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五大思维能力提出

党的五大思维能力提出,第1张

政治领导本领,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对党员干部来说,政治领导本领是最重要的本领。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不断增强政治领导本领,不断提高保持政治定力,提高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需要坚持战略思维谋全局,善于站在战略制高点上研判形势、谋划未来,牢牢掌握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主动权;坚持创新思维增活力,要善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勇于挑战陈规陋习的阻力,在创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坚持辩证思维解忧难,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症结,寻找事物的规律,破解发展的难题;坚持法治思维图善治,要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守边界,做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要严守纪律高压线,不触法律红线,坚守道德底线。

(作者为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五大思维环环相扣

储建国

讲政治,须有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有的领导干部只管片区、只盯成绩,则是没有全局意识、政治意识的体现。踏上新征程,党员干部需要牢牢把握党的全局性战略目标,准确定位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任务。

实现新时代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国家的必备要素,然而,创新的过程需要因时因地、调整纠偏,这就需要坚持辩证思维。比如说,有些政府的调控放在过去立竿见影,现在却效果不佳;有的政策在沿海是对的,到了内地就水土不服。现如今,在具体时空点上,某一具体行为究竟是对还是错?法律法规是一把标尺。正因如此,做任何决策,采取任何措施,都必须兼具法治思维。只不过,任何时候我们的工作都需要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举例来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是给房地产政策划了一条红线。

由此可见,以战略思维为统领,增强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一环生一环,共同构成提升政治领导能力的思维方式。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政治领导是看家本领

陈 彬

政治领导,把方向、管全局、控大势。从党的执政角度看,政治领导是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练就过硬的政治领导本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提高政治领导本领,首在坚定理想信念,恪守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会动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不会停歇。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引领前路。提高政治领导本领,其次在善用科学思维,处理政治事务,驾驭政治局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妥善用好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就能克服艰难险阻,应对复杂挑战。

制度决定力度,力度决定深度。提高政治领导本领,还要严明政治规矩,全面从严治党,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从严治党任务之艰巨、形势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危机迎难而上,不断提高政治上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判断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知道自己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拥有质疑自身存在的能力。尽管这句话听起来哲学意味浓厚,但同时也强调了一个事实,即“思考”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我们的思维越是清晰、高效且有条理,就越能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些聪明的思考方式能让你更快乐、更坚韧,还有一些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你高效地组织信息,或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刚好最近读到一本由理查德·泰普勒撰写的书《多维度思考》,下面,从书中挑选5种思维方式分享给大家。

一、独立思考:需要很大的勇气

想成为一流的思考者,你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就是说,你需要自己去思考,不能让别人替你做这件事。

1不要害怕与众不同

小时候,父母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不会进行多少思考。而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自己的老师拥有和父母略有不同的法则,而在学校里结交的朋友可能拥有另一套价值观和观念。于是你开始修正自己的早期观点,将从同学和朋友那里接收到的、与父母不一样的观点都整合与消化。

在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你会寻找其他具有类似思维的人。这意味着你们之间存在大量共同点,不会无休止地争吵。

当其他人说出你的想法时,你会有一种得到证明的感觉;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无比正确,进而强化你的观点,让你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群体。

在这种环境中,换一种思维方式的难度越来越大。你实际上切断了自己接触不同世界的途径,你和你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认定其他人的想法错得离谱。而这又意味着你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因为在朋友眼中,改变意味着大错特错,被朋友否定的感觉显然并不好。

所以我们要去结交一些拥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朋友,学习接受不同的观点。

但如果其他人试图说服你,你的想法不如他们的好,不要认为那是冒犯自己,而是应该继续独立思考,分析对方的评论——他们说得也许没错。而且,你要继续磨炼思考能力,不要就此放弃。

2考虑说服者的动机

我们永远有必要了解他人想让你相信什么,以及想让你相信某个说法的原因。

有时,他们希望说服你做一些事,例如,买某样东西、加入某个组织、认同某个观点、参加某个活动等。不过也不是次次如此,有时他们只想传达一种观点,希望得到你的认同——也许他们只想说服你,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会让人有一种建立了亲密联系的愉快感受,除此之外,他们可能并没有过多的追求。

在明确对方的诉求后,你就更容易确定自己是否想要某个结果。朋友对你说,那个派对肯定很好玩,因为他们想去。他们只是猜测派对会很好玩。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想参加那个派对吗?如果想,你究竟是因为派对很好玩还是因为支持朋友?

一旦明确了解了对方的目的,面对朋友具有说服力的话,你就更能做出合适的应对。

3不要因为这篇文章,就相信我说的话

如果你相信我的每一句话,仅仅是因为这些话发表在公众号上,你就需要再认真想想了。当然,我相信自己写出的每一句话,但你应该认真独立地思考一番。你怎么知道你可以相信我?你从没见过我,不知道我是谁,你甚至不知道我长什么样。

你不可能不信任任何人就过完一生,但过于信任别人也不是好事。避免自己走向两个极端的最好办法,就是独立思考。

如果你能按照个人意愿独立做出决定,你就不需要努力挣扎于信任或怀疑他人的判断中。在遇到劝说时,独立思考就是避免盲目信任的撒手锏。

二、坚韧思考:接受失控,重塑自我

有些人在面对巨大挫折的时候,能够在大哭一场后重拾信心,而有些人则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原因在于前者有较强的韧性。

坚韧的人更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身的命运。这给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1事实就是事实,接受并不等于放弃

不认可现实,你就不可能应对挑战。如果你在心里只是想改变不可避免的现实、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你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只是感冒,那么你只会觉得身体不舒服,可如果是更严肃的大问题,那么就麻烦了。

不可否认,有能力做出改变时你应当去改变,但很多坏事是不可改变的。有些事不可避免,或者已经成为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早晚有一天你必须接受现实,这样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你唯一具有一定掌控力的是接受现实的速度。

我经常用欧玛尔·海亚姆在《鲁拜集》里的诗句提醒自己:命运之手不断挥手书写,写了又写:既非汝之虔诚,又非智慧,该诱他回头,删减只言片语。汝之泪水亦无法洗去只字。

有时无谓的抗争浪费精力,所以你也最好挥别过去,继续向前。接受并不是放弃。

2不要和自己的麻烦捉迷藏

困难时期,其他人会对你说:“不要身陷于此。”其本意是,现实已经够糟糕了,所以不要无时无刻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假如思考不能带来任何改变,你最好做一些能让自己分心的事。

这种做法很有道理。沉浸于灾难与痛苦,我们很难保持积极乐观,无法感受到坚韧。暂时停下思考,去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和朋友在一起,都是可行的方法。你希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所以任何减轻压力的活动都能起到作用。

可这里存在一个“但是”。你确实应该放松一下,但不能放纵。如果只是逃避,那么你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也是在给未来积累更大的压力。程度较轻地转移注意力具有积极作用——我一直认为这个做法的效果被人低估了——可长期转移注意力就不是好事了。

因为越是忽视当下的问题,你就越不会去运用那些能让自己变得更坚韧的有效的思考方式,你就不会去反思,无法寻求帮助,不能掌控人生,也不会拥有自我意识。

3退后一步观察自己的想法

大量研究表明,正念练习可以减少焦虑情绪,减轻压力和抑郁状态。

部分原因在于,通过正念,你可以更快地察觉这些感受,也就能在这些负面感受根深蒂固前着手解决。所以你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练习。正念的最大好处在于,练习得越多就越能养成习惯,使其最终融入自己的生活,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发挥作用。

每天你都需要抽出几分钟时间。你可以选择同样的时间地点,也可以做出改变,你可以选择任何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过你的目标是将此变为习惯,这个目标必须牢记在心。

练习时并不一定要处于安静平和的环境,你只要在练习期间不与周边互动即可。如果难以静坐,你也可以用走路的方式完成正念练习。你只需要聚焦当时的瞬间,把自己变成旁观者。在将自己剥离现实的同时,关注周围正在发生的情况。

关注自己的思维,但不要去评判。

三、创新思考:跳出固有思考框架,打开新思路

1尝试新东西

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使得大脑只会用这一种思考方式来看待问题,难以用超出平常的方式进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手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所以,我们要在一些小事上尝试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比如,换一条路回家,尝试不同的穿衣搭配等等。这些微小的改变,可以训练大脑不要提前做出假设,学会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期待无法预期的事。

2创造思考环境

很多灵感,都是在不经意间冒出的。

你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才能进行最好的思考,想办法创造出合适的氛围。如果你还不明确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就需要去尝试,以确定哪些最适合自己。

有些人走路时思考能力最强,有些人则是在黑暗的房间里、在洗澡时、在健身房锻炼时或者听某种音乐时能够产生最强的思考能力。

3别给思维设限

如果给自己的思维附加限制,你就无法自由发散地思考,无法让心绪自由翱翔。而自由正是创造性思考的关键。即便最不可能的道路、最没有希望的创意、最出人意料的想法也会让你迎来灵感迸发的瞬间。

在想象的阶段,你只需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不需要做出评价。更重要的是,你的大脑很难同时发挥好“想象”和“分析”两种功能,只有让大脑不受阻碍地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毫无关联的词汇会刺激你的思考

你的目标是在大脑中打开新通路,尝试过去从未试过的思考方式。方法之一就是确定过去从未尝试过的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迫使自己走上新的道路。

假如你从没去过西非马里的廷巴克图市,那么不走一些从未走过的路,你是不可能到达那里的。

大脑也是如此,逼迫自己尝试新的通路,这不仅能给眼前的创造性挑战提供帮助,也能让你在整体上锻炼自己的创造力。

试试把手头的工作和毫无关联的事情建立起联系,你会发现陷入困境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四、决策思考:始终想清楚你的第一目标

1确定自己究竟要决定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掉入“关注手段而非结果”的陷阱。比如有的人计划一年读50本书,如果这个人只是为了完成数量任务,就会快速浏览书中的内容,而没有认真学习其中的道理和方法。到头来,反而发现自己读了这么多书,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就是典型的关注手段而非结果,“一年读50本书”只是手段,我们需要去不断问自己,通过这个手段,我们要去完成什么目标。

举个例子,我的同事说今年要学习10门课,看20本书。于是,我问她,你学这么多课,看这么多书,是为了什么?

她说,为了提高自身知识储备、视野和能力。我接着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要提升自身的不可代替性、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我又接着问为什么,她说,为了有足够高的收入,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通过不断问为什么,你会发现自己想要的结果与现在定下的目标是有所偏差的。

2从杂乱信息中找到关键信息

不论事情是大是小,做出大部分决定前都需要一定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收集信息。

在收集与研究相关信息的问题上,你必须找到平衡。你需要的是程度适中的信息量——不多,也不少,刚刚好。既能让你在充分了解信息后做出决定,又不会让你承受过多信息带来的压力,见树不见林。

所以,你究竟需要多少信息呢?说实话,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取决于你要做什么决定。你需要想清楚,在目前阶段哪些研究是必需的。不要让暂不需要的信息堵塞自己的大脑,有时候你的研究就是在浪费时间。

假设你在考虑申请某份工作,目前你需要的就是决定是否申请这份工作的信息。所以工作描述、薪水、工作地点、职业前景(公司内或者离职后),这些信息就是你必须了解的;你也需要大致了解雇主是不是个好人。

如果这些信息足以说服你不去申请这份工作,那么收集其他信息就是浪费时间。你需要从杂乱的信息中筛选出这些关键的信息。

3事实是中立的,但观点总会有偏见

需要做出重大决定时,我们一般会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如同事、家人、朋友、专业人士。

这些人与结果不存在关联,但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给出均衡、无偏见的观点。如果真是中立的那就好了,可从本质上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偏向性的观点。事实可能没有偏见,但观点永远带有个人立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4手握B方案

在思考最好情况的同时,你也要思考最坏的情况。如果创业失败,你该怎么办?如果痛恨新工作怎么办?如果没能进入心仪的大学怎么办?

这个思考流程的用处很大。一方面,最坏的情况刺激你思考B计划。另一方面,拥有B计划,你的压力就会很小。因为即使决策错误,也不会陷入惊慌失措的心态。

五、批判性思考:让自己的思考更严谨

1不要完全相信统计数据

87%的统计数据是临时拼凑的。不过,有时候我会说这个比例是56%。若你不理解其他人为了让你认同他们的思维方式而操控数据这个现实,你就不能真正理解统计数据。

数据是最有力的支持某个论点的方式,因为数据具有欺骗性,它们看上去仿佛和事实一样。我们当然有可能以数据形式完美呈现真正的事实,但千万不要做出这种假设,除非自己已经彻底审查了所有的数据。

首要的一点是,永远记住考察信息的出处,以及背后的出资人。你敢确定信息是中立的吗?样本规模有多大?是调查了10000个人还是调查了8个人?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是调查问卷,具体提了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

假设你拥有一家书店,去年有10个客人,现在客人人数达到了20个人;你可以说,客人人数实现了翻倍。话虽没错,可你只新增了10个客人,其实你的这家书店遇到了大麻烦。

与此类似,如果客人数量从100个增加到150个,你既可以说去年客人人数只有今年的2/3,也可以说今年顾客数量增加了50%。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但却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

2考虑因果关系

有时其他人会试图说服你,让你认为两个数据存在关联,他们甚至会拿出图表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他们是正确的,但绝不是100%正确。

这时,我们要拆解分析,确认两者真正存在关联。如果两者具有相关性,那么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一个原因必定导致一个结果。

当两组数据(假设为A和B)存在相关性时,你需要考虑四种可能性:A导致B;B导致A;两者完全不存在因果关系;其他情况同时导致了A和B。

举个例子。夏天时,冰淇淋的销量和谋杀案的发生率会出现相似比例的上升。然而,如果你认为其中一个导致另一个出现,这个认知显然就是错的。事实上是高温这个外部因素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出现。

3做一个唱反调的人

无论多想进行批判性思考、相信最有合理解释的一件事、考虑所有事实、避免被数据愚弄,或者免受过多信息及认知偏误的干扰,你又如何确定自己的思维真如想象中那么优秀?

往往是你发自真心地认为自己被某个观点说服,实际上却是无意识中倾向于自己偏爱的观点时,你又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假装成为其他人,成为与自己抱有不同的、相反的观点的人,继续进行一场争论。寻找自身想法或信念中的漏洞,强调其中的弱点。

数据分析的五大思维方式

发现很多朋友不会处理数据,这个过程叫做数据清洗,中间可能涉及到编程,分析人员是应该学点编程的,后面抽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不讲这个。

今天要讲数据分析的五大思维方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数据分析。其实从数据到信息的这个过程,就是数据分析。数据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有价值的是我们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信息。

然而,我们还要搞清楚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解决我们现实中的某个问题或者满足现实中的某个需求。

那么,在这个从数据到信息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一些固定的思路,或者称之为思维方式。下面零一给你一一介绍。(本文用到的指标和维度是同一个意思)

第一大思维对照

对照俗称对比,单独看一个数据是不会有感觉的,必需跟另一个数据做对比才会有感觉。比如下面的图a和图b。

图a毫无感觉

图b经过跟昨天的成交量对比,就会发现,今天跟昨天实则差了一大截。

这是最基本的思路,也是最重要的思路。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比如选款测款丶监控店铺数据等,这些过程就是在做对照,分析人员拿到数据后,如果数据是独立的,无法进行对比的话,就无法判断,等于无法从数据中读取有用的信息。

第二大思维拆分

分析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拆分和解析。因此可见,拆分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在派代上面也随处可见“拆分”一词,很多作者都会用这样的口吻:经过拆分后,我们就清晰了……。不过,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弄清楚,拆分是怎么用的。

我们回到第一个思维对比上面来,当某个维度可以对比的时候,我们选择对比。再对比后发现问题需要找出原因的时候或者根本就没有得对比。这个时候,拆分就闪亮登场了。

大家看下面一个场景。

运营小美,经过对比店铺的数据,发现今天的销售额只有昨天的50%,这个时候,我们再怎么对比销售额这个维度,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时需要对销售额这个维度做分解,拆分指标。

销售额=成交用户数客单价,成交用户数又等于访客数转化率。

详见图c和图d

图c是一个指标公式的拆解

图b是对流量的组成成分做的简单分解(还可以分很细很全)

拆分后的结果,相对于拆分前会清晰许多,便于分析,找细节。可见,拆分是分析人员必备的思维之一。

第三大思维降维

是否有面对一大堆维度的数据却促手无策的经历当数据维度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每个维度都拿来分析,有一些有关联的指标,是可以从中筛选出代表的维度即可。如下表

这么多的维度,其实不必每个都分析。我们知道成交用户数/访客数=转化率,当存在这种维度,是可以通过其他两个维度通过计算转化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降维

成交用户数丶访客数和转化率,只要三选二即可。另外,成交用户数客单价=销售额,这三个也可以三择二。

另外,我们一般只关心对我们有用的数据,当有某些维度的数据跟我们的分析无关时,我们就可以筛选掉,达到降维的目的。

第四大思维增维

增维和降维是对应的,有降必有增。当我们当前的维度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的问题时,我们就需要对数据做一个运算,增加多一个指标。请看下图。

我们发现一个搜索指数和一个宝贝数,这两个指标一个代表需求,一个代表竞争,有很多人把搜索指数/宝贝数=倍数,用倍数来代表一个词的竞争度(仅供参考)。这种做法,就是在增维。增加的维度有一种叫法称之为辅助列。

增维和降维是必需对数据的意义有充分的了解后,为了方便我们进行分析,有目的的对数据进行转换运算。

第五大思维假说

当我们拿不准未来的时候,或者说是迷茫的时候。我们可以应用假说,假说是统计学的专业名词吧,俗称假设。当我们不知道结果,或者有几种选择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召唤假说,我们先假设有了结果,然后运用逆向思维。

从结果到原因,要有怎么样的因,才能产生这种结果。这有点寻根的味道。那么,我们可以知道,现在满足了多少因,还需要多少因。如果是多选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找到最佳路径(决策)

当然,假说的威力不仅仅如此。假说可是一匹天马(行空),除了结果可以假设,过程也是可以被假设的。

我们回到数据分析的目的,我们就会知道只有明确了问题和需求,我们才能选择分析的方法。

顺带给大家讲讲三大数据类型。这个属于偷换概念,其实就是时间序列的细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类型,但这个却是在处理店铺数据时经常会碰到的事情。数据放在坐标轴上面分过去丶现在和未来

第一大数据类型过去

过去的数据指历史数据,已经发生过的数据。

作用:用于总结丶对照和提炼知识

如:历史店铺运营数据,退款数据,订单数据

第二大数据类型现在

现在的概念比较模糊,当天,当月,今年这些都可以是现在的数据,看我们的时间单位而定。如果我们是以天作为单位,那么,今天的数据,就是现在的数据。现在的数据和过去的数据做比较,才可以知道现在自己是在哪个位置,单有现在的数据,是没什么用处的。

作用:用于了解现况,发现问题

如:当天的店铺数据

第三大数据类型未来

未来的数据指未发生的数据,通过预测得到。比如我们做得规划,预算等,这些就是在时间点上还没有到,但是却已经有了数据。这个数据是作为参考的数据,预测没有100%,总是有点儿出入的。

作用:用于预测

如:店铺规划,销售计划

三种数据是单向流动的,未来终究会变成现在,直到变成过去。

他人我不知道,但我自己非常喜欢把数据往坐标轴上面放,按时间段一划分,每个数据的作用就非常清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数据分析的五大思维方式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以上就是关于党的五大思维能力提出全部的内容,包括:党的五大思维能力提出、掌握运用五大思维方式,让你更明智、更高效、数据分析的五大思维方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99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