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平简介

凤舞香罗2023-05-05  19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1、文学成就

屈原作品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采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

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

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九章·哀郢》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诗人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懑的情绪,写出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在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诗人在愤激又流露出凄凉幽怨的情调。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这种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写的各类诗中。

且不说《离骚》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地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就是《天问》那种以问句构成的形式奇特的诗歌,在反问中包含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渊博和睿智,使诗歌意趣丰富,神理超拔,给读者以美的启示。

2、政治成就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田齐的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若鹜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

不过与当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地直达楚廷。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明赏罚。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用法律形式来约束。

3、主要作品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骚

成语:

趾高气扬

拼音:

[zhǐ gāo qì yáng]

解释: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傲视别人。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

“趾高气扬”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甚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史记·管偃列传》也载:“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举例造句:

但是那种~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吧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是个专门重视外貌,不学无术的人,只要稍有点成就,就很骄傲、自满。有一次,他打败了骠悍的绞国,凯旋,从此骄傲自得,从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罗国,有一个叫做斗伯比的将军前往送行。当斗伯比回来时,悄悄的对车夫说:“屈将军这次一定会打败仗;因为我看他走路的样子,脚步一昂一翘的,便知道他的心并没有真正的用在作战上,而是去吓唬敌人的,这样子怎么能打胜仗呢”斗伯比说完,沉思了一下,就进宫去见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应。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宠妃邓曼,邓曼认为斗伯比的见解很对,应该派兵救援。楚王听了,立即派大军前去,希望能够挽回局势。但是,战事已经发生,屈瑕因为轻敌而不设防,被罗国和卢国两面夹攻,而一败涂地,只好自杀谢罪。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被后人流传着,而屈瑕走路的姿态,也被引申成“趾高气扬”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傲慢自得,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

趾高气扬,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趾高气扬相关 典故 内容。

趾高气扬的意思

[释义]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语出] 《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回矣。”

[辨形] 趾;不能写作“指”或“志”;扬;不能写作“阳”。

[近义] 得意忘形 不可一世 耀武扬威 自命不凡 目空一切 盛气凌人 神气活现

[反义] 卑躬屈膝 奴颜婢膝 妄自菲薄 自惭形秽

趾高气扬的 成语 典故

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众多,气势盛大,屈瑕盛为恐慌。于是,他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反对这样做,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斗志不坚,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猛攻蒲骚,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蒲骚之战”。

但是,屈瑕并无自知之明,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

过了两年,楚玉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向送行的官员告别,然后登上华美的战车,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

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时对御手说:“莫敖这次出征要吃败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驾车到王宫,求见楚王。他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没答应。

屈瑕到了前线,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军中“敢谏者处于极刑”。武断专横到了极点。

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屈瑕毫不在意。但部队随地驻扎,一点也不做戒备。

罗军联合卢襦(今襄樊市西南)的军队猛烈攻击。楚军马上溃散,死伤惨重。屈瑕乘着一辆战车,狼狈而逃。出征时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早已不见了。

屈瑕逃到楚国境内一个叫荒谷的地方,发现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伤,自缢而亡。

用趾高气扬 造句

1) 一有成绩,他在同学面前就趾高气扬了。

2) 他一点也不谦虚,取得一点小成绩就趾高气扬

3) 他自从升为总管后,便趾高气扬,对往日的同事不屑一顾。

4) 有些人稍稍涉猎一些学识的境域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飞扬跋扈。

5) 在敌占区,那些趾高气扬的家伙,不是鬼子,就是汉奸,老百姓哪敢抬头走路。

6) 她趾高气扬,也许在她敢于放肆的时候,会很放肆的。

7) 趾高气扬的人不一定不能成功,只看你努力的程度够不够而已。

8) 他像孔雀一样趾高气扬,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爱戴。

9) 一只大公鸡趾高气扬地走着,伸长脖子叫着。

10) 年轻的公鸡趾高气扬昂首阔步,抬头挺胸,神气活现地作势要进攻。

11) 她今晚看上去趾高气扬。

12) 但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13) 他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14) 即使学习进步很大,也不该趾高气扬,而应再接再厉。

15) 这个女人,现在用不着我了,就当真趾高气扬起来。

16) 他在奥运得到一块金牌,也难怪人家会显得趾高气扬。

17) 在中国的小学,学生的成绩是公开的,成绩好的趾高气扬,成绩差的自怨自艾,学生间的学习竞争非常激烈。

18) 葡萄除了营养价值丰富外,它的价格也"趾高气扬"。

19) 我最瞧不起那种只会在乡里间趾高气扬,一见到外人却又似缩头乌龟的人。

20) 看新一代犀利哥,多么深邃的眼神,多么趾高气扬的面部表情!

21) 她趾高气扬,也许在她敢于放的时候,会很放的。

22) 他那种趾高气扬的态度真让人受不了。

23) 他那趾高气扬的态度,实在令人看不惯。

24) 他这人时而低声下气,时而趾高气扬。

25) 有一只公鸡长得趾高气扬的,一副旁若无人、居高临下的样子。

26) 不一会儿,山坡后面就升起了缕缕炊烟。这时,盒子里已经有五六只被俘虏的知了了。它们垂头丧气地躲在盒子里猜测自己的命运,叫声也不似开始那么趾高气扬了。

27) 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去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莎士比亚

28) 烟花的腾升趾高气扬,显示马到功成。祝朋友马年,骏马奔腾万事兴!

29) 现在回头去看,这只是个小小的胜利。但是当时我兴高采烈、趾高气扬地走出那个房间,真是荒唐可笑。

30) 与卡扎菲会谈完,邓小平说:"这个卡扎菲跟侯赛因国王趾高气扬。"这是邓小平对他的印象。

看了趾高气扬典故的人还看:

1 忠言逆耳的典故

2 用趾高气扬造句

3 趾高气扬如何造句

4 有关宠辱不惊的历史典故

屈原故乡究竟在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秭归说”问世最早,以郭沫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人提出“江陵说”,以浦江清、孙作云先生为代表。80至90年代此说尤为风行。1997年,湖南一师黄露生先生又首次提出“汉寿说”(见《武陵学刊》1997年第5期)。其后,常德市委党史办应国斌先生在《芷兰春秋》和《善卷邑里》中都从此说,认定“屈原的故乡在常德汉寿县”。据有关媒体报道,2003年汉寿县还成立了屈原研究会,举办了“屈原故里诗词讲座”。除此之外,还有“湖北监利说”、“四川奉节说”、“湖南岳阳说”、“湘阴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看来,这场论战还将持续下去。笔者才疏学浅,不揣冒昧,试作如下考探。 1942年,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写道:“屈原的故乡,据郦道元《水经注�6�1江水注》,是在秭归县境内……同一注文上,‘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为石基,名其地为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又引《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根据以上史料,郭老公正而客观地作出判断:“乡里的说法大约是正确的”。接着,他又引用《水经注》关于巫峡风光的一段描写,从侧面证实“屈原是产在巫峡邻近的人”(秭归就在巫峡附近),因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委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受了些山水的影响”。 游国恩先生在其大作《屈原》中也说:“屈原的故乡是秭归大概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秭归是楚国最初建国的地方,楚国的先公先王和一切姓芈的公族都可以算是秭归人。现在看来,现今湖北省的秭归县就是屈原的老家。” 综上所述,郭、游二先生之所以认定屈原的故乡在秭归,其依据有四: 一、秭归是楚国最初建国的地方。屈原与楚王同姓,其先祖也是楚国的贵族。据史书记载,屈原的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食采于屈,因以为氏”,屈之地望就在今湖北秭归一带。 二、史料有记载。《史记�6�1楚世家》说: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 丹阳在何处?目前有五说:一说在安徽当涂,一说在河南淅川,一说在陕西商县,一说在湖北南漳境内。但传统的、公认的说法还是在湖北秭归。笔者从秭归说。屈原祖祖辈辈都在秭归繁衍生息,聚族而居。据民国12年《屈氏宗谱》记载,秭归屈氏自明代开始修谱,其一世祖为屈轸,“大夫(屈原)至此五十六代”。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归州志�6�1人物》载:“屈轸,归州龙城乡人。正统三年(1433)任河南开乡(封)县主簿”,晚年寓居故里文家店,去世后葬于三尖角屈氏祖茔。屈氏家族在秭归有江北、江南两支,但同属一个祖先。屈氏宗祠原在江北黄阳畔,直到明朝时才在江南屈家岭建立分祠。江南屈氏即屈轸之后裔。熊屈二姓在秭归相伴而居,迄无分离,这不是偶然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熊屈家族和其他家族一样,受战乱、灾荒与瘟疫的影响,人口时增时减。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熊屈二姓仍有2000多户、近1万人居住在秭归。除了秭归之外,全国其它各地恐怕再也找不到如此稠密的熊屈聚居区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秭归确实是屈氏的封地,亦即屈原的故乡。 三、秭归有与屈原相关的大量古迹,且均有史料记载,并非神话传说。除东晋袁崧《宜都山川记》有详细记录之外,晋人庾仲雍在《荆州记》中也称:“秭归县有屈原田宅,女媭庙、捣衣石犹存。县北一百里有屈原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里,宅东六十里有女媭庙。”唐代文学家沈亚之编纂的《江陵志》也说:“屈原故宅在秭归乡,北有女媭庙,至今捣衣石尚存。”这些古迹和史料都是铁证,毋庸置疑。 四、屈原的辞赋和他的故乡——秭归附近的巫峡风光在气质、风格上颇为相似,这也是有力的旁证。我以为,郭、游二先生提出的上述四点依据是真实可信、合情合理的。 然而,“江陵说”与此相反,他们认为:1、屈原的家族为楚国世袭贵族,自然应随楚王长期居住在国都(江陵),而不应该住在偏僻的荒野(秭归),其故乡当然也在国都。2、屈原在《哀郢》中自述其“发郢都而去闾兮”,可见郢都就是屈原的故乡。3、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七谏�6�1初放》中说:“平(屈原)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古文中的“国”指“国都”,此处指楚都“郢”,即今之江陵。

愚以为,这三条依据中,第一条前文已经论及,史书明载:屈原的先祖屈瑕“食采于屈,因以为食”,后来才到郢都为官,当了“莫敖”,怎么能说郢都就是他的故乡呢?更何况,屈原与屈瑕相隔400多年,到屈原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其先祖的故乡也不在郢都,又何论屈原呢?第二条也经不起推敲,屈原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先后担任过左徒与三闾大夫,确实在郢都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两次放逐,其间又曾回过郢都,“发郢都而去闾兮”,确系指从郢都出发,离开三闾之地,但并没有说郢都就是他的故乡。虽然在《哀郢》中多次提到“去故乡而就远兮”、“出国门而轸怀兮”、“去终古之所居兮”、“哀故都之日远”,这里的“故乡”、“国门”、“终古之所居”、“故都”等,都是泛指楚国而言,并非特指郢都(江陵)。因为他的很多辞赋中都反复出现过这样的字眼,这只能说明,屈原对楚国无比热爱,视整个楚国为故乡。况且,诗歌属于文学创作,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它作为历史来考证。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三条依据倒是很值得注意,不仅东方朔确认“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可见,这两个处于同一时代而且离屈原最近(只有100多年)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对屈原祖籍和出生地的认定都心照不宣。东方朔的那两句话用现代汉语来直译就是:“屈原生于国都,长于原野”。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要理解这两句话的含意,首先得弄清两个不同的概念——出生地和祖籍。一个人的出生地和祖籍有等同的,也有不等同的。举例来说,有一对祖籍在北京的青年夫妇,他们到甘肃酒泉参加卫星发射的研制,在酒泉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出生地当然是酒泉,但他的祖籍是否也算酒泉呢?显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乡”、“家乡”、“故里”、“乡里”或“邑里”,通常都是指某人的祖籍(籍贯)而言。祖籍与出生地并非完全相同。东方塑讲的“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正是这个意思。国都是他的出生地,原野是他的祖籍。这是为什么呢?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两句话是这样解释的:“高平曰原,外曰野。言屈原少生于楚国,与君同朝,长大见远,弃于山野,伤有始而无终也。”王逸的注释和东方朔的记载是一致的,而且也符合屈原的实际。某人在甲地出生而在乙地长大,这是极为常见且不难理解的。古今皆有,不足为怪。 黄露生、应国斌先生等人力主“汉寿说”,其论据也有三点:一是认为屈原的先祖屈瑕的土地在汉寿,据说汉寿株木山乡发掘出一柄青铜戈,上面刻有“武王之督”的字样,据推测这个“武王之督”就是屈瑕。二是屈原在《涉江》中有“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句子,据湖南文理学院陈致远先生考证,这里说的辰阳就是汉寿。三是汉寿有三闾大夫祠、濯缨桥等古迹,证明汉寿确实是屈原的故乡。笔者认为,这三点证据都值得商榷。 关于屈姓的来源及其封地,清代学者陈廷炜所撰《姓氏考略》明确指出:“楚武王子瑕,令采于屈,因氏焉。屈原其后也。”赵家树、舒雁合著的《千家姓查源�6�1字帖》也说:“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受封地名作为姓氏。历史上的屈在今湖北秭归县东一带”。张海彤、金连昌所著《百家姓探源》同样说:“屈氏,是因封地名而得姓,春秋时期,楚武王之子瑕,为莫敖(楚官名,仅次于令尹),他食采于屈,即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故称屈瑕。屈瑕的后世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屈。”这些专门研究姓氏的著作,众口一词,结论相同,决非人云亦云。“汉寿说”者称汉寿为屈瑕的封地,且断言株木山的那位“武王之督”就是屈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又说《涉江》中的“夕宿辰阳”之辰阳就是汉寿,这也未免过于武断。据笔者考证,汉寿境内的辰水,系沅水支流,发源于贵州省江口县,向东流入湖南,到辰溪入沅江。汉寿境内因有辰水流过,故有辰阳村(港、障)之外。但以“辰阳”名县却是宋朝大观年间的事了,约在公元1107至1110年。绍兴三年(1133),又改辰阳为龙阳(见《汉寿县志》1993年版)。而屈原出生于战国中期(前340—278),当时的汉寿根本不叫辰阳,只有辰溪才叫辰阳。1978年出版的《辞海》第1444页写道:“辰阳,战国楚地。因在辰水之阳得名。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南。《楚辞�6�1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即此。”陈致元先生根据古代汉寿有茂密的森林,与《涉江》中所描写的“森林杳以冥冥兮”“山峻高以蔽日”相吻合;又根据德山与辰溪相距数百里,决不能朝发而夕至,断定屈原说的辰阳不是辰溪而是汉寿。这两条理由也难以成立。甲地与乙地在地形地貌上偶尔相似,并不能说甲地就是乙地,这是普通常识。德山与辰溪相距甚远,不能朝发夕至,屈原肯定是知道的,他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文艺创作,正如当年有人指责“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有轻描淡写之嫌写,毛泽东同志反驳说:“须知这是写诗啊!”至于汉寿境内有三闾大夫祠、濯缨桥等古迹,这只能说明屈原确实到过汉寿,但到过汉寿并不等于汉寿就是他的故乡。他两次被流放,长达十余年,到过的地方不可胜计。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修了一些象征性的建筑,难道说凡是有些建筑的地方都是屈原的故乡吗? 目前,有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有的人为了提高某地的知名度,他们千方百计攀名人,或生拉硬扯,或张冠李戴,把本来不属于某地的历史人物强行移植到某地来,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应予以纠正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

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

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后世影响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后改姓熊,楚武王熊通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之子屈瑕的后代。

以上就是关于屈原生平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屈原生平简介、趾高气扬的意思及故事、有关趾高气扬的典故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8020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