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诗中的“三军”指哪三军

《长征》诗中的“三军”指哪三军,第1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是这样解释的:“‘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建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语文第九册教案》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至于街上出售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学生参考用书更是直接抄袭这一说法。

这一说法欠妥,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是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大部(陕甘支队)越过岷山的时间是1935年9月,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35年10月,而这时还在岷山之南的松潘草地及其以南的红四方面军,不仅没有北上越过岷山,反而正在南下川康藏族聚居区;其二是,红二方面军的成立是1936年7月5日,这个时间比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晚了九个月,毛主席显然不可能把没出现的事情写进诗里。

“三军”这个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泛指红军队伍”。因为《长征》一诗是毛主席写的古体诗,在古文中,“三军”有四种意思,这在《辞源》中有详细的解释和例文,而《辞源》中四个义项的第二项即是:“军队的通称”。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什么“号令三军”“三军听命”“犒赏三军”等等,这“三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何不说“二军”,“四军”?

古时乱战的年代,军队众多,不可能只有三支军队,著名的如谢玄北府兵、大唐边防军、高顺陷阵营、朱棣神机营等等,不同朝代各军部队带有不同的军号,军队数量也远超三支军队以上。

为何大战前统帅,总是向“三军”统一号令呢“三军”这个说法又是从何时而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三”在古代为虚数,和“百”“万”一样,有时候可以用来泛指多,因此以前三军也泛指数量大的军队。而古代军队有步兵,车兵,骑兵三种分类,所以最早是指这三种数量庞大的军队。

最早出现“三军”的记载是周代,不过那时候还不用来统称军队,“军”只是一种数量。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中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旧有三军,今又添二军,共是五军,亚于天子之制,豪杰向用,军政无阙。”

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所谓“三军”在这时候才有了分类,而且叫法也逐渐在发生变化。

那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中间的是老大嘛。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在古代,不管怎么说,“三军”通常泛指陆军,古代科技不发达,顶多乘船射箭可以算海军,是怎么也飞不上天的。而现代我们的军队只要存在的地方他们就能到达。

所以今天的军队也还是用“三军”来统称,只不过这个“三军”范围更大,主要指海陆空三种军队。和古代的“三军”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相同的一点,都是代表保家卫国的军队和一个国家的战争实力。

古代三军指的是 前、中、后三军 现在三军指的是 海陆空 三军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么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最早提出三军这个概念的是春秋时期期国的大政治家管仲,为了对齐国的军队进行有效的管理,管仲将当时齐国的军队三万人分成三军,每军就是一万人;其中齐国的国君指挥一军,丞相指挥一军,士大夫指挥一军,合起来就是古代所谓的“三军”! 按照周朝规定,各诸侯国依照分封时的定例,可以拥有1个军或2个军,那个时候1个军大概是22500人(不包括战车兵),每军辖3师,每师7500人,师下辖3旅,每旅500人,旅下辖10队,每队50人; 后来晋文公,也就是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在归国坐上国君后,为了对外用兵,首先打破祖制,将军队扩充到3个军,从那以后,在提到军队时,就会说“三军将士”; 另外,那个时候并不叫三军总司令,先前的太尉、司空、兵部尚书等虽然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但是并没有军队的指挥和调动权,只是行政管理,就和现在我国的国防部长一样,能调动军队的职务,在魏晋以前叫做大将军,南北朝时改称大元帅,明清时又改叫做大将军 。 周朝军制,天子建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由元师统率、又设司马作管理和监军一职以节制。 〔三军〕 古制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每军各设将、佐等职位,以中军。 後又将步兵、车兵、和骑兵,这三个兵种称为三军。

是指前军、中军、后军。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

今天的三军是指陆军、海军、空军。

"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三军

1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旧有三军,今又添二军,共是五军,亚于天子之制,豪杰向用,军政无阙。"

2军队的通称。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汉书·灌夫传》:"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

《说唐》第一回:"〔晋王〕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长征》诗:"更喜 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

以上就是关于《长征》诗中的“三军”指哪三军全部的内容,包括:《长征》诗中的“三军”指哪三军、古代行军时,三军是指哪三军呢、古时说的三军是指哪三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15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