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由来及演变

毛巾被2023-05-03  30

12月25日是西元274年罗马皇帝奥勒良指定的庆祝罗马帝国官方庆祝叙利亚太阳神苏里耶和伊朗太阳神米特拉的节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为“不可征服的太阳”生日),这一节日一直持续到 圣诞树

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之后被禁止。叙利亚太阳神崇拜最早是古罗马国王安东尼努斯(Marcus Antoninus)引入古罗马帝国还取代了主神朱庇特,并在奥勒良国王时期成为国家节日。这一天是为了庆祝太阳的重生或回归,因为那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期,用中国的概念表示就是指罗马历法的冬至节。 那一天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同时庆祝太阳回归的那一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都是作为重要节日庆祝的。而存在太阳神的文化,这一天都成为了太阳被拟人化后诞生的日子。早期基督教会为了利用这一天假日,也试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就把耶稣生日指定在了这一天。所以除去强加的宗教意义,圣诞日其实就是西方的“冬至”日。 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天就是原始人类用作庆祝丰收并杀死牲畜和发酵酒类的日子。北欧土著萨米人在这一天祭祀他们的太阳神北威(Beiwe)。苏美尔、巴比伦等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马尔杜克打败黑暗。印度教则在这一天祭祀太阳神苏利耶(Surya)。而伊朗民族和祅教徒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米特拉战胜黑暗的节日“耶尔达节(Yalda)”,也是伊朗历第十月的第一天,标识冬季的开始。古代斯拉夫民族认为老太阳神霍尔斯(Hors)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的12月22日被黑暗之神打败后死亡,于是斯拉夫人为此跳了霍洛舞(Horo/Khoro

哈尔滨百年老街 流光溢彩迎圣诞(12张)vod),一天后,即23日太阳神霍尔斯死而复生,成为新太阳神古例大(Koleda)。在爱琴文明里,这一天被称作例纳节(Lenaia),也是希腊提洛历的第一天,是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被女祭司美娜德撕碎并吃掉又转生成婴儿。而这个节日影响到了古罗马共和国并成为了纪念酒神的布鲁马利亚节(Brumalia,拉丁文意为最短日)。同时,古罗马也在12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里以纪念罗马神话的农业神萨图尔努斯(Saturnus)的名义进行聚餐。因此这些关于太阳的印欧神话被近现代耶经学者们认为才是耶稣信仰的起源。不仅仅是纪念农业神的聚餐和太阳神的生日,也在于早期基督教耶稣形象借鉴自米特拉神像以及同样出身于处女,以及取材于其他神话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牛顿认为圣诞节就是按冬至日确定的,而且16世纪的法国修辞学教授杜朴斯(Charles Dupuis)和哲学家伏尔尼(Constantin-François Volney)则指出 圣诞节

耶稣的一生都是按太阳通过黄道的轨迹塑造的,这一点与叙利亚、埃及和波斯的太阳神一致,都是在冬至日出生,随着处女座上升,再随着牡羊座出现直到春分日复活,玛利亚就是附会处女座,耶稣有羊的比喻实则是暗示太阳经过牡羊座。

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

阿胡拉·马兹达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奥尔穆兹德(Ormuzd)。阿胡拉·马兹达在善恶二元论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赫里曼(Ahriman)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 创世分为七个阶段:天空、水、大地、植物、动物、人类、火。为了战斗,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创造了火。琐罗亚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胜利的结果,琐罗亚斯德每一千年生育一个儿子,他指定第三个儿子为救世主,以彻底肃清魔鬼,使人类进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

按该教经典之一《创世纪》,谓宇宙自亘古以来善、恶二神即已存在,中间间隔为虚空,二者相互斗争,于是开始了创世过程。该教神话把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每段3000 年,共12000 年。在第一阶段(最初的3000 年)中,阿胡拉·玛兹达创造精神世界,而无物质形式,皆为原型。第二阶段(3000年至6000 年)中,双方在物质世界战斗,安格拉·曼纽杀死了原牛,原牛的骨髓产生了植物,其“种”被提纯后产生益畜。后他又杀死原人伽玉玛特,其尸体化为金属,其“种”经提纯后保存,40年后生了人类最初的一对男女始祖,其状如大黄(多年草本植物)一样,紧密拥抱在一起,并繁衍了人类,但他们受恶神之引诱而堕落。第三阶段(6000~9000 年)马兹达与安格拉·曼纽进行了激烈斗争,互有胜负。在第9000 年时,依善神的意志,琐罗亚斯德诞生,其诞生标志着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将宣扬该教,率众与黑暗作斗争,抑止恶神。第四阶段(9000~12000 年),琐罗亚斯德教将广传世界,继续斗争。为拯救世人,琐罗亚斯德的第三子将于此阶段末降生,成为“义”的化身,即“救主”,他将彻底清除恶魔,取得最后的胜利,引导人类进入光明、正义与真理之国,此亦即该教之最高理想。这些神话后来被其他宗教继承,如犹太教之救主将降临、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有雷同之处。 该教主张在善与恶的斗争中,人们站在哪一方面,具有个人的自由意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死后之待遇如何,据生前崇拜马兹达之虔诚程度与个人表现而定。该教还把人生前的活动分为思想、言论、行动三类。每类中均有善恶两种,并将其与天堂、地狱相联系,“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从善者将逐步进入天国,首进天堂之善思天,次进善语天,继进善行天,最后步入光明天,即永恒之天堂。该教还相信灵魂转世,据说人死后其灵魂在其尸体上停留4天,以检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进入裁判之桥,有群狗守护,如其为善者,将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恶者,迎之者为女鬼,将其引上地狱之途,永受沉沦之苦。这说明该教已出现世界宗教之萌芽,信徒之得救与否非与生俱来,而是取决于信仰及生前之思想、言论、行动。

审判分为两种:

其一是人死之后第三天,由一位名为Daena的女神带往“裁判之桥”接受审判。Daena为良知之意。审判之后,善人进入天堂,而恶人则进地狱,而善恶混杂的人,则进入第三境地,该地阴暗,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

其二是:所有灵魂在世界末日时都要最后受一次最后审判,人的灵魂可以荡除罪恶而复活。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宗教。其宗教认为善与恶不断斗争,结局是善取的最后胜利。据《创世纪》(Bundahis、Bundahishn)所载,开辟之初,有精神事物两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协力而成世界,这二大原因也规定了我们人类的命运。善人即被赐与快乐心并进入天堂,恶人即被赐予痛苦心而堕入地狱。世界创造之后,此二大原因尽责退职,善恶二大原理随后出现,各分治其领域,世界遂化为善恶正邪不断争斗的场所,世事实际成为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欧尔米兹德)与恶神安哥拉·曼纽特(阿里曼)之战斗。这一过程总共历时12000年。

在第一个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与安哥拉的黑暗世界并存,当中有虚空隔开。及至后及至后者向光明世界进攻,于是创世过程开始。在第二个3000年中,阿胡拉预知未来,约定双方持续斗争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过去,同意这一约定。阿胡拉又预言斗争的结局是黑暗世界的消灭,安哥拉惊慌失措,堕入黑暗界,一直瘫痪。阿胡拉于是创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后是原牛和原人(Gayomart)。安哥拉再一次进攻。它创造出毒蛇和各种害虫。它杀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种子生出各种有益的动物。它杀死原人。原人的种子藏在地下,40年后生出大黄,从大黄中生出一对伴侣——玛什耶(Mashya)和玛什耶那(Mashyana),就是人类的祖先,于是开始混战。在这善与恶的斗争中,人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或以善念、善言、善行参加善的王国,或者相反,参加恶的王国,死后各有报应。善者死后很容易走过裁判之桥(Chinvat),进入无限光明的天堂;恶者过桥时,桥面变得薄如刀刃,他们堕于地狱受与其罪恶相当之苦;那些善行和恶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间地带”(Hamestaghan),无痛苦亦无快乐,在这人的世界开始后的3000年,锁罗亚斯德出现,以善的宗教教导人类。这是余下3000年,每一个1000年末有一个救世主即索什扬(Soshyan),他是从琐罗亚斯德藏在湖中的精液里生出来的。三个索什扬最后一个出现并进行战斗时,历史传说里的英雄和妖魔都复生参战。最后所有死者都复活了。彗星戈契希尔(Gotc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属熔化为浆液,形成滚滚灼热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过洪流,善者如同浴于温暖的乳中,经过考验和净化入天堂。诸神和妖魔进行最后的战斗,结果是后者的失败和消灭,恶魔永久堕入黑暗深渊;大地平衍广阔,净化了的世界安逸宁静,是为弗拉什卡德(frashkard),伟大的更新。

因此,祆教以火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为崇尚神之表现。

琐罗亚斯德的二元论学说对于以后在波斯和中亚地区流行的摩尼教,中东地区的闪族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中的异端诺斯替派,希腊罗马哲学中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于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祆教提出“七位一体”善神崇拜的宗教观。阿胡拉预见到安哥拉将破坏他创造的宇宙,就事先创造了6位天神,充当他创造并保护宇宙的助手。这6位天神分别是:

1.太空保护神(Khsathra Vairya)

2.大地保护神(Spenta Armaiti)

3.水神(Haurvatat)

4.植物保护神(Ameretat)

5.动物保护神(Vohu Manah)

6.人类保护神(Asa Vahista)

这6位天神为阿胡拉所创造,但又参与了宇宙的创造和保护。尽管名称和职司各异,但各神性质相同。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共一个主体阿胡拉·马兹达,因而称为“七位一体”神。6位天神分别代表阿胡拉的各种优良品质,共同组成了体现所有美德的善界至上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善界神,如牛精古尔苏万、遵命天使斯鲁什和幸福女神阿希等。 祆教强调善行,善行的目的是为了厚生,即要使生活富足。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须努力农耕和畜牧,这是高尚的职业,宗教上的功德。《破邪篇》提出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业,牲畜、妻室、子女都兴旺。旱地灌溉,洼地排水。”它反对斋戒禁食,理由是“吃不饱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艰巨任务;吃不饱就不能拼命劳动…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

提倡善行与抵制恶行,向邪恶作斗争,是该教的伦理指导思想。其具体伦理道德标准是虔信善神,行善,不欺诈,守信用等,其善行亦具有该教之特色,主要善行是农耕与种植、生儿育女、与邪恶作斗争;永世受苦之大罪是焚尸,食自毙的牲畜,行邪*。

琐罗亚斯德教的特点是二元对立是正确的。

琐罗亚斯德的二元论学说对于以后在波斯和中亚地区流行的摩尼教,中东地区的闪族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中的异端诺斯替派,希腊罗马哲学中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斯兰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扩展资料:

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二元并存,而无二者起源之说明,也就是说,并未真正解决起源问题。因此,早在阿黑门尼德时期就产生了一种理论,有些神学家们为了解决马兹达与曼纽对立的矛盾。

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又假定了在他们两者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实体,即祖尔宛理论,祖尔宛(帕勒维文)即“无限时间”或者“命运”之波斯音译。

其派别认为阿胡拉和安哥拉都是祖尔宛所生的一对孪生弟兄。但若依照祖尔宛派的说教,一切只有任凭前定的命运的安排,这和原始的琐罗亚斯德教并不相容,出现后即被视为异端邪说。

拜火教一般指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英文:Zoroastrianism,波斯文:مزدیسنا)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国称为“祆(xiān)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斯兰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称为“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是该教的创始人,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他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毗邻中国新疆和青藏高原西北部一带的大夏(即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一带)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此后,琐罗亚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77岁时,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里被杀身亡。另有说法认为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琐罗亚斯德教也非他首创,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

起源

公元前20世纪,原居住在中亚草原地区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越过现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脉涌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别是火神,并实行烦琐的祭祀仪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地位已经十分重要。

发展

早期的原始宗教还没有一个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众神中渐渐发展出了“主神”。后来一神教的出现,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内容:密特拉(mitra)崇拜,有直接的关系,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火、光明、太阳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较早具有一神论萌芽的宗教崇拜。有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的一神论,阿肯那顿法老(Akhenaten,有时亦译作埃赫那顿)的宗教改革,有来自它的影响,当然证据还不充分。

琐罗亚斯德教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改革过的宗教信仰。到公元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论性质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马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则被降格为阿胡拉·马兹达在人世中的代表。但后来伊斯兰教进入波斯时,最负隅顽抗的不是当时波斯的主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公元前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执政后,为了统一波斯的需要,独尊阿胡拉·马兹达,力图贬低部落的氏族神台瓦等。其后继者塞齐斯等追随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称为阿胡拉·马兹达的使者,声称神的意志通过皇帝宣示人世。据考证,琐罗亚斯德的庇护者维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亲,琐罗亚斯德也独尊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宗教为祭司阶层麻葛所控制,麻葛崇拜阿胡拉·马兹达,反对恶灵,对死者实行天葬。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联系起来,认为该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后时期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受到沉重打击,但在公元元年前后又重新活动。在波斯万神殿中出现了希腊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马兹达及其僚神成了太阳神、月神等的伙伴。在罗马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阳神)成为地中海地区普遍信仰的对象。

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创建后,琐罗亚斯德教重新兴盛,取得了国教的地位。萨珊诸王都兼教主,自称阿胡拉·玛兹达的祭司长、灵魂的救世主等。他们搜集、整理希腊化时期散佚的经典,编纂了《阿维斯陀》(Zent~Avesta),使该教教义有了具体、明确的内容。5世纪时,该教一部分教徒在玛兹达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491~529年之间,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起义。萨珊王朝先后采取欺骗与高压的政策,起义终于被镇压。

公元7世纪萨珊王朝亡于穆斯林。起初哈里发对琐罗亚斯德教徒表示宽容,在依法纳税后容许其保持自己的信仰;若干年后强迫琐罗亚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兰教。残留在波斯本土的该教教徒,被称为迦巴尔(异教徒)。部分通过西域(今新疆)进入中国内地,使该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盛行于西域。

很多人错误地把琐罗亚斯德教与摩尼教混为一谈,实际这三者同源但教义不同甚至略有冲突。就如同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关系。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约有17万人,分布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尔孟等地;另一部分教徒从8世纪初由波斯迁往印度西海岸古扎拉特等地后,与迦巴尔失去联系,至15世纪中叶后又恢复联系。17世纪后,他们在孟买附近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被称为帕西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帕西人约有10万,大都经营工商业,在印度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影响。

琐罗亚斯德,又称查拉图斯特拉 (希腊文为Zoroaster, 古伊朗文则写成Zarathushtra或Zarathustra,意思是老骆驼的守护者)生于波斯(今伊朗),被视为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 )的创始人。关于琐罗亚斯德的历史资料很少,其生卒年与出生地都不详,据说他生于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诞生在伊朗的东北部。琐罗亚斯德教是第九世纪前,也就是 教盛行于中东与西亚前,此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也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对于犹太教、基督宗教与 教都有深远的影响。目前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山区与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Parsi)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琐罗亚斯德诞生于青铜时代多神信仰的文化中,他的出生与早年生活都缺乏史料的记载,只能由琐罗亚斯德教的古经《阿维斯陀》(Avesta)中的卡塔斯(Gāthās,言语之意)推测。琐罗亚斯德来自斯俾塔玛(Spitama)的祭司家庭,根据琐罗亚斯德教的信仰,他在三十岁时领受了来自于善灵沃夫•玛南(Vohu Manah)的启示,沃夫玛南并带领他拜访其他六位善灵,得到了完全的启示。获得启示后的琐罗亚斯德彻底改变他的信仰与世界观,他反对当时的多神信仰,认为只有一位创造神阿胡拉•马兹达 (Ahura Mazda),也只有这一位神值得被信仰与崇拜。当时信仰系统中的某些神祇,例如鼓吹战争与冲突的德瓦斯神(Daevas),被他理解为恶灵。他反对贵族阶级对于平民的压迫、反对动物牺牲,也反对在仪式中使用具迷幻效果的植物。琐罗亚斯德的观点威胁到当时的祭司团体,他们觉得自己的信仰以及仪式都受到了挑战,于是对他进行迫害。十二年后,当琐罗亚斯德四十二岁时,他的想法才得到巴克特里亚(Bactria,位于今日阿富汗北部、塔吉克南部和乌兹别克西南部)的维须塔斯巴国王(King Vishtaspa)认可,并将之定为国教,维须塔斯巴国王的继承人都持续发扬琐罗亚斯德教,使得琐罗亚斯德教在古波斯迅速传播开来。根据伊朗的传说,琐罗亚斯德活到七十七岁。

琐罗亚斯德认为宇宙间有两个对立的原则,善为光明、美善、生命、真理和道德之源,恶为黑暗、罪孽、死亡和物质之渊。宇宙只有一位创造的真神阿胡拉•马兹达,恶的首领则是阿利曼(Ahriman)。善神的护从有七位,包括善念、秩序、 、虔诚、圣德、不朽和慈善,此为「七德」;恶的护从也有七位,包括骄傲、吝啬、迷色、忿怒、嫉妒、贪饕和懒惰,此即「七恶」。在现实世界中,善与恶两股力量不断斗争,人们要做出选择,但信徒相信善神最终会赢得胜利。琐罗亚斯德教唯一真神的本质与象徵是「火」,火也是阿胡拉•马兹达最早创造出来的孩子,象徵神的绝对与至善,也是「正义之眼」。琐罗亚斯德教最初只有焚火的祭坛,后来才建火庙,也开始有奉献,奉献肉类、牛乳、水果、花卉、无酵饼和圣水(Holy Water)等仪式。火的点燃与神火的保存都要经过繁复的仪式。不只是火,水与土也都是神圣的,不能玷污。琐罗亚斯德教徒的生命仪式有给儿童的「新生礼」、「清净礼」,以及「葬礼」。清净礼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小净」,新生礼与婚礼中的「大净」,以及为神职工作者或是搬运尸体者所进行的「大净」。教徒死后的葬礼为「天葬」,把遗体置放在「安静塔」上,任飞禽啄食而归于自然。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意思是知识、谕令或经典,也叫「波斯古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内容包括教义、戒律与礼仪。原有21卷,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销毁其所有经典,只有一卷幸存。日后虽然重新拼凑与补齐为21卷,但已与原来的版本差异甚大。

公元三世纪时琐罗亚斯德教盛行于西域各国,六世纪初北魏时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当时称为「拜火教」或「火神教」,到唐朝才改称「祆教」。唐高祖在长安敕建四座祆教的寺庙,也在东都洛阳建立三座,其它大城也有祆教的寺庙,以河西四郡最多,以为「胡商祈福」。 并设有专官,主持祆教一切事宜,多由西域人担任。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灭佛,祆教同受打击,在宋朝之后祆教就在中国消失了。

撰写者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De Jong, Albert(Web 24 May 2015) "Zarathushtra"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 Lindsay Jones 2nd ed Vol 14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5 9933-9937 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

2DUCHESNE–GUILLEMIN(Web 24 May 2015), J "Zoroaster (Zarathushtra)"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2nd ed Vol 14 Detroit: Gale, 2003 935 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

3罗渔,〈祆教〉,《中华百科全书》,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20

4〈琐罗亚斯德教〉, :>

以上就是关于圣诞节的由来及演变全部的内容,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及演变、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理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特点是二元对立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7845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