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理寺、光禄寺和鸿胪寺等分别负责哪些职务

清朝的大理寺、光禄寺和鸿胪寺等分别负责哪些职务,第1张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借鉴了前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将封建专制体制发展到极致状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并分化大臣权力,清朝统治阶层制定了一套完备、系统、先进的官制体系,总体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员,均属“中央官职”;而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则属“地方官职”。只不过,清朝毕竟是“家天下”,偌大的皇宫、庞大的皇族也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机构、官员来管理。这些官职自然也属于“中央官职”序列。再加上,内阁、军机处和六部作为朝廷的权力中枢,仅对军国大政予以方向性、政策性处理,并不能面面俱到,于是便衍生出诸多“查遗补缺”的协助机构。

所以,清朝的“中央官职”体系又可分为三大类:

1、中枢部:即内阁、军机处和六部这等拥有实权,实际推动朝廷运转的中枢;

2、佐理部:对“中枢部”的权力覆盖范围进行有效填补,并处理非常规、非要政事务的机构;

3、帝室部:专门为皇室及皇族成员服务的机构;有了对“中央官职”

体系的分类了解,我们再来看下那些我们常听到却并不太明白的机构——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大理寺

我们在影视作品、历史文献中最常见到的机构名称。只不过,“大理寺”并非寺庙名称,而是“中央官职”之“佐理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国家监察机构——都察院。

《清史稿·职官志二》对于大理寺的职能有着明确记载:

掌平反重辟,以贰邦刑。与刑部、都察院称三法司。凡审录,刑部定疑谳,都察院纠覈。狱成,归寺平决。不协,许两议,上奏取裁。并参与朝廷大政事。

也就是说,大理寺拥有三项最主要的工作:

1、复核刑部、都察院审理定罪的案件;

2、遇重大、疑案案件时,会同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称为“三司会审”;

3、可参议国政;

就此来看,大理寺基本类似于现今的最高人民法院。就机构级别而言,大理寺的最高领导——大理寺卿,品秩为正三品,行政级别相当于现今的省部级副职,较之现在副国级的最高法院院长,明显较低。

太常寺

清朝时期听着很牛,却并不拥有多少实权的常设机构,属“中央官职”之“帝室部”组成部分,也就是专门为皇室服务的特设机构。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二》的记载,太常寺的主要职能为:掌典守坛壝庙社,以岁时序祭祀,诏礼节,供品物,辨器类。前期奉祝版,稽百官斋戒,祭日帅属以供事。简单言之,太常寺就是一个掌管“宗庙祭祀”和“宫廷礼乐”的特殊机构。顺治元年,太常寺隶属礼部,但传统观念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乃系排在军事前面的大事,所以太常寺和礼部之间曾经反复分割、合并。直到乾隆十四年明确“礼部满洲尚书”兼任太常寺一把手——太常寺卿,礼部和太常寺之间的关系才被确定。

就太常寺的具体职能而言,它同时兼有现今文化部、宣传部、教育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部分职能,但并无实质与其对应的机构。就行政级别而言,和大理寺卿一样,太常寺卿的品秩也为正三品,省部级副职。

太仆寺“中央官职”之“帝室部”组成部分。

《清史稿·职官志二》对太仆寺的职能解释为:

牧马政令,皇帝出巡,扈从车马杂物皆为总管。

这个机构最容易理解,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曾于此机构担任过一把手——弼马温。也就是说,太仆寺是管理宫廷御马的机构。

就具体职能而言,基本相当于现今中央军委总后勤部的军马部。太仆寺的一把手—太仆寺卿的品秩为从三品,稍低于省部级副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参加重大典礼时,太仆寺卿要亲自为皇帝驾马。

光禄寺

同样属于“中央官职”之“帝室部”的组成部分。

《清史稿·职官志二》对此机构的职能描述为:

卿掌燕劳荐飨,辨品式,稽经费。凡祭祀,会太常卿省牲,礼毕,进胙天子,颁胙百执事。蕃使廪饩,具差等以供。

也就是说,光禄寺拥有三大职能:

1、执掌劳师、献祭等仪式;

2、宗庙祭祀时,会同太常寺审验祭祀所用牲畜;

3、祭祀结束后,向皇帝进献胙肉,并将胙肉分发于文武百官;光禄寺的一把手,称为“光禄寺卿”,也是从三品品级,稍低于省部级副职。

鸿胪寺在“帝室部”中,地位仅高于“太医院”,但其具体权力却远超于上述职能机构。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二》的记载,鸿胪寺的具体职能为:卿掌朝会、宾飨赞相礼仪,有违式,论劾如法。

大体而言,鸿胪寺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外交部,但主要侧重于外交部礼宾司的职能范围。而且,鸿胪寺的工作对象并不仅仅承担国家对外礼仪和典礼事务,对于外藩、属国乃至蒙、回、维吾尔等各少数民族的朝见,也具体负责。

就行政级别而言,鸿胪寺的一把手——“鸿胪寺卿”,品秩为正四品,也基本类似于礼宾司司长的行政级别,稍高于厅局级正职。

后记

就具体的官制体系而言,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将专制制度中的优势发扬光大,将其缺点和不足予以改进和完善。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朝能够稳固统治中原地区长达200余年,和其系统、完备、先进的官制体系绝对分不开。

就清朝官制的先进性而言,官员的品质等级,为现今的行政级别提供了借鉴依据;朝廷的机构设定,又为现今的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原始蓝本。或许,历史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此

所谓九卿,是指官职名的合称,也就是针对部分中央官僚机构的合称。《尚书大传》记载:“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帝王、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为中国最早的官僚统治架构,为中央机构的雏形,也是官僚机构千年源头,后虽有所更易,但大致不变。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周官》所载——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少师、少傅、少保为孤卿,合在一起,称为九卿。在汉朝,大家习惯把——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中尉(执金吾)、三辅长官——这些俸禄二千石一级的中央各高级行政机构长官,并称为九卿,因为并非专指九种官职,所以有时也称列卿。

九卿甩负责的工作如下: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国家马政;廷尉:掌司法;典客:掌外交;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财税;少府:掌官府手工业。如此等等。

到了王莽改制时期,曾用九卿去称呼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共工、予虞等九种俸禄二千石的官员。西汉九卿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全国行政,可谓位高权重。东汉以后,九卿权位渐轻。

在魏晋南朝时期,九卿也作为卿级官员的统称,无论当时这些人总共是十卿还是十二卿,或者更多位卿,而都以九卿称之。北齐时候,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九卿便成为九寺长官的专称。由于诸卿寺均为事务性机构,政令由尚书省出,所以职权更轻。

从隋朝到唐朝再到宋朝,都沿袭不改。从南宋到清末,九寺常缺,九卿所指也各有不同。明朝一般以六部(吏、户、刑、礼、兵、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长官乃至堂上官为九卿,又称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

在清朝,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督御史、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

九卿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官职。

各代九卿官职不一。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

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

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

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 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已无行政之权。

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为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已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扩展资料:

九卿在周代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汉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为大司农。魏、晋后设尚书公主各部行政,九卿事权受到削弱,仅专掌一部分事务。

南朝梁加卿字以名官。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明改宗正为宗人府,废卫尉、司衣、太府,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

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

清代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为九卿;以宗人府府丞、詹事。

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清代在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称,可知六部尚书不在九卿之内,然对九卿所指亦无明确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卿

秦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1奉常,掌宗庙礼仪;

2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

3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4太仆,掌舆马;

5廷尉,掌刑辟;

6典客,掌诸归义蛮夷;

7宗正,掌亲属;

8治粟内史,掌谷货;

9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扩展资料:

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

《汉书·百官公卿表》据经学家之说,谓西周已有,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与少师、少傅、少保的总称。

秦以九卿为行政机关首长已具雏形。

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九卿职能略近后世六部尚书,魏、晋以后,行政职务多由尚书担任,九卿所辖,仅原有职务的部分。

南朝梁武帝在官名上各加卿字,如以廷尉为廷尉卿,又加太府、大匠、大舟三卿,合为十二卿。

北齐改少府为太府,廷尉为大理,官署称寺,如太常寺、大理寺;长官称卿,如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隋、唐沿袭。

宋初九卿仅为官员品秩,无职掌,元丰改制,始有职事。南宋将卫尉、太仆划归兵部,光禄、鸿胪划归礼部,九卿减为五卿。

辽、金、元诸寺及卿,不满九数,其有关职能,或属他署,如辽以大惕隐司掌前代宗正寺之职;或改寺为监,如金太府监实即前代太府寺。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称。明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为小九卿。

清上谕常用六部九卿字样,实无明确规定,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銮仪卫的长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九卿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

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则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称。明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为小九卿。

清上谕常用六部九卿字样,实无明确规定,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銮仪卫的长官。

扩展资料

特点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秦始皇设立 三公九卿 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九卿

1,太常寺是秦汉时代的九卿系统的机关,而礼部是隋唐后的六部系统的机关,但是隋唐政治机构大改革后,原来的九卿系统并没有完全废除,所以有个就作为旧制度的残余留存下来,但是其大部分权力已经被六部代替,权限大副缩小,变成闲职,有的朝代则将其归口到各部管理,有点类似于现在我国那些归各部委对口管理的“总局”。

2,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

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明清发展为四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原设之太常寺并入礼部。

总体而言,隋唐以前,太常寺专职礼乐,其职能属于后来礼部的一部分;礼部产生后,太常寺的职能淡化,但礼部职能不仅是礼仪祭祀,还有科举考试,与外藩交往等对外事宜,职能扩大。直到光绪时候,太常寺才归并礼部。

大致就是这些了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的大理寺、光禄寺和鸿胪寺等分别负责哪些职务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的大理寺、光禄寺和鸿胪寺等分别负责哪些职务、历朝九卿所指的官职都一样吗,有哪些不同之处、九卿都是什么官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37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