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知道哪些关于书的历史么

人们总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知道哪些关于书的历史么,第1张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

扩展资料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的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

图书在迭次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大体来说,史历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当日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两岸博物院所典藏中国历代书画作品,不但为一艺术欣赏的对象,更为一宝贵的史料,时代包涵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长达千余年之久,其主要材质不外绢、纸、墨及绘画颜料,初期多绘於绢上,画绢於画史上记载:「唐人五代绢素粗厚,宋绢轻细」,后因造纸技术的改良普及,至宋以后,画家渐多用纸。为了便於收藏展示,往往选择搭配画心(书画作品主体之绢纸心)且质佳的宣、棉纸加以托裱,除加固画心外,多装裱成卷、轴、册或框式,以利张挂展示或收藏保护。

唐太宗用麻纸写敕,黄纸写诏;高宗以白纸多蛀,颁下「诏制敕并用黄麻纸」;后曾因图书损坏严重,召艺工及天下画工入京修内府图书。南宋孝宗时,《左传》《国语》等书多蛀伤,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至清约六百年,无一遭受虫蛀,可见历代对纸质文物的保存维护工作深为重视。

纸质文物的演变过程,则与主要构成材料纸的发明及造纸术的改良制作的进程有著直接关系,试略加分述之。

第一节 纸的发明

纸发明於何时?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一般都认为,纸是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发明的,随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出土的纸文物为我们回答纸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标本。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5月8日,在陕西西安灞桥附近又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亦有一些造纸及学术界人士认为,是否为麻絮而非纸),1978年在陜西扶风则发现汉宣帝时麻纸。以及在甘肃武威、内蒙等地出土的古纸残片。这些实物的发现,证明早在蔡伦以前,我国人民已发明用植物纤维造纸了。

到了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采用官府提供的设备加以改良、提高和推广,使造纸术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此,我国造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造纸术的进程

一、中国造纸术的起始及发展阶段

蔡伦之后,左伯在总结蔡伦造纸术的基础上,在造纸原料、工艺上又作了进一步改正。如果说,西汉是中国造纸术的起始阶段,那麼魏晋南北朝则进入发展阶段。这时期的造纸术与汉代相比,不仅在产量、质量等方面有所提高,而且造纸原料扩大,设备更新,出现了新的工艺技术,并且用黄孽汁浸染纸张,以防虫蛀等措施,是我国人民染潢技术的首创。

二、中国造纸术的兴盛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造纸术的兴盛时期,其造纸原料比魏晋南北朝又进一步扩大,成本降低,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提高。随著对外文化交流,造纸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传播到日本、阿拉伯和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东亚和西亚各国。

三、中国造纸术的成熟阶段

宋元时期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成熟阶段,造纸原料从原来的树皮、麻、破布和旧鱼网,又增加了竹子、稻草、麦杆等。由於造纸原料的扩大,造纸技术革新,造纸设备改进,这一时期造出来的纸,比前代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各种纸,如竹纸和麦、稻杆纸,这标志著造纸史上的新纪元。纸在绘画、印刷、货币等方面广为应用,同时纸制品还运用於制作衣服、帐、被和枕头等,成为缣帛、纺织品的部分代替物。

四、中国造纸术的集大成时期

明清时期的造纸术可以说是集大成的阶段,不但造纸的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方面大为改进,就是纸的产量、质量、用途、产地均比前代更为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记载造纸和加工技术的著作,为前代所少见。

五、中国近代工业造纸的发轫

随著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原来传统,手工造纸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要求。在工业革命浪潮影响下,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於香港设大成造纸厂,李鸿章於1891年引进了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创办了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从此,使我国造纸业开始步入到机器造纸阶段,后续於上海浦东设「华章造纸厂」,上海龙华路设「龙章造纸厂」,1911年张之洞於汉口设「度支部官纸厂」。至1978年台湾计有造纸厂170余家,纸及纸板产量,居世界第22位。

在纸尚未发明或普遍使用之前,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玉石器、金属上,有的书写在竹简、木牍、缣帛上,由於这些载体笨重,而保存、阅读、携带极不方便,因此,难以普及、推广,阻碍了文化传播与交流。随著纸的发明、生产和使用,使纸成为书写、绘画、印刷的载体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对思想、学术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代遗留的手稿、图书、绘画、经卷、报纸、文献等,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研究历史、政冶、科技、文化、艺术的原始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相当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对於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价值。

随著岁月的流逝,由於内在因素(酸化和材质的变化)以及外在因素:温度、湿度的剧变、光的照射、有害气体的侵蚀、昆虫的蛀蚀、微生物的滋生,机械的磨损、撕破、鼠咬、火灾、水灾等都会造成纸张的变质和损坏,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研究纸张损坏的原因及其维护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便成为纸质文物保护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二章 纸质文物的构成材料

纸质文物是由纸、书写的墨迹、印刷的油墨、绘画的颜料以及粘合剂等材料所构成。这些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著纸质文物能否长期保存的内在因素。

第一节 造纸的主要材料

纸是纸质文物主要构成材料,纸的种类可分为手工纸和机械纸。手工纸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还有宣纸、毛边纸、连史纸等。19世纪末,机器纸逐渐代替了手工纸,常用的有新闻纸、印刷纸、打字纸、有光纸、图画纸、牛皮纸等。

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而植物纤维的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韧皮纤维、茎纤维和种毛纤维。

表一 造纸植物纤维的种类

木本

桑、楮、藤

茎纤维

一年生

稻草、麦杆、芦苇

多年生

竹类

种毛纤维

棉花

一、 韧皮纤维:

是古代造纸主要原料,由於含纤维素多,一般多在 60% ~ 83% 之间。加上纤维长达120~180毫米,纤维长度比宽度约大於950至1230倍。由於韧皮纤维很长,造出纸来很坚韧。

二、 茎纤维:

如竹、稻草。其纤维素含量在24%~ 60% 之间,长度比宽度约大於 100至 200倍。纸张在不同时期,选用什麼材料和工艺制作,其纸张的成份、性能是不同的。

三、 种毛纤维:

如棉花,棉花纤维素含量最纯、最多,一般可达 90% 以上。纤维长度比宽度大约有1250倍。由於纤维特别细长,交结力好,质地强韧、组织细致柔腻,造出来的纸较耐磨、耐久。

第二节 修护纸质的种类

破损纸质文物(书籍、绘画)的修补或装裱中经常遇到的是,如何选配颜色、质料、性能、厚薄相当的纸张,是关系著纸质文物维修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故就书籍、绘画维护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纸质,依其时代、质地、性质和特点,加以简述之:

一、麻纸

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萱麻和大麻)制的纸张。常见的有白麻纸、黄麻纸、麻沙纸、旱滩坡纸等。

二、藤纸

藤纸早在晋代已有制作,到了唐代已在浙江、江西两省大量生产,其纸是用藤树皮的纤维所造。当时有白藤纸、青藤纸、黄藤纸之分。

三、宣纸

宣纸是用檀树皮、稻草为原料制成的手工纸,出产於安徽宣州而得名。此纸质地柔轫、洁白平滑、细致匀整、色泽经久不变,被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蚕」的美称。宣纸属皮棉纸类,因品种规格繁多,不一一详述,常见的有:罗纹纸、棉连纸、玉版宣、单宣、十刀头、夹连纸等,为我国唐、宋以来的古代书画所采用的纸。

四、棉纸

棉纸又称皮纸,是以楮树皮为原料制作而成,质地细柔、富有轫性。从纸的纵面撕去,其断裂处呈现丝棉状,因而得名。棉纸的品种因地而异,常见的有河南棉纸、贵州棉纸、上海棉纸、迁安棉纸、蚕茧纸、藏经纸、高丽纸、册子纸、美浓纸、开化纸、太史连纸等20余种。

五、竹纸

竹纸是用石灰处理的嫩竹为原料制作而成,因颜色略呈**,又称「黄纸」,主要有:毛边纸、毛太纸、川连纸、元书纸、梗棒纸、连史纸等十余种。

六、其它纸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纸以外常见的还有牛皮纸、磁青纸、虎皮宣、蜡笺纸、发笺纸、金纸等。

图2-1 出土古麻纸

图2-2 宣纸

图2-3 棉纸

图2-4 竹浆纸

图2-5 老墨

图2-6 收藏墨

第三节 书写材料

在纸上书写、印刷、绘画所用的材料为墨、颜料、墨水、圆珠笔油、铅笔及胶料等,兹分别略述如下:

一、墨和墨汁

墨在我国已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相传西周刑夷始制墨,秦以前多用天然石墨,秦以后出现人工造墨。汉墨重点产地在陜西汉阳,古称「隃縻」。到了唐代,块墨不仅闻名於中国,而且当时的徽墨已经闻名於世界。历代制墨名家辈出,如魏之韦诞、南唐之李廷珪、北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胡开文等,尤其制墨名家李廷珪的墨,颇为时人喜用珍藏,更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美名。

(一)制墨的主要原料为炭墨烟、动物胶、防腐添加剂。

1炭墨烟:

为有机之碳氢化合物於不完全燃烧下,集烟而成,由於燃烧的原料不同,可概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工业炭黑等四种。松烟乃以松枝燃烧而成,取烟方式原采「立窑」,后改采「卧窑」,以清烟为上,一般松烟墨之墨色深重,较缺乏光泽。油烟制墨始於南唐,至宋才流行於世,古人曾采菜油、豆油、猪油、皂青油、麻油、桐油烟造墨,其中以桐油炼烟为墨,写成的墨色黑润而光亮,经久不褪。漆烟则於宋代有以古松蘸漆渣炼烟者,明代程君房的漆烟墨质地最佳,是燃烧桐油和一定数量的漆而成的,其字迹特别有光泽,颇得人们喜用。工业炭黑为矿物油或工业烟经燃烧提炼而成,品质较差。

2动物胶:

动物胶为一种蛋白质,由骨胶原经水解而成,种类以骨胶、皮胶为多,大底加工方式为经取料、水洗、石灰浸、去除非胶蛋白质、酸洗、水煮、过滤而成。历代曾用鹿角胶、鱼鳔胶、牛皮胶等,其作用使炭墨的微粒粘固在一起,便於制成块状,使书写的字迹牢固。

3防腐添加剂:

其作用为防止动物胶生霉、改善气味、色泽或黏度,历代名家所用防腐添加剂亦多有差异,种类统计近千余种,常用於防腐及改善气味的有龙脑、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零陵香等,改善色泽以增光助色的有朱砂、雌黄、珍珠粉、金箔、银箔、硫酸铜、银朱、秦皮、地榆、紫草、茜草、黄芦、黑豆、五倍子、胡桃、牡丹皮、薰草豆、石榴皮等,改善黏度使墨坚而不裂则有於不同制成分别添加梣皮、蛋白、生漆、紫矿、木贼草、当归、皂角水、巴豆汁等,甚或有另添加各式药物如熊胆、犀角粉、藤黄、丹参、黄莲、乌头、大梅片之类。

(二)传统制墨程序

可依序细分为1浸油2烟碗3烧烟4筛烟5和胶6用药7搜烟8蒸剂9杵捣10秤剂11鎚鍊12丸扞13样制14入灰15出灰16印脱17修墨18阴乾19描字著彩20包装等。烟以细而轻者为佳,而且愈陈愈好,且需经漂洗及筛选。和胶及杵捣则为制墨的重要工序,胶的比例往往视工法、添加物及环境气候的不同有所差异,胶以勿过重或过轻为宜,胶多则利於成型及发彩,胶过重又会滞笔,古有所谓「轻胶十万杵」的说法,用胶偏轻时,杵捣的工夫则更为繁复。

(三)墨汁的主要原料

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烟、胶料、添加剂和溶液等,一般经由机械的加工而成。炭烟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矿植物及动物原料经燃烧或热分解而成。胶则除动物胶外,多采植物胶(阿拉伯胶)或各种合成胶如压克力胶、聚醇树脂等。添加剂则有各式稳定剂、渗透剂、湿润剂、防腐剂、芳香剂等等。

比较之下墨汁的使用便利性较墨锭为佳,但因大量使用各式各样合成材料,以防止其变质沉淀及腐败,其是否会对人类及纸质文物造成不利的影响,将是有待进一步加以评估及探讨的问题。反观中国墨锭的特质在於色黑有光泽,墨质稳定,且墨色耐久不变,在遗存的千年古文书及绘画中仍可见神采如新,远非其他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罗马的墨所可比拟。中国墨的品质特殊,曾为其他国家争相仿制而不可得,十七世纪时法国传教士拉康特(Louis Le Comte)曾说:「中国墨品质极佳,法人一再仿造而不得。」杜哈德(du Halde)於西元1735 年亦称欧洲人企图仿制中国墨而未能成功。 故中国的墨为历代重要的发明,不但用来书写作画、印刷拓碑、饰染宫殿、妇女画眉,又可作治血症与目疾的药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变色、不褪色,不论六朝唐人写经,或五代初印本,经过千年或是一千五六百年,还是漆黑发光。其主要因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稳定,加以传统合胶加工的程序已累积出许多方法,所以经书写而成的字迹,能耐热、耐水、耐光、不易褪色,适於长期保存。

二、墨水

墨水是随著书写工具的改正,如钢笔的使用而出现,从其原料的化学性能,可分为蓝黑墨水和颜色墨水。

(一)蓝黑墨水

又称鞣酸铁墨水,是由变黑持久不褪成份、色素成份、稳定剂、抗蚀剂、润湿剂和防腐剂等组成。

1变黑持久不褪成份:

主要是 鞣酸(C4H10O9)、没食子酸(C7H6O5H2O)和硫酸亚铁(FeSO4)等成分彼此化合,生成鞣酸亚铁和没食子酸亚铁,氧化后都变成不溶性的高价铁,即鞣酸铁和没食子酸铁,前者增强耐水性,后者增强变黑性,这样使墨水耐水、变黑,色持久不褪。

2色素成份:

目前常用的是酸性墨水蓝和直接湖蓝染料,黑水蓝是墨水的主色,水溶液遇酸不变质,但遇碱则变为棕色。直接湖蓝在墨水中起助色作用,由於其中含杂质较多,不宜多用,在潮湿环境易长霉。

3稳定剂:

在墨水中加稳定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墨水的沉淀,以免书写时发生断水现象。常用的稳定剂有 硫酸(HSO4)、草酸(COOH)2、甲醛(HCHO)溶液。这些稳定剂都具有一定酸性,给纸张酸化埋下了潜在的危害,不宜多用。

4抗蚀剂:

因墨水中加入的稳定剂具有较强酸性,为防止腐蚀,常加抗蚀剂,使它和铁质结成薄膜,降低硫酸的腐蚀作用 90%。使墨水中的含铁量不会因腐蚀笔尖而增加,从而增加了墨水的稳定性。

5润湿剂:

为防止墨水中的水份蒸发,造成书写不便,在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且有吸水性的 丙三醇〔C3H5(OH)3〕,使笔尖保持湿润,以利书写。

6防腐剂:

墨水原料中所含有机物等物质,在潮湿环境下容易腐烂、长霉,为防止腐烂常加苯酚或五氯酚钠等药剂为防腐剂。

(二)纯蓝墨水和红墨水

纯蓝墨水和红墨水是属於有机染料墨水,虽色泽鲜艳,但字迹的坚牢性不如蓝黑墨水,其字迹容易褪色。而红色墨水遇水很快就褪掉渗化,应特别加以注意。

三、颜料染料

中国绘画常用的国画颜料,可分为天然矿物颜料的石青、石绿、褚石、朱砂、明矾等,植物颜料有花青、藤黄,动物性颜料有胭脂、洋红、辱粉,金属性颜料有泥金、泥银、铅粉、锌钛白等多种。

四、胶矾

国画颜料的调制、矾绢、矾纸作画、全色都需要用矾、胶,胶分动物胶与植物胶,动物胶有牛皮胶、鹿胶、驴皮胶、骨胶、黄鱼胶等,植物胶有树胶、白芨胶、石花菜胶等,以牛皮胶、骨胶较为常用。

矾, 又称「明矾」或「白矾」,用矾矿石烧成。绘画装裱为了保护纸绢、增强抗水力、减少伸缩性,调成胶矾水刷在纸绢上。镶料染色颜色水当中加适量胶矾水,促使色度均匀。胶矾水的调制,通常是一克胶加60ml的30℃热水,把胶浸一天后如未化,则用文火隔水炖,溶化成胶水,每一克矾於冬季加10℃温水浸化成矾水,用二克胶一克矾的比例,俟胶水、矾水冷却后,将两者混合,用木棒不断调匀,即成为比例适当的胶矾水。

胶矾水虽能增强纸绢的抗水力,但明矾在潮湿环境中吸收水份,促使明矾分解产生硫酸,会加速纸张的酸化,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第三章 纸质文物损坏原因及机理

第一节 内在原因

一、造纸原料

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植物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大成分。另外还含有少量单宁、果胶、树脂、脂肪、蜡、色素及灰分等次要成分。

(一)纤维素

纤维素是α纤维素的简称,是碳(C)、氢(H)、氧(0)的化合物,它是由许多个D-葡萄糖基联结而成。葡萄糖基之间,相互以 β-葡萄糖 键联接而成长链状的纤维素大分子。其分子式为(C6H10O5)n,式中n为葡萄糖基数目,称为聚合度。 n的数值为几百至几千甚至一万以上。聚合度的大小,跟纤维的强度有直接影响,聚合度越大,分子量越大,即分子链越长,纤维的机械性能越强。纤维素呈白色,比重为15~56,具有光学双折现象。由於纤维素分子含有羟基,所以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但不溶於水,这是由於分子排列的规则性和大量氢键存在缘故。纤维素在酸的介质中能水解成葡萄糖,硝酸可以使纤维素水解和氧化,使它生成硝酸纤维素。

纤维素在常温下是很稳定的,随著温度的升高,其抗张强度也相应的降低。在高温、光照和氧存在时,会发生氧化反应,使纤维素生成氧化纤维素。

纤维素端点的葡萄糖为半缩醛形式,它与氧化剂反应使纤维素发生如下反应:

O O

纤维素----C 十3HclO3 → 纤维素-C +2ClO2

H OH

纤维素还能发生酯化和醚化反应,使纤维素生成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等。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比还是比较稳定的,纸张中所含纤维素的成分越高,分子量越大,纸张中的强度和耐久性就越好。我国古代的手工纸,由於纤维素纯,纤维长,所以保存的时间就长。

(二)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是由植物细胞组成,在水解时能分离出木糖和半乳糖。它属於多聚糖分子的混合物。包括多聚戊糖、多聚乙糖、多聚葡萄糖,以及β和α纤维素。其分子含有200~500个半纤维素糖基,在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起联结作用。它与纤维素的区别在於,纤维素为线性高聚物,而半纤维素含有短侧链的多聚糖。纤维素为单一多聚糖,半纤维素由两种以上糖基来组成它们同属多聚糖,在外界条件光、热、酸、碱的作用下,皆可脂化、醚化、氧化、降解和水解。

纸张中含有适量的半纤维素,不仅能缩短打浆时间,而且能增加纸的强度。如半纤维素含量太多反而影响纸张的寿命。

(三)木质素

木质素是植物纤维中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芳香族的特性,是一种含有碳、氢、氧的化合物。根据化学分析木质素中含有以下官能团,甲氧基(-OCH3),羟基(0H),羰基(O =C ),醛基(-CHO),醚键(-0-)等。

木质素呈白色或近白色,不溶於溶剂,质地脆弱,在高温下能溶解,其溶液呈乳白色或深褐色。 由於木质素中含有各种官能团,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如发生磺化反应,使木质素变成可溶性木质素磺酸盐,氧化作用变成可溶性氯化木质素。木质素最容易氧化,尤其在光照、高温和碱存在下,氧化更为迅速。现代纸张中含有较多的木质素,所以新闻纸极易变黄发脆,不易长期保存。

由此可见,由於造纸原料中含有植物纤维,尤其含有木质素和果胶、脂肪、色素等成份,给纸张的危害埋下了潜在的因子。

二、 造纸工艺过程与纸张耐久性的关系

纸张的耐久性,不仅与造纸原料有关,而且与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关系。纸的生产方法有手工造纸法、机器造纸法两种。

(一)手工造纸法

我国是发明纸张最早国家。在十九世纪以前生产的纸,通称手工纸。手工纸又分竹纸和皮纸。历代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书画都是采用皮纸做成的。这些纸张保存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然很好,是什麼原因呢这与手工纸的生产过程有著密切的关系。造纸术随著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改正、提高。

潘吉星先生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在纸坊工人师傅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模拟实验,从汉纸制造最原始的八步流程:

浸湿→切碎→洗涤→舂捣→打槽→抄纸→晒纸→揭纸。

过渡到现今陜西凤翔造纸的十六步复杂过程:

浸湿麻料→切碎→碾料→洗涤→化灰水→灰碾→灰沃→蒸煮→洗涤→细碾→洗涤→打槽→剪纸→压榨→晒纸→揭纸。

但归纳起来,手工纸生产过程大致可分蒸煮、漂白、打浆、抄

纸四个阶段进行讨论。

1蒸煮: 造纸原料经机械预处理(浸湿、切碎、洗涤),在制浆过程中,用石灰乳〔Ca(OH)2〕,草木灰水作蒸煮剂浸透,目的在於脱去原料中的色素,除去污质、蜡质、松解原料中残留的胶质及其它填充物,使制成的纸张不残留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含有钙(Ca2+)、镁(Mg2+)等物质,使纸呈中性或偏碱性,阻止游离酸的形成,防止纸张进一步的变质,使纸延年起了很好的作用。

2漂白: 古代造纸的漂白工艺采用「日光漂白」,其方法据清人莫兴三《造纸说》: 「曝已复渍,渍已复曝,如是者三,则黄者转为白矣。其渍也必以桐子灰,黄荆木灰,非是则不白」。纸浆先经过阳光照射,利用空气中的臭氧产生氧化作用,使值物纤维中所含的天然色素或著色物质变成其他基因,然后利用桐子灰、黄荆木灰和草木灰的水溶液,溶出被氧化的物质,起到漂白作用。经过这种漂白处理的纸浆所造的纸,久不变色,不易老化变脆。

3打浆: 胡韫玉在《纸说》中写道:「铸之於臼,千锤万杵捣愈多,而质愈融,楮骨竹筋尽为液流」。 说明打浆要充分,只有通过充分的锤捣才能造出纤维交织均匀的纸来。

4抄纸: 植物纤维经上述处理制成纸浆,为使纤维在水中离散浮游,除了充份搅拌,通常加一些如黄蜀葵、杨桃藤、野葡萄、梧桐等悬浮剂,以便使纤维分布均匀,增加强度。

从上述简单过程可以看出: 手工法造纸加工缓慢,生产过程细致,残留在纸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很少,纤维不易受到损害,因此纸就坚固、耐磨。目前我们见到的晋、宋代的书画和古书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有的纸张仍然是洁白如玉,完整无恙,这些纸都是用传统手工方法生产出来的。

(二)机器造纸法

机器造纸大致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首先准备原料,然后再制成纸浆。由於制造纸浆时所用的方法不同,又有机械与化学法之分。

1机械法: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来离解纤维制成机械木浆。这种木浆,木质素无法除去,且其纤维短而粗,又含有较多非纤维素,所以制成的纸张疏松容易破脆 ,在日光及空气中容易氧化变黄,这是耐久性差的其中一个因素。

2化学法,就是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在蒸煮原料过程中,除去木质素及其它非纤维素,使纤维离解而成一种纸浆。根据所用的化学药品的不同,化学法可分为亚硫酸盐法、碱法和氯化法等。

(1)亚硫酸盐法:是用亚硫酸氢钙[Ca(HS04)2〕和亚硫酸(HS03)2的混合液,用这种混合液蒸煮纤维,制成亚硫酸盐化学纸浆,此种纸浆中含有一定量的半纤维素和蒸煮液以及产生木质素磺酸的酸性残留在纸浆中,因此,纸张的耐久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碱法: 是用苛性钠(NaOH)作为蒸煮液与原料一起在高温下蒸煮的方法。由於碱性太大,对纤维损害较大,使纸强度降低,加上成本高,现已很少应用。

(3)氯化法: 是将原料同氢氧化钠一起蒸煮,经氯化、碱液后处理,除去木质素, 再经过漂白,在这过程中有时用碱,有时用漂白粉,有时用氯来处理,会使纤维素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从纸浆制造方法可以看出:纸浆的质量与纸张的耐久性有著直接的关系。

(三)造纸过程与纸张的耐久性

从造纸过程来看,纸张的耐久性与打浆、上胶、加填料亦有关系。

1 打浆的目的:

打浆是决定纸张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工序之一,打浆的目的,使纤维横向切断变短,纵向分裂变细。同时使纤维「水化」膨胀呈胶性,以及使纤维两端帚化发毛,增加纤维交结能力,提高纸张的坚牢度。

2 纸张上胶的目的:

是为了降低它的吸湿性。目前

参考资料:

两岸博物院

图书的起源

一、汉字产生

汉字产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人发明的?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说。

(一)"仓颉"造字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府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但是,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来讲,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明的。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极为低下,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如此之长的过程,所以,仓颉造字之说是不可信的。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早期文字成于众人之手;而非一人独创。中国的早期文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有许多异体字。也就是说,同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写法,如果是仓颉一个人发明,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这么多麻烦苟子就曾经认为,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发明的,而仓颉的名字为什么单独流传下来呢因为他做了一些整理文字的工作。也就是说,在仓颌以前,文字已经产生,不过当时的文字还在初期阶段,殊体异形,没有定制,而仓颉的功劳正在于对这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世代被人们称颂。

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这一说法,我们还可以分析出,文字记录与古代的史官关系密切。至于仓颉的活动范围,现在,在山东寿光,河南开封,河北南乐;陕西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仓颉庙和仓颉造字台等遗迹。其中以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规模最大,长安县的仓颉造字台保存尚好。尽管这些古迹都是后人根据传说附会后造出来的,但是也从另一侧面说明,造字活动波及地域之广,以及人们对文字发明者的崇敬。

仓颉本人曾被人们神化。《论衡》说仓颉长四只眼睛,《淮南子》中说仓颉造字时天上下小米,夜里鬼哭泣。这种想象虽离奇荒诞,但其中却孕育着深刻的含义。人都只有两只眼睛,而仓颉却比普通人多生了一对眼睛,无怪乎他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常人之所不见,造出文字来。仓颉造因文字后,人的能力空前提商。人们利用这位比常人多一双眼睛的仓颌的发明,不仅能看到千百里之外发生的事,而且能够看到千百年前发生的事。这岂不是给世人也多添了一对神奇的眼睛吗?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则是对文字的威力的形象化的赞歌。文字的发明,使千百万人的经验得以流传,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魑魅魍魉无所逃其形,无处隐其身。在文书上,历史上,永远记录他们的劣迹、罪恶,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流泪哭泣呢因此,我们既不能将仓颉作书当作史实,也不能把它当作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应把它看作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正像说伏羲发明畜牧,后羿发明弓箭,神农后稷发明种植,夏禹的父亲鲧发明筑城一样、并不是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于一身,这些传奇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二)文字产生的基础

我们认为文字的产生,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有两个基础:即语言和实物。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字。文字依附于语言而存在,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工具,这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道理。

人们也曾用实物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直观,不用旁人多加解释。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记载,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这封信表达的意思是;波斯人听着!你们能像鸟一样高飞,像老鼠一样在地下话动,像青蛙一样跳进池塘吗?如果不能,日你们就休想和我们打仗,当你们踏上我们国土时,我们就用箭射死你们!我国历史上也常常看到一些用实物传递信息的画面: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剑,是示意让他自刎。唐明皇赠杨贵纪细盒和金钗,是象征商人要永远厮守,不分离。送给流放者以"环"(还),表示结束放逐,允许回来。出示"玉玦"(决)示意永别或促使对方下决心…这些虽然是在有了文字以后的事,但也可看作是古代以实物传递信息的遗风。

时至今日,用插草标表示出卖;用烽火表示战争警号;信上插鸡毛表示十万火急等,在某些民族中依然存在,并得到社会的共同理想,约定俗成,无需解释。但是这类象征性的实物毕竟数量太少,而且范围也有限。复杂的大千世界以及人世间的种种情感、意念、行为、很多是难以用实物来表示的,而且这些记事也不易保存,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于是便产生了后来的象形图画,并成为文字的源头。

(三)文字产生的过程

从语言、实物到文字,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记忆,记录和传播知识信息,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结绳记事、契刻、图画和刻画符号是文字产生的重要步骤。

所谓结绳记事,是用绳子打结采帮助记忆。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利用过这种方法。我国的古书上就有许多"上古结绳而治"的记载。例如《庄子》中说:"昔者……民结绳而用之。"直至现代,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在我国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在使用个如云南的哈尼族、西藏的门巴族、台湾的高山族等。哈尼族买卖田地时,就用单股麻绳打结来标志田价,买卖双方各执-根,以为凭证。在国外,波斯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也都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

刻契,是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和记号,用以记事或帮助记忆。这也是古今中外曾广泛使用过的方法。古代双方订约时,将两块木片合拢起来,在上面划刻记号,双方各执一块,以帮助记忆,并有符信之意。《易经》、《北魏书》、《隋书》等古代史书中还记录了当时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无文字,刻木记契"的情况。直至近代,某些少数民族仍有采用此法的。云南省博物馆曾收藏有侗族的一根传代木刻,木头两侧刻有许多缺口,每一缺口代表着一件事情,以刻口的深浅表示事情的太小。据说每年在吃新米的时候,便拿出这块刻木,由一位长者叙述每一刻口代表的事件,人们借此得知本村的历史和其他各种事情。

契刻同结绳一样,留下的只是代表某件事情的符号,而不是语言符号。它只能唤起对某种事情的回忆或想象,而不能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概念,只能记事而不能达意。因此,它虽然有着帮助记忆的作用,但还不是知识的具体记录。

图画是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上古人常把所观察到的和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画在所居住洞穴的石壁上。起初,这些记事的图画是非常生动而逼真的,人们一看便知道画的是什么。如想要人知道所说的是鹿,就精心地画出一只鹿。有时还同时画几件东西来表示一件事情。但时间久了,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图画之后,就不再画得那么复杂、细致,只用几根线条勾勒个大概轮廓,把原来画的复杂图画,简化成一定的图案符号,人们见到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了。这样,图画就逐渐脱离了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变为事物的一般意向的代表,可以拿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于是,图画便和语言相结合而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了。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图画文字或称图形文字。

刻画符号和刻画文字大约出现在原始公社的后期,即新石器时代的发达阶段。在公元前四千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了这种刻画符号和文字。在我国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刻画符号十八个,可以归纳为八种,我们举四个为例: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文字,于省吾认为第一、二为"旦"字,第三为"锛"字,第四为"斧"字(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二期)。唐兰先生认为第一为"灵"字,第二为"炅"字的繁体,第三为"斤"字,第四为"戍"字和"戊"(古为一字) (《文物》一九七五年第七期)。也有的学者认为是"代表个人或氏族的形象化的图形标记"。它们属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约为公元前2800--前2500年。我们将其与更晚一些的甲骨文及金石铭文相对照,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有些刻画符号,与青铜器上表示族徽的文字就更为相似。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这种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刻画文字与汉字的产生、发展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它们是汉字的始祖,是我国文字的萌芽阶段。

二、图书起源

(一)"河图洛书"的传说

关于我国图书的产生,还有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即"河图洛书"中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夫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封,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河图》、《洛书》,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它们是经过周、秦、汉几代儒生方士们之手加工后的形态,其原始面貌已无法知晓了。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画的立体的天象图(《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第六期);还有人认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迹--龟甲发展而成的抽象符号,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大学图书馆通讯》一九八八年第四期),并认为《河图》与《洛书》在中华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华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说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图》《洛书》)则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辩证思维的模式,对后世的思想、哲学、文学和科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孔子曾说过:"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 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历史,但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二)图书产生的时代

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书籍的基本条件。当然并非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书籍。人们最初利用文字,不过是用来弥补生活劳动中语言的不足,促进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借以唤起共同的行动。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经验,阐述思想,并使之传播久远的时候,书籍便开始出现了。

我国书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很难作出校准确的结论。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根据其它文献判断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有七条:1.《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而且,在殷墟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据卜辞中殷商的先公先王世系考证出《史记》中的《三代世表》是"信史",因为夏代诸王与商先王刚好是同时代的人,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2、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是武王灭商后,周公对殷商贵族的训话,大意是:你们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时,已有典籍,记载了这段史实。3.殷墟甲骨文是较为系统成熟的文字、其数量、规模及完备程度说明它已经不是历史悠久 一脉相承。

早期原始文字,一定是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又在西安西郊的一个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一批更早的甲骨文,时间是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这批甲骨文字体细若蚊足,字形清晰,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据考证,这批早期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早一千二百年,比夏朝还要早五百年以上。4.夏代,人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总结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还懂得了十九年置七个闰年。夏代的历法称"夏历"和"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春秋时,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5.在《竹书纪年》和《世本》等古书中,有"夏发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等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关于地震和陨石雨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作为夏代有文献记录的旁证。6。《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该书写成之后。曾公布于咸阳城门,声称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干金。可见这段史料的来源大会毫无根据。7.《国语.晋语》载:晋文公时,阳人犹"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国语》亦是一部严肃的史书。上述诸条虽为旁证,但足以说明夏代有典籍并非无稽之说。

三、掌书史官

分析图书起源这一问题,除上述的文字、图象符号和下一章展开叙述的物质载体及其形制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掌书之人。我国早期的文字和图书与史官的联系十分密切,这也是中国图书的一大特点。

我国古代把掌管文字记录的专职入员通称为"史"。"史"字象征右手持物,至于所持为何物,则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清代吴大澄说是简策;江永说是官府的书籍;王国维说是盛策之器;马叙伦说是笔;劳斡说是弓钻,这弓钻也是为钻灼卜骨之用。总之/这些解释尽管有异,但有一共同点,都与文字和图书有关。王国维说"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很多金文和古籍中常有一个公式化的句子:"王若曰--",就是说,这些文件不是王自己写的,而是史官受命而作。

史官既要记录帝王言行和军国大事,又要负责管理政府的各种档案图籍,还要从事宗教事务,负责贞卜、祭祀等迷信活动。因此,他们身边积累了大量档案文书资料,他们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修史重任自然落在他们身上。

传说中造字的仓颉就是黄帝的史官,这也是历史的反映。三代之际,史官人数渐多,分工更加细密。我们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及早期典籍中找到众多的史官名称,如夏代的太史令,殷商的贞人、作册、史、太史、内史,周代的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这些史官各有所职,如"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通·史官建置》)。各诸侯国也设有史官,开始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战国时期堵侯崛起,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以示独尊。于是出现于鲁国的《春秋》、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等上百种文书。生逢其时的孔子曾派他的弟子"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公羊传疏》)。墨子也自称"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各国富修史书之盛。

史官的职位是世袭的。世守其职的家族,通常有一个与书籍或记录保管相关的氏名。诸如简、籍、史、董等。《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公元五二六年,晋国有一史官的后人名叫籍谈,虽然相承了祖先的姓氏,却不知自己家庭的历史,周景王讲述了其姓氏的来历届,讥讽其"数典而忘祖"。

我国早期文献还常常有史官逃往他国,并把图书典籍带走的记载。《吕氏春秋》记载了夏太史令终古在夏桀不听其哭谏后,携图法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封王迷乱,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也说他的祖先曾世袭掌管周室典籍。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司马氏去周适晋"。这些历史记载由于出自史官之手,大都偏袒史官,而斥责统治者迷惑*乱。这种逃亡大都带有出卖情报的性质。在朝代交替之际;更显示出图书典籍在统治者争权夺位中的重要性,也说明图书档案保管者--史官举足轻重,他们带着重要的国家档案、地图等逃亡,有时促使旧王朝的削弱和倾覆。秦末汉初,刘邦攻入咸阳,众将争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先入秦丞相府、御史府收集图籍文书而宝藏之。其后,汉王刘邦之所以对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间疾苦全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就是因为有萧何从秦丞相府和御史那里得到的地图和文书档案。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图书的重要性。

历史悠久 一脉相承

秦汉之际,太史令实掌史职,秦有胡毋敬,汉有司马迁等。东汉又有兰台、东观之设。这两处既是中央的档案、图书馆,又是官修著述之所。明帝曾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换国史。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的《东观汉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由众多史官集体编修的史书。它开创了政府组织史官集体编史书的先例,为后世史馆的出现奠定基础。曹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著作郎及佐郎,专掌国史。到北齐时,改称史阁,又称史馆--国家专门修史机构,后经唐代的发展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宋代史馆分置有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会要所等机构。史官有修撰、直馆、编修官、检讨官等名目。元、明、清三代,改置翰林院,史官则设修撰、编修、检讨等掌修国史。除常设机构外,还有临时性特开史馆,名目繁多。

我国古代形成了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国可亡,史不可亡"(《元史董文炳传》)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各类史籍,品种繁多,体例多变。其中,以《史记》为首的纪传体正史绵延数千年、一部二十四史,篇帙长达三千二百五十九卷,上下五千年,是举世无双的一部通史百科全书。又如在编年体史书中,历代共修实录一百一十六部,仅《大清实录》一种,就有四千三百五十五卷。史官在我国一直受到极大的尊祟,常由皇帝挑选任命,有的皇帝如唐太宗、明太祖等还亲自拟定编修规则,参加修史活动。历代最高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修史活动,并把它制度化呢其 原因有四:

一是为借鉴前期经验,以史为鉴,垂训后世,以达到继往开来的目的。

二是为前朝修史,证明新朝的合法地位,自圆其正统之说,以争取民心。

三是为点缀升平,铺张门面,笼络士人,特别是那些"不食周粟"的前朝遗老,消磨他们的敌对意识。他们在其他方面断然与新朝誓不两立,极难合作,唯独在编修故国之史这一点上,心情复杂,尚可通融,他们带着怀念、留恋、悲愤之情,投身其中,唯恐忠奸不分,是非颠倒,他们熟悉旧朝史事,多少可抑制新朝史官对前朝历史的歪曲贬低。

四是为控制褒贬大权,惩恶扬善,垄断舆论,为本朝统治者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以巩固王朝统治。历代相沿的修史制度,保证了我国史书上下衔接,绵延不断。这仅是我国图书的一个缩影。我国整个图书文化事业都称得上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的。

摘自《中国图书》

以上就是关于人们总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知道哪些关于书的历史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人们总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知道哪些关于书的历史么、书的历史、图书的起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53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