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口诀是什么

月相变化口诀是什么,第1张

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月相变化规律

农历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相当于“黑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几乎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月相变化规律:

1、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娥眉月。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

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

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

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娥眉月,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相变为朔。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残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扩展资料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这时是农历初一。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东边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镰刀形的一部分,称为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度。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则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即为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有一夹角,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或望。

6、农历十六到-农历二十二左右,满月以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此时的月相称为亏凸月。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度。这时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随着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这是农历初一。(2)、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我们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初四。(3)、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4)、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称为"满月",也叫"望"。(5)、满月过后,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小,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6)、再过一个星期,月亮又回到"朔"。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为2953天左右。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阴历朔的时候,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这时有可能发生日食。望的时候,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这是有可能发生月食。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其中的规律你应该知道了吧!

1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过后,在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便是“凸月”。我们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月相变化规律

关于月相,你只要记得:“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上弦月:上弦月上半夜出来,在西面出来,月面朝西下弦月:与上弦月相反~ 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总之一句话:月亮先慢慢变圆,再慢慢变缺你可以看下八月份的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规律: 1、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娥眉月。

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 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

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

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

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 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

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娥眉月,亮面朝东。

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相变为朔。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残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扩展资料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变化。

月相变化的规律为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月亮的变化规律

初一是新月,看不到;之后一点点变成月牙状,初三、四月牙状的月相叫娥眉月;初七初八成半圆状叫上弦月;之后由半圆向圆过渡,到初十一、十二时成凸月,一面是圆形一面是凸出的弧;十五十六成圆形叫满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

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 360 / 38911 = 2732天。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扩展资料: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

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 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这时是农历初一。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过后,在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便是“凸月”。

我们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再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娥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新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月相变化。

一个月中,月相变化规律是什么(用图表示)

按照阴历,从初一到月末,月相分别经历(北半球):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满月 —凸月(亏凸)—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既朔月→望月→朔月。

阴历就是依照月相变化规律制定的(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农历月初时,月亮正好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称为新月,或者叫做朔月;农历十五十六时,就是满月,或者叫做望月,如此循环。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需要2732天,但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变化周期,是要滞后于月球公转周期的,月相周期为2953天,这也是农历中定义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原因。

扩展资料:

月相成因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朔:如图所示,在位置1,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

上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也就是图中的位置3,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图中的位置5,黄经差为180°。

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 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图中的位置7,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按照阴历,从初一到月末,月相分别经历(北半球):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满月、凸月(亏凸)、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望月、朔月。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冰轮。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玉蟾、蟾蜍、顾兔。

以上就是关于月相变化口诀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月相变化口诀是什么、月相有哪些变化规律、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有什么变化规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71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