午,白云山真的笼罩在一片云雾里,所以目力受限,而听力无碍;“齐努力”即是借“呼声”所作的判断。中午,云散去,视野开阔,故有“枪林逼”二句之形态描写。出现了“枪”,出现了“人”(飞将军),仍然只写红军形象,而不写敌人面目。这是出于强化红军英雄形象的创作命意。为了达到此目的,诗人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云”的“欲立”,以及“枯木朽株”的“努力”,进而表现了正义之师的得道多助。此外,诗人选用动词也极为洗练,枪林用“逼”字,飞将军用“入”字,都体现了居高临下、雷霆万钧、以石击卵之势。故不言胜利,胜利已在预料之中。

下阕,因为要概述出白云山胜利后的五次胜利,所以诗人的造语与造境更为奇幻。“七百里”三句,每一句都包含了千百字详述不了的内涵。“七百里驱十五日”,是战斗路线与战斗时间;“赣水苍茫闽山碧”则是对战场转移的诗情捕捉,胜券在握,才有一份闲情逸致。“横扫千军如卷席”,接触到了正面冲突,但敌人太赖,完全经不起敲打,以“卷席”喻之,藐视之情出焉。收尾二句,用揣度语气,想象失败者的情态(泣)与心理(嗟叹),兼有讽刺与嘲笑。

的词作,善于铺排大事,善于避实就虚,句中的空间张力较大,表现了大家气度,此作得之。

《浪淘沙·北戴河》

现代: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扩展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北戴河

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的是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斗场面。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出自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意思是: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里,把来犯的敌人像卷席子似地一扫而光。

扩展资料: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

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改变第一次大“围剿”中破产的“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向苏区步步进逼。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以上就是关于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全部的内容,包括: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大浪淘沙“毛泽东诗词全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32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