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第1张

文言文句式类型分为四大句式分别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详细介绍如下: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

2、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3、常见的文言文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1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 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 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 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司马迁《陈涉世家》)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

2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

3 急求

文言基础知识——四大句式

一、判断句

(一)标志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也”

如: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3、“……也”

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二)无标志

名词+名词的形式,后一个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为”也常用来表判断

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四)“乃、则、即、非、皆”等词也常用来加强判断语气。

如: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吾翁即汝翁。《汉书·项籍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注意:文言文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以体现其判断句的特点。

二、被动句

(一)标志

1、“于”(“被”)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为……所……”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如: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见”、“见……于……”、“受……于……”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大方之家,指称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二)无标志

如: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宾语提前,在宾语和谓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

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如: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才是举——唯举才

4、无标志

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二)介词结构后置

即:介词与宾语结合的短语

往往以“于……”、“以……”为标志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如: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以帷幕裹(之)

(三)定语后置

以“者”或“之”为标志,具体看句子意思。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四)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如: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即:此风快哉!(这阵风真畅快啊!)

四、省略句

(一)省略宾语(包括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省略介词

如: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注:1、省略主语(不归人省略句,但在翻译句子时要以括号形式补充出来。)

如: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谓语(较少见)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跟……比较,哪一个更……

翻译:诸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

(本文来自《百度文库》请珍惜。)

4 急求,文言文各种句式判断方法

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

5 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是什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3,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4,倒装句: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举例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有肯定助词。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3,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96332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4,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

句式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他们的特点是:

1、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2、被动句式在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3、省略句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4、倒装句是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以上就是关于语文文言文句式全部的内容,包括:语文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四个基本句式、句式特点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58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