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女子多少岁为及笄之年啊

古人称女子多少岁为及笄之年啊,第1张

古人称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延伸: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及笄是女子年满十五岁的意思。

详细释义:《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使用示例:

1、她生得肌肤胜雪,发如堆鸦,年未及笄,容貌已是极美,着一身白碾光绢珠绣金描挑线裙,束一条白玉镶翠彩凤文龙带,钗如天青而点碧,珥似流银而嵌珠,便是一双绣鞋,也是金缕银线,绕着五色牡丹,华贵难言。

2、如果,我早出世八年,图璧四年的大年初一,当你及笄之时,四国之内,最与你般配的人,其实不是姬婴,而应该是我——不是吗?

3、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

4、本来自及笄起上门提亲的人就快把门槛踩烂,但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让她青梅竹马的大将军唯亦八抬大轿娶回家,并诺之:一生一世一双人。

5、闻仙姑谪在岭南,年未及笄,遍历海外,走蛮烟瘴雨之乡,受骇浪惊涛之险,以应前誓,以赎前愆,即日就要下凡。

古语年龄:

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缩成小警譬。

2、垂薯: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善”代称儿童的幼年。

3、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古代女子不过12岁,过十五岁,称及笄之年。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

女孩子长到十岁就不能像男孩子那样外出,必须呆在家里由女师教她们如何说话才算柔婉,如何打扮才算贞静,如何举动才算听从,还要教她们绩麻缥丝,织布织增,编织丝带等女红之事,以供制作衣服。还要让她们观摩祭祀活动,传递酒浆、篷豆、范酿等祭品祭器,按照礼节规定帮助长者安放祭品。到了十五岁,举行笋礼,表示已进入成年。到了二十岁,可以出嫁;如有特殊原因,可推迟到二十三岁才嫁。如果是明媒正娶,六礼齐备,那就是与丈夫平等的正妻;如果是无媒自通,六礼不备,那就是贱妾。凡是女子行拜礼,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及笄 [ jí jī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í jī ]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及笄是指古代女子长到15岁时,将头发扎起来,带簪子的一种仪式,说明女子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称女子多少岁为及笄之年啊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人称女子多少岁为及笄之年啊、及笄是什么意思、及笄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67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