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名字由来

农村名字由来,第1张

农村 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

唐代贵族阶级,多养奴隶。庄园中之田地,当然使之耕种,然以地面辽阔,田多至千顷,自家奴隶,不敷应用,不能不利用佃户,耕种田地,收其租税,以供挥霍。此种佃户,称为客户,或庄客。士豪大族,收纳逃户(既客户),留居庄上。结果致“客户”二字,可作佃农解,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其义殆起於此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雁门关下。全县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面轮廓呈长方形,南北两山对峙,滹沱河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东邻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阴,东北与应县相接,西北与朔州毗邻。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 2001年末,辖6镇5乡,即:聂营镇、滩上镇、阳明堡镇、枣林镇、峨口镇、上馆镇和新高乡、胡峪乡、雁门关乡、磨坊乡、峪口乡。全县总人口约21万人。

行政区划

代县辖6个镇、5个乡:上馆镇、阳明堡镇、峨口镇、聂营镇、枣林镇、滩上镇、新高乡、峪口乡、磨坊乡、胡峪乡、雁门关乡。

上馆镇 辖:上瓦窑头村、五里村、五里新村、下田村、桂家窑村、大烟旺村、小烟旺村、橙草沟村、闹市村、两界沟村、八里庄村、韩曲村、苏村村、上平城村、下平城村、窑子头村、芳昌村、水峪村、井沟村、花彪嘴村、富家窑村、东关村、西关村、北关村、西北街村、西南街村、东北街村、东南街村、下瓦窑头村等。

阳明堡镇 辖:泊水村、徐村村、小寨村、南关村、堡内村、东关村、马站村、古城村、七里铺村、小茹解村、上砂河村、下砂河村、长河村、刘家磨村、孙家磨村、李家磨村、崔庄村、西王庄村、宇文村、丈子村、大茹解村、西庄村、海子村、阎家寨村、上花庄村、下花庄村、牛站村、尧子头村、上官院村、下官院村、九龙村、马寨村、牛村村、方村村、石彦村、官庄村等。

峨口镇 辖:南旧村、东滩上村、东下社村、正下社村、西下社村、下新街村、前街村、下园街村、麻黄街村、峨西村、郝街村、楼街村、沟子村、兴圣村、佛光庄村、上木角村、下木角村、上高陵村、下高陵村、南新村等。

聂营镇 辖:聂营村、东高泉村、西高泉村、东段景村、西段景村、鲍家沟村、下街村、上街村、东村村、窑头村、云雾村、石墙村、录青村、蔡家庄村、李家庄村、甘林头村、板铺村、长界村、王老庄村、河羊沟村、黄草院村、梁地村、羊次村、代敏村、石湖村、王家坪村、羊角沟村、羊蹄滩村、康上庄村、康下庄村、北河村、西窖村、石窑凹村、圪料沟村、赵庄村、油房沟村、大南坪村、西岭村、小南坪村、大板峪村、小板峪村、白庙村、兔梁村等。

枣林镇 辖:东平安村、西平安村、中平安村、显旺村、西留属村、东留属村、鹿蹄涧村、槐树院村、沙沟村、蒙家庄村、神岗村、玄窑村、炭窑湾村、南梁村、尹家岭村、宫家庄村、罗家梁村、李家凹村、东村村、西村村、何家寨村、沱阳村、段村村、小敦素村、大敦素村、二十里铺村、东马村、西马村、柳树坡村、东阳沟村、西阳沟村、山底村、康户村、肖庄村等。

滩上镇 辖:滩上村、高凡村、小舍口村、尹家会村、石家湾村、两家店村、玄泉村、下寺村、上寺村、赤水掌村、马桥村、上苑村、上王庄村、下阳花村、上阳花村、沟掌村、龙王堂村、崔家庄村、双材树村、碾峪村、南正沟村、小南岸村、麻地沟村、辛庄村、枪杆村、大地村、六谷村、大王庄村、牛家渠村、白草村、南石岸村、口前村、半梁村、垛窝村、小中嘴村、北正沟村、二阳坡村、小寺村、郭家峪村、青山村、化嘴村、麻黄沟村、蔡家庄村、柴树沟村、堡子村、鄂石滩村、干林村、八塔村、嘴子村、后口前村、西会村、口前2村、庄子村、掌寺村、龙门村、磨河村、滴水清村、西沟村、羊蹄沟村等。

新高乡 辖:潘家庄村、小观村、石岗村、上桥庄村、韩街村、王街村、园子村、河头村、西凤村、沿村村、周流村、张村村、赵村村、董家寨村、谢家寨村、陈家堡村、张家堡村、刘街村、下街村、金街村、张家寨村、口子村、龙巴村、张仙堡村、上庄村、同盟村、洪寺村、赵家湾村、韩家湾村、青社村、探马石村、康家湾村、高太庄村、口前村、红谷村、翟街村、新庄村、大梨园村、小梨园村、刘家圪洞村、新高村等。

峪口乡 辖:峪口村、上阳阁村、上苑庄村、下苑庄村、西田村、贾村村、西旺村、胡家沟村、金盘村、沙洼村、圪塔村、峪里村、王家会村、武强村、段家湾村、下阳阁村、选仁村、东章村、高街村、东田村、下庄村、岗上村、双徐村等。

磨坊乡 辖:上磨坊村、上门王村、下门王村、南家寨村、磨坊堡村、十里铺村、里会村、朴村村、西若院村、东若院村、候家沟村、三家村、任家庄村、阿家梁村、神涧村、赤土沟村、小西庄村、红泥湾村、胡家滩村、义城沟村、单马道村、洪塘村、辉跃沟村、铁匠营村、东马圈村、水沟村、大滩梁村、龙王沟村、辛窑村、一道河村、蔡家园村、王二沟村、黄土梁村、称达沟村等。

胡峪乡 辖:胡峪村、望台村、长畛村、盆窑村、天轿坡村、郜车坪村、巡检司村、赤岸村、杨庄村、大坪岭村、枣园村、庵上村、柴树林村、马圈沟村、大寨村、西红土村、张山沟村、蛟口村、黄碾村、刘家沟村、麻地口村、陡沟村、东寺村、分水岭村、菜地沟村、红花布村、东梁村、黄花梁村、了缘寺村、保安庄村、扒子沟村、长城村、酸刺沟村、碾子沟村等。

雁门关乡 辖:上田村、殿上村、陈家庄村、西段村、新庄村、野庄村、北王庄村、张家河村、西瓦窑头村、黑石头沟村、牛大沟村、城上村、前腰铺村、南口村、太和岭口村、试刀石村、白草口村、秦庄村、王庄村、小沟村、东水泉村、赵庄村、麻布袋沟村、罗庄村、后腰铺村、阜家坪村、高二沟村、雁门关村、大峪沟村、柳林村、老杏沟村等。

历史沿革

代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立广武县,西汉广武县属并州太原郡。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时为雁门郡治。隋开皇五年雁门郡改称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为代县,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政司。民国元年改为代县,属置雁门道(民国十年废道署)。

1946年代县解放,属忻县专署管辖,1958年至1960年与繁峙县合并为繁峙县,属晋北专署。1961年恢复代县。

全县共有土地2544万亩,其中农用地8256万亩,含耕地4347万亩,林地3377万亩,园地296万亩,天然草地2363万亩;建设用地851万亩;水域占地1488万亩;未利用土地14773万亩。

代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知矿藏共24种,大型矿床7个,中型矿床2个,小型矿床10个,矿点、矿化点197个,探明储量并列人《山西省矿产储量表》的有3种。铁矿为境内主要矿产资源之一,探明储量1536亿吨,居全省第一;金红石远景储量2亿吨,探明保有储量8651万吨,规模、品位、储量位居全省第一,名列全国第二。此外,境内花岗岩、钾长石、石灰石、金、银、铜等也比较丰富。

代县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水稻、莜麦、山药、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葵花、花生、胡麻、各类蔬菜等及药材等。代县境内已发现陆栖动物70余种,其中鸟类39种、哺乳类19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6种,境内野生牧草约50种,较为出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等。

全县森林面积83万亩,主要集中在山区,现有林地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1473%,木材蓄积量623万立方米,主要树种山区为松杉、桦等针阔混交林,丘陵为槐、椿及苹果、梨、枣、杏等经济林,平川为杨、柳、榆等四旁绿化树种。酥梨为本县名产,1976年在全国梨鉴定会上名列榜首,1989年在全国水果鉴评会上再次夺冠,产品远销港澳,代县为农业部确定的酥梨基地。此外,名优枣、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在全县亦有一定发展。

全县宜牧草坡面积977万亩,载畜量126万头,其中万亩草场4个。

代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农民画绘画之乡。境内名胜古迹达217处,其中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包括古文化遗址8处,古墓葬10处,古建筑22处,其它5处。总体格局为“一心三线”,即以代州名城景区为中心,北向串联雁门关景区延伸至大同云岗旅游景区,南向串联赵杲观森林公园等景点延伸至五台山旅游风景区,东向串联杨忠武祠、七郎墓等景点延伸至五台山旅游景区。较为闻名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长城第一楼——边靖楼(楼悬“声闻四达”巨匾为亚洲第一匾);与鹳雀楼齐名的南楼遗址;中国名塔——阿育王藏式塔;中国长城文化瑰宝——长城第一古关——雁门关,包括两关、四口、十八隘、十二联城、三十九遗址等中国古代规模宏大的边关军事联防工程;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祠堂——杨忠武祠及北宋爱国名将杨延兴之墓葬——杨七郎墓;国家级森林公园——赵杲观森林公园,包括三晋第一观——赵呆观及附属景点和天台山自然景观;净土祖庭东晋佛学大师释慧远说法之场——白仁岩禅寺;山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文庙——代州文庙;中国名刹——凤凰观;晋王李克用墓;佛国五台山北衢——峨口白云寺;中国民居文化瑰宝——代州民居;中国北方园林文化瑰宝——代州古花园遗址,包括明侍郎吴嘉会所筑南园遗址、代州冯氏家庭所建知园、东园、西园遗址、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别墅映碧园遗址、明通政使张崇礼所建考盘园遗址、周玳建元宝池花园遗址。革命纪念地有:周恩来与阎锡山谈判旧址太和岭口窑洞;雁门关伏战战场遗址;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毛主席路居代县纪念馆;烈士陵园等。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200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82万元,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145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6元。

以我老家村子的村名,或者说十里八乡的村名来看,我们当地乡村的历史来历,有明显明朝大迁移的烙印!无论是从族谱,祖坟代数,或者民间传说来看,我们当地人,就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至此。

当地但凡是古老的村落,通常是以姓氏为村名,也就是说每个村子,多数有一大主姓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姓成村。据说当地在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当时已经是荒无人烟,了无人烟。因此,在明朝初年,为了修养生息,快速恢复生产,就开始了历史上规模宏达的强制性迁移活动。

迁移的人们后代,据说有三个共同点(当地辈辈相传,并没有考证):1、说去厕所叫解手。据传是当初先辈是被绑着强行迁移,想方便就给押运官说一声“解手”,这是解手一词由此;2、小脚指甲是两半。根据我们当地老人讲,当初强行迁移,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由此会发生逃跑事件,为此,很多人小脚指头“被砍伤”,由此留下的印记(这事有点玄乎,不足为信,应该和遗传有关);3、很多当地人老人会唱一句歌谣:“问我祖上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上老鸹窝”等等。这是因为那个地方,“地标”是当初迁移时,聚集人群的出发地,被迁移的人就记住了那棵“大槐树”是祖根。因此,现在山西那个地方,有这么一个祭祖的“大槐树”!

我们村的历史,从小上坟祭祖的时候,就能够查清楚,迁移来后有多少代人繁衍生息。我们村99%一个姓氏,从最初一位老娘,带着四个儿子,外加一个养子,兄弟五人在此定居。“五门人”经过约25代人左右繁衍生息,形成一个将近两千人的村子,而且方圆几十里内的同姓人,都是出自我们村。这就是我们村子来历一段历史缩影。

实际上有很多乡村的名字,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村落(古代得中原者得天下,因此历史上战乱比较多),或多或少都有历史的烙印。有的是以地形为村名,有的是以历史遗迹为村名,有的是以历史名人为村名,还有不少因为历史上战乱的原因迁移以姓氏为村名等等。这些历史过往,我们不能忘却!没有我们先辈代代人的努力与付出,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

白庙村,位于咸阳城区东北15公里的渭北黄土台原上,是渭城区韩家湾乡辖下的一个普通村庄。明、清时期,该村官路口寿峰寺的白色墙面为过往车辆提供了一个显目的标志,寿峰寺习称白庙。村以庙名,遂定名为白庙村。

白庙村南面不远处是埋葬着西汉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的安陵大冢。村周围有汉安陵邑城垣遗址。附近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及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遗物,时有发现。因此,白庙村作为西汉安陵邑的故地,已属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这块地方汉代以前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古代司马氏、班氏两大史学世家的关系等历史文化渊源,还有待挖掘和展现。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看法,以供识者参考。 秦汉以前,白庙村所在的安陵故城是什么地方成书于唐初的《括地志》里有答案:“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阳东二十一里①,周之程邑也。”然而周之程邑,并非此地建置的源头。罗长源的《路史》说:“程。商封吴回后,今咸阳故安陵城,周程邑也。”郑樵的《通志》也说:“程氏,伯爵,风姓,重黎之后也。重为火正,裔孙封于程”。(关于吴回、重黎,下文有解)。由此可见,程是商代咸阳市区境内的一个小封国,这个封国怎样演变为周之程邑,需要作进一步考察。

商代后期,居住在关中西部的周族势力逐步强大起来。该部族的首领由于坚持推行其祖先后稷、公刘等创始的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在政治上以“仁政”对抗殷商王朝的“暴政”,对周围的部族,采取德威并重的措施,促其归顺,从而使统治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当时,处于周国东部的程国,因“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②”而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周族的首领季历于公元前1124年(商武乙二十四年)率师伐程,占领了程地。之后,又于公元前1108年(商文丁五年),在这里营造程邑,创建了见诸记载的咸阳境内渭水北岸的第一座城邑③。

程邑的建造,暴露了季历东进的意图,对殷商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块地方北距泾、南控渭、东部为泾渭之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可顺流而下,直捣黄河以东;退可赖三面临水,以为屏障。程邑建造后不久,季历便被商王文丁杀掉。季历死后,其子孙在西周建国前仍居于程邑,“维周王宅程”(《逸周书·大匡》)。季历的儿子周文王,从程地出发,消灭了渭河南部沣河流域的侯爵大国崇国,把周国的国都,由关中西部的周原迁到了关中中部的丰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除了在沣河东岸营造镐京之外,程邑仍然是他的居邑和攻打商王朝的根据地。《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记载:“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亳,武王尝穷于毕裎(程)矣。”证明武王伐纣的准备工作,是在毕程④这个地方进行的。西周建国后,这里是程伯的封地。西周末,程伯的后代同周平王一起迁到洛阳。程国故地,经过战乱,同丰、镐二京一道被夷为平地,成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田野。

周王朝东迁之后,关中西部靠养殖业起家的秦族勃然兴起,他们在依照原先周族的路线,沿渭河东进的同时,获得了种植业的生产技术,使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得到了发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程国故地,建造了都城咸阳。孝公的后代,一方面不断东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另一方面陆续将都城由渭北向渭南扩展,意欲把都城的中心逐步由渭北转置渭南。延至秦始皇,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却是在秦亡后,由西汉王朝实现的。

通过以上记述,可以将程邑的历史地位,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咸阳的建城时间,不应由公元前350年的秦国都城算起,而应由公元前1108年商代的程邑算起,迄今已有3110多年的历史。第二,程地是中国周、秦两个朝代实现大统一的出发点。如果说周代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度的大统一的话,那么,秦代实行的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大统一。两次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都起到了推进社会进步的划时代作用。第三,咸阳的城市建设,汉代以前,经历了两次由渭北向渭南的扩展过程,同样也经历了两次彻底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诸多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一面镜子。 程邑与史学世家司马氏的关系,从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可以找到线索。司马迁写道: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在《史记·楚世家》里,司马迁又写道:帝喾时代,因重黎对作乱的共工诛之不力而被帝喾所杀,“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及其后代在夏代有无封地,封于何处,不得而知,但商代封于程地,却是有籍可查的事实。他们的任务是“世序天地”,这也许是那个时代史官的首要任务。我们翻开《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一开头就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⑤”,目的是要通过天象观测来弄清时间,如果不首先弄清时间,将何以纪事所以古代的史官也称作天官。

吴回的后代,在西周时期,并没有失掉其伯爵的地位和史官的职务。周初的史官程伯史佚(史佚又称尹佚),为武王、成王、康王时名臣,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被尊为“四圣”。史佚后裔世代袭封至周宣王时的程伯休甫,才因“失其守”而降为司马氏。司马氏虽无爵位,但仍承担着“世典周史”的工作。公元前770年,他们随周平王一起迁到洛阳。大约在公元前649年左右,因东周王朝政局混乱,司马氏逃到了晋国,随后又流落到卫、赵、秦等地,不从事史官工作。后世史家,对这一现象发出了“畴人子弟分散”、“史不记时,君不告朔”的憾叹!

司马氏流落到秦国的有名将司马错,秦惠王时因伐蜀功留作郡守。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跟随武安君白起参加长平之战,回来后同白起一并被秦昭王赐死咸阳杜邮亭。司马靳的第五代孙司马谈,重新操起史官的业务,其子司马迁,继承父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史记》。

以上记述表明:程这个地方,始终是和史官的名字连为一体的,从商封吴回的后代算起,到周的程伯史佚、休甫、司马氏,在这里居住和活动了800余年。可以说,这里不仅是司马迁老祖宗的宅居,而且是商、周时代中国的史学之乡。 公元前188年,西汉惠帝死葬安陵,置安陵邑,迁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到此作为安陵邑的居民。后来安陵的居民发展到万户以上。住户中有许多名门望族,班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班氏家族之涉于史学,是从东汉初年班彪开始的。《后汉书·班彪列传》记:“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缺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班彪死后,他的儿子班固,为完成其父的未竟之业,“潜精研思”,在安陵故里对班彪史记后传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提高。此项工作开始不久,便被人密告到汉明帝那里,说他私自改作国史。明帝下诏,把班固关进长安的牢狱,抄收家藏全部书籍。班固的弟弟班超怕班固在郡守的刑考下不能自明其说,便急速驰往京都,向明帝说明情况,得到了明帝的谅解,擢班固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等职,给班固的修史工作提供了官方的认可和有利的条件。此后,班固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基本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的断代史《汉书》。

班固任职的同时,班超也随母亲到了洛阳,因家贫,常常为官府抄写文书聊以糊口。明帝知道后,给了班超兰台令史的职位,使他们兄弟能够在一起从事同一的工作。但班超志不在编书,而在“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干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理想上。后来他率领三十六人之师,转战西域各国,打通了长期被匈奴控制的西域南北两路交通;因屡建奇功而被封为定远侯,任西域都护之职。班超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一直呆到七十岁高龄,才在他的妹妹班昭给和帝那篇感人肺腑的陈词下,被调回京城。班超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打通西域的业绩,而且还有激励后人勇敢精神的“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文化遗产。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是《汉书》的撰写人之一。她的兄长班固生前并没有全部完成《汉书》的编写工作,所剩下的《天文志》及《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都是由班昭完成的。班昭不仅完成了《汉书》的编写任务,而且通过她的校对、刊行,使《汉书》流传于世。《汉书》成书后,读不通的人甚多,班昭又担任教师,对他们进行教习。东汉著名学者马融,就是伏于班昭阁下就读的学子之一。

班超的儿子班勇,也是这个史学世家的一名成员。班超死后,匈奴又一次侵占西域各国,并攻占了西域都护府,造成“玉门关闭,西域路绝”的局面。汉安帝任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与北匈奴呼衍王决战车师北部,歼灭了匈奴的主力,再次开通东汉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营造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定环境。班勇没有忘记自己是史学家的后代,搜集了西域各国地情资料,以备著史之用。《后汉书·西域传》卷末记:“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班勇的贡献,已被载入史册。

综上所述,班氏三代,可称是中国汉代名副其实的史学世家。

如果把白庙村与汉代的安陵邑、商周的程邑连接起来,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中国史学家的摇篮。

以上就是关于农村名字由来全部的内容,包括:农村名字由来、代县的村名的由来、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867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