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第1张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我们通常利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所以,这里我们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纵向探析主要指本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医医药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1、中国神话

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

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

晋代至明清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西游记》及《聊斋志异》等。

2、儒家思想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发扬四端 、讲究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和仁(仁爱)、孝(孝顺长辈)、忠(忠天下)、诚(公平和讲求事实)、恕(具有同理心并推己及人)   。

为历代儒客和士大夫所尊崇,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是一种人生哲学。

3、道教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4、汉字

汉字不仅在中国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等汉文化圈国家使用,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

在山东省泰安市发现“大汶口陶符”距今约6000年,已是汉字诞生的雏形,比殷墟甲骨文要早2000多年。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5、戏曲

京剧又称京戏,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1、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2、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著京剧艺术的成就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等地,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3、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沿袭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他们的文艺节目、电视剧、**展示给本国的人民和国外的人。

文学可以熏陶人们的思想,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引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一个国家发展。文学通过人物、情节、内容带领人们思考,当今最受欢迎的小说都是充满思考的。当今文学更为高深,它可以让读者读完之后,合上书继续思考,甚至反思自己的人生。

4、 艺术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书法、篆刻等艺术种类的历史,涉及艺术家、艺术品、艺术理论、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等各方面,同时和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艺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并涉及艺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艺术的发展为主,与专业的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及艺术批评有所区隔。由於艺术史的学习,涵盖了艺术欣赏应具有的主要艺术知识,所以本「艺术欣赏」的课程架构以「艺术史」为基础。

5、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建筑发展的一次飞跃,灿烂的青铜文化为木构技术及板筑技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经济更为繁荣,人口日密,战争较多。实行了分封制度后,筑城和宫室的制度日趋完善。《周礼·冬宫·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在陕西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已有型制完整的四合院型的居室,当时有标准化的居住制度和等级秩序,中原建筑型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初期生产性的园囿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观赏性的园林。

自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至南北朝末期约一千余年,木构架体系已基本形成,直棂窗、人字拱等已广泛使用,建筑型制上出现了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这期间秦汉的大一统为不同地域建筑交流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同西域的频繁交往以及佛教传入又对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时园林建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敦煌、云岗、龙门、天龙山、响堂山、西霞山等佛寺实质上成了全民性的大园林及游乐区;同时,对宅第绿化也很注意,汉代王莽时曾下令“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市”。

6、 (一)、求子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我们先说说筷子。筷子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到河姆渡文化时期,因为那时要吃大块肉,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称“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筷子明代以前叫箸,箸与住谐音,所以我们江南人结婚,按传统要在嫁妆中放九双筷子,谐音“久住”,象征夫妻百年好合。明代以后将箸叫筷子,于是筷子又象征“快生贵子”。在有些地方,人丁兴旺的家庭筷子常常被人偷去。吃饭时没了,只能临时削。菜农瓜地里的瓜也常常被人偷走,原因是瓜中有很多瓜子儿呢。五岳之首泰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据说泰山的送子娘娘特

灵,有人说泰山的门票太贵,其实贵得有理。又一个故事:某地有座庙里的社神不见了,大家很焦急,有人灵机一动,写了一张贴子:“社公众人拜,哪家搬去真不该!社婆多悲哀,孤单寂寞看社台!谁把他藏过,快些送出来,明年给他两个乖小孩。”不出两天,社神归位。贫困社会,多子就意味着多福,因而超生游击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二)、节日民俗对生活的影响。

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团,清明节吃清明果,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年年如此,人人如此,家家如此。除传统节日外,现在又时兴金婚银婚啦、情人节啦(2、14)、愚人节啦(4、14)、圣诞节拉(12、25)、青年节啦,这些新的习俗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

中华文化总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以上就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有什么特点、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15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