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心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第1张

说到心流,很多人都很羡慕、很向往,但却不知道心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心流,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它由积极心理学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在2004年提出,认为它就是人们 获得幸福 的一种可能途径。

其实,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心流(flow),亦可称之为福乐、沉浸、神驰、化境。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 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而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即 抗拒中断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曾描述道:你感觉自己 完完全全 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 每一个动作、想法 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当你打开游戏界面,你根本不需要调整状态,几乎可以一秒进入心流,很快注意力就高度集中了,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别人叫你,都听不到,抗干扰能力超强。

玩游戏之所以能快速进入状态。首先一开始,你就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赢,或者达到什么等级,获得多少分。在玩的过程中,目标被分解成一项项任务给你,完成这些任务,你就会升级,每时每刻,你都知道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边打游戏,系统边给你反馈,任务完成or失败,赢了还是输了,反馈非常及时。

那如何让学习、工作这些事儿也变得有意思,能够快速进入呢?

不妨可以借鉴玩游戏中几个重要的点:

进入心流的目的是什么?你要完成一件什么事情。比如看完一本书,或者写一篇文章。给这段时间规定一个明确的任务。

将任务分解,最大的好处就是告诉你,进行到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节省了思考接下来做什么的时间。

比如,我要写一篇文章,首先,得想好写什么,然后列提纲,再找素材,再开始写,写完后修改等等。把每个流程一步步完成,照着流程进行就可以了。

学习之前,可以吃点东西,酝酿一下, 建立一种仪式感 ,使自己慢慢进入状态。一旦进入状态,就需要尽力保持,抵挡住其它一切诱惑。

当然,状态不是说想进入就能立马进入的,我的方法是, 先使自己处于那个状态中。 比如写东西,我不知道怎么写,就想到什么写什么,先写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往往思路不自然涌出。

学习也是,没状态的时候,不妨先画个思维导图,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让思考勾起你的好奇心 ,然后再像寻宝藏一样,在书里找答案,这样往往能很快进入状态。

及时知道自己的进度,了解与目标的距离,有利于刺激大脑英子,想迫不及待的完成目标。

比如看书过程中,你可以过段时间问问自己,阅读的目标,解决了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几个,还剩下多少,时刻知道自己是有收获的,有助于成就感的建立,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工作也是如此。工作任务有哪些,你完成了几项,还剩下几项,总之,让自己时刻知道,进度是在不断推进的,你多工作一会儿,任务就早完成一会儿。

最后,补充一点,

做一件事之前,杂念太多,往往影响效率, 在多重干扰的状态下,精力及心智的损耗,远远大于专注状态。

这就需要清空大脑。把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事统统放下,只专注于当下。脑子里记着的,想着的,要做的,只能是当前正在做的事情。

可以 把专注事情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显眼处 ,一眼就能看到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走神。直到当前任务完成,再换上下一个专注任务贴上。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说,进入心流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好不容易产生心流了,就要设立保护伞,避免心流被破坏。 清理周围的干扰因素 ,有利于心流的持续。

前两天,我在得到上听了秋秋解读的《心流》。这是一本影响了很多人的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该书已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到很多国家。

这本书的作者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从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专注状态的课题,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理论,是积极心理体验领域很有权威的学者。

这本书叫作《心流》,那心流指的是什么呢?通俗点儿来讲,其实是指我们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用英文表示就是:flow。我们都曾体验过心流状态,比如画画、下棋或者打游戏时,玩到兴致来的时候,会忘记吃饭,忘记上厕所。

全书的主要脉络,可以用以下这张图来说明。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哪些呢:

1追逐感官上的刺激,享受到的快乐是转瞬即逝的,沉浸其中的人,会被肉体的欲望牵着鼻子走,无法主宰自己的意识。

当人们的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不会随之增长而提升。人们外在欲望,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外在的社会认可(财富和地位),跟我们的生活品质没有必然的关系。

2学会掌控自己意识的人,可以决定自己生命体验,达到幸福境界。幸福的境界取决于我们的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

3精神熵这个词,用在意识层面,说的就是我们的意识,会自发地变得无序和混乱,无序会导致人不安。当我们焦虑、心猿意马久了,就会对自我造成损害,最后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最优体验(心流状态)能够对抗精神熵,保持意识的井然有序。

4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挑战与能力的配合,这三点共同创造出了心流体验。

面对清晰目标得具体化,得量化,比如下周末爬上某座山,这就是一个清晰的目标。

清晰目标和即时反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很多人坚持不了目标,是因为目标模糊不确定,自然也缺乏即使反馈。即使反馈能让你摆脱浑浑噩噩的状态,让你时刻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

在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给自己制定一个超出能力水平5%到10%左右的挑战任务,这个时候,人就很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

5当创造心流的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开始聚集,逐渐达到心无旁骛的状态,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和情绪,甚至自我都会消失不见。这种体验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发挥出高超技巧,主动迎接挑战。

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基于创造心流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即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及挑战与能力的配合,我觉得我可以做出以下几点调整:

1给自己设置健身的任务,一周去3天健身房,周一练胸,周二/周三练腿,周四/周末练背,其余时间,自己在家练腹肌,练肩。每次练某个部位之前,都要搞清楚自己需要做哪些动作,这些动作的顺序是怎么样的,每个动作要做几组,间隔休息多长时间,每组至少要做几次;根据自身身体状态和能力,进行相应调整。

2每天中午,坚持学习得到里面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每天坚持学习两节课的内容,写点儿相应的学习笔记。

3画一个横坐标,但凡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件,都去记录下来,以此形成即时反馈。

我相信,经过这些努力,我更容易达到心流状态。

可以这么理解心流模式:如果你坚定、持续、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不受其它事情干扰,这时候你达到的一种状态。我的理解是,当你坚持沉静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整个人是比较饱满的,充实感很强,然后不知不觉进入到一种境界,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成功了,我们大部分人都S在了半路上。举个例子,李子柒这个网红,其实它是一个小团队,坚持做了一件事,然后突然被大家发现,等他们自己反应过来的时候其实早就成功了。这是一种可以效仿的一种状态。

下面有利于你更加了解心流模式:

1、心流模式心理学定义:心流(英语: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百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度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知,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道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版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契克森权米哈赖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多样性;

2、任何人、任何行业、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能进入心流模式,难的是我们好多人都坚持不下来。

   心流即一个人完成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简而言之,心流就是喜悦的体验。这里所说的喜悦跟快乐是有区别的。

     快乐,是由外界刺激所获得的一种体验,快乐的程度会随着外界刺激的减弱而减弱,正如你刚中奖的时候很快乐,但随着一天、两天的过去,中奖这一刺激因素在减弱,快乐的感觉也会慢慢减弱。如果紧接着让你再中奖,再一次获得刺激因素,快乐感又会再次出现。但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多,要产生快乐感的刺激阈值也会越来越高。正如刚开始中10元的奖金会产生快乐感,但当你中了两三次以后,10元的奖金已不能让你产生快乐感,产生快乐感的中奖阈值由10元升到100元,甚至更高的阈值。所以为什么赌博的人会一直沉迷在当中,并越赌越大,正是这原因。

    喜悦,是内心平静、有序的一种体验,不随外界刺激的增减而增减。是个人通过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分析后,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合理解析,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理体验。所以要获得心流,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让无序的意识变得有序,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

    要学会控制意识,先要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过程。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即通过视、听、触、闻等感官获得资讯,并对这些资讯进行总结、归纳、传授,数学、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就是属于这个范畴。另一个层面是智慧层面,需通过自我体验、实践,并从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心智的成长,心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就是属于这个范畴。这两个层面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转化,互相影响。例如孩童的时候通过感官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并学会通过外在的形状、颜色、气味去辨别各种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具备了善、恶、好、坏的辨别能力,开始获得心智的成长。而心智的成长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他(她)对感知事物的理解。当他(她)对感知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后,又会促使心智的进一步成长。两个层面的认知不断循环交错,最终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呈阶梯状不断上升。

     要学会控制意识,就需要从这两个层面去提升个人的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学长成长的能力、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回归内在自我的能力等。

      学会控制意识就能产生心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心流的产生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目标明确

       人生没有前进目标,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因此心流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明确的前进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受到挫折后便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敢再有任何的期望和需求,因此也失去了产生心流的机会。其实人不是不能有需求,重要的是需求要合理,即目标与自身的能力要匹配。如果目标超越了自身的能力,那便是一种贪念,无法产生心流。但目标低于自身的能力,则缺乏了挑战性,同样也无法产生心流。

        2.目标的实现是源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对于外界事物,我们能把控、改变的范围是很小的,唯一能把控、改变的是自我。如果目标的实现需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那便会超出我们把控的范围。正如希望中大奖,这并不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自然也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心流就难以产生。因此想获得心流,就必须回归自我,从自我成长、自我认可的角度去设定目标。

        3.目标是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专注于该目标

       这一点在小时候学钢琴就深有体会。学钢琴是一件很辛苦、很枯燥的事情。你每天必须练习,否则你昨天刚练好的过两天就不记得了,而且随着难度越大练习的间隔时间越短。每天练习都必须反复地弹奏那一小段,直到能够连贯的演奏下来你才能开始下一段的练习。所以如果不是出于对钢琴的爱好,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但甚少家长明白到这一点,总觉得学钢琴好,就通过各种强压手段逼小孩去学,在这种状态下小孩自然无法从学习中产生心流。所以现在有朋友问我学钢琴好不好,我都会说学钢琴是好,但不一定适合每个小孩,重要的是让他(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4.规则分明的行动体系

       心流的产生在于把无序的事物变得有序。既然有序,那就必须有一套可遵循的思考规则,去引导我们的行动变得有规律。正如在医疗服务中,如果各种流程指引清楚,客户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熟知每一个流程步骤,清晰知道目前处于哪个环节、哪个地方,下一步该去哪里、该做什么、要用多长时间,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就更容易产生心流。

        5.得到及时的反馈

       心流产生的最后一个条件就是要获得及时的反馈。例如在我们提供志愿服务后,得到被帮助人的感谢、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感,心流便产生。当然,反馈不一定来自于外界,也可以来自于自我成长的认可,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获得自我满足感。

       书中从个人独处、群体相处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独处和群体相处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不等于要孤独一辈子。需要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耐得住寂寞,需要与人分享交流的时候懂得融合相处,心流便会产生。

      独处的时候,要学会在感官的认知层面和思考的认知层面找到那个你愿意为之努力的闪光点,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相应的技巧,从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获得自我满足感。例如通过提高摄影技术,从而获得视觉方面的满足感;通过提高音乐的欣赏技术,从而获得听觉方面的满足感;通过改变自身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等。

       群体相处主要包括与朋友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家人相处(父母、配偶、儿女)。在群体相处中,要学会把个人的目标整合到团体的整体目标,并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每个人的目标自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在整合目标的时候个人有所取舍,使整体目标能顾及每个成员的需求。而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只能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分配给那些你认为重要的的人和事,并在他们之间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而在实践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有效的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彼此不知道对方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努力也得不到对方的反馈,只会导致误会越来越深,直到关系因而破裂为止。因此融合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都是建立在彼此有效的沟通基础上,使彼此的信息对等,并共同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把人生每个阶段的目标整合起来,便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世上的意义。在我看来,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经历、存在挑战,因此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体验人生,在体验人生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不断自我成长。

        看完全书,给我最大的的感觉就是书中所阐述的理念与《易经》阐述的理念不谋而合,强调的是回归自我,找到自我的定位,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并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企图去改变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合一的目标。

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1

、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

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8、不断优化的障碍,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的,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心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全部的内容,包括:心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解读《心流》、什么是心流模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899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