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等于几分钟

一刻等于几分钟,第1张

1刻钟等于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扩展资料

英语时间表达——

如果所表述的时间在半小时之内,可以用“分钟 + past + 小时”: 

6:10 ten past six 

4:20 twenty past four 

10:25 twenty-five past ten 

如果所表述的时间在半小时之内,可以用“(相差的)分钟 + to + (下一)小时”: 

10:35 twenty-6five to eleven 

5:50 ten to six 

9:49 eleven to ten 

如果所表述的时间恰好为半小时,可以用“half + past + 小时”: 

11:30 half past eleven 

2:30 half past two

一刻钟等于15分钟。在我国古代一天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八刻,被称为一个“大时”,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用这个方法进行换算,一刻钟也就是15分钟。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树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见影的移动来计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日刻”。

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为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十五分钟。

其实日晷这种古代计时方法,早在6000年前古巴比伦就开始使用了,中国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学会了使用日晷。到了1270年,西方国家参考日晷发明了早期的机械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聪慧!

古人使用漏壶计时,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一昼夜共有一百刻,所以一刻是144分钟,到了清朝初年,更改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就成了15分钟。当然,中国古代计时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计时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所以古人会对时间非常看重。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的计时方式,以及制定刻度的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人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需要好好把握这仅有的时光,不然,时间一去不复返,转眼就是一辈子。

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夜漏未尽一刻”。那么,这里的“一刻”是现在的十五分钟吗在古代,为什么会用“一刻钟”来表示十五分钟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含义呢

对于“一刻”的含义,肯定是有的,至于,为什么要用“一刻”来表示,就需要从古代的计时工具说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计时的国家,在农耕时代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就十分注重对时间的计算。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同,计时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也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在古代,计时器主要有圭表、日晷和漏刻等。

那么,这些计时器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首先是圭表:圭是平卧放置的尺子,表则是垂直放立的标竿,由圭和表组成的器物就是圭表。早在商周时期,圭表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它主要是利用太阳照射出垂直在标竿影子长度的原理,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从而,计算出时间。

另外,根据圭表测量出日影的变化,还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和确定节气。除此之外,圭表还可以用来测量冬至日的所在,然后,确定回归年的长短。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其次就是日晷仪:这个计时器又被人们称为“日规”和“日晷”。这个计时器可以说是圭表的进化版,因为,它是从圭表演变出来的。在西汉以前,人们普遍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其实,日晷是由一个石头做成的晷盘和用铜做成的晷针组成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划分出十二个大格子,一个大格子就代表两个小时。在使用日晷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观察日影在晷盘的哪个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日晷和圭表一样,都是通过观察日影来推算时间。

不过,日晷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晚上和下雨天的时候不能用。为了克服日晷这一缺点,人们就发明了可以在晚上使用的月晷。这样一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推算出时间了。不过,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日晷还是月晷,都不可以在阴天或者下雨天使用。

最后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则是指划有刻度的箭,这是放在漏壶中标注时间的零件。由于,日晷和月晷的缺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漏刻,应运而生了。清朝人对它的评价极高,他们认为古代能够测出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器只有漏刻。

漏刻又叫作漏壶,实际上,它是一个水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了。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漏刻,民间更是普遍使用。这个在《隋书》中也有记载,据说,当年黄帝创漏水的方法,就是为了把白天和黑夜划分开来。

后来,这一工作由挈壶氏负责,挈壶氏也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员。因为,漏刻一般用铜壶来装水,滴漏来计算时刻,所以,它又被称为“铜壶滴漏”。这种计时器很简单,只要在壶里装水就可以了,水会从壶底的小孔里流出。

如果,能在一天一夜里滴完了壶中的水,那么,这就是二十四个小时。这个时候,被平均划分在箭刻上的一百个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刻度就是十四分四十秒了。

按照漏壶的观察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两种漏壶。沉箭漏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一个底部有着小孔的壶和箭刻组成。在使用的时候,壶里的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箭刻也会随着水的减少而下降,以此显示出时间。

浮箭漏出现的时间比沉箭漏晚,不过,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供水的播水壶,另一个则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壶。在使用的时候,播水壶里面的水会通过小孔进到受水壶中,箭刻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显示出时间。

后来,为了能够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和计时的精确度,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或几个漏水壶。

当然,除此之外,中国古人还造出了:香篆钟、灯漏、沙漏、水运仪象台等。古代的人们用圭表判断方向,确定时间和节气,用日晷观察日影计算时间,用观察水位高低的漏壶测量时间 这些古老而又简单的计时仪器,无一不在显示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从东汉开始,各朝各代都改革过漏刻制。《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

古人把这个刻度改成九十六、一百零八或者一百二十等等。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清政府颁布了一部关于时间刻度的法律后,才没有再改动过箭上的刻度。可以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天一百刻正式变为了九十六刻,平均划分下来:一刻就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

所以,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钟就是来源于这里,并且,这一计时规则至今还在使用。

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想到的东西人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把它变成现实,古人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沿用至今的东西,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世人也应该学习古人,创造出更多的精华,以供后世的享用。

一刻钟等于15分钟。

古代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也就是每个时辰为现在我们说的两个小时长。个人又把每个时辰分成八刻,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每刻钟就是十五分钟。也就是说,一刻钟等于现在的15分钟,等于四分之一个小时。

古代时间单位: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它的工作原理:在铜壶的下部有一个小孔,在铜壶的内部有一个装有96个刻度的箭,这个壶如果装满水,水滴完的时间刚好是24个小时,因此我们把24小时平均分成96份,就可以得出每一刻的时间是15分钟了。这样的计时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虽然简单,但它却非常实用,我们不得不佩服充满智慧的先人们。除了这种计时方法,古人还采用了日晷这种方法计时。

以上就是关于一刻等于几分钟全部的内容,包括:一刻等于几分钟、一刻是指多少分钟、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一刻就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88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