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第1张

五戒具足,可保人身。

加行十善,方能升天。

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

性戒与我们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

五戒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是智者。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

不妄语

不绮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悭贪

不嗔恚

不邪见

五戒: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八正道: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念 正精进 正命 正定

佛法流传于世间,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条。五戒十善的内涵: 戒,有所不应为也。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将五戒中的“不妄语”分解为不两舌、不妄言、不恶口、不绮语,将“不饮酒”扩展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而成,称作“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五戒是十善的基础,十善是对五戒的扩张和加深,其内容并没有多少差别,只是五戒侧重于身的修为,而十善兼明心的动态。

由于佛教徒修持的层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为基础作些升格或详析,大同小异。

五戒十善的内涵相当丰富。

不杀生而慈心生仁——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昆虫蚁蝼,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佛教认为都不可以杀害。也不论是亲自操持刀枪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还是指使他人去杀害,甚至看到他人伤害物命而心中窃喜,都是不许可的。佛教主张佛性平等,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切勿残杀加害,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释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不杀生的重点是讲不杀人。在释氏看来,人类能够慈心于仁,不相互残杀,各种生灵能够安顺天然,世间免去争斗仇恨,天下便可太平无忧。所以佛教时有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盗包括诈骗潜窃和强劫豪夺。佛教认为,凡是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行为,为人所不齿。他们主张致利须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称作义利。如果人人都行义利,“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并且节俭日用,精打细算,奉养父母,抚育子女,与朋友同事金钱往来以及经贸活动中也能恪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发生偷盗欺诈瞒骗行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社会即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而贞良守礼——除了正式结合的夫妻以外,不能发生性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即使夫妻之间的性爱,也不能非时、非处和变态。成年男女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不邪*,也就是贞良守礼。这是佛陀教导居士结婚后,要夫妇相敬如宾,不与妻子以外的女子苟合,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使家庭美满。

不妄言而诚实无欺——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说谎话、大话、虚伪的话,不作欺骗他人的事。佛教认为,说谎固然是妄言,有时以眼色、手势、点头默认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对方受骗,也是妄言。如果人人远离妄言,大家以诚相待,童叟无欺,互相信赖,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得道乐土了。

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两舌”指搬弄是非,离间他人的感情。人际接触中能够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做正直事,同事邻里和气相待,感情融洽,就不会有是非烦恼缠身了。

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指语言文明,不用恶言毒语咒诅他人,不说粗言秽语有辱于人的话。“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美语三冬暖”。佛教认为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包括花言巧语,戏弄人的言词和导人生诸邪念的不正经语言。佛教认为绮语者轻浮无礼,是轻贱之人。人若不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为他人所敬仰。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悭贪之人在顺境中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会产生种种罪孽,比如贪脏枉法,中饱私囊,等等。故佛教极力劝人慈心舍施,对自己正当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的家族日常开支外,还应资济贫病孤苦,或捐助给社会福利事业。

不�恚而慈忍积福——“�恚”指在逆境中憎恶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释迦牟尼常常教导人们勤修慈悲,养成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对治�恚,这样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业。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即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对是非不能辨别,固执邪见,胡作非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教人多学习,明事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添才干,做远离邪见的善人。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是身三善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四善业;不悭贪、不�恚

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佛教中的八戒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佛教中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扩展资料:

十戒与五戒、八戒的异同:

1十戒之前五项戒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大致相同,而其中不邪*提升为不*(没有任何性行为)。

2十戒与八关斋戒仅差在捉金银戒。是以八关斋戒亦称“近住戒”,为在家人近阿罗汉而住(近清净僧侣而住),戒律上亦近于沙弥、沙弥尼十戒。然而在家人之八关斋戒受持仅一日一夜,隔日清晨戒体即自动舍去;在未舍戒的情形下,十戒为出家僧人尽形寿受持(一生持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戒(佛教戒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戒(佛法)

我认为在生活实践就可以避免自己误入歧途@@ 受持五戒十善,就是依据因果法则,种下善因,以成就未来的幸福。可是沉迷的众生,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往往为了眼前一些短暂的利益和快乐,而作恶多端,以致招感种种恶报。所以佛陀指出,祈求幸福的人,应明白因果,受持五戒,多行十善。 五戒十善是行为的轨范,亦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除了戒作恶并且也要戒不去行善,即: 一)身体上的离杀生(救生)、离偷盗(布施)、离邪婬(梵行) 二)言语上的离妄语(诚实)、离两舌(和诤)、离恶口(爱语)、离绮语(质直) 三)思想上的离贪欲(清净)、离填恚(慈悲)、离邪见(正见)。 另外,依据佛教的理念,修持五戒,他生轮回可不堕恶道,仍能生于人间;而修持十善,则可以轮回为天人,褔报亦较在人间为高。

第十讲 五戒十善 第十讲 五戒十善 参考:buddhaparkmywebhi/Series/Buddhi /buddhi -10/image001 参考:buddhaparkmywebhi/Series/Buddhi /buddhi -10/image002 参考:buddhaparkmywebhi/Series/Buddhi /buddhi -10/image003 第十讲劝我们修学,从哪里下手?「五戒十善」。这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无论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须以五戒十善做基础。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做好,人天资格都没有,他还能成菩萨吗?还能成声闻、缘觉吗?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层楼,菩萨是最高一层,没有下面四层怎么会有最高一层?所以我们要重视五戒十善,想学佛,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认真修五戒十善。 甲、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资格,就是我们一般讲人格,做人的资格,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条件。 戒有五条:「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这是配合中国固有文化而说。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伦是五伦,五伦是讲我们社会的组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个家庭到社会国家,是五伦组织。五伦组织关系非常的亲密,所谓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社会结构上来说非常的完美,这是西方社会所没有的。维系五伦社会的道统就是五常八德,特别是五常,这是道德的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条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人人都必须遵守。每一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这个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有这个道德规范著,不至于越轨太大。我们民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没有灭亡,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维系著。可是中国人现在是礼丢掉了,法也不遵守,天下大乱!所以我们现在比起西方人差远了,远不如西方人。我们自己应当要觉悟、要负责,把中国固有文化复兴起来。 「不杀生」: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为什么?两方面都迷。被杀的众生不会想到,过去世我曾经杀他,这是一报还一报;就这样算了,那这个事就完了,就没事;若还要杀他报复是迷,这是没有做还债想。你杀我,我将来有机会再杀你、再报复,报复一次比一次要惨烈。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里面本来就是慈悲的,养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么大的功德。杀生业障非常重,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因为一个好杀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么会得一心?修禅怎么会得禅定?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一切戒条里第一条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义」,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这一条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们没有得到别人同意,随便把别人东西移动,都是偷盗;不一定说据为己有才是偷盗,佛经里定义不是如此。我的书放在桌子上,你没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书拿到另外一边,让我找不到,就算偷盗。而且戒律订得非常微细,就是一草一物、一针一线,再微小的东西都不可以偷盗。这一条戒是帮助我们修学清净的布施,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使我们恢复自性清净心。 「不邪*」:这一条相当于儒家讲的「礼」。不邪*是指在家人,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讲不邪*,出世间法是讲不*欲,这一点有大的差别。「不妄语」:不欺骗他人,这也是根本大戒。「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做出杀盗*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前面这四条戒。过分的酗酒必定误事,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 「开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这五条戒决定不能犯。「开」是有开缘,像我前面跟诸位说的杀生,是开缘。在什么情形戒可以开?利益众生的时候。特别是在救度一切众生时,众生有急难,这时候可以开戒。开戒决定不是为便利自己,而是为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救度众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时,都不算开缘。要看戒本,才能真正明了每一条戒的戒体、戒相、戒行,以及开遮持犯如何修学,这才谈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义,又要记得戒条的条文,还要理解这一条戒的精神,然后才能够如法的修学。「持」是受持,「犯」是破戒。开缘里面,开戒是持戒,并没有犯戒。佛告诉我们,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 甲、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资格,就是我们一般讲人格,做人的资格,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条件。 戒有五条:「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这是配合中国固有文化而说。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伦是五伦,五伦是讲我们社会的组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个家庭到社会国家,是五伦组织。五伦组织关系非常的亲密,所谓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社会结构上来说非常的完美,这是西方社会所没有的。维系五伦社会的道统就是五常八德,特别是五常,这是道德的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条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人人都必须遵守。每一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这个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有这个道德规范著,不至于越轨太大。我们民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没有灭亡,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维系著。可是中国人现在是礼丢掉了,法也不遵守,天下大乱!所以我们现在比起西方人差远了,远不如西方人。我们自己应当要觉悟、要负责,把中国固有文化复兴起来。 「不杀生」: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为什么?两方面都迷。被杀的众生不会想到,过去世我曾经杀他,这是一报还一报;就这样算了,那这个事就完了,就没事;若还要杀他报复是迷,这是没有做还债想。你杀我,我将来有机会再杀你、再报复,报复一次比一次要惨烈。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里面本来就是慈悲的,养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么大的功德。杀生业障非常重,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因为一个好杀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么会得一心?修禅怎么会得禅定?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一切戒条里第一条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义」,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这一条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们没有得到别人同意,随便把别人东西移动,都是偷盗;不一定说据为己有才是偷盗,佛经里定义不是如此。我的书放在桌子上,你没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书拿到另外一边,让我找不到,就算偷盗。而且戒律订得非常微细,就是一草一物、一针一线,再微小的东西都不可以偷盗。这一条戒是帮助我们修学清净的布施,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使我们恢复自性清净心。 「不邪*」:这一条相当于儒家讲的「礼」。不邪*是指在家人,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讲不邪*,出世间法是讲不*欲,这一点有大的差别。「不妄语」:不欺骗他人,这也是根本大戒。「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做出杀盗*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前面这四条戒。过分的酗酒必定误事,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 「开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这五条戒决定不能犯。「开」是有开缘,像我前面跟诸位说的杀生,是开缘。在什么情形戒可以开?利益众生的时候。特别是在救度一切众生时,众生有急难,这时候可以开戒。开戒决定不是为便利自己,而是为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救度众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时,都不算开缘。要看戒本,才能真正明了每一条戒的戒体、戒相、戒行,以及开遮持犯如何修学,这才谈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义,又要记得戒条的条文,还要理解这一条戒的精神,然后才能够如法的修学。「持」是受持,「犯」是破戒。开缘里面,开戒是持戒,并没有犯戒。佛告诉我们,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 详情 : buddhaparkmywebhi/Series/Buddhi /buddhi -10

这种认知是不适当的。

两者都有五戒,都强调十善。

佛陀教导可以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种。

而五戒十善即可以往生善道,也可以培养出世间法的资粮。

六度是大菩提道,而五戒十善也包括在六度里面。

北传佛教说6波罗蜜,南传上座部则说有10波罗蜜,两者都是向大菩提道。

大乘和小乘的说法并不适当,只能说佛陀教导可以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南传上座部也有大菩提道,比北传佛教的六度更为深入的‘十度’。佛陀教导趋向3种道的两种。

佛道,解脱道。

大菩提道只是为了走向佛道的过程。

以上就是关于五戒十善全部的内容,包括: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八正道、佛教求受五戒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76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