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官职是怎么分辨的

三国时期官职是怎么分辨的,第1张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 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 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 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 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 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 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 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 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 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 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 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 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 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 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 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 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 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 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 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 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 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 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 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 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 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 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 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 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 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 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 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 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 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 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 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 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 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 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 秦置县令、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魏时为第八品,秩三百石。

长乐少府 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长水校尉 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 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 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 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中领军 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 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 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 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 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监军 蜀置,为加官。

中书丞 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 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 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主记 东汉州郡设专管记事、簿书的主记室,主记室员是主记室史,简称为主记,是州郡中仅次于主簿的亲近属吏。魏沿置。

著作郎 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尚书省

中书省

侍中寺

秘书监

九卿

尚书省

曹丕称帝后,尚书不再是丞相属官,成为独立的政务机关。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第三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第三品。由于中书省的设立,尚书省不再决定政策,改为负责具体国务的处置。下设五曹:吏曹(掌官员迁调)、左民(掌人民户籍、税赋)、客曹(掌属国事务以及与东吴蜀汉的外交事务、五兵(掌军官选任与军队训练)、度支(掌国库)治事,每曹设尚书1人,第三品。尚书之下设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协助尚书分领诸务。

②中书省

中书监、中书令,俱为第三品,但是中书监地位较中书令为高。曹操封魏王,于魏国置秘书令、秘书丞,管理机要档案并起草文书。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另置中书监,置官署称中书省。中书省掌机密与草拟诏令,遇有机密事宜或紧急事务,中书省直接发出诏令交有关官员执行,权力日渐加重,魏明帝时号称“专任”。属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后改为中书侍郎(或作中书郎),掌起草诏命。

③侍中寺

侍中寺,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以侍中与给事黄门侍郎为长官,掌门下诸大夫、郎。曹魏以侍中为主官,第三品,置4人,以其中资历深的一人为祭酒。侍中同时也是加官的一种,作为加官授予的侍中没有人数的限制。侍中的主要职务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随时规谏得失,同时作为门下主官节制其他各类皇帝侍从。

曹魏门下诸官有:

散骑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汉的散骑、常侍和东汉的中常侍三种官职,曹魏合并为散骑常侍,置四员,年资深的为祭酒。散骑常侍也用为加官。

给事中,第五品。西汉为加官,掌顾问应对,位在常侍下;东汉废此官,曹魏复置,或为正员,或为加官,无定员。

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驸马都尉,掌副马。骑都尉,掌羽林从骑,皆第六品。这三都尉在汉时均属光禄勋,曹魏却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皆第七品。曹魏时均脱离光禄勋,改隶侍中,掌顾问应对。

④秘书监

秘书监,第三品。管理艺文图籍,下设秘书丞,第六品;秘书郎,校书郎,第八品。

⑤九卿

曹操建魏国之初,因为不能与天子匹敌,所以只设立六卿。曹丕称帝后,沿东汉制度置九卿。曹魏九卿与汉朝相比,除了职权大大缩小之外,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光禄勋所属的文职侍从官全部改隶侍中,光禄勋仅仅管理武职侍从官。此外,曹魏非常重视屯田,在光禄勋诸中郎将之外特设屯田中郎将,下隶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分驻各地负责屯田事务。

曹操立曹丕为储的时候,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名义上是光禄勋属官,但副丞相以统领百官。曹丕称帝后废。

依据官职的职能和品级区分大小,以军功或考试来授予官职,官职名称分别如下:

1、四大将军,四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等;

2、军司马,牙门将军,裨将军,偏将军,都尉,校尉等;

3、禁卫军中领军,中护军,都督,司法安全军,中郎将等;

4、司法安全,八大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军事中郎将,中垒中郎将,典农中郎将等;

5、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侍郎,侍中,宗正等。

汉末三国的官职,其实不能按照一个标准去衡量,因为这些官职里,有的是职位,有的是军衔,加上爵位系统,构成了当时臣子们的职、衔、爵体系。

举例说明,

姜维刚加入蜀汉的前期,给予的待遇是“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仓曹掾是指丞相府下管理粮食物资的官员,这是姜维当时具体负责的工作;奉义将军是他的军衔,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少将,当阳亭侯则是他的爵位,也就是有爵位俸禄的额外补助收入。

而中期,提拔成了护军、征西将军,

护军,是中军副将的一个名号,中军副将有领军、护军、监军等,分别负责中军的各项事务,护军主要是负责其中具体的军营整训事务和中下级军官选拔晋升这块,这是姜维开始被实际赋予了军队的作战方面的管理岗位;征西将军是四征之一,四征四镇字面意思是负责某个方向的战区司令,但实际上则不一定会去从事这项工作,很多时候也会在中军跟随效力,所以应该认为是个高级军衔,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上将。

此外,三国里还有不少以某某职位行某某事这种描述,也就是说,某人的军衔或者现在的官职,低于他实际担任的某项工作需要的级别,但暂时没有其他合适人选或者还没有到提升他的级别来对应这个工作的时候。

类似的状况,在现代就是某某被提升成了战区司令,但因为时间点和惯例的军衔晋升时间点有一定时间差,先用他现在较低的军衔干着,等晋升时间到了再统一提升。

也有因为过失被贬,但继续担任原职位的情况,比如诸葛亮因为马谡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右将军只是中将或者上将的军衔级别,丞相是正国级,有差距,名义上不匹配,所以叫行丞相事。

综上,这些官职需要具体甄别,有些不是一个系统的,不能直接比较高低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

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

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

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

、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

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

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

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

,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2006-5-27 22:33 回复

6117857 3楼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

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

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2006-5-27 22:33 回复

6117857 4楼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

,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

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

,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

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

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

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

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

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

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

,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

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

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

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

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

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

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

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

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

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

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

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

假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职。

迁:

升迁。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

“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参考书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官制辞典>

1、曹魏门下诸官有:

散骑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汉的散骑、常侍和东汉的中常侍三种官职,曹魏合并为散骑常侍,置四员,年资深的为祭酒。散骑常侍也用为加官。

给事中,第五品。西汉为加官,掌顾问应对,位在常侍下;东汉废此官,曹魏复置,或为正员,或为加官,无定员。

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驸马都尉,掌副马。骑都尉,掌羽林从骑,皆第六品。这三都尉在汉时均属光禄勋,曹魏却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皆第七品。曹魏时均脱离光禄勋,改隶侍中,掌顾问应对。

秘书监,第三品。管理艺文图籍,下设秘书丞,第六品;秘书郎,校书郎,第八品。

曹操建魏国之初,因为不能与天子匹敌,所以只设立六卿。曹丕称帝后,沿东汉制度置九卿。曹魏九卿与汉朝相比,除了职权大大缩小之外,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光禄勋所属的文职侍从官全部改隶侍中,光禄勋仅仅管理武职侍从官。

此外,曹魏非常重视屯田,在光禄勋诸中郎将之外特设屯田中郎将,下隶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分驻各地负责屯田事务。

曹操立曹丕为储的时候,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名义上是光禄勋属官,但副丞相以统领百官。曹丕称帝后废。

2、蜀汉:

蜀汉没有实行曹魏那种九品官制,因此官制与东汉相仿(可参见东汉官制)。由于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及其后继者的信任和依赖,蜀汉形成了以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等政府首脑执掌大权的体制。

3、东吴: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扩展资料:

曹魏的国家体制脱胎于曹操所建魏国( 指汉末魏王封国,不是后之曹魏)体制。曹丕称帝后,将魏王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之间产生了曹魏的国家体制,如魏王国属官大理钟繇,在曹魏建立后直接转为新朝廷的廷尉。

由于曹魏的建立系汉献帝禅让的结果,所以东汉官制的旧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点是将曹操秉政时期的“外重内轻”结构改变为“外轻内重”结构。由此,尚书台的权力由最高峰开始下滑,逐渐成为最高执行机关。侍中得以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同时,中书省也建立起来,历经两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正式发展成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官职

具体如下:

文官:1、丞相 2、太尉 3、光禄勋 4、大司农 5、廷尉 6、卫尉 7、尚书令 8、大鸿胪 9、太仆 10、太常 11、御史中丞 12、执金吾 13、少府 14、侍中 15、散骑常侍。

武将:1、大将军 2、骠骑将军 3、车骑将军 4、卫将军 5、四征将军(征东 征南 征西 征北) 6、四镇将军(镇东 镇南 镇西 镇北) 7、前后左右四将军 8、四安将军(安东 安南 安西 安北) 9、四平将军(平东 平南 平西 平北)10、杂号将军(如龙骧将军、虎翼将军、扬武将军、奋威将军、折冲将军、横野将军、安汉将军、辅国将军、安国将军、辅汉将军等等)。

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时期官职是怎么分辨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时期官职是怎么分辨的、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表、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大小是怎样分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41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