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郭(guō)》姓起源

百家姓《郭(guō)》姓起源,第1张

144 郭(guō)

144 郭(guō)

寻根溯源

郭姓源自姬姓,为黄帝的后裔。西周时,周武王封文王弟虢仲于西虢,虢叔于东虢,合成“二虢”。因“虢”与“郭”同音,后来西虢改称郭,作为国号,而王室中有人就以郭为姓。

变迁分布

早期在今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一带分布。秦汉以后,四处扩散,东南至苏浙,西南至四川,西至甘青一带,在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冯翊郡(今陕西韩城)、华阳(今属陕西)、昌乐(今属山东)以及河内郡(今河南沁阳)、颍川郡〔今河南长葛)、广平郡(今河北任县)、敦煌郡(今属甘肃)、中山郡(今河北唐县)等形成了多个郭氏望族。宋代以来,已经遍布各地,其中宋朝集中分布在四川、河南、山西、甘肃等地;明朝集中分布在山西、江西以及山东、浙江、河北等地。今在河北、河南、山东、湖北较为密集。

名人荟萃

郭隗:战国时期燕国谋臣。战国时燕国(今河北定兴)人。他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招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

郭伋:东汉官员。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为人十分讲究信用。

郭璞: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着有《江赋》等着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守敬: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时期郭支与郭崇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郭氏始祖

夏王朝时期有大夫郭支,夏末商初有大夫郭崇(非后唐时期的应州骑军都校郭崇),此二人皆为郭氏之始。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氏人。因此,中国上古历史上建阳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国的夏王朝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氏人的始祖

回 族中 的 大姓郭 姓,早 期见于 元代福建 泉州和惠安等地。 该郭姓先祖是来自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始祖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 族人汉字姓的由来。元朝时福建出现亦思法杭兵乱,发生“反色目”的排外风波,回 族郭氏为求得拖延和留在中国,只好改假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下,故改以郭子仪为祖,"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即郭氏先祖的关巩(波斯语译"巩"谐音为汉字姓"郭",且阿拉伯人姓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故的关巩谐音译为郭关的。今泉州和惠安百崎乡万余名回 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 姓回 族,多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郭关的后裔。(可参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 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地。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

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

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

、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

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

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

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

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

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

,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

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

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

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

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

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

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

,故改姓郭。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

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

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

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

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

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

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

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

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

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

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

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

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

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

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2、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郭子仪。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东汉郭泰之后。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

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

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

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

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

、《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氏是如何得来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是:"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从颍川。"

新唐书的这段记载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声转为郭。二是阳曲是郭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数代人。四是阳曲是郭氏祖籍地,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他地。五是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分,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

在台湾编例印的《山西文献》其社长兼总编是郭荣生,山西文献第四十三期上发表的"太原郭氏源流"一文开头就说:"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叔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枝繁叶茂、族远宗大。……郭氏授姓始祖所在地:山西省阳曲县。

现在湖南长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长沙虢氏族谱》载:“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勋标王府;三君誉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渊源家学;征大夫于晋国,丕丕皇猷。在昔家声,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仅吾一支,历籍本豫章迁兹,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长沙虢氏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湘,姓氏由“郭”复“虢”,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后裔再迁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广东、台湾等地。

长沙虢氏堂号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为邦、爵、庆、锦、颜、曾、思、唐、隆九大房。除庆、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谱则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数修支谱,于民国七年纠族共修过族谱,谱名《长沙虢氏族谱》,凡虢氏自明至民国丁口繁衍、迁徙等情况详载备至,共二十二册,计二千四百多页。民国三十七年续修过族谱,因社会变更未梓,现稿本散失。

郭姓的由来

一、得姓渊源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

西平郡:东汉置郡。其属西虢故地的郭氏族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因郭皇后而显赫一时成为望族。

敦煌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 )分酒泉郡置郡。同西平郭氏一样大致也是西虢后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成为望族。

中山郡:西汉高祖时确立。东汉初光武郭皇后一支鼎盛一时。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 泰:东汉时儒林领袖,在郭姓中与郭子仪齐名。

郭 玉:东汉时广汉人。与华佗齐名的神医。

郭 威:后周开国皇帝。

郭沫若: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学者,不仅是一位值得郭姓引以为荣的人物,而且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姓郭的我最喜欢3个人。

文的是郭嘉:他死的时候,曹操痛哭不已,犹如丧失左右手臂,后来,曹操惨败于诸葛亮的时候,当着所有文武官员谋士的面说,如果郭嘉还在世,我何至于此,让所有魏国的谋士和官员面有惭色,无地自容。郭嘉和诸葛亮两大天才智囊,没有真正的作为对手交手,是三国时代最大的遗憾。他是一个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文武俱佳是郭子仪,他是拯救大唐的伟大的军事家和千古名将之一,是历史上仅有的几个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他出现的地方战局马上改变了,不论安史叛军怎么用计终究无法击败他,最终保住了大唐岌岌可危的江山。

郭姓的祖先的说法有以下这些:

1、源自任姓,为黄帝后裔

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项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

2、出自姬姓

源自轩辕黄帝苗裔周王室宗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位封公爵,为西虢公。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东周平王东迁时,西虢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公元前655年灭于晋。

郭姓的人口分布:

目前,郭氏家族人口已达1500万,是中国第17大家族,约占总人口的113%。明代以来的600年间,郭氏家族人口从96万增加到1500多万,是全国人口的15倍左右。

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占全国总人口的378%。其次,分布在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等省,375%的人口姓郭。

百度百科—郭姓

郭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得姓于东周,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郭姓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起源地主要为东虢、西虢、北虢等,得姓始祖是东周初年的虢序。其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地。

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郭姓的人口数量:

当代郭姓的人口已达1382万,是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5%。

郭姓的起源始祖:

(1)源自任姓。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项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为侯伯。郭来自虢,古代二字通用,郭姓出自古郭国。夏王御臣郭哀,夏王大臣郭支是历史上最早的郭氏名人。

(2)出自姬姓。源自轩辕黄帝苗裔周王室宗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位封公爵,为西虢公。周平王东迁时,西虢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公元前655年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也封公爵,为东虢公。公元前767年郑国灭东虢,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北迁山西南的平陆,史称北虢,公元前658年灭于晋。东、西虢尽灭后,另封虢叔之孙虢序于山西太原北的阳曲,仍封公爵,号郭公。四个虢国和郭公之后均有郭姓,郭公之后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姬姓郭已有3000年的历史。

(3)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因这类以城池居地而成为姓氏者有许多,例如池氏、城氏、围氏、东门氏、南门氏、北门氏、西门氏、南郭氏、东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该支郭氏人数众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驻守城郭军队的兵卒,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4)回族中的大姓——郭姓。早期见于元代福建泉州和惠安等地。该郭姓先祖是来自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始祖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

(5)源于突厥族:

出自后晋时期突厥将领郭金海,属于因故改姓为氏。郭金海在少年时期于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李克柔的养子,常跟从李嗣昭征伐各地,攻城破寨立功无数,因此被李嗣昭赐汉字姓为郭氏。在郭金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获赐之汉姓为姓氏,逐渐融入汉族。

(6)源于满族:

满族郭珲氏,亦称古勒珲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字姓为郭氏。

满族郭佳氏,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

满族郭勒本氏,亦称郭尔本氏,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等。

郭姓的地理分布: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56%)、河北(88%)、山东(78%)、湖北(7%)四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9%)、广东(55%)、山西(47%)、辽宁(44%)、安徽(42%)、吉林(41%),六省的郭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东北三块郭姓聚集区。

以上就是关于百家姓《郭(guō)》姓起源全部的内容,包括:百家姓《郭(guō)》姓起源、郭姓的起源地在哪、山西回族的历史 山西回族郭姓的起源是怎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52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