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为何是阴历

农历为何是阴历,第1张

农历实际上是一阴阳历相结合的历法。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作历法依据,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作为历法依据。农历是阴历与阳历的结合,又称为汉历。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的历法。闰月按19年一个周期设置,称为一个闰周。在一个闰周内设7个闰月,这就是19年7闰。因为用19/235更接近295306/3652422的比值,分子回归年数,分母是朔望月数。235=1219+7,所以需要19年加7个闰月,即需要设7个闰月。因为每三年设一个闰月,只有18年,所以需要在某一个三年中设两个闰月,这就是三年两不闰,三两头闰的来历。具体设置为:在每个闰周内前三个三年设三个三年两不闰(19的倍数年设闰月),在第四个三年中设三年两头闰,在每个闰周结束的前现年与下一个闰周的开始年也是设三年两头闰。

下面列出从1900年至1975年四个闰周闰月设置情况。

1900闰 1901 1902 1903闰 1904 1905 1906闰 1907 1908 1909闰 1910 1911闰 1912 1913 1914闰 1915 1916 1917闰 1918 (1909至1911就是三年两头闰,1917至1919就是三年两头闰)

1919闰 1920 1921 1922闰 1923 1924 1925闰 1926 1927 1928闰 1929 1930闰 1931 1932 1933闰 1934 1935 1936闰 1937 (1928至1930是三年两头闰,1936至1938是三年两头闰)

1938闰 1939 1940 1941闰 1942 1943 1944闰 1945 1946 1947闰 1948 1949闰 1950 1951 1952闰 1953 1954 1955闰 1956 (1947至1949是三年两头闰,1955至1957是三年两头闰)

1957闰 1958 1959 1960闰 1961 1962 1963闰 1964 1965 1966闰 1967 1968闰 1969 1970 1971闰 1972 1973 1974闰 1975 (1966至1968是三年两头闰,1974至1976是三年两头闰)

看下面,因为农历是按照月相变化划分的,所以又叫“阴历”,而公历是按照太阳的变化,所以叫“阳历”。

------------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

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暗影对着地球,而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人们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满月。

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罗马共和国末期,恺撒根据古埃及的这套历法制定了儒略历,在罗马全境实施。儒略历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每四年为闰年,闰年的二月为三十天而平年的为二十九天。恺撒的侄子屋大维统治罗马时,因为屋大维的生日在八月,所以把八月改为大月,九月改为小月,余类推,又在二月份中减去一天。儒略历平均一年为36525天,比实际的太阳年3652422天多了一点,这在一千年后形成了严重的问题,欧洲由于普遍采用了这一历法,到了1582年,春分的日子已相差十天,于是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按照天文学家的意见实施改历,一方面移回春分点,另一方面,对世纪年,即能整除100的年份不置闰,但对于能整除400的年分仍置闰,所以,1600年、2000年是闰年,而1700年、1800年、1900年都不是闰年。格列高利历一年为3652425天,极为精确,又由于她简单实用,因而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被称为“公历”。上面所述的就是今天公历的由来。

月亮为“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自然就称之为“阴历”了。

阴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天半,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阴历定年的依据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354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11日,积至三年,余33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25日或26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平年则十二个月。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阴历中国古代就有。

回答者: feiyuboyy - 助理 三级 1-19 16:02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1、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2、阳历闰年的确定 一般来说,用4去除阳历的年份,能除尽的就是闰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闰年。但是,因为阳历一年的确切天数应该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时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时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闰加一天的话,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会多加出3天来,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订了一条补充规定:每逢阳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闰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4、阴历闰月的确定 至于阴历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了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十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阴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间,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从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阴历里面(阴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阴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以上就是关于农历为何是阴历全部的内容,包括:农历为何是阴历、为什么公历又叫阳历,农历又叫阴历有什么来历吗、为什么中国有阴历,阴历的由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869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