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第1张

光绪皇帝的死因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慈禧知道自已即将归西天,不愿意在他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帝。

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

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为她是当时最有权势、又严密控制光绪帝的、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第二种:袁世凯见慈禧一病难起,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握实权,报复自已在戊戌变法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

这种说法最有权威的依据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说法,溥仪说:“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

第三种:太监李莲英得悉光绪帝的日记中载有西太后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的消息,与慈禧一起阴谋将毒药投入光绪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绪帝中毒身亡。

第四种:这几年来有专家根据光绪帝生前的病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理论,推断是光绪帝因为严重肺结核病加上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的。

第五种:光绪帝有严重的肾亏,加上光绪帝从小身体虚弱,从几岁起就受慈禧的压制,长期处在紧张之中,后来又在做皇帝时更是经历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病情逐渐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并发病症,最后病亡。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光绪生前的病历和光绪生前自已的一段回忆。

扩展资料: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

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

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

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

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

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参考资料:

人民网——光绪死因内幕:为何比慈禧早一天离世?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驾崩”于北京中南海,死时年仅次38岁。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宫,呜呼哀哉,魂归西天,死时年有73岁。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后死亡,相隔不到20小时,轰动北京,震动中国。特别是光绪皇帝的死亡很不寻常,他年仅38岁,正当盛年,并且恰恰死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光绪皇帝的死引起许多猜测,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关于光绪帝的死历史上有许多不同说法。

第一种:慈禧知道自已即将归西天,不愿意在他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帝。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为她是当时最有权势、又严密控制光绪帝的、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第二种:袁世凯见慈禧一病难起,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握实权,报复自已在戊戌变法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这种说法最有权威的依据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说法,溥仪说:“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

第三种:太监李莲英得悉光绪帝的日记中载有西太后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的消息,与慈禧一起阴谋将毒药投入光绪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绪帝中毒身亡。

第四种:这几年来有专家根据光绪帝生前的病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理论,推断是光绪帝因为严重肺结核病加上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的。

第五种:光绪帝有严重的肾亏,加上光绪帝从小身体虚弱,从几岁起就受慈禧的压制,长期处在紧张之中,后来又在做皇帝时更是经历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病情逐渐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并发病症,最后病亡。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光绪生前的病历和光绪生前自已的一段回忆。

光绪帝死因初探:

在光绪死因的五种说法中,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主要理由如下:

一、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积怨太久,仇恨太深,早已到了势不两立,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地步。在中法战争前,他们之间关系还是友好、亲密的,但由于在中法战争中,他们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对战争的分歧太大,他们的关密关系荡然无存,矛盾和仇恨开始出现。后来经过光绪“亲政”、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准备废掉光绪帝的大阿哥事件、光绪“爱妃”被害等等事件,他们之间已到仇深似海、你死我亡的地步。慈禧也多次想害死光绪帝,慈禧极为害怕自已死后,光绪报复她,让她死后不得安宁、死不瞑目,所以她预先设计毒死了光绪。

第二:慈禧历来心狠手棘,狠毒无比,她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三个最狠毒的女人之一(其它二位是吕后、武则天),被她害死的人不计其数。比如:肃顺、珍妃。所以对即是她侄子、又是她外甥的光绪,她也会毫不留情地下杀手。

第三:不管光绪帝是否有痨病、肾病,但这两种病都没有严重到致他于死地的地步。大家知道痨病到了不停地大口吐血的地步,才是比较严重。在光绪的病历中根本没有“吐血”记载,说明光绪的痨病不是很严重。因此光绪死于痨病、肾病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突然将光绪的病描述得很严重,使人感觉到光绪是正常死亡。这一点十分可疑,请不要忘记了给光绪帝看病的全部过程都在慈禧监视和掌握之下,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极有可能是慈禧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派人“伪造”的。

第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关在中南海瀛台,整整十年间,光绪帝一直处在囚禁状态。瀛台是中南海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与陆地相连的只有一个木板桥,岛上慈禧派人二十多个心腹太监日夜严密监视光绪。整个紫禁城、中南海已是戒备森严,加上瀛台更严密的保安措施,外人是非常难以进入瀛台的,更何况你根本不熟悉中南海一带的地形。并且光光绪帝吃住还有一套安全程序。别说外人,就是一个长期生活宫中的人都难以接近皇帝。所以根据以上情况推断,害死光绪帝的不可能是袁世凯,只有严密控制中南海、瀛台、大权在握的慈禧才有最大嫌疑。

第五:光绪帝在死亡前一天,向全国发布诏令,命令各地总督巡抚寻找名医名方,推荐进京,为皇帝治病。这件事起码说明了两点,一是皇帝这时非常清醒,不象一个意识模糊、即将升天的人;二是皇帝对治好自已的病充满信心。但是就在第二天皇帝就突然死了,令人感到奇怪。还有一点更让人奇怪的是:

就在同一天,也即在慈禧死之前二天,清朝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两道诏令。

第一道:命醇亲王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第二道:授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

这两道诏令意思很清楚,一旦皇帝升天,就让溥仪继位,让溥仪父亲载沣主持朝政,辅助年幼的新皇帝。这两道命令是谁下的?不可能是光绪帝,因为光绪帝早已无权力,更没有可能指定自已的接班人。最有可能下这道命令的人是谁?慈禧。

为什么慈禧要下这两道诏令?从中看出两个问题。

一:慈禧自已的病已非常严重,到了最后关头,已到了不得不对后事进行安排的地步。但这一天光绪正好下诏令遍求全国名医,为他治病。

二、慈禧已经决定,要光绪帝死在她自已之前。道理很简单,如果光绪死在她后面,这两道诏令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慈禧发了两道诏令,就是要光绪帝在她之前死。

果然,诏令下达第二天,光绪升天,溥仪继位,载沣监国,第三天,慈禧呜呼哀哉,上了西天。结果与慈禧设计的一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 光绪皇帝

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皇帝),出生于1871年,是清宣宗道光的孙子,父亲是道光的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譞。载湉四岁的时候,同治皇帝逝世了,由于他没有子女,再加上慈禧太后为了把持朝政,于是立了自己妹妹的儿子载湉为帝,是为光绪皇帝。

当时,慈禧太后的话音刚落,光绪皇帝的父亲就瘫痪在地,哭个不停,究竟是伤心还是欢喜过度?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光绪的傀儡皇帝生涯正式开始了。

入宫之后,因为亲上加亲的关系,慈禧太后对光绪还是比较关心的,慈禧曾对大臣说过: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慈禧太后也没有必要跟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斗心眼,何况还是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呢!

随着光绪皇帝的逐渐长大,矛盾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清朝有幼帝成婚便要亲政的祖宗之法,慈禧太后也没有打算破坏这个规矩,但她还是想了其他的办法来控制朝政,例如暗中指示大臣们恳请慈禧太后“训政”,实际跟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区别。

光绪亲政之后,面对着日益残破的大清王朝,他也倍感担忧。为了变法图强,光绪皇帝启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展变法,史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然而随着变法的日益深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矛盾更加尖锐,便发生了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了,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就这样度过了十年左右的软禁生涯,1908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卧病在床,慈禧太后也生病了。光绪皇帝在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我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前面,到时候我一定要杀了袁世凯和李莲英”,可这份日记被李莲英知道了,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慈禧太后,令慈溪咬牙切齿说道,“我不能死在他前面”。

1908年冬,光绪皇帝逝世了,年仅38岁。随后,慈禧太后命令溥仪登基继位为帝,并于第二日下午也逝世了。

光绪皇帝逝世后,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争论不休,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慈禧太后命令太监毒死的。直到2008年的时候,经过对光绪皇帝生前残留的一缕头发进行鉴定,发现光绪皇帝体内摄入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证实了其死于砒霜中毒!但究竟是谁下的毒,并没有确切的结论,主要有慈禧下毒、袁世凯下毒和李连英下毒三种猜测,元凶只能寄希望于日后的研究了!

光绪应该算是一个好皇帝。

他的死一种说法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另一种是: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依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

还有一种是:慈禧在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光绪死因分析

光绪帝38岁时驾崩,确属短命皇帝之列,为什么呢?

光绪34年10月21日(1908年11月14日)下午5时33分,龙驭上宝。10月20日仍由四位御医施焕、吕用宾、杜钟骏、周景涛先后诊疗,各书脉案,分处方药。其实,杜钟骏在10月17日已就病危“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发出警示,并就此可否写入脉案,探询内务府,军机处各位大臣。从减除自己之责任。各位大臣明示我们都知道了,但不可写入脉案。与此同时,各位御医在脉案中也都先后强调治疗“在在棘手”、“于棘手之际”、“殊深棘手”。显然,各位御医对光绪之病危已欲放弃治疗,束手无策,免强处方用药了。至10月21日晨零时,急请太医院院使与仲元、御医全顺、忠勋等诊疗,已是“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势已将脱,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了。

光绪帝满含悲愤,怨恨告别人世,立即引起朝野绘纭议论,加之慈禧也在22日死亡,中外震惊,社会普遍认为,年仅38岁的光绪,却死在74岁慈禧的前面,这就怀疑光绪之死,是处心积虑的谋害,怎么谋害?是谁谋害?的议论便绘纷出笼。

例如:光绪帝的近臣、御史恽毓鼎,在其《崇陵(光绪地宫)传信录》中,徐珂的《清稗类钞》等,一致认为慈禧在自己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执政,推翻她的既定朝政,平反由她一手制造的冤案,便令人狠下毒手将光绪害死。又如: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所著《慈禧外传》,德龄所著《瀛台泣血记》等,则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由于平日依仗主子慈禧皇太后的权势,经常中伤或愚弄光绪,他们在慈禧病危之际,十分惧怕一旦慈禧死亡,光绪重新执政,一定会一一清算他们经日的罪孽,便先下手将光绪毒死。更有颇富说服力的报道,这就是《逸经》杂志29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断言光绪是被害死的。这一报告所以更引人关注,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曾给光绪看过病的御医亲眼所见的报道。这位御医名叫屈贵廷,他的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进宫为皇上看病时,发现光绪本来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从而认为,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查光绪宣统两帝在位前后三四十年间为皇上、后妃等医疗病案,均未见有御医屈贵廷者,显然这一报道之可信性大成问题。而前述四人之记录也是推断猜想,并无真凭实据,所以光绪帝死于谋害、毒害之说,也就缺乏事实证据,或者基本上可以予以否定。值得肯定的事,是1980年清理崇陵时,发现光绪遗体完整,身长164米,并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头发,未见有中毒现象。如此,即可肯定,光绪之死因并非有人谋害。

那么,光绪年仅38岁死亡,究竟什么原因引起的?当然,回答为久病治而不效死亡的,虽然笼统,也不算有错。但人们若要深究,是什么病?那么多全国名医为其诊治十余年竟然最终未能治愈为什么?为什么究竟何原因致死?这就十分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符合真实情况的说明。一定要探索究竟,虽然有丰富脉案可供讨论,但这些脉案由于记录者在政治因素干涉下,不能真实书写,加之时代学术条件的限制难以诊查出疾病之实质。加之也难免预防性避重投轻、报喜不言忧的现象,这就为我们今天的讨论带来很大的困难,要做到确切几乎没有了可能。现仅一些可能分析如下,以供有趣想要了解光绪真实死因者作些参考。

1光绪童年乃至长大都是处于孤独中既无母爱,也没有童年的欢乐,光绪近臣恽毓鼎认为:“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指出: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待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光绪童年体质素弱,生有若干慢性脾胃违和消化不良等病,成年前后又患极其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久治不效,19岁成婚又是“母后”慈禧以十分丑陋的侄女强迫为光绪皇后,藉以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光绪心爱的珍妃,却被慈禧派人推入井中致死。长大的光绪,深感一国之君应有所作为,于1898年4月22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戊戌变法,推行新政。执行不到百日,慈禧就于8月4日发动了“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与珍妃也被分地囚禁。悲愤、怨恨的十年,日夜担惊受怕。囚禁生活,特别那些奴才太监的奚落白眼,令他受到精神上的严重摧残,不要说是一位体弱多病的光绪,即是健壮者,也难以遭受如此的折磨。

2严重的疾病缠身,虽然经过数十位御医千方百计诊疗救治,也没有获得令人欣慰的效果,在十年囚禁生活中,疾病痛苦不断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情志影响疾病之治疗,疾病不愈加深情志之痛苦,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不断加速着身体、脏腑的日渐衰弱,逐步步入衰竭而不治。

3究竟是什么病呢?检阅诸御医之诊疗记录,是很难作出比较确切的诊断的。如果病案记录真实、全面。仅靠症状诊断学知识,尚可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诊断,但是,光绪的病案记录还不俱备真实,全面性要求。因为,一有慈禧对光绪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干涉,甚至必须遵从慈禧的主旨,慈禧以知医道自诩,而且十分霸道,御医多不得不从;二有光绪自己也以知医自诩,对自己的疾病也多加干预,甚至严励问责御医,除非御医有不怕掉头而敢于申述原变者;三是御医们的态度,他们在慈禧政变囚禁光绪的情况下,虽然是囚禁者与被囚禁者,但他们对御医们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都有着生杀大权,在触及其伤痛时都是不可理论的。对御医们而言都要以奴才称谓自己的情况下。论治其病之原则:必须遵从慈禧,光绪谕示,甚至有的御医将医疗原则方法放在次要而一味顺从讨好相关者,至于御医们在会诊中大多存在随大流,避免独挑责任者,亦常有之。所以在疾病病因病机之诊断,脉理证候、辨证论治等论述,很难说是真实、全面的。因此,依据如此丰富的医案记录作出诊断,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我们讨论光绪究竟是什么病,因何而死时,这些资料无疑还是我们珍贵的参考。

4御医们诊疗记录摘要

光绪4-22年(1878-1896)年间,即8-26岁时,时有脾胃不和或时感风寒,或交替发作治多调理脾胃或清热化湿有验,但终未改变其虚弱的体质。

1897年12月始,御医们之诊疗始作肝、肺、胃三经之病证,用清解化湿类治疗。

1898年4月光绪实行变法,宣布明定国定诏,8月变法失败,慈禧发训政诏,复重帘听政,光绪被囚禁,完全失去自由与皇权。

1898年5月7日,变法中之光绪由御医诊得:“系气虚阴亏,脾欠健运,不易化湿,肝旺郁热,肺金欠利,肾气不足,上焦易生浮火……腰腿时有疼痛,常有遗精之候。”在变法紧张之三个月间,上证未见完全治愈,其精神因素恐为诸证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

1898年8月6日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光绪被囚禁于瀛台。由于光绪疾病日益严重,或诸御医被禁与光绪接触,直到9月3日,才有御医卢秉政、朱焜、陈秉钧、庄守和、李德昌、范绍相等诊光绪病,提出肝肾久亏,脾胃均弱,是由“心肾不交,肝气郁结,阴不潜阳,虚热上蒸于肺,中气不足”,认为:“此心不藏神,肾不藏精,肺不藏魄所致”。御医们之病因病机已在字里行间大胆指出了“肝气郁结”、“肝肾久亏”。但是,由于“肝郁”之诊断触及了慈禧的政治神经,自然难以通过,也就不会用其治法。

9月4日请法国驻京使署医官多德福,为光绪诊疗,按其所记医案,光绪全身似无一处没有病痛者,其诊断为“腰败”、“腰火长症”(肾炎),提出治疗原则“阻精之妄遗,宜先设法治腰,然后止遗精益易也”。此显然与光绪对自己之病证认识相违。

故此后御医们之诊疗在肝郁上逐渐淡化,参与会诊之御医也不断有所词。转而重视“本由禀赋素弱,心脾久虚,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灼其肺金,木燥风生使然”。此后除“肝肾不足”之“肝”也不在诊断上出现外,其他认知则在变换中继续作为医疗之依据,一年多的治疗显然难见疗效。

1900年2月21日-7月1日从光绪医案资料看,御医诊疗记录十分稀少,不知是资料遗失不存,还是其病已有显著好转,或因列强入侵政局不稳,尚难作出判断。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直接危及北京,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直到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回京,这期间光绪病情是医?是停?现无记录可循。光绪囚回北京,太医院已被侵占为俄驻华使馆,尚在的御医也没有了办公场所。显然在这些年月里,难以有规矩有秩序的由御医们为光绪医疗?

直到1907年7月20日才又有了脉案可作分析研究的依据,在些半年间,主要由力钧、陈秉钧等诊疗,力钧虽时有以西医解剖、生理、论病,但诊疗尚未离中体,如认为“病在肝气不舒,胃气不健”,中西汇通之气息较浓。月余后,逐渐转为以陈秉钧等领衔诊疗,恢复中医传统诊疗体系。

1907年8月19日至9月25日陈秉钧、曹元恒等继力钧等之诊疗2月余之后,诸症更感辣手,主要由于“温则防口疮遗泄,清则防脑响腹泻,补则中央不运,散则腠理更疏”。光绪也谕:“药力过热,平素气体本上盛下虚,若多服补剂,徒助上热,于下元之虚弱毫无裨益。嗣后用药总宜详细斟酌,勿使虚热上攻,仍须引火归元。”同时指责御医“方剂杂投,非但无效,而且他病丛生。”甚至指名斥责陈秉钧“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

御医们自然遵旨以为诊疗之指针,但光绪之病不但不见好转,病情反而日渐加重。

1908年3月始,又更换御医,或请各省举荐名医参加会诊治疗,此刻即由忠勋与曹元恒,或陈秉钧与曹元恒诊治,旧症不减,新症丛生,光绪情绪苦闷,厌药更趋严重向御医,提出“能否用外治法或〇(左火右腾去月)洗或贴膏药,酌一妥法备用”,故有东安门内大街万安堂药铺“百效膏”之用。此后光绪又强调:“当另拟便方或外治诸法,以免服药过多,毫无裨益”。由于光绪疾病日益加重,长期服药无效而产生的烦恼更加情绪激动,不断“指导”御医诊疗。因此,在御医的医案中,更多出现了“伏乞圣裁”之用语。

陈秉钧诊疗虽遭光绪严责,但仍不断启用,直到9月2日。光绪之病可以说是百法用尽,终未能有好转之良策。从此,外地举荐之名医,更多来至皇宫,光绪之诊疗逐渐转由张彭年,施焕,以及屈永秋、关景贤,乃至吕用宾、周景涛等诊疗。虽经多次换医,但光绪在意识尚清时,不断斥责“其疾已日甚一日,方药总无寸效”,甚至于9月24日悲观指出:“难望见愈也”。此后已不再看到光绪对自己疾病诊疗谕示意见了。

进入光绪在世的最后一个月,虽然日日有御医诊疗,甚至一日同时有四御医诊疗,各书脉案,这些几乎相同或类似的长篇累牍的诊疗记录,其参考价值已十分有限了。但能明显体察到御医们各怀心思,对预后责任之担当上均有所关注。例如:杜钟骏在10月18日脉案中强调:“病经日久,实实虚虚,在在棘手”,其《德宗请脉记》更记录他曾向内务府、军机处请示是否将光绪病不过四日之预见写入脉案;19日吕用宾也书明“棘手”之意,而杜钟骏进而强调“殊深棘手”;20日施焕在脉案中首先指出“且睑微启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之危相;10月21日子刻,张仲元、全顺、忠勋诊得光绪“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势已将脱,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

21日酉时二刻三分,回事庆恒奉旨“皇上六脉已绝”,“龙驭上宝”。

综览光绪之医案,实难作出何藏何府或何系统之疾病而最终造成不治而死亡的结论。但究竟因何而引起诸藏府功能之衰败而引致死亡,确也应该有个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看法。对此,的确应该关注“心身疾病”,最终可以导致阴亡或阳亡而终的后果。现仅就此,作一些讨论,或能对光绪被囚10年终致死亡的病因获得一个比较可信的意见。可惜,诸御医们虽然注意到“情志因素”,但因政治干预,未能按情志诊治。其实,诊治情志病本是中医学之所长。例如:《黄帝内经》早就严肃指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严重后果,难道光绪不正是由此而造成之悲剧吗?

情志为内因,首先伤肝,所谓肝郁,其次伤心,即为心身疾病,肝伤则脾胃失和,消化系各种证候日益明显,心气伤则心肾失调,精神生殖泌尿系统诸证日趋严重,肝脾心肾均显失衡证候,肺气亦难独健,终致“病经日久,实实虚虚,在在棘手”,五脏皆败,神仙难医。

光绪之病,病在其皇帝已成年而力求改变大清国运之变法,成功在即兴致勃勃之时,慈禧等突然袭南昌,发动政变,不但杀死光绪变法所依之安臣,而且自己也被囚禁失去自由,悲愤、恼怒之情思无人可诉说,只能独自感受,如此郁闷一位健康之人也难能忍耐,况且像光绪从小虚弱之体,怎能适应如此严励的打击。这是光绪被囚禁之后发病的根本原因。

1898年8月光绪变法失败,被慈禧发动政变而囚禁,直到1908年10月22日死于囚所,整整10年零两个多月,10年铁窗,使光绪完全失去与知心人谈吐的可能,御医诊疗也只能在慈禧所能允许的情况下施治。慈禧深知光绪疾病之根是情志肝郁,却偏偏不许御医以此立论,其恶毒如此。治不能对证,必然导致迁延不愈,从而正中慈禧之下怀,光绪终于因肝郁而逐渐波及五脏,致使脏腑相继受损,发病而衰败,乃至最后阴阳离决而死亡。

光绪之疾病,按10年中御医们的诊疗记录,仍然可以明显察觉出内伤七情终致死亡的写照(西方称这种病为心理生理性疾病,日本人称之为心身疾病,中国西医曾延用神经官能症)。或可认为是一部典型的病史记录,尽管奉慈禧谕示,不敢明言“肝郁”之病因。

打又打不过,苟又苟不住,光绪皇帝偷鸡不成连自己都搭进去了,操作简直看不懂。

太后势力大,小皇帝年纪小,朝堂大权全部都掌握在太后的手中,小皇帝急得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对权力充满了渴望。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古至今,这样的局面出现了无数次。不少皇帝成功地从太后手中接过了权力,自己亲政当上了家,为后代的这些君主打了个样。

例如秦昭襄王与秦宣太后,嬴政与赵姬,刘彻与窦太后,再到之后的康熙与孝庄太后……可值得注意的一点,这些皇帝都成功地在太后的手中,拿到了久违的权力。

那为何其他的皇帝都能做成的事情,光绪皇帝咋就搞瞎巴了?我认为,比较关键的一个原因,那便是“苟不住”。

新皇帝与太后相比,虽然在权力方面并没有优势,朝中大臣多是太后的党羽,但他们有着天然的两个优势:(1)他们足够年轻,趁着年轻将身体保养好,熬死了太后,权力不就来了嘛。(2)身份地位正统;党羽势力可以找机会慢慢培养,但不管发生啥,利用自己正统的地位优势,权力终归会回到自己的手中。

可光绪没有将这个问题处理好,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也被慈禧软禁到了瀛台之中,基本宣告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

而光绪皇帝也让慈禧太后伤透了心,进而引发了不少的传言。其中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相继离世,便让世人想入非非。传言是慈禧太后在临终之前,派人顺便毒死了光绪皇帝。

那这个传言到底是真是假,光绪皇帝到底是不是被慈禧太后提前毒死的?仔细擦亮眼睛,请耐心往下读。

光绪哪些地方没做好

在同治皇帝死后,将光绪帝过继过来当儿子,还将本不属于他的皇位传给他,这对于光绪帝来说,对他是有知遇之恩。

当然,慈禧也是看中了他年幼好欺,方便自己抓权。

于是,这对老少配一明一暗开始掌舵大清朝,当然,背后还一个慈安太后,此时的慈禧还不是主角。

但慈禧这个女人强就强在,她擅长隐忍,俗话说也就是“苟得住”,当时咸丰皇帝去世,同治皇帝年幼,他将天下托付给了慈安太后,慈禧作为生母来说,也仅仅是个配角。

就在这个过程中,慈禧一点点熬,虽然话说是熬,估计背后也没少捣鼓事儿,身份地位是慢慢地提了上来。

到1881年,慈安终于得了一场重病,撒手人寰了。慈禧太后也熬成了正宫太后。这件事发生在光绪七年,做了七年皇帝的光绪帝渐渐地展露出对于皇权的渴望。

公正地说,光绪帝是一个想干点事的皇帝,他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濒临灭亡的大清朝。当时正值西方思想大行其道之时。

在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频频活动,光绪帝在接见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之后,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通过变法来图强的决心。

不管是慈禧还是光绪,他们的内心还是不愿意丢掉祖宗的这一份基业。

维新变法匆忙开始

公元1898年,大清朝掀起了一股维新变法的大浪潮,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了。维新党人颁布了一系列的政治举措,将守旧派面前的蛋糕悉数打翻在地。

当时的维新党人选中了光绪帝,但光绪帝根本没有实权。没有实权就没办法将阻挡变法的阻力推翻。

当时的局面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慈禧太后身后有一批守旧势力,而光绪皇帝又没有势力,但光绪皇帝又想趁机掌控局面,推掉头上的慈禧太后。

而慈禧与荣禄一伙,也感受到了光绪带给他们的威胁,于是也开始密谋废掉光绪。要知道,皇帝与太后之争,玩不利索就要有一方倒霉。

套路被反套路

光绪帝还是年轻,他手里没权,便想着能够借助袁世凯的手,来完成自己的事儿。可光绪错就错在,他还想套路一把袁世凯。

在当时,光绪帝召见了袁世凯,将袁世凯升官为侍郎候补,当然具体聊了些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我想,应该包含以下对话,光绪:“老袁啊,你是国家的依仗,这么多年辛苦了,以后你就是侍郎候补了。”

袁世凯:“谢皇上。”

光绪:“如今我变法搞得轰轰烈烈,可总有些人不为所动,爱卿能否助朕一臂之力?当然,我肯定不会亏待你的。”

袁世凯:“请皇上明示。”

光绪:“你也知道,荣禄伙同慈禧太后想要谋权篡位,朕想让你带兵勤王,诛杀慈禧与荣禄。”

袁世凯:“愿为皇上执鞭坠镫。”

老袁也想趁机上位,期间虽然光绪约谈了袁世凯多次,还搞出了“杀荣禄,诛慈禧”的口号。可袁世凯等了半天,竟然也没等来一封圣旨,来的全是口谕。

竟然还有一次,口谕是由梁启超代为传达。这让袁世凯有点心寒。

毕竟,袁世凯是要带兵去诛杀荣禄与慈禧,如果仅仅凭借口谕,这事即便是干成了,能有他好果子吃吗?

光绪皇帝肯背这个杀慈禧的锅吗?要知道,孝从古至今,都是一件大事。这个锅既然光绪不背,维新党人肯定也不会背,这个锅只有袁世凯背,因此,即便是事情干成了,袁世凯也活不下来。

因此,袁世凯只有倒戈慈禧,才能获得生机。因此,与其说袁世凯临阵倒戈,不如说光绪帝运营不利。空手套白狼的小伎俩,没有玩明白。

光绪是不是慈禧毒死的

根据历史记载,光绪就是恰巧和慈禧一块死了,不是慈禧毒死的,但是如果细细品,总感觉背后有故事。

前文说道,如果光绪安心地活,不超过30岁,慈禧就被熬死了。那么30岁掌权的光绪,还愁自己不能干一番大事业吗?

光绪苟不住,搞了维新变法这个事,还伙同袁世凯,想要诛杀慈禧。这让慈禧太伤心了,如果能废了光绪,慈禧必然会废了他。

本文不再赘述,慈禧为何不能轻易废了光绪,那既然不能废了他,那肯定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捣鼓他。

根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本身身体就不太行,有着严重的肾亏之症,光绪无儿子也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点。

慈禧先是趁着八国联军入侵之际,将珍妃推入井中杀死,这可是光绪最喜欢的妃子,这对于光绪来说,造成了一万点的暴击。

除了这事之外,想必在出逃和软禁期间,也没少郁闷他。

光绪身体不行,加上长期的心情压抑,使得他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慈禧原本计划,通过一系列小手段,让光绪走在她的前面。

如果是能,肯定最好,那样她可以随便再找一个人做皇帝就行了。但这件事的底线就是,光绪绝对不可以比慈禧活得长。

至于光绪是咋死的,咱不能张嘴胡说,但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嫌疑最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慈禧死后,光绪帝就能名正言顺地当上大清朝的皇帝,这时候谁怕?必然不是慈禧,但她已经死了,无非也就是被挖出来鞭尸,但毕竟关系摆在那,基本上,皇帝也会顾及到名声,不会和死人置气,坏了自己的名声。

此时最害怕的,要数袁世凯。我想,光绪皇帝被囚禁这么多年,心里应该最恨的要数袁世凯了。如果光绪皇帝顺利掌权,我想袁世凯第一个就被法办,不管是什么理由。

而袁世凯虽然手里有点权,但造反又没有理由,而且天下都知道,袁世凯临阵变节,如果光绪不死,他与光绪帝相处将会非常尴尬。

第二:荣禄等人;而此时梁启超康有为等人都已经逃到了别国,他们听到光绪上位的消息,必然会卷土重来,荣禄等守旧派基本上也会被清扫。

这或许对当时的大清朝是有利的,可这群人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一群人,他们又怎么会放弃搞死光绪的这个好机会。

第三:慈禧太后;毕竟慈禧恨光绪也恨得牙根痒痒,她想安心上路,不想自己死后再被针对。光绪死后,隆裕太后成功上位,俩人的关系在那摆着,完全不用有后顾之忧。

但我认为,前两种原因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后记

综上所述,光绪是在慈禧临死前也跟着死了,但至于是咋死的,我更偏向于是袁世凯荣禄等人干的。

毕竟,慈禧死后,他们将是切身利益最大的受害者,从利益出发,他们有这样的动机,而慈禧太后,动机则相对较小一些。

不可否认,慈禧也为光绪的死,背了这么多年的锅,相信这后面,必然有着纷繁复杂的因因果果,究其原因,还是逃不过一个“利”字。

以上就是关于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光绪皇帝的死因、请问谁知道清朝光绪皇帝的历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28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