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请问,大陆板块与大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请问,大陆板块与大洋,第1张

大陆板块指对海洋地质、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后建立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它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

由于地幔的物质的对流,使板块在洋中脊处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来被证实。

熔解的岩浆往上移动到接近海底时,有的岩浆会在地下凝固,成为海底地壳。这类固化的岩浆就是玄武岩。另一方面,岩浆流出后剩下的部分,已经没办法产生新岩浆,于是再度变成坚固岩石,黏在新形成的海底地壳下方。这些熔解剩余岩石也是橄榄岩,因此,整体而言橄榄岩的量是增加的。洋脊下方地幔上升,形成的橄榄石后来分解成构成海底地壳的玄武岩,以及黏在海底地壳下方的其他种类玄武岩。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上下两层的海底板块,也就是所谓的“海洋板块”。而且,这种板块会左右同时被拉扯,使海洋板块不断扩张,洋脊因此常被称为“扩大型板块境界区”。

以大洋名称命名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1968年法国的勒皮雄根据各方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以大陆为主的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以大洋为主的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

我国处于亚欧版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板块构造理论已被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但是,是什么力量驱动着板块作大幅度、持续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意见还不一致。

一、概述

大洋板块内部岩浆作用最主要的岩浆类型是玄武岩,通常称为洋岛玄武岩(OceanIslandBasalt,OIB),具有地幔成因。与离散型和汇聚型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相比,大洋板块内部岩浆作用的强度和数量明显偏低。Schillingetal(1978)估算地球上MORB与OIB的数量比为9∶1。假如我们将汇聚型板块边缘的岩浆活动一起考虑,那么,洋岛玄武岩只有所有与大洋板块相关岩浆作用的百分之几。目前分布在大洋盆地中的许多海山和岛屿是大洋板块内部岩浆作用的代表。

二、岩石系列

洋岛玄武岩在空间分布上是分散的,在化学成分上是不均匀的。洋岛玄武岩具有两个主要岩浆系列,最为常见的是拉斑玄武岩系列,其母岩浆为洋岛拉斑玄武岩(OceanIslandTholeiiticBasalt,OIT),另一次要的为碱性系列,其母岩浆为洋岛碱性玄武岩(OceanIslandAlkalineBasalt,OIA),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成SiO2不饱和和SiO2轻微过饱和两个亚系列。现在某些洋岛的火山活动以拉斑玄武岩占主导,比如夏威夷群岛,而另外一些岛屿则以碱性玄武岩为主,比如大西洋中的Canary、Azores、Ascension和Gough岛等。OIT与MORB相似,但在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上也存在一定差别,比如在具有相同的Mg#时,OIT比MORB具有更高的K2O、TiO2和P2O5含量以及较低的Al2O3含量。此外,洋岛玄武岩中最主要的斑晶矿物为橄榄石(Fo70~90),其次为铬尖晶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通常只出现在基质中,岩浆演化可通过单独的橄榄石的分离结晶得到解释,而MORB的成分变异通常意味着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与OIT相比,OIA以高碱、低硅为特征,橄榄石既出现在斑晶中,也出现在基质中,且成分变化大(Fo35~90),通常只出现一种富钛的普通辉石,偶见角闪石斑晶。

三、岩石成因

基于洋岛玄武岩(不管是拉斑玄武岩还是碱性玄武岩)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在地球化学上的差异,表明洋岛玄武岩的岩浆源区应是一个富集型的地幔源区,660km以下的地幔过渡带具有此特征。图9-12是一个洋岛玄武岩的成因模型,图中表明了双层地幔和各种可能的地幔源区与储集库。660km不连续面以上的地幔是一个亏损型的地幔储集库———N-MORB的岩浆源区,660km不连续面以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E-MORB和OIB的岩浆源区。这个深部储集库是一个不均匀的、非亏损的地幔源区,既包括有富集型地幔(EnrichedMantle,EM)、高铀/铅比值地幔(High-μMantle,HIMU),也包括原始地幔(PrimitiveMantle,PM)和流行地幔端元(“Prevalent”Mantle,PREMA)。富集型地幔(EM)和高铀/铅比值地幔(HIMU)地幔组分主要来源于俯冲的洋壳和俯冲的沉积物,这些再循环的陆壳组分将到达660km不连续面以下,并与那里的原始地幔和普通地幔混合构成复杂的OIB地幔源区。

洋岛玄武岩的成因通常用热点(HotSpot)或地幔柱(MantlePlume)的理论得以解释(Wilson,1963;Morgan,1971)。地幔柱是一种热的物质流,它来自660km不连续面以下甚至是核幔边界附近,这种物质流的上升将引起地幔柱组分和软流圈组分的部分熔融。因岩浆源区物质组成和/或部分熔融程度的差异,就造成了不同类型洋岛玄武岩的形成。

图9-12 大洋火山作用的示意模型(Wilson,1989;Rollinson,1993;转引自Winter,2001)

1、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1块)

2、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5块)如果不涉及到现在的探索的结果来看~就是这样分的!而且大陆板块主要的运动是火山,地震等

还有大洋板块呢就是海底火山运动!大洋板块主要都是海洋而大陆板块主要还是一陆地为主!印度洋是印度洋板块!它是属于陆地板块要不喜马拉雅山脉怎么形成的呢!

板块扩张会产生新的海洋或峡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相互碰撞会使产生山脉或海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爪哇海沟),但是你不明白是因为印度板块主要是被海水包围着的~但是在远古时期陆地板块就是被大洋板块包围着的在不断的运动中所以才形成了现在的结果~

以上就是关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请问,大陆板块与大洋全部的内容,包括: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请问,大陆板块与大洋、以大洋名称命名的板块、六大板块中属于大陆板块的有哪些,属于大洋板块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03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