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有姓“具”的吗

百家姓里有姓“具”的吗,第1张

多为朝鲜族姓氏,中国百家姓中无此姓氏。

具姓,是一个姓氏,也是一种署名方式或称呼方式。 作为姓氏,具姓从人数上属于罕见姓氏,但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作为署名方式或称呼方式,具姓指署有姓氏或带有姓氏,如提到“和珅”是一般并不加他的姓氏“钮祜禄”,就是一种不具姓的称呼方式。

读音

具姓,又作“俱姓”。读音作jù(ㄐㄩˋ)。

姓氏起源

具姓的姓氏起源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Ⅰ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将军具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Ⅱ 源于朝鲜族,出自古高丽国宫廷侍从具氏,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Ⅲ 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镇北将军俱延,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Ⅳ 源于芈姓,出自唐朝时期大宦官俱文珍,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Ⅴ 源于河源,出自东江流域客家具氏家族,源属待考。

相关文献

一、《元和姓纂》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姬姓,系春秋时郑公子具的后代。”郑公子食采于开封,也称封具,其后亦有具姓。 二、《郑通志•氏族略》云:“晋大夫具丙之后。” 具姓望出东郡(今山东境内)。东汉具瑗,元城人,汉桓帝时为中堂侍,与单超等五人起兵杀梁冀,五人皆封侯,时称“五虎”。

姓氏渊源Ⅰ源于姬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将军具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记载:“具,姓,有右具丙。”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 “秋,齐侯伐我北鄙。 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 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 晋侯伐齐,将济河。 献子以朱丝系玉二榖,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 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鲁济同围齐。寻湨梁之言,同伐齐。 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 范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 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婴闻之曰:‘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 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旗而疏陈之。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旗先,舆曳柴而従之。 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 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阴,遂従齐师。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 卫杀马于隘以塞道。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顾曰:‘为私誓。’州绰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后缚之。 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这其中当时在右军的具丙,就是鲁国的一位将军。在齐国军队入侵鲁国时,鲁国军队与晋国军队联手抵抗齐国军队,具丙在战斗中活捉了齐军将领郭最。 具丙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具氏。

姓氏渊源Ⅱ源于朝鲜族

第二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古高丽国宫廷侍从具氏,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具,古字是俱,出甲骨文字形,一个人的旁边上面是一只“鼎”,下面是一双手,表示这个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本义就是准备饭食或酒席,就是古高丽国宫廷中专门侍奉帝王国君用膳的大长今。 朝鲜民族的祖先主要是《后汉书》和《三国志》中提到的“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即弁韩),大致分布在今韩国以及朝鲜南部地区,实际上三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还只是三个较大的部族,到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形成新罗和百济两国。“三韩”,就是今韩国名字的由来。 公元四世纪,在朝鲜半岛上有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后收复辽东故土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百济国、新罗国因屡受高句丽国的攻掠,也多次向隋王朝求援,表示愿意从征高句丽国。此时的高句丽国亦一改前世诸王的修好政策,竞以兵戎相见,发兵进攻隋王朝的辽西之地,于是爆发了隋王朝与高句丽国的辽东战争。 历史上的辽东战争,计有四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598年,因高句丽军犯辽西,隋文帝发水陆大军三十万前往征讨,双方未及交锋,高句丽王高元就遣使谢罪,隋文帝即下诏班师。 第二次是在公元611年,隋炀帝兵发辽东,先胜而后败,损失惨重。 第三次是在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辽东城一战,持续二十余昼夜,双方死伤甚众,后因隋朝内乱,隋军无功而返。 第四次是在公元614年,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隋军先取得卑奢城大捷,准备进军平壤。高句丽王审时度势,“上表请降”,炀帝允准,率军而归。 隋朝灭亡后,大唐帝国建立。公元645年,因高句丽、百济两国不遵唐朝诏命,联合进攻新罗国,唐太宗李世民应新罗国王的请求,遂发兵二十万,亲征高句丽国。在连获胜利后,因天寒粮尽,只好班师。 公元666年,高句丽国内发生了内哄,国相泉男生被推翻,便向唐王朝求兵救援。唐高宗李治乘机再发大兵征讨高句丽国。各路唐军捷报频传。到公元668年,唐王朝和新罗国联军围攻平壤,高句丽国王王藏投降。至此,高句丽所属的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皆分别归唐王朝和新罗国所有。唐王朝将高句丽故地划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余个县。又于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大将军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两万以镇之。 高句丽政权灭亡后,高句丽国的辖区大部分纳入大唐帝国的行政建制,恢复了中原政权对朝鲜半岛和辽东的直接管辖。随着政权的灭亡,高句丽民族也解体了,分别融入了周边各民族之中,此后再也没有高句丽族了。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国号高丽,并于公元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五百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为高丽。王建是高句丽国的遗臣,他自立为高丽王,并最终统一了朝鲜半岛。此后,高丽国和高句丽国没有血缘上的任何联系了。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国人为主。新罗国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民族主源。此后的高丽国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淡薄了。 公元1392年,高丽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在明朝的协助下取代高丽王朝,建都于汉阳(今韩国汉城),将国号定为朝鲜,历史上称为李氏朝鲜。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史籍《东国舆地胜览》一书中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由于李成桂是在明朝的帮助下夺得政权的,从此采取亲明政策,并且向明称臣,自此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庸国。 在高丽国,侍奉长上用膳的侍从就叫做“俱”,多为世代相传,后简写为“具”,其后裔子孙以职业为姓氏,称具氏。 到元朝时期,贵由汗元年(公元1246年),高丽国停止岁贡,引起蒙古贵族的不满,蒙古大军征伐高丽,从蒙哥汗八年(公元1247~1258年)之间,蒙古军队曾四次进攻高丽国,迫使高丽国派太子来朝贡,并被扣押在蒙古为人质。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春,高丽国王逝世,忽必烈派兵护送高内实行大赦,送还高丽俘虏及逃入辽东的民户,禁止蒙古边将侵扰高丽,以抚民心。忽必烈视高丽国为元朝的属国和进攻日本的跳板。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夏,忽必烈责令高丽新国制造船艘,以备元军攻打日本或南宋之需。 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和榨取,使高丽朝野极为不满。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农历8月,高丽国大臣林衍废其王。同年农历10月,忽必烈派头辇哥率大兵压境;封在京朝觐之高丽王世子为特进、上柱国,并郎里德一行出使高丽,限期高丽林衍等来京陈情,听候决断。在元朝的再三威慑之下,高丽国都统领崔坦、李延龄等以西京(今朝鲜平壤)五十余城归降。高丽国王复其位,并亲自朝见忽必烈。 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农历1月,忽必烈将高丽西京改为为东宁府(后升东宁路),划归元朝辽阳行省。后送高丽国王父子回国,委任脱脱朵儿、焦天翼为高丽达鲁花赤(督官)。同年春季,元军兵临王京(今韩国开城)城下,此时林衍已死,其党三别杪军首领裴仲孙等拥立王室庶族承化侯王温,退守珍岛(今韩国南金罗道)坚持抗元。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农历5月,元军将领忻都率兵攻占珍岛,王温等被杀。金通精退往耽罗(今济州都攻占耽罗,捉拿了金通精等人。元朝遂设耽罗国诏讨司,屯兵驻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五月,忽必烈将女儿忽都鲁洁丽米斯嫁给高丽王子。农历6月,高丽老王逝世,王子即位。第二年,应忽必烈的要求,高丽新国王改变了所有与元朝相类似的省、院、台、部等官职名称,并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前来至元朝“入侍”忽必烈。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夏,元朝在高丽创设驿站,加封高丽王储为开府仪同三司和行省左丞相手两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参加侵日战争。高丽民众不堪其扰。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日本侵扰高丽,高丽国王请求元政府驻防金州。第二年,元朝正式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王与元军将领阿塔海共领行省事。 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忽必烈将耽罗划归高丽国。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元成宗铁穆耳大帝命阔里吉思为高丽征东行省平章事,因阔里吉思对高丽国内政横加干涉,引起高丽国内的极大愤慨。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元成宗被迫撤销行省建置。然而,直至元朝末期,高丽国的内政与外交均受到元王朝的严厉控制。 在高丽国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前来至元朝“入侍”之时,具氏族人亦随入中原,后留在中国大陆,在明朝时期融入汉族,成为汉族具氏一族。

姓氏渊源Ⅲ源于鲜卑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镇北将军俱延,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俱延,是古河西鲜卑族秃发部车盖氏族人,为著名南凉镇北将军。 十六国时期,南凉建和三年(公元402年),南凉国君秃发·利鹿孤逝世,其弟秃发·傉檀即凉王位后,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嘉平”,重置百官。 秃发·傉檀立夫人折掘氏为五后,立世子秃发·武台为太子、录尚书事,任命左长史赵晁、右长史郭幸为尚书左右仆射,任命镇北将军俱延为太尉,任命镇军敬归为司隶校尉,自余封署各有差。 然后,秃发·傉檀遣其左将军枯木、驸马都尉胡康率军讨伐北凉政权沮渠·蒙逊,掠临松(今甘肃张掖南古镇)千余户而还。 沮渠·蒙逊大怒,率骑五千至于显美(今甘肃永昌),击破破车盖鲜卑而还。秃发·傉檀不甘,又命俱延出兵伐沮渠·蒙逊,结果俱延不敌北凉军,大败而归。 秃发·傉檀屡次败于北凉沮渠·蒙逊,公元410年沮渠·蒙逊夺取姑臧(今甘肃武威)后,一再南进包围乐都(今青海海东乐都)。南凉国连年不收,上下饥弊,沮渠·傉檀为了解决困难,于公元414年率兵向西进攻吐谷浑乙弗部,获得牛、马、羊四十余万头。但他以为沮渠·蒙逊退兵不久,西秦国的乞伏·炽磐“名微众寡”,又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放松了后方的防御。乞伏·炽磐乘虚进攻,十天即攻下乐都,秃发·傉檀投降,年余后被女婿乞伏·炽磐毒死。南凉国灭亡。 南凉国灭亡后,俱延偕族人后裔迁逃至中原安阳一带,以族酋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俱延氏,后省改为俱氏、具氏,融入汉族。

姓氏渊源Ⅳ源于芈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唐朝时期大宦官俱文珍,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俱文珍,本名刘贞亮,后从义父姓,改名俱文珍,是唐朝德宗李适后期重用的大宦官。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后,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唐顺宗不甘心受制于宦官,他内靠嫔妃,外靠翰林学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试图通过改革来克服唐德宗朝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弊政。 改革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当朝权阉俱文珍联合其他宦官坚决反对。俱文珍先是设法让唐顺宗取消了王叔文进宫议事的权利,然后密谋把支持王叔文的唐顺宗逼下台。 当时,太子李淳有意早登帝位,俱文珍等宦官便与李纯合谋,日夜聚集在唐顺宗周围,气势汹汹地逼其让位。身体本来很差的唐顺宗惧于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只得把军国大政交给太子。 俱文珍还不满足,他把翰林学士召到金銮殿,逼迫他们起草诏书,由太子即位,尊唐顺宗为太上皇。只做了七个月皇帝的唐顺宗就这样被俱文珍逼宫退位了。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农历8月24日,俱文珍同刘光锜、薛盈珍等挟立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为太子,更名为李纯。太子李纯即位后,称唐宪宗,俱文珍因有拥戴大功而备受重用。 俱文珍当年权重熏天,连名重一时的文豪韩愈都来拍俱文珍的马屁。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韩愈曾作了《送汴州监军俱文珍》一诗以媚之:“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韩愈对俱文珍歌颂备至,说:“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 因俱文珍是前朝旧臣,又拥立了唐宪宗,功高震主,宪宗也逐渐不满他的居功擅权。 不久,正值担任汴州监军的俱文珍因不请示朝廷而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而引起整个朝廷的众怒。朝野上下竞相指责俱文珍专横独断、目无君主,宫中的宦官也群起攻击。俱文珍渐渐失宠于唐宪宗,在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凄凉死去。 刘氏宗族因俱文珍为宦官(太监),不算完人,又得罪了天下,因此愤去其“亻”为“具”,改其族支为具氏,斥之刘氏族外。 本书按:此述为揭私,甚歉!但为明了具氏姓氏一支渊源历史,不得不尔。

姓氏渊源Ⅴ源于河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河源,出自东江流域客家具氏家族,源属待考。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吴越民族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王朝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客家文明。 汉族具氏即出自河源客家人,目前有近两千余人。

二迁徙分布

今甘肃省的镇原县三岔镇榆杨湾俱沟畔,陕西省的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冯家嘴村、俱刘村、乾县长留乡孙段村、梁村镇,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无极县郝庄乡西陈村、北远村,广东省的惠州市,福建省的龙岩市等地,均有具氏、俱氏族人分布。在重庆发现汉族具氏有100来人,经各种渠道的确认,为河源具氏的一个分支。

三郡望

河源郡:上古时期属扬州南境,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时期在龙川置县。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属梁化郡,隋、唐时期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朝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河源地区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镇。

唐代后期第一次重大事件是王叔文集团的革新。唐顺宗李诵为太子时,早已有意改变宦官专擅的政局,并且十分信任翰林待诏王叔文、王任两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去世,顺宗即位,遂任用王叔文、王任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着手进行革新,斗争矛盾首先直指宦官集团。朝廷宣布罢官市和五坊小儿,停十九名宦官的俸钱,尤其是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企图以此削弱宦官的兵权。此外,顺宗和革新派还罢免贪官京兆尹李实,蠲免苛杂,停止财政上的“进奉”。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藩帅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和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大肆打击和贬降革新派人物。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伍外贬后不久也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改革历时一百余日,以失败而结束。

前不久,著名作家黄易去世,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悼念之潮。“金古梁温黄”,新派武侠五大名家,如今古(龙)、梁(羽生)、黄(易)已逝,金(庸)封笔多年,温的大坑一拖千年,号召力业已消失无踪。后起之秀峥嵘十余年,孙晓、步非烟、凤歌、小椴等新锐皆有一时之名,但终究难承衣钵。在荧屏上被反复改编播映的,还是半个世纪前就已成书的《射雕英雄传》、《飞刀又见飞刀》。

所以,你们悼念的哪里是黄易,你们悼念的是自己的青春,是熄灯后在被窝里打手电的自己,是晨读时将小说藏在课本下的自己,是在《倚天屠龙记》外面套《语文》封皮的自己。你们的青春,就和武侠小说风行大江南北的盛景一样,恍如一缕青烟消逝,再也回不来了。

我有和你们相似的记忆。但比你们更不幸的是,我许了自己一个承诺,然后被这个承诺纠缠十年。

十年间变局纷纷,这部最初叫《琴剑逍遥》(真特么俗)、接着改名《八方默》、然后被整体击碎重塑为《四方尘烟录》、最终定名为《四方劫》的长篇历史武侠小说,时快时慢时断时续,在寂寞中艰难生长,就好像传说中的古圣先贤,在母腹之中孕育许久,却久久不出。

激情磨尽,唯余信念。

时至今日,我早已不复年少轻狂,动辄谈论“高举经典武侠的大旗”、“扫荡脑残练级流”、“向金庸致敬”……

我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不想在垂垂老矣的时候叹息:那件事情,我最终还是没有做完……

如果还有人愿意亲见这个过程,愿意送上赞赏和鼓励,那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了。

好了,既然你愿意看完前面这样啰嗦和没有营养的文字,那我就斗胆推文了。

下面这部小说基于中晚唐的真实历史,但在真实的事件中加入了虚构的人物,或者是为真实的人物设计了虚构的事件。这些人物各有面孔,各有性情,各有欲念,各有主张,于是风云际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

(啰嗦一句,我为什么要选中晚唐?因为这段历史真的很少有人写。看完了以后你可以延伸了解一些可供吹牛逼的史实,这个逼格是不是比烂大街的四爷和十四爷要高?)

还有什么值得阅读的理由?如果还要的话,我给你。

这里有历史的浓重积淀。

“此事若要深论,需得从四方盟建盟说起。天宝十四年,安贼禄山自范阳起兵,挟众二十万,掠我河山。可叹我大唐承平已久,人疏于战,是故安贼兵锋指处,州县破碎,百姓哭号,玄肃二宗束手,东西二都沦陷,山河残缺,不堪卒睹。幸赖天佑我朝,乃使汾阳王特受简拔,统军朔方。其后力挽狂澜,只手擎天,收复两京,安、史败死,自不必言……当年秋,汾阳王于京畿密会武林群豪,激励众人道:‘昔年汉高祖尝击筑高唱大风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抒求贤若渴之情。而今我大唐得众位猛士镇守四方,何其幸哉!’遂歃血会盟,以‘四方’为名。”

——第一章《纾难淮西道》

这里有武学的奇幻风采。

“但塞北异客全力运功,陡然间对面压力一轻,他的残余内力便破茧而出,如滔天巨浪般汹涌攻去。只听喀喀数声,九炼真人左臂折断,接着胸骨、肋骨尽皆裂开,五脏六腑皆被重创,口中鲜血狂喷,倒退数步,跌在地下。”

“塞北异客不意绝处逢生,转头看看不凡道人,又看看九炼真人,顿有所悟,长叹一声,自怀中掏出朱笔,转手向脸上画去。九炼真人右手伸出,鼓起余力,以九炼指指力凌空击出,将朱笔击断,口中缓缓而言:‘生死胜败,何足一记;鸿蒙之下,皆是米粒。’每说一句,口中就喷出一口血来。塞北异客怔立当地,悄然无言。”

——第六章《懭悢胜负心》

这里有战争的宏大场面。

暴雨营投射了足有一炷香的时间,箭矢渐渐稀疏,高崇文料对方以为大功将成,不愿再浪费箭矢,从盾阵的缝隙中向外观瞧,果见城下三条鱼梁道已初成规模,最快的一条,已堆到城墙三分之二高。高崇文见状,立刻下令,弓箭手改蹲为立,向下压制暴雨营。这些弓箭手憋屈许久,见将军命令反击,人人争先,个个踊跃,纷纷张弓搭箭,向城下射去。此时城下步兵心中懈怠,举盾的持弩的,个个随意而为,全无初时全神戒备的状态,一下子不及反应,落了下风。便在此时,高崇文喝道:“倾油,放火箭!”守军早已准备妥当,将三大锅油都倒在土袋堆成的鱼梁道上,接着便有弓箭手将燃着火苗的箭矢射在土袋之上,一时间鱼梁道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袋中泥土不住携着火苗滚落。城下将领见状,知道鱼梁道无法再搭,一时无可奈何,只得命方阵缓缓后退。城上守军乘势连连放箭,一时鼓噪欢腾。

——第十章《铁马平叛时》

这里有权谋的诡诈狠毒。

杨惠琳脸一沉,强压心头火气,将佩刀一指俱文珍,冷声道:“俱知事一心想要杨某横死当场,不过是想灭了杨某这张口罢?”

高崇文在马背上一挺身子,急问道:“杨节度何出此言?”俱文珍却眉头竖起,大喝道:“杨贼!你起兵叛乱,已是灭门死罪,如何还敢造谣生事,污蔑咱家?”

杨惠琳纵马上前两步,大声喝道:“事已至此,我……”话音未落,只听弩机声响,数支弩箭朝杨惠琳攒射而去。此时杨惠琳与讨逆军相去不远,虽然身有甲胄,却仍有一箭射在他喉部,一箭则穿过环甲缝隙,正中心脏。杨惠琳喝声陡止,倒头摔下马来。

——第十一章《莽夫遗恨死》

这里有智慧的圆润光华。

善忘僧追问道:“那你有没有想要忘却之事呢?”

岳穆清一怔,没有即刻回答。有没有呢?他在心里想。内心最偏僻的角落有冷风吹起,他听见蛇信嘶嘶,黑暗中的陷阱恶毒地裂开大嘴。他几乎忍不住要发起抖来。

善忘僧见他踌躇,点头道:“记住固然是一种能耐,忘记却也殊为不易。众生皆想拿起,却不知放下才能成佛。”说罢却是一声叹息,意甚怅然。

——第十四章《奇僧》

这里有骨肉的拳拳心意。

此刻尘埃落定,大位有份,但猛然间,脑海中闪现出许多画面:年幼时,坐在父亲的肩上摘西内苑中的果子,父亲开心的微笑;泾原变乱时皇族仓皇逃出长安城,自己领兵断后,父亲回头呼叫“大郎”时焦急的眼神;自己中风倒下,在东宫医治时,年迈的父亲多次前来探视,脸上那无法止歇的泪水……一瞬间百感交集,眼泪夺眶而出,忽的跪在地下,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

“阿耶!……”

不是君主,不是帝王,无善无恶,无优无劣。在这一刻,你只是我的父亲,一个弥留之际,却没有看到最心爱儿子的父亲。纵使你曾富有四海,临终之时所求所愿,与农夫之父,有何分别。

——第八章《春风度三秦》

这里有少年的款款情丝。

岳穆清抬起头来,努力睁眼看去,来人竟是朱玉露。只见月光斜映,在女子素白中衣上激起一层若有若无的光晕,娥眉淡扫,额上花黄,清丽不可方物。岳穆清又羞又喜,失声道:“玉露师姊,你怎么来了?夜已深了,咱们在一起可,可不大方便。”朱玉露淡淡一笑,轻移莲足,娇声道:“岳师弟,白日里你偷偷看师姊的脚,现在师姊让你看个够,难道你不敢了?”岳穆清不自禁地向下望去,果见朱玉露未着履袜,一对纤足似只盈盈一握,朝自己缓步而来。

——第十四章《奇僧》

这里有直臣的耿耿孤忠。

高崇文将豹符接在手里,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本是边城名将,因作战勇猛、军功卓著,一路超迁至推思堂执符使,在武将之中首屈一指。彼时正值壮年,立志做个汾阳、临淮般的朝廷柱石,哪知一朝失符夺帅,隐入民间,期间夜夜思量,疑也愧也,悔也怒也,难以分解。十余年过去,此事本已渐渐隐没心底,惯了做个寻常百姓,此时重见豹符,一时百感交集,只哽咽着说了句:“圣上!”竟涕泗横流,难以自持。

——第三章《谈笑歼敌寇》

这里有……

这里还有许多东西,愿意听听我的故事吗?

敬请关注: 四方劫(长篇历史武侠)

唐·柳宗元《芳容至孝》白话释义:

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在归州的官吏住处客死他乡。

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叹息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芳容哭泣着记住它,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

芳容认为自己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勉道:“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

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着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

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马上就可以痊愈。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替我召见 里正,当面把原因告诉他。”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

有时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时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

芳容背骨登船,半个多月竟达里门。埋葬父亲在祖坟旁边,能报祖父祖母遗嘱在地下。

原文: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弱冠游楚,楚中移文至华庭,客死归州官舍矣。

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负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

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

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

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

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贞元二!‘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长期卧病在床并已不能说话的太子李诵,强挣着身子,在百官的拥戴下,登上了皇位,是为唐顺宗,改元永贞。看似废人一般的唐顺宗,与他外表截然相反,有颗想做一番大业的慷慨之心。这颗心是他在东宫时,被王叔文所激起的。王叔文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擅长政治之道,因棋艺精湛,被唐德宗任命为东宫待诏。李诵在身体尚可的时候,曾与东宫官员谈论时事,谈到宦官极其扰民的宫市时,群情激愤,而惟独工叔文一言不发。人去后,李诵问他为何无言,他说:‘“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视膳问安即可,不该参预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进谗言,说太子拉拢人心,太子将无法辩解。”李诵听后,如醒醚灌顶,当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听不到此言的。

从此,王叔文成了李诵最亲密的心腹。东宫的所有事务,李诵全倚恃他的意见。他分析朝中政治势力,为李诵日后即位,设计了一幅政治蓝图,常对李诵说,某人可为相,某人可为将。他没有限于坐而论道,而是付诸行动,暗『户交结希冀在政治上有大发展的名士,如韦执谊、陆质、吕温、李景俭、韩哗、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十多人,结为生死之交。此外,还结交了禁军、方镇等军政人物。

唐顺宗登位后,由于病情严重,根本处理不了政事。由此,政柄实际上是由王叔文操掌着。王叔文主外,他和唐顺宗的联系,全靠以前的太子侍读王任。王任是杭州(今属浙江)人,胸无大志,长得很是丑陋,加上一口京师人难以听懂的家乡话,极无人缘。然他仗着与唐顺宗曾有过的同性恋关系,能自由地出入于宫廷内外。王还还与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结成了联盟,共同影响唐顺宗。

王叔文因缺乏资历名望,只能出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王坯以同样的原因,出任翰林待诏。为控制相权,王叔文以韦执谊为相。实际上,一切都是王叔文说了算,韦执谊不过是对外传达命令而已。以前所结交的名士,也均被安排到各要职上,尤其是刘禹锡、柳宗元更是受到王叔文的重视,前者被认为具有宰相之才,后者被认为日后定得大用。

一个新兴的政治集团形成了,出于这个集团本身的利益,也融人了士人担当天下道义的成分,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张。因发生在永贞年间,史称“永贞革新”。革新的主要内容是:抑制宦官,禁止扰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灭宦官专政的现象;抑制方镇,收激地方财政及用人之权,以期提高中央集权;抑制陈旧势力,起用新人补充政权,以期推出全新政局;抑制苛政,降低与减少各种赋税劳役,以期获得民心。

单论这些举措,自然有强国强民的作用。然而,这个集团的结构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可谓是良秀参半、鱼龙混杂,动机不是很纯正。其中一些人成了暴发户,他们车马往来,受贿纳赂,尽情挥霍。尤其是王伍,府中设立一个无门大柜,以受来讨官者的贿物,为防止被盗,晚上其妻竟睡在上面。就是一些优秀的人员,也不免意气用事,利用权力,大肆发泄私愤。如尚书右承韩皋对王叔文有些不敬,立即被贬为湖南观察使。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掌管度支盐铁大权,对大臣多有伤害行为,受到侍御史窦群的弹勃,结果窦群反遭罢官。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因与御史大夫武元衡有个人矛盾,就将武元衡贬了职。如此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从而他们扩大了打击面,缩小了自己的阵营。被打击的朝臣被迫与宦官、方镇联手,遂使他们成为一群相当孤立的人。

对于建设新阵营,这个集团也缺乏有序的方略。为了急于补充力量,他们对那些亲近自己者,毫无原则地予以吹捧,然后迅速升官,一天之内可以任命多人,以致滥竿充数、泥沙俱下,极大地损坏了自己的形象。在舆论的强烈攻击下,唐顺宗的态度开始变得暖昧起来。宦官首领俱文珍利用舆论,说服唐顺宗罢去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时翰林院实际上已经替代了宰相机构,在控制着朝廷大权。此诏令一出,王叔文急得对人说:“我随时要人翰林院商量公事,若没了此职,再也不能人内!”在王任的周旋下,唐顺宗才同意王叔文三、五日一入翰林院。

为反击宦官,王叔文考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谋夺被宦官所掌握的兵权,彻底消除宦官的实力背景。由此,他任命将军范希朝为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以韩泰为副手。当时宦官集团还没理解王叔文的意图,听任命令颂布;可各方镇仇恨王叔文的变革,立即向宦官集团陈述了其中的原委。宦官集团醒悟后,急令各方镇不得将军队调来。故而当范希朝、韩泰到达任所奉天(今陕西乾县)后,面对的只是空无军队的大营。王叔文闻讯,只能长叹:“奈何!奈何!”王叔文的釜底抽薪之计。只是徒然地打草惊蛇了一下,非但未收到任何实际效果,反而引起了宦官集团的高度警觉。此时,王叔文像所有书生气过重、缺乏弹性的前辈一样,在过于自负的失败后,陷人一筹莫展之中。为了取得宦官集团的谅解,他收起了以前咄咄逼人的锋芒,百般解释他并无恶意,一切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出于为朝廷兴利除害。尽管他解释得委实可悯,可俱文珍等宦官并不为其所动,时不时给予严厉的驳斥,驳斥得他无言以对。

在王叔文集团的招数用尽后,俱文珍抓住他们的弱点,也在根本上发起了凌厉的反攻。这个弱点,就是王叔文集团出于专权,出于长期控制唐顺宗的目的,一直在压制朝臣要求册立太子的呼声。立太子是传统政治的首要之事,被认为是天下本之所在,俱文珍会同宦官刘光琦、薛盈珍以及朝臣郑细、卫次公、李程、王涯等人,共同说动唐顺宗,册立唐顺宗的长子李纯为太子。如此,宦官集团在许多反对王叔文的朝臣的支持下,以推戴之功,获得了未来君主的亲近。而李纯也因王叔文集团的反对,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仇恨。在册立太子的大典上,文武百官争先恐后地向李纯祝贺。王叔文感到大势已去,喃喃自语地吟出了杜甫《诸葛亮祠堂》中的二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灭己志气的言语,损害了本集团的斗志,助长了反对派的气焰。

太子一立,形势彻底扭转,王叔文集团内部因此有了裂痕。韦执谊见王叔文并非干大事的料,逐渐不再唯命是从,彼此之间出现了争执。王叔文在此危急关头,非但不思如何在内部加强团结精神,却将韦执谊恨之人骨,私下大叫要杀了韦执谊等离心离德者,以致寒了众人之心。反对派通过太子,控制了政权,逐渐清洗王叔文集团成员。王叔文以退为进,以母丧为由辞了职。王叔文一走,王坯按照密议,前去向宦官集团低三下四地请求用王叔文为相,且总管禁军。这无疑是与虎谋皮,白然不会有什么结果。待工还再三请求不得后,他也以中风为由,退到了家里。

二王的退隐,等于宣布了革新集团的全面失败。俱文珍等人先是要求唐顺宗下诏由太子监国,旋即又敦促唐顺宗退位,让太子继承皇位。唐顺宗是风前之烛,经不得任何动荡,再没了王叔文集团的支撑,已毫无政治价值可言,只能听凭他们的摆布,同意了他们的所有要求。李纯登位,是为唐宪宗。他将唐顺宗尊为太上皇后,立即对王叔文集团进行全面的开刀。王叔文、王还被贬杀,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哗、凌准、程异、韦执谊八个于将一体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革新”昙花一现,前后只有八个月。次年,也即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太上皇唐顺宗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永贞革新”是王叔文主导的为其一百四十六天的一次改革运动,最终王叔文赐死、王伾病死,其余相关八人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故而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王叔文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除。

王叔文未掌权时,常说钱财和粮食是国家根本,掌握好可控制军费赋税,可操纵市场和士人。王叔文刚进入翰林院,从苏州司功参军升任起居郎,不久就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任命杜佑为使,实际上王叔文掌权。几个月后,又任尚书省户部侍郎,仍旧任副使、学士。宦官俱文珍讨厌他玩弄权势,就免去了他学士的职务。命令发出,王叔文大惊,对人说:“我必须不时到这里商量公务,如不挂这职务,没办法进入内廷。”王伾为他请求,才允许三五天进一次翰林院,终于免去了内廷职务。王叔文刚进内廷,私下筹划,机谋不露声色,靠以言辞褒贬升任罢免官员。人们没看出本质,相信他是奇才,等到他掌管两使的权力,供职外廷,愚者智者都说:“城墙中的狐山中的鬼,必定夜晚号叫躲在洞里才能给人祸福,人们才认为它们神奇可畏,一旦白天出来在路上跑,无能是必然的。”

王叔文在官署里,不再履行公务,召集他的党羽私议,策划夺取宦官兵权。就任命原将军范希朝统领京城西北各镇行营兵马使,韩泰任他的副手。开始,宦官还没觉察,等到边境诸位将领各自打报告向神策护军中尉道别,并说将隶属范希朝,宦官才察觉兵权被王叔文夺去了,神策护军中尉就命诸将不要把兵马交出。

唐顺宗既然久病不愈,百官、京城和各地请求立太子,不久诏书颁下立广陵王李纯为太子,全国人都高兴;只有王叔文面有忧色,但也不敢说这事,只是吟诵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末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接着哽咽流泪,人们都私下嘲笑他。皇太子代理国政,贬他任渝州司户参军。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惨遭杀害。

王叔文改革为什么失败

王叔文拉拢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的杜佑,但实际主导政事;再以世族出身、时任监察御史的柳宗元出任礼部员外郎,作为缓和官僚反弹之手段。

在内侍省则以东宫系统的李忠言对抗神策军系统的俱文珍、刘光琦,但由于以整肃宦官为诉求,无法在内侍省得到支持。

以上就是关于百家姓里有姓“具”的吗全部的内容,包括:百家姓里有姓“具”的吗、唐代后期王叔文集团的革新事件是怎么发生的、黄易之逝,武侠之殇,不绝之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32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