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小楷和正楷的区别

簪花小楷和正楷的区别,第1张

簪花小楷是说它风格或神韵清秀灵动,起源于三国时的卫夫人,你可以找下卫夫人楷书的作品,体会一下,这不不是什么新的书体。这本字帖只是借这样的一个由头炒作而已,说实话,水平只是一般,点画基本功马马虎虎说的过去,结构处理的水平略微欠缺。你可以拿钟绍京的灵飞经来和它做个整体对比,琢磨一下他们之间的差距。

一、由来不同

瘦金体,北宋皇帝宋徽宗所创造的一种极其具有个性的一种字体。

“簪花小楷”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二、特点不同

瘦金体,金钩银画,游丝不绝,以其险绝,瘦不见肉,细极露骨,运笔转折柔韧,风姿卓越,瘦金书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瘦金体:

小楷:

三、影响

“瘦金书”正与其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

这种瘦筋的字正适合题在他的工笔画上,与画笔相呼应。他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执笔、运笔、用笔三方面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论笔法》说:“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次指实,指实则筋骨均平。

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指出了执笔的正确方法及其意义,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笔法,总结出“擫、压、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其要旨在于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实践证明“五字执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执笔方法,它能保证书写者在书写时“管直、心圆”,所谓管直、心圆指的是笔管和笔心在书写过程中能随时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便毛笔在书写中能运任无方,八面出锋,点画既见力度又灵活多变。

因此,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掌握好“五字执笔法”,执笔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力度与高度的把握。

一般而言,执笔太松则不稳,过紧则僵硬,总的原则是执稳而能运用灵活。

但对于初习小楷者来说,因为点画细腻,难以控制,执笔可紧一点,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放松些。

执笔的高低常视书体大小的不同而变,对临习《灵飞经》这样的小揩,执笔以偏低为宜,其目的是为了运用稳健,便于控制。

运笔法从广义上说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脚及全身的协调,即古人所谓的全身力到,这一点在写榜书时体现得最充分。

写小楷,重点注意运腕,个别小局部用指也无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

腕法有枕肮、提腕、悬腕三种,写小楷用枕腕即可。

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垫在右手手腕下。

当然,从高要求而言,我们还是提倡提腕甚至悬腕,因为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更生动。

运腕的正确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摆动,这一动作在写横画时尤为常用,是必须下功夫掌握的。

运腕时切忌以小臂为轴心旋转(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写撇画时,写出的笔画常飘忽乏力)或者把竖起的手掌放平下压(这一毛病表现在写竖画上,写出的点画多怯弱疲软)造成上述弊病的关键是肘、肩僵硬,全身关节不灵活。

可见,要真正写好小楷,同样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历代经验丰富的书法家们都提倡写小揩要像写大楷一样对待。

一、点画点画用笔是笔法的最终实现和具体反映,故而人们常把笔法归结为用笔。

古人曾说道:学书贵用笔,用笔贵用锋。

确实,一千多年来书家总结出来的用笔方法都是围绕如何用好锋而展开的。

古人总结的用笔法至多至繁,还时时夹杂一些神秘色彩。

下面选取部分重要的用笔法,结合《灵飞经》作一简明剖析。

顺便提醒读者,这部分是该书的中心,建议把这里选取的范字(作了放大)作为主要临习对象,以便深入学习《灵飞经》或其它小揩字帖。

点画指书法中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真”即楷,以点画作为基本形质,要求每一笔的起、行、收都笔笔到位,干净利落。

起笔的关键是如何发笔,发笔的关键是迅速落笔、折锋、铺毫,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要求是达到把聚拢的笔毫铺开,万毫齐力。

行笔过程中,一要继续铺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势,即“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收笔时要求笔笔送到,具体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后一顿作结或启动下一笔两种方法,前者常用于短笔画的收笔,后者多用于长笔画的收尾。

二、使转使转即笔画间的映带关系,是楷书作品中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楷书作品稳中有变的前提。

楷书和行草书不同,笔画间的使转常表现在笔画间断开的地方,即所谓的“笔断意连”,清代桃配中认为:〔真用盘纤(使转)于虚,其行也速〕意思是说,楷书的使转用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了前后连贯,使转处的运行要快。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帖时必须深入体味每个点画间的往来关系,在临习中把笔势写出来《灵飞经》中小部分字,如“为”有行书笔意,容易看出其使转过程,但大多数字的使转关系还须读者细心观察才能体会得到(如图)

三、提按对提按一法,要从两方面去理解,简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语)所谓‘可分’即一般所说的要写细一点时就提,写粗一点就按。

如“神”字笔画粗细悬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断转换而实现的。

但仅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浅的,我们还要看到双方‘不可分’的一面。

清代刘熙载《书概》指出: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姑能免堕、飘二病。

他不但点明了用笔按时须提,按中有提,提时须按,提中有按,这一提按之大义,还指出了提按结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轻飘的笔病。

因此,我们必须细心体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贯彻到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这么说,明乎提按,于书法思已过半。

《灵飞经》点画灵动而遒劲,提按自如,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图)

四、顿挫顿挫主要用在笔画的转折处,是调整笔锋过程中的动作。

在笔画转换行走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有加刀挫一般,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又气脉通畅,好比一个人的关节一样。

顿挫法隶属于调锋法,因其重要性,故单独列出(如图)

五、调锋初学书法者常常因为动辄写出软弱扁薄的偏锋而伤脑筋,束手无策。

其实原因很简单,是由于他不懂得调锋所致。

调锋法主要在笔画行走转向时使用,如竖弯、横折等笔画的转折处。

以横折为例,我们知道,写横画时,笔向右行,锋却朝左。

写接下来的竖画时,笔向下行,从中锋这一要求来说,锋必须完全朝上。

这就需要我们在横竖交接的转折点调换。

调锋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写横画的过程中,笔锋送足,再轻轻一提,使笔锋挺直,在纸平面上没有任何方向,再下按写竖画,笔锋在这时通过“朝左→无方向→朝上”的转换便顺利地调整到位了(如图)。

陈簠斋在《习字诀》中所说的“转折即同另起一笔,不是断开,只是换法”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书法要“八面出锋”才能变化无穷“八面出锋”的关键是每一次转换都要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

六、铺毫铺毫的目的是为了能万毫齐力,点画骨肉相称。

能提按顿挫,能调锋,才能毫铺纸面而不至裹束僵弱。

铺毫一法,在书写《灵飞经》之类的小楷时尤其显得重要。

许多人以为小谐笔画细,仅用笔尖描画就能奏效。

事实上,这样写出来的小楷常会干枯而无血肉,骨气荡然无存。

正确的写法应该力求笔锋着纸的每一根毫芒都能起到作用,逆涩而行,不但较粗的点画一如“不、子”要这样,较细的点画如“券”的前五笔也要丰满圆润。

(如图)

七、迟速唐代欧阳询说: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见《传授诀》一般地讲,行笔慢的好处是点画凝重浑厚,缺点是容易写得痴迷迟钝;行笔快能使点画明利爽健,而易带来的弊病则是轻薄浮滑。

因此,单方面地强调“迟”或“速”都是有失偏颇的,应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二者结合。

正如刘熙载《书概》所云: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

是否能完备地表现出各种用笔法则,是衡量行笔迟速是否得当的标准。

对初学《灵飞经》的人来说,特别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宁迟毋速。

二、切忌以为小楷易写而匆忙落笔。

三、既要随着熟练程度适当地加快整体书写速度以求神采,又要时刻注意每一字之内、每一行之间的迟速变比,以求生动。

八、藏锋落笔是否该藏锋这是已困扰书法界很久的问题了。

历来众说纷坛,互不用让。

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只要拿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墨迹作依据即可找出答案。

从晋、唐、宋、元、明的名家作品及民间遗墨来看,几乎没有哪笔点画的起笔不是露锋的,刻工精良的《灵飞经》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再看最早提出“藏”的东汉蔡邕的《九势》:藏头,因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这句话并无把点画起笔写成圆头圆脑之意,而是说要中锋行笔。

认为要把起笔写成不露锋芒的人,一方面是受镌刻不精见已模糊不清的碑刻的影响,另方面是对蔡邕《九势》所谓“欲左先右”的错误理解所致,“欲左先右”是对笔势的要求。

弄清这个问题对临习《灵飞经》乃至整个书法学习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小揩点画细小,每一笔都应直落而下,所追求的应是下笔方向的千变万化。

当然《灵飞经》中不乏像“之”字撇画起首处看似不露锋芒的点画,但若联系起来看,它仅是一个转折处,和横画只是形式上的断开,书写时仍是一笔贯串的,其道理恰如第四画捺的起首一样。

(如图)

九、内擫与外拓内擫与外拓是两种效果相反的用笔方法,常常引发出完全不同的结体特征。

如欧阳询书法用笔以内擫为主,故神采外曜,精神挺拔;颜真卿书法用笔以外拓为主,故元气内敛。

一般而言,内擫用笔易得骨,结字体势外射;外拓用笔易得筋,字势内收。

在书法史上,用笔纯内擫或纯外拓的书家极少,大部分都是二者结合,或以内擫为主,外拓为辅,或反之。

《灵飞经》用笔亦不外乎此,通览全帖,则内擫居多,如“洁”字右上角横折钩之竖画;外拓辅之,如“通”字‘用’的左右一竖。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执笔、运笔、用笔三方面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论笔法》说:“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次指实,指实则筋骨均平。

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指出了执笔的正确方法及其意义,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笔法,总结出“擫、压、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其要旨在于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实践证明“五字执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执笔方法,它能保证书写者在书写时“管直、心圆”,所谓管直、心圆指的是笔管和笔心在书写过程中能随时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便毛笔在书写中能运任无方,八面出锋,点画既见力度又灵活多变。

因此,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掌握好“五字执笔法”,执笔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力度与高度的把握。

一般而言,执笔太松则不稳,过紧则僵硬,总的原则是执稳而能运用灵活。

但对于初习小楷者来说,因为点画细腻,难以控制,执笔可紧一点,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放松些。

执笔的高低常视书体大小的不同而变,对临习《灵飞经》这样的小揩,执笔以偏低为宜,其目的是为了运用稳健,便于控制。

运笔法从广义上说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脚及全身的协调,即古人所谓的全身力到,这一点在写榜书时体现得最充分。

写小楷,重点注意运腕,个别小局部用指也无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

腕法有枕肮、提腕、悬腕三种,写小楷用枕腕即可。

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垫在右手手腕下。

当然,从高要求而言,我们还是提倡提腕甚至悬腕,因为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更生动。

运腕的正确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摆动,这一动作在写横画时尤为常用,是必须下功夫掌握的。

运腕时切忌以小臂为轴心旋转(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写撇画时,写出的笔画常飘忽乏力)或者把竖起的手掌放平下压(这一毛病表现在写竖画上,写出的点画多怯弱疲软)造成上述弊病的关键是肘、肩僵硬,全身关节不灵活。

可见,要真正写好小楷,同样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历代经验丰富的书法家们都提倡写小揩要像写大楷一样对待。

一、点画点画用笔是笔法的最终实现和具体反映,故而人们常把笔法归结为用笔。

古人曾说道:学书贵用笔,用笔贵用锋。

确实,一千多年来书家总结出来的用笔方法都是围绕如何用好锋而展开的。

古人总结的用笔法至多至繁,还时时夹杂一些神秘色彩。

下面选取部分重要的用笔法,结合《灵飞经》作一简明剖析。

顺便提醒读者,这部分是该书的中心,建议把这里选取的范字(作了放大)作为主要临习对象,以便深入学习《灵飞经》或其它小揩字帖。

点画指书法中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真”即楷,以点画作为基本形质,要求每一笔的起、行、收都笔笔到位,干净利落。

起笔的关键是如何发笔,发笔的关键是迅速落笔、折锋、铺毫,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要求是达到把聚拢的笔毫铺开,万毫齐力。

行笔过程中,一要继续铺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势,即“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收笔时要求笔笔送到,具体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后一顿作结或启动下一笔两种方法,前者常用于短笔画的收笔,后者多用于长笔画的收尾。

二、使转使转即笔画间的映带关系,是楷书作品中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楷书作品稳中有变的前提。

楷书和行草书不同,笔画间的使转常表现在笔画间断开的地方,即所谓的“笔断意连”,清代桃配中认为:〔真用盘纤(使转)于虚,其行也速〕意思是说,楷书的使转用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了前后连贯,使转处的运行要快。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帖时必须深入体味每个点画间的往来关系,在临习中把笔势写出来《灵飞经》中小部分字,如“为”有行书笔意,容易看出其使转过程,但大多数字的使转关系还须读者细心观察才能体会得到(如图)三、提按对提按一法,要从两方面去理解,简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语)所谓‘可分’即一般所说的要写细一点时就提,写粗一点就按。

如“神”字笔画粗细悬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断转换而实现的。

但仅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浅的,我们还要看到双方‘不可分’的一面。

清代刘熙载《书概》指出: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姑能免堕、飘二病。

他不但点明了用笔按时须提,按中有提,提时须按,提中有按,这一提按之大义,还指出了提按结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轻飘的笔病。

因此,我们必须细心体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贯彻到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这么说,明乎提按,于书法思已过半。

《灵飞经》点画灵动而遒劲,提按自如,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图)四、顿挫顿挫主要用在笔画的转折处,是调整笔锋过程中的动作。

在笔画转换行走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有加刀挫一般,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又气脉通畅,好比一个人的关节一样。

顿挫法隶属于调锋法,因其重要性,故单独列出(如图)五、调锋初学书法者常常因为动辄写出软弱扁薄的偏锋而伤脑筋,束手无策。

女孩子练簪花小楷好看。

很秀气,适合女性。很秀气适合女生有风骨但是不会特别男性化的霸气,然后,字要漂亮有风韵的话,也就是要漂亮的话,字型很重要。每个字基本都有需要夸张的地方,就好比姑娘没有一双大眼睛的话,也要有一头飘逸的长发。

扩展资料:

关于“簪花小楷”,有两种说法。

夏书绅发明的楷体。

夏书绅,〔清〕字缙华,号丽笙,浙江嘉兴濮院人。父凤衔酷嗜碑帖,於晋、唐法书无不临摹,工篆刻,直逼秦、汉。

尝手钞宗谱,乱离时他物非所惜,独奉谱以行。

小楷主要有三大分支,它们分别是:晋唐小楷蝇头小楷簪花小楷

晋唐小楷:包括你所说的若水小楷,主要包括王羲之、夏侯玄、王义之、赵孟頫、祝允明、欧阳询、颜真卿、文徵明、董其昌、王献之,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柳公权、赵孟頫等主要生活在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的拓本

蝇头小楷:像苍蝇头一般大小的楷体汉字,指极小的楷书。

亦称“蝇头楷”。

 蝇头小字蝇头细书蝇头细字

簪花小楷:红楼梦诗选、仓央嘉措、纳兰词(含饮水词及其他)等经典诗文作为书写内容,簪花小楷,以其端庄秀丽之姿被称为“女神字体”,深受时人喜爱。

扩展资料

楷书分为大楷和小楷

1~3cm为小楷,5cm以上为大楷,中楷在中间。

但这只是一般的分法,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楷和18米的大楷。

小楷

顾名思义,是楷书中较小的。

他原本是一位杰出的隶书大师,用笔写的楷书,也出自汉隶,用笔似飞鸿戏海,极为生动。

然而,他的身体又宽又平,在线条上画得又长又短。

东晋时期,王羲之对萧楷书法的研究更为细致,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

大楷

在正常情况下,把超过一英寸,这种体长下的书法叫做大楷。

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和“擘窠书”。

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在学习书法时,首先要写大字作为基础练习。

掌握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无误,结构密度适宜,然后背写小理即可达到结大开,点画规则清晰;再者,书法要博大精深、不拘小节。

初学者需要练正楷的,楷书是练书法的基础,练簪花小楷之前也要先练字的笔画和结构,再缩小,字才有底子,也写得劲道。楷书是硬笔书法最常见也最实用字体,簪花小楷,以其端庄秀丽之姿被称为“女神字体”,深受时人喜爱。

关于“簪花小楷”,有两种说法。

1、夏书绅发明的楷体。

夏书绅,〔清〕字缙华,号丽笙,浙江嘉兴濮院人。父凤衔酷嗜碑帖,於晋、唐法书无不临摹,工篆刻,直逼秦、汉。

尝手钞宗谱,乱离时他物非所惜,独奉谱以行。

2、有说是晋卫夫人所创。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晋人钟繇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

以上就是关于簪花小楷和正楷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簪花小楷和正楷的区别、簪花小楷和瘦金体的区别,最好附图注明、怎么练簪花小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369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