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作者是谁

游子吟的作者是谁,第1张

游子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A TRAVEL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1) 解诗题:

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

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诗。

(学生汇报)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2)知诗人:学习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孟郊

孟郊(751-814) 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 溧阳县尉、协律郎。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

教师补充: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世对理解本诗有一定的帮助。

(3)明诗义: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4)悟诗情:配乐吟咏古诗,听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再次吟咏本诗。

(5):我欣赏: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吟咏母爱的诗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这些诗歌,包括《献给母亲的诗》《母爱,震撼人心》《致母亲》《母爱》《怀念您》等诗)指名同学朗诵,比较《游子吟》与这些诗歌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 《游子吟》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读来上口、容易背会

② 《游子吟》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流露出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③ 这首诗不像其它的现代诗歌那样;不断的抒发感情,而只以一句“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辉”道出了母爱的无法回报。

背一背古诗:

(6)我创作:(播放《懂你》的flash音乐,同学们看着课本的插图写下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可选用古体诗的形式,也可以用现代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三)、课后延伸:

1、 背诵古诗与诗义。

2、 完成课中没有完成的诗歌创作。

3、 为母亲做一件事,感谢母亲。

《游子吟》的作者如下: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故友人时称“平昌孟东野”。生性孤直,一生潦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

孟郊诗名甚籍,尤长五古,愤世嫉俗,但情绪低沉,语多苦涩,苏轼将其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有《孟东野诗集》。

该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创作背景:《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是: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

次联,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

“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 “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尾联,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游子吟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孟郊出生:

于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父亲孟庭玢时任昆山县尉。母亲裴氏,出身名门望族。这一年,安禄山于长安城过生日,杨贵妃用锦绣做襁褓裹住安禄山,谓之“洗儿”。李隆基不怒反喜,赏了杨贵妃很多洗儿钱。从此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通宵不出,遂有反意。

孟郊六岁,安禄山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仓皇西遁,杨贵妃于马嵬驿香消玉殒,天下大乱。就在这一年,孟庭玢去世,留下裴氏和三个孩子。

家里顿失顶梁柱,孟郊一夜之间长大了,虽然小小年纪,但是深明事理,待人接物俨然大人模样。直到三十岁,他都陪在母亲身边,侍奉母亲起居,没有结婚生子。

以上就是关于游子吟的作者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游子吟的作者是谁、游子吟是谁写的、《游子吟》的作者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92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