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异同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异同,第1张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共同点:两人皆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都上知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数。无论是蜀汉集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孔明,还是曹营阵中左排右挤、兴兵夺权的司马懿,无不有一统中国之雄豪壮志。

诸葛亮和司马懿不同点:诸葛亮长于治国,短于用兵,在军事方面小心谨慎,稳打稳扎。司马懿老谋深算,善于伪装,会用持久战和消耗战。这两人在军事才上,称得上是棋逢敌手。但在性格及作风等方面,可算是大相迥异的。司马懿天性狡诈,深藏不露,并且多谋善变。另外,从诸葛亮自身条件优劣而言,确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长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诡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位居一代枭雄曹操之后的两位军事能人。堪称千年一遇的智慧神人诸葛亮,尽管天时、人和没有眷顾着他,最后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历史和世人中的地位。而老谋深算、隐忍功力非凡且教子有方的司马懿,生逢其时,历史的战轮将他推向了前沿阵地,并借机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晋朝基业。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1、司马懿效忠于魏国,诸葛亮效忠于蜀国,两人是敌对关系。诸葛亮,蜀国丞相,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一直忠心辅佐他,在三国的纷争中联孙抗曹,夺占荆州,帮助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来刘备去世,他又辅佐后主刘禅。结盟东吴,发展农耕,加强了蜀国的国力。前后六次北伐中原,没有成功,与魏国将军司马懿多次交手。

2、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

3、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5、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真的不如诸葛亮。毋庸置疑。这是毫无疑问的,不需要争论的。

首先,诸葛孔明公忠体国就非司马氏可比,前后《出师表》,耿耿忠心,日月可鉴。反观司马懿,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虽年少,但政治手腕与谋略都不弱,司马懿不敢造次,只好依然选择他的老策略,隐忍装弱。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作为托孤重臣,司马懿怎么做的呢?先隐居十年避曹爽锋芒,后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懿手中。

同样都是托孤重臣,司马懿如何能与诸葛亮相比,一个忠心耿耿,一个暗怀鬼胎。司马懿作为曹丕最信赖的谋臣,如此对待人家的子孙,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曹丕。况且如若他真有什么谋略,怎么被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压制得死死地,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反叛之心。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怎么对得起曹家几代人。

其次,诸葛孔明的智谋就非司马懿可比,诸葛孔明一生谨慎,用智多用阳谋,虽《三国演义》将其拔高,但诸葛孔明的智慧是可传承的,后人是可以学习的。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反观司马懿,用智多用阴谋。据《晋书·宣帝本纪》(宣帝为司马懿追谥)说,司马懿的玄孙晋明帝有一次和他的臣子王导谈天,便问他自己的祖宗是怎样得天下的,这王导大概因时代生得早,对于晋初的阴谋秘计比后来的人知道多,便把司马懿如何创业,和后来他的儿子司马师杀死魏朝高贵乡公之事,一一述了一遍。明帝听了,羞得头都抬不起来,把脸贴在床上说道:“要是照你的话,晋朝的传代又安得长远?”这真可谓之天良发现,而司马懿父子的丧天害理,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他怎会成功的呢?丧天害理的人会成功么?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司马懿的寿命足够长,享年七十三岁。他本是和曹丕同时代的人,魏武帝曹操时代便开始展露头角,但曹操挂了,曹丕挂了,曹叡挂了。可他还活着,一大把年纪欺负曹操的重孙,算得上智慧吗。那个人活了几十岁还没点智慧,更何况对手是一个还未成人的小皇帝。

其次一点就是司马懿能忍、够狠、够阴。他的智谋完全突破了儒家文化的道德底线,也同时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为什么这么说?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身边如果有一个装病、装傻十年之久,为的是突然有一天张开嘴要吃掉你,你会怎样评价这样一个人呢?司马氏的后代有样学样,晋朝立国不过短短30年,就出现了“八王之乱”。爷爷辈、儿子辈、孙子辈纷纷拿起刀互砍,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怎么一个乱字了得。如果司马懿的阴谋诡计能够被称为智慧,那就是在羞辱智慧这个词语。任何谋略都是要有底线思维的,没了底线思维,人类要道德做什么?要法律做什么?即使在战争期间,现代战争底线是不伤平民,那么古代战争的底线就是“忠义”。突破了底线就别谈智谋了。那也不应该叫智谋,应该叫犯罪。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诸葛亮说:"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司马懿略胜诸葛亮一筹。

一、军事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无功而退兵。实因司马懿是个强敌。曹操曾经在关羽军事打击下,惶惶欲迁国都。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趁虚抄关羽后路,致关羽败走麦城。

而诸葛亮作为蜀国军事的总指挥,在关羽之败中难道没有责任吗?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

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诸葛亮后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

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来,魏延造反,其原因与长久不被任用无关吗?这些不能不说是诸葛亮一生的缺憾。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

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

人物介绍: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在三国后期,主要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斗争,早年期间,在曹操的阵营中完全不具优势。

不显山不露水,才曹魏后期,就锋芒毕露,成了辅佐魏国三代的重臣,甚至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后期成为了曹魏的掘墓者。

以上就是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异同全部的内容,包括: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异同、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司马懿真的不如诸葛亮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40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