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事件到底是谁输谁赢

珍宝岛事件到底是谁输谁赢,第1张

战争不能光看伤亡人数,要看军事目的或政治目的有没有达到。从这两点来看,珍宝岛是我国大胜。

1969年,我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矛盾越来越尖锐了,在政治上出现了高调的舆论口水战,在军事上双方都在边境陈兵百万,双方都虎视眈眈,军事大战在所难免。在一些不好判明谁先挑起的小规模冲突中,双方都极力投入精兵,试图在士气上压倒对方。其中位于黑龙江中的珍宝岛事件就是当时一个极为明显的例子,当时,前苏联不但派出了精锐的特种部队,还出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T-64坦克。在几次连排级的小规模冲突中,T-64坦克都打头阵,掩护苏联步兵发动冲锋。我军为了粉碎敌人的侵略,调动一切陆军先进武器,包括火箭炮和反坦克炮等,对苏军的T-64坦克进行密集的火力打击,试图摧毁这种坦克。可是,不管我们的各种武器如何射击,虽然几乎发发命中,可就是只见火光一闪,敌人的坦克照样冲锋,一点都没有被打坏的样子。这是怎么一会事?我军指战员都愣了,战斗陷入被动局面。无奈,经请示上级的上级的上级,最后,据说是周恩来总理下的命令:无论如何,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想办法俘获一辆敌人的这种T-64坦克。

我军的当时战地指挥员立即下达了紧急命令,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把冲锋到黑龙江主航道冰面上一辆T-64坦克作为目标,调动一切炮火,专打坦克四周的冰面。效果很快就出来了,只见被炮火击碎的冰面,很快就无法承受T-64坦克的巨大的重量,只见这辆坦克晃了几晃,冒着气泡逐渐沉入了黑龙江心。随后在夜间,我军调动好几辆履带式大马力推土机联合作业,将我军潜水员秘密潜入江中捆系好的这辆T-64坦克,生生拖拽上来,用专车运到我军的某坦克研究所。经各方面的坦克专家联合会诊,确认这辆坦克之所以打不穿,是由于苏军在这辆坦克上使用了一种我军还不知道的坚硬新材料。这种新材料的硬度很大,我军的反坦克武器的弹头硬度不如它硬,因此,尽管我军的弹头都准确命中,在这种硬碰硬的状态下,我军的弹头就想打了一个擦边球,瞬间碰撞后,就像折射后的光线,略略改变一些弹道后就飞走了---这就是我军弹头只击中而不能摧毁的真正原因。

。问题找到了,经过研究,我军专家立即决定展开新硬度材料的研制。经过专家的连续攻关,新材料很快就出来了,经制成新穿甲弹头试用,比老弹头还糟,炮弹弹头打中以后,‘咣’一下子就弹开了,根本就无法击穿。

。T-64的装甲。难道是弹头设计有问题?这时某研究所根本没有人会这种力学计算问题,问题报到国务院,还是周总理想起一个人来。又通过总参某部门的同意,有关人员又去找了已经下放到山东大学去打扫卫生的潘教授。为保密,在山东大学校园找到他时,只是告诉他是一个力学科研问题,寻求他的帮助,就把那个难题的材料给了潘教授。第二天在校园的打扫卫生现场,有关人员又去追问他能不能解算这道题时,潘教授严肃地问:你们告诉我这道题是干什么用的?有关人员平静的告诉他就是一道科研难题。潘有些愤怒了:我知道,这是一个穿甲弹的计算公式,但你们不应该瞒我,喏!只见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张烟盒纸,递给了总参来人。那两人大吃一惊,开始还以为是他们此行已经泄密,后来想想才开始佩服潘教授的学识水平!

。经过用潘教授的公式设计的穿甲弹头,虽然在穿甲能力上比原来的穿甲弹提高了不少,但在做击穿T-64实验时,仍然是打擦边球。有关科研人员陷入了困惑之中,在不知多少次的‘诸葛亮’会后,终于有一个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理论:与其这样硬碰硬,不如用软材料实验一下。很快这一报告报上去并获得批准,实验的方式是在穿甲弹的弹头前端,也就是最早与被打击目标接触的部位,使用一种铜合金,在弹头与目标接触以后,利用铜合金的相对软的材料特性,使其有一个粘连的瞬间作用,随后就是极硬的真穿甲弹头的打击。没想到,打击效果出奇的好,在正常的打击距离内,击穿T-64就像穿肉串那么容易。再经过进一步改进后,我国某型号100毫米穿甲弹就设计定型了,随后就是各个炮弹工厂生产线加足了马力昼夜生产,并源源不断的装备到中苏边境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由此,这些地处前线担负直接对苏作战任务的军区首长,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才不用担心自己的军队无法阻挡苏军的钢铁洪流!在随后的中苏边境争斗中,英勇作战的我军指战员才消除了后顾之忧!

。多年来,我军的反坦克技术日新月异,什么新型穿加弹、碎甲弹、破甲弹层出不穷,什么钨合金穿甲弹、贫铀穿甲弹等等,我国发展了一代又一代。在此基础上,我国还重点开发了反坦克导弹技术,而且目前已经列装了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第四代反坦克导弹也已经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相信不久也将列装一线作战部队。

下面我们再看看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珍宝岛是乌苏里江里的一个小岛,俄罗斯称其为达曼斯基岛,长约1700 米,宽约500米,岛上有一些灌木,有几条河流从中国一侧流入该岛,像手掌一样。当年围绕该岛到底 发生了什么事情,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传媒透露了这一事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 细节。

前因:

1960年以前中苏关系好,不谈边界问题,1960年后关系不好,开始边界谈判,苏方准备将珍宝岛归还给中国,1964年后,关系恶化,谈判中断,边境摩擦不断。

到后来苏方觉得中方软弱,边境冲突持续升温,于是中方按照毛的意思,要在乌苏里江边境找个地方,要打就要打疼他,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类似于1962中印反击战)。最终选在珍宝岛(因为毛觉得苏方本拟将珍宝岛归还,所以即使被中方占领,战斗不会那么容易升级)。中方在岛上预先设有埋伏,一旦冲突,苏方虽然有武器优势,却没讨到便宜还丢了1两最先进的T-62坦克。

后果:

结果完全出乎了中方的预料,苏方在珍宝岛吃了哑巴亏后,恼羞成怒,在中苏新疆边境制造了铁列克提事件,偷袭了中方巡逻队,一个边境巡逻分队全部牺牲。苏方甚至还要不惜动用核武器报复中国,后又因侦查到中国有核反击能力,以及美国对苏方核打击的反对,才使苏联放弃核打击的念头,中方也因此改变了2项国策,1是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核战;2是加强与美国的外交,这才有了1971年尼克松访华。

1969年3月2日8时,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这才拉开了珍宝岛战役的序幕。

是1969年打的。

珍宝岛反苏联战争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入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1969:中苏战争即将爆发?——从珍宝岛事件到缓和中美关系

有关珍宝岛事件与中国缓和对美政策的关系问题,无论在中苏关系史上,还是在中美关系史当中,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今,大概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说,珍宝岛事件对中国改变对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问题是,珍宝岛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它本身是否被赋予了外交意图?事件对中国外交政策影响的程度究竟有多大?中美关系随后的缓和,是毛泽东运用外交战略即“英明决策”的结果呢,还是审时度势而进行的一种实用主义的外交选择?[1]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当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1969年3月间发生的战斗中国是主动者之后,似乎更加增强了涉足这个问题研究的学者对毛泽东运筹帷幄的崇敬心理。[2]但是,在谈论这场战斗的外交目的同时,许多关键性的环节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包括1969年秋冬发生的那一段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战争恐慌。

事实上,1969年确实是关系到中苏两国乃至世界和平的命运攸关的年头。中苏之战几乎转瞬即发。如果我们不能梳理清楚珍宝岛事件所导致的这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后果,只是先入为主地为毛泽东的预见性寻找根据,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早在1968年1月5日苏军有意在七里沁岛挑起流血事件两周后,考虑到即将到来的中苏边界会谈,中央军委就曾于24日电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等单位,主张用军事斗争配合外交斗争,明确提出了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的方针,要求边防部队注意选择有利时间、地点和情况,事先做好准备,多设想几种可能,拟定行动方案,一旦受到苏军攻击,退让无效,即可采取相应的自卫措施,争取“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根据中央军委的建议,沈阳军区曾专门从值班部队中抽调了部分精干人员进入七里沁岛附近,秘密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可是,恰值东欧国家形势不稳,苏军一时收敛了在东部边界的越界行动,结果中方准备好的这次反击行动未能实施。[16]珍宝岛1969年的反击准备,其实仍是1968年七里沁岛反击准备的继续。由于1968年12月28日,特别是1969年1月23日珍宝岛再度发生严重事件,根据中央军委一年前指示的精神,黑龙江省军区首先提出了反干涉斗争的自卫还击斗争方案,主张派精干部队上岛潜伏,在苏方以武力强行干涉我巡逻分队执行任务时,给其以沉重教训。正值九大召开前夕,黑龙江省军区的报告虽经沈阳军区同意,上报中央后仍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直到2月以来苏军挑衅更加严重,总参谋部和外交部才分别于2月19日同意了黑龙江省军区的斗争方案,总参谋部并给予了具体的指示。[17]经中央军委批准后,沈阳军区迅速进行了周密的战斗部署,由此才发生了3月2日和3月15日的自卫反击作战行动。

据当年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回忆,这次自卫反击战实际上经过中央批准,早有准备,15日的战斗并且是从北京直接指挥的。当时正准备开九大,大军区首长均已来到北京,因此,中央军委专门在京西宾馆开设了一个房间,架设了专线,由陈锡联负责直接与前线联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负责掌握国际方面的情报,随时向周恩来汇报,并由周恩来下最后决心。陈锡联说:为了最初的战斗,我们准备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从三个军抽调了三个侦察连,一个连二三百人,由有作战经验的参谋人员带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和配备,打得干脆利落。3月2日战斗结束后,“我们知道他们要来,就在江叉口大量埋了地雷。他们首先从西边来了辆坦克,我们给炸了,他们不敢走了。从正面来了30多人,炮火掩护。我们当时在岛上也没有什么人,但炮火都准备好了。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岛上,几十辆车、十几辆坦克、装甲车,我请示总理:现在是开炮的时候了,得到总理的同意,我就让开炮。打了有半个小时,珍宝岛变成一片火海,把他们的车辆都打了。他们没有再增援部队,也用炮向我们射击,我们也用炮回敬他们,打了一会儿,那天的战斗就结束了。”[18]3月15日战斗结束,毛泽东听取汇报时,很高兴,一再讲,让他打进来,就使我们动员起来了。大敌当前,动员准备一下有利。但同时也明确提出:到此为止,“不要打了”。[19]因此,此后珍宝岛的边防部队除了用炮火封锁不让苏军拖走那辆被反坦克地雷炸毁的T62坦克以外,在岛上只留了少量部队,让苏军前来收拾战场,没有再和苏军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即使苏军随后一度出于报复的目的,对珍宝岛进行了狂轰滥炸,中方也没有进一步采取使对抗升级的步骤。联系到3月22日毛泽东的讲话,就更加明显。毛泽东当时在中央文革碰头会上讲:对这次边界事件,我是比较乐观的。2日的冲突,他们上边的人也不知道,政治局也没有讨论,同我们一样。就连珍宝岛在什么地方,许多人也不知道。因此,他明确主张,九大政治报告对这次边界冲突,不要讲得那么严重。[20]可以看出,珍宝岛之战从中国方面来说,直接目的不过是想给苏方以教训,以使其收敛挑衅行动。其中既不包含任何准备与苏联开战的意图,也未必有诱敌深入的意思。毛泽东所谓“不要打了”的说法,本身就显示出他不想扩大事态。

珍宝岛战役发生在位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珍宝岛属中国黑龙江省鸡西市,在饶河县南端。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状如元宝而得名。

珍宝岛事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因珍宝岛的归属问题于1969年在岛上发生的武装冲突。最终,中国军队获得胜利。

苏联想把中国变成它的加盟共和国一样的国家,也就是中国的发展按照苏联的模式,由苏联设计规则等等。毛那一代人成长在旧中国饱受屈辱的年代,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坚持的意志非常强烈,国家内政不受外干涉的思想抵制了苏联老大的意愿。苏联人想教训一下就来找事,在那条江的小鸟上双方比划了一下,结果是我们花了些代价胜了,毛的战略与战术水平那叫个高啊。结果苏军将领回国后受到了很来历的处罚。。

以上就是关于珍宝岛事件到底是谁输谁赢全部的内容,包括:珍宝岛事件到底是谁输谁赢、珍宝岛事件起因、珍宝岛战役是哪一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59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