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是什么意思

习俗是什么意思,第1张

习俗,是习惯和风俗

习俗是一种“自发社会秩序” ,所以,提问的人企图让人来设计春节风俗,这是不合适的。

制度和法律,可以设计。风俗可以引导,可以移风易俗,但不能强行设计,否则,要么没用,要么后果严重。

习俗是文化的积淀,具有稳定性,但习俗自古以来都是不断形成又不断解除的。阶级,民族,地域等等的差异性很大。先秦丧葬的习俗,到隋唐已经多有变化,到今天,古礼已不为人知其详,但瓦解后的碎片还在各个角落或有遗存。这说明,习俗不应该固守,也从来没有被真正固守。

春节习俗为什么会给人糟粕的感觉?因为习俗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之外,还有差异性,邻村之间,习俗都可能不完全一样。你眼中的精华,就可能是我眼中的糟粕。

习俗为什么要存在,因为会让人愉悦,让人舒适,在一种熟悉的感觉中获得个体放松和集体认同。

但习俗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它的反噬作用就会出现。会存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力,存在被迫适从。而且物质条件变化快,时代变化快,习俗的不适应性却很难及时被修正,就会有新旧冲突的问题。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来说,变革速度尤其快,人口流动在最近三十年尤其快,社会释放了巨大活力,但习俗的稳定性就受到挑战。对于你来说,是习俗,你认为是精华,是蜜糖,对于我来说,是糟粕,是砒霜。

习俗的初心,既有限定性的目的,也是让人舒服。一旦觉得习俗对人是限制,弊大于利,就会有人谋变化。当大多数人觉悟到弊大于利,就是变化的契机。

有的习俗是绝对的不好,比如上古的陪葬制度,活人献祭……有的习俗,无所谓糟粕,不是习俗本身的问题,是人有问题。

比如,过年给老人磕头。在四十年前,一个村子里,大家都是如此,没有人觉得过年那天晚上,或者初一初二,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磕头是糟粕。自己从小到大到老,都是这样过来的,嘻嘻哈哈,一家人图个乐呵,图个喜庆,没有什么计较。

但是举例,退回二十年前,问题就来了,北方一个村里的一家人,过年时,来了个南方的大城市的女大学生的准儿媳妇,人家从小到大都没有这个给老人磕头的习俗,怎么办?矛盾就来了。

良性的习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事理的村里老人,会在外人感到为难前就赶紧解围,大家还是其乐融融,这是好的。

不明事理的,非要强迫外人服从习俗,否则就甩脸子不高兴,觉得小辈不懂事,觉得外人不守礼,就觉得自己该受这个哪怕是强迫按头也得得来的磕头,这一类人就是糟粕,他或者她的为老不尊,破坏了习俗的优良……

归根到底,习俗是要让人舒服的,要有获得感的,而不是沮丧和被剥夺感!

老人,应该慈祥包容;小辈,应该心存敬爱……外人,可以在不违背底线情况下,入乡随俗;本地人,应该开明开通,理解外来人的不适,关怀备至……

倘若如此,习俗何罪?糟粕何有

1、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2、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3、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

举例:

1、四川人在端午节划龙舟。这里是风俗。

2、四川人把"我先走了"说成"我走喽先"。这是习俗不是风俗。

风俗的意思是什么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

一、拼音 风俗 [ fēng sú ] 二、出处 先秦·佚名《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释义: 先王用诗来使夫妇之道入于正常,使子女对父母成孝敬之心, 使人伦关系淳厚,使教化美满,推移转变世俗。

三、例句 1、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由来已久。 2、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已经根深蒂固在当地人心中,不易改变。

扩展资料风俗的近义词: 一、民俗 [ mín sú ] 释义:民间的风俗习惯。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解老》:“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侈,民俗*侈则衣食之业绝。”

翻译:仓库空虚国家就贫困;国家贫困,民间的风俗就*逸奢侈;民间的风俗*逸奢侈,农织行业就荒废。 二、习俗 [ xí sú ] 释义:习惯风俗。

出处:先秦·荀子《荀子·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翻译:政治、教育和习惯风俗,他们之间先要相顺相谐才能造就人才。

民俗是什么意思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

民俗范围:

1、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2、精神生活:(1) 方言,(2) 民间学识与运用, (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社会生活:(1) 家族,(2) 社团,(3) 特别组合 (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

民俗类别: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2)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民风民俗是什么意思?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1,香港年俗

答: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经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1、除夕

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

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春节习俗

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夜、年夜饭(团年饭)、祭祖、守岁、回娘家、初六送穷、接财神、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迎春。

春节习俗是来源于我国各民族千百年来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

千百年来,我国的汉族和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举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形成了祭灶、除尘、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吃年夜饭、守岁、拜年、送压岁钱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

以上就是关于习俗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习俗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风俗什么是习俗、风俗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30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