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别称的来历

城市别称的来历,第1张

盐城以产盐闻名于世,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在此设立盐渎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滩涂连绵,水草风貌,鹿鸣鹤舞,是珍禽异兽的理想栖息地。这里涉海襟湖,水天一色,风光旖旎,是生态旅游的绝佳地。来盐城旅游,给你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藕粉圆子、东台发绣、滨海柳鞭、建湖花炮等盐城特产闻名全国,剧场路为美食一条街,建军中路、黄海东路为主要商业街。

远古的盐阜平原,经历了几次海浸海退这片广袤(máo)的土地,曾经是水草丰满,森林茂密,大量野生动物出入其间1980年,在大丰县西团镇附近发掘出一批陆生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鹿的门齿和臼齿三枚,后枕骨和头骨各一块,野猪头一个,上犬齿(獠牙)一枚,四不象(麋鹿)角的眉枝多段等,计有一百多斤其生活年代距今约两万年左右,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盐阜平原何时成陆 据考古发现,由盐城丁马岗向东,沿大冈,龙冈,新兴,上冈一线,中土和地表有很多的石灰石,颜色灰黑而透明,质地坚硬,俗称"地骨"这是古代介族之类的遗壳积海中而成这一条漫长的地带,就是远古时期的海岸线在阜宁县施庄乡东园村,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一百余件由此表明:这一带约成陆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淮夷地的变迁 盐阜一带的先民是上古淮夷部族的一支早在夏朝,淮夷已是东方一个较大的部族古书上有夏统治者远征淮甸的记载商代,江淮之间的夷人强盛起来,甚至威胁到了商朝的后方商王曾多次大规模地发动征服东夷(包括准夷)的战争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少数周朝贵族,发动东夷中的徐,奄,熊,盈等十多个部落,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淮夷也被卷了进去周公东征三年,平定了叛乱

夏,商,周三代的东征,客观上使中原的先进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部沿海一带,加速了夷人和华夏族的民族融合

春秋时期,吴国向江淮发展势力古淮夷地大部分成了吴国的领土越国灭吴后,淮夷地又成为越王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楚灭越国后,在此设置江东郡,淮夷地又成为楚国的属地

1957年,在盐城市东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批战国遗物,如战国,秦的半两钱币,陶豆,封泥等,说明了这一带是盐阜平原古淮夷部族的活动中心之一

从古射阳到盐渎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淮夷"皆散为民户",淮夷地开始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下的郡县秦朝设立射阳县,隶属于泗水郡古射阳县因射阳湖而得名,县治故址在今盐城西部,管辖今淮安东南,宝应县东,包括今盐城市一大片临湖(古射阳湖)滨海地区西汉初年,古射阳县成为射阳侯刘缠的封地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为了适应准夷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对远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开始设置盐渎县,与射阳县一同隶属于临淮郡盐渎县是因县内遍布盐场,且有盐河而命名的开始时"有县无治",由射阳县丞代管,不久即设了县治,故址可能就在麻瓦坟遗址一带

东汉时,盐渎县改属广陵郡三国时期,盐渎县地处吴,魏两国的边境地区,成为南北双方反复争夺交战的军事要隘曹操深恐孙权渡江北上,据有盐渎,作为吴国北边的屏障,下令将江淮之间的十万户百姓向北迁徙,盐渎县的百姓纷纷向江南逃散盐渎,射阳二县都因战火四起人口流散而废置了

第一任县丞孙坚 汉代盐渎是大县,史书中有正式记载的第一任县丞是孙坚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172年,在会稽句章地方,有个名叫许昌,自称是"阳明皇帝"的人,发动了农民起义孙坚因平定起义有功而被派往盐渎县任县丞

孙坚在治理盐渎县期间,兴利除害,深受百姓的爱戴据《盐城县志》记载,孙坚的父亲孙钟曾在这一带辟田种瓜当年汲水浇灌瓜田的古井遗迹,至今仍存在盐城中学的校园内古时的"盐城八景"之一"瓜井仙踪",就指这口"井深水甜,大旱不涸的古井后人有一首《瓜井》诗说:"苔荒石甃(zhòu)古城隅,百丈何年断辘轳秋圃纵横双鹤沓,灌蔬人尚说孙吴"

华陀行医遍盐渎 盐渎濒海多瘴(zhàng)厉,疫病流行,促进了传统民间医学的发展

汉末著名的民间医学家华佗,行医的足迹,遍布了盐阜平原,深受人民爱戴至今盐阜一带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华佗诊病如神的故事《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说,一天,在盐渎一家酒店里,华佗看到一个名叫严昕的人,说:"你有疾病,切莫饮酒了"严昕不听,继续饮酒,结果在回家途中晕倒,到家不久就病死了

南北纷争的盐城 汉末,三国时的连年战争,使江淮一带人口大减,经济破坏,射阳,盐渎二县遭到荒废西晋初年,晋武帝招抚流民恢复了射阳,盐渎二县东晋安帝(397-405)时,盐渎县改名为盐城县,盐城始有其名南北朝初期,废掉射阳县,将其并入盐城县,隶属山阳郡后又在盐城设盐城郡当时,北方许多破产的劳动人民,逃亡到了淮河以南,统治者又鼓励江南人民迁来江北盐城县的人口经济一度得到了增长

北齐政权曾在盐城地方设置了射阳郡,陈朝又将射阳郡改为盐城郡

整个南北朝前期,盐城一带又重新沦为边地战场,连绵不断的硝烟战火,使盐城县(郡)人口又日趋稀少,田地荒芜,盐,渔业衰退

隋朝统一中国后,废盐城郡,重置盐城县随末,农民起义领袖韦彻在盐城建立政权,置射州唐初,复设盐城县,隶属于淮南道唐末,五代时,先为吴王杨行密所踞,属楚州南唐代吴后,盐城又改属泰州

"环城皆盐场" 南北朝后期,盐城的盐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环城皆盐场"的说法隋唐五代时期,更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唐代盐城共有规模较大的盐场九处,盐亭123所,每年煮盐达45万石左右常丰堰筑成后,更加快了盐业生产的发展

758年盐铁使第五琦实行盐法变革,开始把卖盐收为封建国家的专利唐政府在盐城设立了盐城监,以管理盐课

唐代江淮地区的盐业生产在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南沿海一带的盐场,包括盐城在内的十监每年都可向国家上缴盐税一百多万,相当于一百多个州的贡赋到唐后期,更上升到六百多万盐税一项就达到整个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当时宫廷所用,军饷和百官的俸禄,都从盐税收入开支

海外交通的要津 隋唐时期,中外交通空间发展,盐城也是与海外交往的重要渡口之一

据地方志记载,唐太宗派兵东征高丽时,名将薛仁贵曾经在盐城永宁寺内设营驻军,在海边修造战船,操练水师大将尉迟恭还在今东台西溪海沟河边上建造了一座海春轩塔,使出入盐城海口的兵船,商船能够辨别航向

许多中外使臣,学者,僧侣,商人,经常由盐城出海或登陆前往内地

684年,高丽僧人封大圣随新罗使团来中国中途忽遇巨风,舟船尽翻封大圣抱住一只掀入海中的木制皮鼓,飘来西溪三味寺,并把这件事刻在石碑上,三味寺因而改名为圣果院北宋范仲淹任东台西溪盐官时,漫游三味寺,曾题诗说:"千年人已化,三味话空传唐世碑犹载,高丽鼓半穿"

唐宪宗时,新罗王子金士信乘船来唐,途中遇上"恶风",船翻落海后,他随浪飘到盐城,地方官厚礼接待,派人送他前往长安

日本第八次"遣唐使"沿日本九州海岸南下,再沿南岛航行,渡过东中国海,到达盐城海岸登陆,受到了盐城地方官的亲切接待,然后坐官船沿运河到达汴州,再改走陆路抵达长安在唐朝居住54年,老死中国的著名留学生阿培仲麻吕就是这次随行来华的

702年,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飘洋过海,来中国访问他到盐城向当地人问讯:"我是日本国使,请问此为何地 "当地人回答:"这里是楚州盐城县"也受到了热情接待788年,朝廷派扬州判断韩国源随日本使臣小野石根,从盐城海口出发出使日本

文艺"百戏"誉江淮 由于经济发达,与中原及海外文化交流频繁,隋唐五代时期的盐城在文化上也有许多成就尤其是民间杂技——"百戏",技艺高超,誉满江淮

唐代,盐城"十八团"的民间艺人在江淮一带,演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内容包括"耍坛","顶碗","走索","钻圈","跑马"等,民间亲切地称做"百戏"十八团后来成为我国杂技 艺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杂技之乡"

唐代盐城,城镇繁华,经济发达,文化昌茂,因而在盐城地方志上有"剧邑"之称

范仲淹修筑"范公堤" 北宋初年,曾经重修"常丰堰",改称"捍海堰"但因堤身筑得不牢,而且年日已久,经不住海潮冲刷,堤身多处崩溃

1023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他看到海潮倒灌,积极倡议重筑捍海堰,被宋仁宗任命为兴化县县令,主持筑堤工程范仲淹征集通,泰,楚,海四州的四万多民工,开始筑堤在筑堤过程中,民工们不畏艰险,克服了大雪,狂风,怒涛,溃堤等千难万苦范仲淹常常亲临工地指挥,还捐出自己的官俸补贴筑堤经费经过四个年头,终于修筑成一条长181里的大海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父母官,把这道海堤取名为"范公堤"后来,还在盐城,西溪,阜宁修建了"景范亭","范公祠"和"三贤祠"清初东台人吴嘉纪的《范公堤》诗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时巳 "道出了人民对范仲淹筑堤功绩的赞念之情 范公堤是我国古代海塘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一直起着阻挡海潮的作用,促进了整个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韩世忠在盐城抗金 南宋时期,朝廷采取"守江不如守淮"的策略,在淮河南北布防设阵,盐城成为淮南重镇,被列为淮东边备要地之一当时,南宋名将韩世忠担任守淮重任1129年,韩世忠在沐阳被优势兵力的金兵击败,率残部退守盐城他设帅帐于盐城永宁寺内,驻军三个月,招兵买马,训练三军,并派兵北上修筑城壕,防御金军1130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逃往浙东韩世忠奉旨由盐城调防江南,乘金兵掳掠北撤时在京口大败金兀术军

同年,另一支金兵包围了楚州当时驻防泰州的岳飞奉旨援救他率领岳家军分水陆两路沿范公堤北上,迎击金兵但未等岳飞到达盐城,楚州失陷,只得退回泰州,上表谢罪

碧海丹心陆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1288年出生于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三岁随父亲迁居镇江童年时代的陆秀夫,才思敏捷,聪明颖悟,好学不倦他的启蒙老师夸他说:"此非凡儿也!"少年时代,他曾寄读于镇江南郊的鹤林寺他生活俭朴,读书勤奋,当时写下的诗篇《鹤林寺》就反映了这段时间的生活:"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窗前多古木,床下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寺内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1256年,陆秀夫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和文天祥同榜考中进士他先在镇守镇江,扬州的名将李庭芝军中主管机要文字,后来李庭芝把他推荐到南宋朝廷任职

1276年,元朝军队大举南下,临安陷落陆秀夫追随两个幼主赵是,赵丙南走,和文天祥,张世杰等先后拥立两个幼主为皇帝,继续抗元1278年,陆秀夫受命于危险之中,出任左丞相,与张世杰拥立幼帝赵丙驻在崖 山 山在广东新会以南80里海中,和奇石山对立两山对峙,耸然如门,形势险要他们把剩余的二十多万军队和民兵集中在一千多条船上,大船居中,四周围列小舟,用绳索捆扎,互相连成一体,决心背水死战1279年初,船阵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用刀砍断绳索,率十八条战船突围,准备继续坚持抗战,不料在海上遇飓风遭难陆秀夫坚贞不屈,宁死不辱,先握剑在手,把妻儿赶下海去,然后哭着跪请幼帝:"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他背负幼帝,腰挂黄金玺印,从容投海而死时年42岁"当时,已被元兵俘虏关押在大都的文天祥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又肃然起敬,挥笔赋诗赞颂陆秀夫说:"文彩珊瑚钩,淑气含九鼎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赞颂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将与天地江海共存,永远受到后人的怀念和崇敬

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 元朝末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盐城一带也爆发了以张士诚为首的大规模盐民武装起义

张士诚小名九四,是泰州白驹场十五里垛人靠代客运盐和贩私盐糊口,常受官府与富户欺压1353年,张士诚与三个弟弟伙同壮士李伯升,潘元明,吕珍等十八人,手操刀杖,扁担,痛杀弓兵(相当于盐警)与富商,发动起义泰州沿海三十六处盐场的盐民和附近的农民响应风从,民间称这次起义为"十八条扁担起义"

起义军迅速占领白驹场,丁溪场,连克泰州,兴化,直下高邮次年在高邮自称"诚王",建立"大周"政权,建年号为"天佑"起义军在高邮多次粉碎元军的围剿,切断了京杭大运河的交通,成为元朝的心腹之患

1356年,张士诚进军江南,以后又向西北发展,统治着南起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达安徽,河南东部,东临大海的广大财富之地,拥兵几十万1363年,张士诚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在他统治前期,能招贤纳士,招抚流亡,发展生产盐城县境内的大批流亡农民纷纷回乡,恢复了生产但他在称吴王前,曾一度投降元朝,并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进攻,犯下了极大的错误

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连连打败1367年,平江府被朱元璋攻破,张士诚被俘,死于南京

便仓枯枝牡丹 盐城南边的便仓,有一个枯枝牡丹园,园内的枯枝牡丹,是牡丹中的珍品花似胭脂凝成,美艳润泽,芳芳馥郁;衬托花朵的绿叶繁茂厚实,青翠欲滴,但枝杆却似饱经风霜,憔悴欲滴,如同干柴一般

便仓枯枝牡丹由何人种植 据地方志记载,元朝末年,家住便仓的两淮盐运使卞仕震年过半百,生了个男孩,起名元亨卞元亨长大后,能诗善文,力大过人,空手打死过海边的老虎,被张士诚任为将军张士诚失败后,元亨回家隐居,在庭院精心培植枯枝牡丹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征召,他不愿向明朝称臣,被发配辽左牡丹园无人培灌,九年没有开花1403年,卞元亨得到朝廷赦免,回到家中经过一番经营,到来年春末,园中牡丹重放异彩卞元亨感慨之极,题诗咏叹:"牡丹本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

从此,花开花落,世代不绝,枯枝牡丹,誉满江淮

明代,设盐城县,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一部分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苏省清雍正十年(1732年),划盐城和淮安部分地设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东台县

"洪武赶散" 明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期战乱,江淮一带,人口锐减田灶荒芜为了尽快恢复发展经济,明太祖朱元璋决定移民屯垦,并将淮安府列为屯田的重点地区之一

洪武初年,一次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城,杭州等地迁徙无田游民四千余户,分散到盐城,淮安屯垦在此之后,又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一次迁江南流民14万,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落户;又一次迁苏州,松江二府居民一万多人到盐城安家这几次大规模移民屯垦的措施,民间称之为"洪武赶散" 现在的盐城人大多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土著”,比方说,大多数人家的家谱一般最多追溯到27代,28代左右,大致是明朝洪武年间,大部分是那个时候从外地迁来的,其中以苏南居多,史称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元末明初,由于朱元璋和自封吴王的泰州人张士诚大战了一场。建国后为了防止吴地的大姓巨族相聚谋逆,遂遣散四方。其中苏州阊门一带的大多被遣散到苏北的煮盐灶区,即盐阜、连云港等地。阊门有个周姓兄弟五人,其中一个庶出,迁到苏北分居五地,称为东西南北门,庶出的叫小南门就在阜宁,阜宁那时还没建县,属淮安辖地。

洪武赶散从1368-1398年算起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果是此时迁来的,繁衍的子孙应有二十多代人。(MS殇是第二十五代人)移民屯垦加速了盐城一带人口增殖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盐城县居民就增加到8912户,61810口大片荒芜的平原和滩涂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

血汗流过串场河 千百年来,经过串场河运走的白花花的盐流,同串场河的水一样,源源不断

开挖于宋代的串场河,本是沿海各盐场之间的南北交通河,各成一段,并不全部通联清代,将串场河从便仓疏浚到盐城,称为南串场河;又由盐城疏浚到阜宁,称北串场河,以后又经过几次疏浚,把中十场和北五场连结起来,总称串场河

患场河两岸的盐民长期受着官府和盐商的双重剥削明,清两代,不但有盐官收税,而且还有盐商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盐民们在沉重剥削下,过着艰辛苦难的生活男女老幼身处滨海盐卤之地,终年顶风冒日,出入于尘土草灰之中,破衣百衲(nà),满面熏黑冬天没有棉衣,用茅草遮身,以挡严寒,夏天没有帷帐,用污泥涂身,以防蚊叮虫咬喝的是盐蒿叶子煮成的汤,吃的是盐蒿种籽炕成的饼诗人吴嘉纪的一首诗说道:"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鹬(wù)釜中煮!"

又一首诗说:"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淮剧的产生 淮剧原称江淮戏,发源于淮阴市和盐城市的农村明清时期,这一带连年发生水旱灾害,劳动人民只得四出逃荒,沿门乞讨为了求得社会的同情,便用说唱申诉自己的苦难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一种七个或十个字一句成韵的民间小调

十五世纪末叶,这一带农村的庙会上,有一种称做"僮子"的民间艺人,用民间小调演唱一些以神话或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简单戏文,用锣鼓伴唱,称为"香火戏"到十九世纪中叶,又发展成为具有初步戏剧形成的"门板戏"门板戏的唱腔悲壮,主要是"秧歌调","下河调"演出条件十分简单,演员只有六七人,化妆用红纸浸水当胭脂;道具是用门闩作宝剑,杨柳枝作马鞭,玉米须作胡须贫苦的艺人们撑一条小船串乡赶集,生活飘泊不定,被称为"戏花子"

除了原来的香火戏外,门板戏还不断从徽剧,京剧等其它剧种中吸收唱腔,伴奏,服装和剧目等营养,发展成为"江北小戏"从此,"淮剧"开始在江淮大地上成长起来

文化名镇白驹场 明清时期,许多文学大家与白驹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创作出一批文学名著,从而使白驹成为一代文化名镇

据部分学者的研究,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于1367年带着妻子儿女和学生罗贯中隐居白驹场当时,他的住地西面有一片占地十多亩的芦苇荡,盛产鱼虾每到秋冬季节,野鸡成群飞来荡中有一个高高露出水平的土墩子施耐庵把它比作"水泊梁山",常和罗贯中一起,坐上小船,飘荡在水面上,专心创作长篇小说《水浒》

在施耐庵的精心指导下,罗贯中以《三国志》为素材,加上评话和戏曲中的轶闻趣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因《水浒》触犯了朱元璋而被抓进天牢,后又染病去世罗贯中在白驹附近安葬了他的遗体后,一面整理《水浒》存稿,一面继续创作《三国演义》罗贯中在白驹时,了解到不少关于东汉时盐城名人陈琳和活动在盐城的孙坚,华佗等人的民间传说,都一一写进了小说中

目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康氏一族已绵延八代,现有直系康姓子嗣500多人,已知辈分字谱依次为:世—庭(廷)—永—同—寿—井—正—大—光……明,其中“明"字尚无传人。

据此,按汉人传统辈分字谱排列,反映以下几点信息:

一是此辈分字谱,按人伦五服辈分排列有三种可能:一为“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二为“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三为“X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继承)"为后续”

二是此辈分字谱五字一轮可能性较大。因为“世庭永同寿"五字均含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之意,"井"为承上,“正大光明"为一成语。依此,我们后辈续字谱亦应按此意图延续。

三是向上寻根,可按这类字谱,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同类康氏辈分字谱向上追寻。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查找四字一轮尾字为"庭(廷)”字的,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是"永","永“字后又为“同寿井正"则应该是血脉直系同宗,“永”字后面字可以不同,表示后面是分支;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不是"永",则表明从"庭(廷)"这一支开始分支,可能“庭(廷)”字辈下面是旁支血亲 。

据此方法,作如下探考:

一、外迁始祖直系近支

查寻江苏省,在苏州市和苏北现在有不少与我族“同寿井正"四个字辈相同的康姓后人。如淮安市淮阴区有康庄,他们康姓现用辈分字谱与我们一致;宝应段大运河西岸向北5里地黄埔(堡,铺)有个康庄,那里康氏现用辈分也与我族一致。这些应为我族自“永"字起的直系宗亲。

那么这些直系宗亲为何散落在这些地区呢?为何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呢?

这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与史上北方汉民两次向南大迁徒有关

由于躲避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北方战乱,我们远祖可能从陕西、山西携族南下,经河南、安徽到达江苏的南京、苏州安家。

第二,与元末明初的“洪武赶散"有关

洪武赶散时,我苏州远祖一部分族人被强迫迁徙到了苏北,但始迁苏北之地不在现在洪泽区地域。这是因为我们洪泽一族距今传八代,每代间隔按20—25年计,在洪泽区地域居住不足200年,迁到洪泽地域应是清朝年代的事。

因此洪武赶散时,我们从苏州始迁苏北之地可能是已沉入洪泽湖底原属凤阳府的泗州或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等旧县镇区域。

第三,与黄河夺淮入海形成洪泽湖有关

在洪武赶散的明朝,被强迫迁移到苏北的居民官府是不允许回原地的,就连省亲都是偷偷摸摸的,因此在洪泽湖逐渐成湖期间,这些移民需向湖四周边迁移。

到了清朝,由于黄河夺淮泥沙不断淤积,淮河水加黄河水逐渐淹没了淮河东岸的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以及淮河西岸的泗州、徐县等,在这些始迁地沉入洪泽湖底后,这些族人经清府安置和允许,分流向三个方向:

一部分回到了苏州原族人处安居,这有在苏州的部分族亲为证。

一部分回到了远祖南下前居住地陕西西安安居,这亦有我永字辈祖父兄弟俩在西安城经商和留有部分子嗣为证,"西安——山西——河南——安徽(蚌埠)——南京——苏州"以前一直是我永字辈祖上的商路,我世祖康永庆在从西安回来途中在蚌埠去世,他去世前在西安还留有当铺三十多个门点。

一部分在洪泽湖四周淮阴、盱眙、金湖以及洪泽湖西的安徽、河南之地择地而居。

因以上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目前我近支宗族分散苏州和淮安其他县区,并还有部分宗人一直在西安定居,而苏州是我们这一宗系从苏州经“洪武赶散”到苏北的始发地,故一直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

二、相邻宗系

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康氏辈分字谱中网搜数十家,以下几支可能为相近同宗:

1、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谱(一卷)

始迁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谱失序。六世贺、七世瑊、琪,八世守田、守身,九世国贤、国侦、国瑞(文耀、文餐、文星、文壮外迁无音)字辈从十三世开始。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XX守国( 文)天,永佰如振鸿,好志培光X

2、安徽阜阳一支字辈:"世府庭天纪,金怀(玉)启同德(方言发音为dai),永庆历春景,文明震万国(方言发音为guai)"

3、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家谱(一卷)

字派是:有(振) 文 荣 守 光 ,永世庆光华,天泰敬贤士 ,长延贵宝嘉

4、陕西商南康氏族谱(一卷)

始祖康顺祥带领康甲仕、康万有一行三人从乾隆二年由老家江南省太湖县女儿街迁至陕西省商南县八龙庙黄泥沟,后又迁失马寨小寨沟,由小寨沟又迁到王家庄,永远安居乐业。

老宗派:顺甲万文正, 建明德华兴,盛世祯祥瑞 ,广招福禄春,光宗益耀祖 ,忠义显良臣,国清安邦定, 永远振家声

新派:继承先业起, 敦厚善来才,恩泽吉如庆, 北庭自发开

5、河南省汝州市康氏家谱(一卷)

一代先祖康广德,于1557年由山西迁至河南,安置在今伊川县城西十余里的康沟村(原犁树沟)。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 永悌文尽忠,贤才德建庭,荣华富贵长,仁 义礼智信

6、山东省莘县康氏家谱(一卷)

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洪武年间(1386年—1392年)迁于斯邑。生二子,长立,次整,整生子升。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新 庭彦 士 鸿,朝 品升 春 秋

从这六支辈分字谱考证如下:

1、在时代相近情况下,前四支“永”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后两支“庭”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尤其第一支可能直系更近,因为时代相近,代系传承相似,字谱字“xxx守国天——永"与“守文庭——永"相连都说得通。

2、这六支均有迁移史,并在我周边省份,地域文化相近,我族还保留北方方言和习俗。如父亲叫大、牛叫欧等,平时扎头巾以及红白事礼仪与陕西、山西相似等。

3、由于这些支脉辈分字谱无两字相连,故为相邻旁系分支宗亲。

4、我族清朝时有一支从北边寻找到我们的永字辈祖上,在我们现住地落户,与这几支相近。

5、这六支均为陕西、山西汉民正宗康姓后裔。

综合这五点考量,以上网搜六支可能为我族较远相邻宗系。

有历史依据,在明朝初年时期,就有大量的苏州阊门一带的人来到了苏北垦荒,其中大部分人就来到了今天的盐城,这些人来到盐城以后,慢慢的盐城人口也是迅速的增长上去,可以说后来盐城至少有接近一般的人都认为自己祖上是来自于苏州阊门的,所以现在依然还有很多盐城人来到苏州寻根,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是很常见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江苏是我国一座经济强省,江苏的经济总量常年以来都是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并且江苏的经济发展比起其他省份来说还是比较均衡的,每一座城市发展的都不算差,特别是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城市经济更是非常的强劲,苏州超过了不少省会城市,被号称为全国最强地级市,而江苏北部的徐州盐城,淮安经济比起苏南来说还是要逊色一些的,但总体差距不大,前段时间盐城被纳入了长三角核心城市,虽然说现在江浙沪皖都属于长三角一体化范围,但是纳入长三角核心,在苏北城市当中貌似只有盐城。

并且有不少盐城人认为自己的祖籍在苏州阊门一带,所以盐城人和苏南其实是存在很大的联系的,这个说法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呢,其实在明朝初年的时候,确实有大量的江南人口迁移到了苏北,当时很多人来到苏北一带垦荒,而这些盐城人自称自己祖籍是苏州的,就是因为洪武时期,很多苏州人纷纷从阊门一带,来到了今天的盐城,在今天的苏州山塘街还有一个苏北移民纪念馆。

原本盐城在汉朝时期根本没有多少人,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5万人口,可以说接近了鼎盛,然而到了洪武初年,人口重新降到了2万人左右,而洪武赶散使得人口大量恢复,所以说当时至少有一半的盐城人祖籍是来自于苏州,因此现在的盐城人说自己祖上是苏州的,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甚至他们会说自己祖籍是苏州阊门的,也就是今天苏州的市中心,可谓是地地道道的老苏州血统了,这种现象在我国非常常见,比方说很多山东人祖籍是山西洪洞县的。

盐城的来历:

盐城西周前为淮夷地,战国时期,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

其时有县无治,由射阳丞代管。三国时,曹操令江淮民西迁,废盐渎县。西晋复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北齐时于盐城设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隋大业末年,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立射州,分为射阳、新安、安乐3县。

唐初,废射州,复置盐城县,属楚州。乾元元年,置盐城监以管楚州盐务。宋代,盐城属楚州。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前后坚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在平江称吴王。

明朝,盐城属南京淮安府、扬州府。朱元璋洪武赶散,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4000余无田农户迁往江北,一部分落户盐城。清初,先属江南省,后划归江苏省。清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

民国期间,民国年间先属淮扬道,后废道隶省,境内先后设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盐城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盐城县,辖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民国二十九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民国三十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淮安、涟水7县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次年,涟灌阜边区改建射阳、滨海2县。民国三十六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盐城专区辖盐城、射阳、建阳、阜宁、淮安、滨海、涟东7县。专员公署驻盐城镇。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2县划归盐城专区。同年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改名为建湖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盐城专区。盐城专区辖盐城、淮安、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1954年,将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盐城专区辖7县。1966年,以滨海县中山河以北地区设响水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70年,盐城专区改称盐城地区,辖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1983年,撤销盐城地区和盐城县,建立省辖盐城市。

扩展资料:

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

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其地势大致以废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

废黄河海拔最高处达85米,东南侧的射阳河沿岸最低处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

该平原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米。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总面积为70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该平原区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台境内地势较高,一般海拔为约4米到5米间,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米到15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城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别称的来历全部的内容,包括:城市别称的来历、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康氏寻根之七《本族宗系探考》、江苏盐城人都是苏州人移民过去的,这个有历史依据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37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